风险管理 图:“蛟龙”号的水平和难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42:26

2011-07-21

“蛟龙”号的水平和难度 吴戈 

此段所在的长文写好后,2010年9月将前两部分发在本博上,因全文还要在平媒上为我糊口,当时未发此段,虽然快一年了,军刊界又凭添诸多丑事烂事,同时网上也没人问我下文,但恰逢近日“蛟龙”号进军5000米,我还是补上,毕竟这段是精髓。其实这与深海981号钻井船,以及中国近年一系列重磅项目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总的感觉是,能进步总是好事,再难也要有勇气去做,但死要面子害死人,国产化的指标更是作茧自缚,独立自主需要重新定义,好大喜功就是他马的顽疾了。

 

对“蛟龙”号的具体难度和水平,《舰船科学技术》2008年2月第1期发表的文章“‘和谐’号载人深潜器的研制”(“和谐”号为当时的名称)透露了一些细节。文章作者为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的7位研究人员,其中第一作者便是第一副总设计师、总体与集成课题负责人崔维成。

在文章中,科研人员客观地承认:该项目是“国内外大协作的成果,也代表了当今世界的先进水平”,“与俄、美、英、法等有关机构进行了合作”,同时,它“在国内是一个技术跨越非常大的项目,需要解决许多关键技术问题,克服国际合作存在的各种问题”。

科技部网站也介绍道:该项目是作为中俄“国家年”框架下的科技活动之一,研制过程中,中俄政府间科技合作框架发挥了重要作用。中俄双方在钛合金载人球、钛合金框架、深压海水泵等高技术领域开展了密切合作。

这里的“技术跨越非常大”,是指“和谐”号立项之初,中国研制过的载人潜水器最大潜深只有600米。一步跨到7000米,“按照科学惯例,一般是先搞一个2000~3000米级的中间艇,再搞这么大深度的。但这样周期很长,经费需要更多”。

“蛟龙”号必不可少的部分关键技术包括:总体优化设计和集成;复杂线型水下航行体的水动力性能优化;大型复杂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大深度载人钛合金球壳的设计及制造;低密度耐高压的浮力材料及其加工;高能量密度的深海动力技术;针对作业目标的稳定悬停定位;高速水声通信技术和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呐技术,等等。

“蛟龙”号的立身之本是一系列耐压壳体,包括一个载人球、两个直径分别为840和500毫米的小球及7个耐压罐,全部由钛合金(Ti-6Al-4V)制成(“阿尔文”号替代型也多数由7.5厘米厚的钛合金板制成)。为避免腐蚀,所有其它金属结构也由钛合金(Ti-4Al-2V)制成。

半径1050毫米的载人球由12块独立的片体和两块球形底部组成,它们均由钛合金平板锻造而成。采用人工TIG焊接完成的半球体还要进行专门的热处理,以消除残余应力和变形。圆锥形观察窗和出入舱口盖的设计也很关键,必须使舱口在工作压力下的变形与舱口盖严丝合缝,才能保证密封完好。

在《中国海洋报》2010年9月6日的报道“探秘载人深潜器研试”中也介绍:采用钛合金作为制作潜器的结构材料。但是,球壳要求的厚度机加工出来是78毫米,而加工前的厚板达114毫米。2002年前后,国内根本没有这样的冶炼能力和轧实能力,更谈不上焊接。研究人员就自行设计、计算,再通过理论分析,最后决定选择俄罗斯某船厂承担加工任务,因为俄方有加工过3个6000米钛合金球的经验,同时他们还有打压验收的条件。

现代深潜器一般采用一种复合泡沫塑料作为浮力材料,从而使重力与浮力平衡,以便利用压载系统实现无动力(以节省宝贵的能源)下沉和上浮。这种泡沫塑料由玻璃微球填充在环氧树脂上经固化而成,能承受任何体积的变化,因而适用于深海。在“阿尔文”号替代型上,它们只能制成0.02立方米大小的一块,粘到艇体上,每块成本高达2250美元。“蛟龙”号使用的浮力材料与日本“深海6500”的相似,该材料由美国埃默生和卡明复合材料公司提供。出于可以想象的原因,美国公司实际出售给中国的材料密度并不是最好。

为平衡因采样和海水密度不同等因素造成的潜水器总质量变化,“蛟龙”号需要可调压载子系统。该系统的高压海水泵必须既能抵抗71兆帕的高水压,又能提供72兆帕的输出压力,还要能抗海水腐蚀。电器信号分配子系统中,7个充油接线箱的117组水密接插件和电缆还只能从美国IMPULSE公司购买。

尽管部分重要设备仍需借助国际合作解决,但“蛟龙”号使中国真正掌握了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设计和集成技术。在当今国际科技领域,部分关键尖端技术掌握在个别专业化极强的公司手中已经相当普遍。正常情况下,只要拥有设计和集成技术(因而也就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设备通过国际采购或委托研制并无不妥。然而这样的公司绝大部分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考虑到国家间竞争,重大高科技项目受到关键技术封锁的压力始终存在。“蛟龙”号的自我评价从2006年崔副总工“我国自主研发”微妙地修改为2010年国家海洋局发布新闻时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正体现了这种局面。上述《探秘载人深潜器研试》一文中提到:“自行设计、计算,再通过理论分析,最后决定选择俄罗斯……”,其实自行设计和理论分析是很了不起的能力,但它仍然不能弥补“没有加工能力”的瓶颈,这是中国高科技工业经常遇到的现实。

通过为“蛟龙”号采购和调试水下电机、水下推进系统、液压源、高压海水泵等引进设备,中国研究机构基本掌握了这些设备的原理,有些关键技术也安排了配套的国产化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比如,钛合金超塑成形加工技术,现在中国基本有能力加工直径较大的球;深海浮力材料国内产品的比重也接近采购的美国产品。深海水密接插件已研制出一些样品。基于视觉的定位及识别技术,已经解决了定位和识别的关键技术,基本上可以在潜水器上直接应用。深海圆柱水声换能器研制的样品已基本达到要求的技术指标,该指标与美国ITC和法国TOMSON公司的指标基本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