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衣的牌子:安居乐业奔小康——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见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02:01

安居乐业奔小康

——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见闻

本报记者 苏银成 汪志球

《人民日报》(2009年02月27日04 版)

  ●西藏民主改革以前,农牧民基本没有收入,2008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3170元

  ●2006年至2008年10月,西藏共完成农牧民安居工程17.2万户

  ●2008年,西藏执行粮食直补3765.5万元,良种补贴1455万元,农机具补贴3000万元,发放畜牧业补贴资金1000万元

  

  隆冬的雅江河谷,阳光一路随行。车出西藏乃东县泽当镇约7公里,绿树环绕的一排排白色藏式民居格外醒目,农家楼房顶上,高竖着彩色经幡和电视天线,汽车、拖拉机奔驰在乡村公路上。抬头一望,“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几个大字赫然在目。

  50年前的春天,克松村自发成立了西藏第一个农民协会。克松村半个世纪的变迁是西藏农牧民生活日益改善的最好见证。村支书边巴次仁不无自豪地说,1978年,克松村人均收入270元,村民第一次有了现金收入;1988年人均收入增加到508元,1998年达到1587元;而到2008年,人均纯收入5500元,全村经济总收入850万元。

  西藏民主改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西藏广大农牧民发展生产,治穷致富奔小康,步伐越来越快。近年来,西藏以农牧民安居工程为突破口,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牧区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安居工程亚咕嘟!”

  敲开藏族老人空多的家门,里面是一个宽敞、亮堂的藏式小院,院子分上下两层,上层是三间砖混结构的新房,院子里有水井,厕所位于院子的一角。再细细打量主人的新房:窗明几净,家具一新。

  空多和老伴益西卓玛是堆龙德庆县乃琼镇色马村4组的村民,他家的新房是2007年建成的,得益于自治区政府推行的“安居工程”。记者从自治区财政厅了解到,从2006年起,自治区各级政府启动了以农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和扶贫搬迁为重点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在充分尊重农牧民意愿、选择和生活习惯的基础上,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解决农牧民通路、用电、饮水、卫生等生活困难。2006年至2008年10月,全区共完成农牧民安居工程17.2万户,占“十一五”规划的78.4%,完成总投资116亿多元。

  “安居工程亚咕嘟!(藏语:太好了)”空多老人竖起了大拇指。“是党和政府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没想到老了,还住进了这么漂亮、舒适的新房。”空多老人激动地说。

  为了让安居工程真正成为造福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自治区政府制定了相应的补助标准。农房改造每户补助1万元;游牧民定居每户补助1.5万元;一般贫困户扶贫搬迁每户补助1.2万元,绝对贫困户扶贫搬迁每户补助2.5万元;地方病重病区群众搬迁每户补助资金2.5万元;边境县乡“兴边富民”(包括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民房改造)工程每户补助1.2万元。

  在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的同时,自治区还跟进实施农村综合配套设施建设。截至2008年10月,全区已有77.76万农牧民喝上了干净卫生的水,新增解决了56.2万农牧民的用电问题,105个乡971个村实现了乡村道路通达,4570个建制村实现了电话“村村通”,531个中心乡镇通邮,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85%以上。

  农牧民的荷包一天天鼓起来

  在克松村,拉珠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户。

  1986年,拉珠买了一辆东风卡车,成为村里买车第一人。拉珠的5个孩子,总共经营3辆出租车、4辆中巴车、1辆油罐车,一年收入50多万元。拉珠回忆说,民主改革前,家里只有4间房,跟牛棚差不多,吃了一顿就想下一顿,税和债一还就啥也没有了。同50年前比,现在的生活就像在天堂。

  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农牧民基本没有收入。到1978年实现人均纯收入175元,1985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首次跃上500元台阶,1997年突破1000元大关,2005年跃上2000元大关, 2008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3170元,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一直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首要任务。多年来,自治区坚持和完善在农区实行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牧区实行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以及草场公有、承包到户、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三个长期不变”政策。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积极落实各项补贴政策,千方百计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仅在2008年,自治区就执行粮食直补3765.5万元,良种补贴1455万元,农机具补贴3000万元,实行化肥、农药、测土配方、产粮大县奖励等补助措施。在畜牧业方面,1000万元的补贴资金直补到从事优质牦牛、改良黄牛、改良绵羊养殖的农牧户(场、站)。这些措施从各方面增加了农牧民增收的途径。

  产业增收是近年来农牧民增收的一大亮点,随着“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模式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农牧民搭上了奔小康的快车。乃东县贡桑禽类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养殖大户益西卓噶的带领下,统一购进雏苗,统一供应饲料,统一养殖技术,统一市场销售,带动全县500多农户从事养殖业,实现经济产值708万元,为农牧民实现增收188.8万元。在藏北,青藏铁路沿线的那曲地区罗玛镇充分利用便利条件,加工销售牛羊肉、酸奶等特色畜产品,带动养殖大户300户,年户均增收超过万元。

  “最大的心愿是让下一代一直过富足的日子”

  西藏农牧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为消费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保障,农牧民的消费结构也由以往的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同时,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生活质量日益提高。

  据统计,2007年,西藏农村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53.9台、电冰箱10台、洗衣机8.5台;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1.65平方米。从支出结构上看,西藏农村居民生活的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

  新能源的利用是西藏农牧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另一个重要标志。“一池一棚三改”的新型高效能源沼气模式(即建造一个沼气池和一座日光温棚,改造猪圈、厕所和厨房)在西藏农村开始推广,该项目每年可以为每户农牧民节支增收4000元左右,节约用柴2500公斤或牛粪4000公斤。2008年,西藏已完成3万户沼气池建设,15万名农牧民用上清洁沼气。

  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西藏农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目前,西藏共拥有18支县级民间艺术团,500多个群众业余演出队,他们在农牧区演出达3000余场次。近年来,西藏新建了墨竹工卡、尼木、定日等30多座县级文化活动中心和300余个乡村文化站(室),62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向农牧区基层赠书20余万册。

“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最大的心愿就是下一代能够一直过着现在这种富足的日子。” 米玛顿珠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憧憬。这位昔日帕拉庄园的农奴、今日的养牛专业户道出了所有西藏农牧民的心愿。

 

 

安居乐业奔小康——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见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方案 缩小三大差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壮举——广阔天地53年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动记录(新书评介) ——《风起涌潮——中国新农村建设改革试验探究》简评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忽视环境问题--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 妇联组织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34.云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扶贫开发研究 韭菜育苗施肥技术---迁安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网站,迁安农村,迁安新农村展示新农村建设... 化肥使用中的认识误区---迁安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网站,迁安农村,迁安新农村展示新农村... 至今坚持走毛泽东道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南街村 2006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最高检就深入查办涉农职务犯罪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答问 搞好农业资源区划 推进特色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解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林毅夫教授在世纪大讲堂上的讲话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张宝顺强调:贯彻“三化同步”战略部署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依法治国铸伟业——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铸伟业——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