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级 风速:印光法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5:08:59

 

  印光法师德相

印光法师(1861~1940),即释印光,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又因仰慕佛教净土宗开山祖师--当年在庐山修行的慧远大师,故又号继庐行者。大师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陕西郃阳(今合阳)孟庄乡赤城东村人。大师振兴佛教尤其是净土宗,居功至伟,是对中国近代佛教影响最深远的人物之一。大师在佛教徒中威望极高,与近代高僧虚云、太虚、谛闲等大师是均为好友,弘一大师更是拜其为师,其在当代净土宗信众中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及。

目录

生平概述
出世修道
讲经布道
品行高洁
薄己济民
安详坐逝
印光大师行业记

编辑本段生平概述

  印光大师(1861~1940),法名圣量,字印光,号常惭愧僧。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父名  秉纲,母张氏儒人。大师生于清咸丰十一年(西元1861年)十二月三日。系陕西郃阳县赤城东村人。  

印祖七旬德相

清末民初,中华民族及其文化陷入空前劫难中,以四大高僧为首的一大批大德菩萨应劫而生,力挽狂谰。印光大师早年遍参南北众多丛林,更在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闭关阅藏数十载,深入念佛三昧,通宗通教而专修净土。又创弘化社,广弘法化。办灵岩山净土念佛道场,为末法十方伽蓝之表率。其文字般若,更度众生无以计数。道风所播,遐迩景从,法化广被,名遍远近。仍粗衣淡饭,不登大坐,不纳出家徒众,不打经忏佛事,远离名闻利养。不离因果,不谈玄妙,倡导老实念佛,自号‘常惭愧僧’。所有供养亦捐善举,慈善救济,资助流通法宝数百万册。临终预知时至,集众开会,嘱托安排3日妙真法师升坐。4日,一切已办,乃领众念佛,跏趺而坐,含笑往生。荼毗后,更示现舍利无数。时人天同赞,圆锳大师作诗赞曰:乘愿再来势至身,圆通念佛训群伦。风光本地无他术,声教当年自有真。弘一大师(李叔同)赞曰:大德如印光法师者,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太虚大师赞言:亲其教览其文者,辄感激威德力之强,默估折服,易估崇仰,为莲宗十三祖,询获其当也。实为近代佛子僧人之典范。由于印光大师晚年往来弘法于民国江浙和上海等地,他对现代社会众生根性最为了解,留下的《印光法师文钞》等著作,被誉为“小三藏”。实为末法之慈航,暗夜之明灯,是现代众生修习佛法尤其净土法门的最佳指南。  大师圆寂后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因大师生前的种种神迹,佛教徒深信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化身(《印光大师永思集》中有相关记载)。  大师化人无数,最被人称道的是,无论是谁,只要写信请教,大师都回信指点迷津,由其回信集结而成的《印光大师文钞》,被认为是佛教徒尤其是净土宗信众的修行宝典。大师幼随胞兄习儒经,涉猎释教经典,矢志参佛。光绪四年(1878),舍家离俗,入西安慈恩寺听经。光绪七年(1881),至终南山莲花洞寺,拜道纯和尚为师,剃度为僧,道号印光。次年,入双溪寺印海定律师座下受具。初,于湖北竹溪莲花寺充照客时,得读《龙舒净土经》残本,悟其精妙,一以净土为归。光绪十二年(1886),前往北京红螺山资福寺专修净土宗三年。其间,曾告假朝拜山西五台山文殊师利道场,回寺后任上客堂香灯、寮元等职,并于诵经之余,研读三藏教典,由是深入经藏妙契佛心。光绪十六年(1890),至北京龙泉寺为寺家“行堂”(为僧众盛饭菜的僧人)。光绪十七年(1891),住北京圆广寺。光绪十九年(1893),应入京请藏经的化闻和尚之邀,赴浙江普陀山法雨寺,居藏经楼,主理藏经。光绪二十三年(1897),受请为法雨寺僧众开讲《弥陀便蒙钞》一座。此后,于法雨寺珠宝殿侧闭关两期六年,终日不出房门,由人送饭食诵经念佛,而学行倍进。光绪三十年(1904),为温州头陀寺入都请藏,毕仍住法雨寺经楼。民国7年(1918)至18年(1929)间,数赴上  

印光法师

海,弘杨净土宗,多寓太平寺。民国19年(1930),赴苏州报国寺闭关,指导创办灵岩净土宗第二念佛道场。民国26年(1937),移住灵岩,至29年(1940)农历十一月初四日五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祥坐化,享年80岁,僧腊六十载。其舍利子分置各寺,被尊为佛教净土法门第十三代莲宗世祖。一生著述甚丰,遗著有《印光法师文钞》四卷、续编《文钞》二卷、《增广印光法师文钞》。  纪念文集:《印光大师永思集》、《印光大师永思集》 (续编)  生前自奉俭约,乐善好施,曾募捐修建法雨寺、上海慈幼院等;先后于民国15年(1926)、24年(1935)、25年(1936)三次为陕西、绥远赈灾,共捐款8000元之多;民国十八年(1929),专为家乡东、西赤城村施赈1600元。

编辑本段出世修道

  自民国初年(一九一二年)以来,在佛教的缁素两众间,提起印光法师的大名,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一部印光法师文钞风行天下,教化亦几偏及于全国。在他入寂五十年后,印老的《文钞》,仍是台湾印行最多、流传最广的一部佛门宝典。这固然是由于法师的文字言言见谛,字字归宗,深入显出,妙契时机;但主要还是他身体力行、老实念佛的功力所感召。  印光法师,俗姓赵,名绍伊,出家后法名圣  

量,字印光,别署常惭愧僧。他是陕西省 阳县人,出生于清咸丰十一年(一八六一年)十二月十二日,父名秉纲,有三子,长名从龙,次名攀龙,法师居幼。他自小从长兄读儒书,也犯着许多读书人的毛病,即“以圣学自任,和韩欧辟佛之说。”后来病目,几至失明,病困数载,始悟前非。到了目疾渐痊,批阅释典,研究有悟,乃发心出家。光绪七年(时二十一岁),他由西安到终南山,在南五台的莲花洞寺出家,道纯和尚为他剃度。据印光法师自己写给邵慧圆居士的信中说,他出家未及三个月,他的长兄曾找到寺中,假说母亲病重,要他回家看看。回家后就逼他换下僧装,不准他外出。后来他再度逃家,回到莲花洞寺,对他师父说∶“弟子在这里住不得了。”他师父给了他一块龙洋,让他离寺去行脚参访。初到湖北竹溪莲花寺挂单,为寺中打煤炭烧水。光绪八年四月,到陕西安康的双溪寺,从印海定律师受具足戒。之后就到终南山太乙峰结茅潜修。在终南山一住五年,于光绪十二年(一八八六年)十月,听说红螺山资福寺是修净土的道场,于是他就到北京西北怀柔县红螺山资福寺挂单念佛。翌年,向资福寺告假朝五台山,然后仍回到资福寺。他在寺三年,曾充任上客堂香灯、寮元等职,工作之馀,研读大乘经典。到了光绪十六年(一八九○年),他又到北京龙泉寺,任行堂职,翌年又住北京圆广寺。

编辑本段讲经布道

  光绪十九年(一八九三年),普陀山法雨寺的化闻老和尚到北京请藏经,请得《龙藏》,要运回普陀山,需人相助,圆广寺的人以印光作事精慎,就推荐他给化闻帮忙,因此随化闻到了南普陀,是年三十四岁。到了法雨寺,就安单在藏经楼。 陕西人的性格,刚劲坚毅,木讷质朴,而不自我表现。印光法师就是这种性格的代表人物。他在法雨寺励志精修,唯念弥陀。一住数年,后来由于寺众一再坚请他讲经,他推辞不掉,乃开讲《弥陀便蒙钞》,听众钦佩不已,这是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七年)的事。    

印祖五色舍利

讲经毕,他在珠宝殿侧闭关,一闭两期六年,而学行倍进。出关后,法雨寺的僧侣了馀与真达等,特建了一座慧莲蓬供养他居住,过了两年,众僧侣又迎请他回住法雨寺。光绪三十年(一九○五年),谛闲法师要为温州头陀寺请藏,请印光法师协助,他陪着谛老去了一趟北京,事毕仍回到法雨寺的藏经楼。宣统元年,年方二十一岁的太虚法师在只洹精舍就学,下半年只洹精舍停办,一位华山法师推荐他到普陀山法雨寺的法雨小学任教员,学生都是山中的小沙弥,太虚在山中住了半年,认识了法雨寺的了馀和尚,也亲近过年已五十岁的印老。宣统三年,太虚自广州回到上海,转往普陀山度夏,再度和印老见面,印老阅太虚的诗文,深为赞许,曾和太虚唱和,也常一谈数小时不肯分手,这一老一少,于此时建立下了较深的感情。十馀年后,太虚推动“整顿僧伽制度”,印老不以为然,曾当面对太虚的弟子大醒说∶整顿僧伽制度是“新花样”。民国二十九年(一九四○年),印老圆寂,太虚在重庆长安寺领导缁素数百人开追荐会,并作诗悼念。

编辑本段品行高洁

  那时有一位天涯行脚的高鹤年居士,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九年)到法雨寺吊化闻老和尚之丧,和印光法师由此相识,以后就常到普陀山去探视印老。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上海的狄楚青居士创办《佛学丛报》,高鹤年向印老要了几篇文稿,交给《佛学丛报》刊登,报上署名“常惭”,世人还不知道印光之名。  

后来在北京政府任职的徐蔚如居士,读到《佛学丛报》上的文章,向人打听常惭是谁?最后问出来是普陀山的印光法师。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年)、五年(一九一六年),他两度亲到普陀山求见印老,要到了印老几件信稿,带到北京印行,题名曰〈印光法师信稿〉。到了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年),徐蔚如搜集了二十多篇信稿,重为印行,题曰《印光法师文钞》。这以后一再增益,在商务印书馆印出了铅印版,在扬州藏经院印出了木刻版,后来又在中华书局、上海佛学书局、苏州弘化社,一印再印,这部《印光法师文钞》就风行天下了。徐蔚如为文钞作跋云∶  大法陵夷,于今为极,不图当世,尚有具正知正见如师者,续佛慧命,于是乎在。 又云∶师之文,盖无一语无来历,深入显出,妙契时机,诚末法中应病良药,可谓善识法要,竭忱钦仰者矣!  民国八年(一九一九年)以前,印光法师在普陀山,从不收皈依弟子。民国五年(一九一六年),徐蔚如陪着母亲上山求皈依,印老介绍他母子去皈依谛闲法师。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年),北京天津大水为灾,上海的居士名流狄楚青、王一亭、程雪楼等,委托高鹤年北上勘察灾情。鹤年回到上海,当地居士随组成“佛教慈悲义赈会”,并推请鹤年到各地劝设分会,鹤年以此到了普陀山。这时,法雨寺的方丈是了清和尚。印老关怀灾情,他认为“救灾即是普度众生”,他与了清出面,召集诸山长老,在普陀山也设了赈灾分会,大家随缘乐助。印老把他仅有的银洋拾元也捐了出来。  第二天,印光法师以陕西的小米粥和油饼招待高鹤年,吃着饭他说∶“某某先生等到山上来皈依我,我  

印祖墨宝

决不准!并送香金,也分文不收。”  高鹤年恳切的劝他说∶“如果是真正发心请求的,说方便皈依,普度众生,也是释尊的遗制;如果说这样作有违常住的规矩,我去向法雨寺的老当家和方丈请求通过。”  印老这时才点头说可以考虑。这样到了民国八年(一九一九年),徐蔚如的朋友周孟由兄弟陪着他们的庶祖母到普陀山,再三恳求印老为那位老太太及周氏兄弟授三皈依,各赐法名。 这是他受人皈依之始。以后二十馀年,他的皈依弟子遍天下,多到不可以数计。  印光法师于光绪十九年到普陀山,一住二十五年,直到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年),他五十八岁的时候,才出山活动。原来他想到扬州刻经处去印经,以人地生疏,约高鹤年陪他去。到扬州办完事,回到上海,高鹤年要带他到海潮寺或玉佛寺挂单,印老不许,他说∶“你的熟人太多,你陪我去,人家一定要客气办斋。你我都是苦人,何必苦中作乐,既花钱,又耗时。”高鹤年只得带他找了一所最冷落的小庙,住了下来。  这一次到上海,高鹤年为他介绍了沪上名流狄楚青、程雪楼、王一亭、陈子修、邓心安诸居士。印老与他们广谈孔孟学理、净土因果等。分别时,这些人欲送香仪礼物,印老一一谢却。  民国八年(一九一九年),印光法师为印经事,又约高鹤年陪他到上海。这一次高鹤年陪他到“南园”,和佛教护法居士简照南、简玉阶兄弟等见了面,为他们说净土法门。简氏兄弟供养他千元,其他居士也有供养,这恰够他印经之需。这以后,到普陀山去求皈依的人,如山阴道上,接应不暇。皈依者供养之款,他一概拿来作印书赠人之用。  民国十一年(一九二二年),定海县的县知事陶在东,和会稽道的道尹黄涵之,以印师教化一方,汇师道行,请北京政府的大总统徐世昌,颁给印老“悟彻圆明”匾额一方,铜鼓喧天的送到法雨寺,香花供养,极盛一时。这在世人认为是难得的殊荣,而印老淡然置之,有如罔闻。后来有一位德森法师,侍印老座下,为印老校对所印的经书,偶然读到马契西居士为印老撰写的传记,才知道有徐大总统赠匾这件事,他就叩问印老。印老板下脸说∶“悟尚未能,遑论圆明?瞎造谣言,增我惭愧。”德森后来在大殿高处发现了这块匾,盖因殿高匾小,平常未注意到也!

编辑本段薄己济民

  自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年)以后,印光法师常到上海印经书,而苦于没有落脚的处所。后来法雨寺的真达法师,住持三圣堂,三圣堂有下院太平寺,民国十一年(一九二二年)翻修过,真达特辟了一间净室,这以后印老到上海,始有了安居之所。日子久了,上海佛教人士都知道他住在太平寺,这一来,居士名流去问道的,善男信女求皈依的,以至于各方的函件,都愈来愈多,太平兰若出了名,也增加了他人事繁杂的困扰。到了民国十七(一九二八年)、八年(一九二九年),他急欲找个清净的地方归隐,后来真达与沪上居士关之、沈惺叔、赵云韶等商议,找到了苏州的报国寺,真达花费了几千元的现洋予以修缮,到民国十九年(一九三○年)二月,他就迁到苏州报国寺去闭关了。  

印光法师遗墨

印光法师到苏州后,创办了一所“苏州弘化社”,专印佛书赠人,自净土经论、《安士全书》、他自己的文钞,以至于各种初机佛书,前后多年印送的书籍,不下四五百万部,佛像亦百万馀帧。这种工作,全是代佛宣化,以期挽救世道人心而已。  印老自奉极薄,食则唯求充饥,不求适口;衣则唯求御寒,厌弃华丽。如果有人供养他珍美的衣食,他却而不受。不得已受下,就拿来转赠别人。如果是普通物品,就交到库房,由大众共享。有一次,关之居士请他到家应供,他声明只需高装馒头、炒豆腐渣两样即可。关居士无奈,只得在素斋席上另备了这两样东西。他驻锡太平寺时,关居士去拜访,楼上楼下找不到他,最后在天井中找到了,原来他蹲在地上洗衣服。  他虽薄以待己,却厚以待人,凡善男信女供养的香敬,他都拿来印佛书流通,为人种福田。他对于赈灾济贫的事,权衡轻重,先其所急。如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年),刘镇华兵围西安,饿死数万人。解围之后,印老立即以印书之款,汇去三千圆办赈济。二十四年陕西大旱,得到王幼农居士的函告,立刻拿出存折,令人提款一千圆汇去,而提汇之后,存摺馀额剩下了百元,而报国寺的一切费用全赖存摺款维持,他认为先赈灾再说。  印光法师由上海迁到苏州后,一直闭关潜修,但请求皈依的不断,各界的书信也如雪片飞来,这就增了他不少的精神负担。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上海佛教界修建护国息灾法会,推代表到苏州,请他出关说法,他推却不掉,出关到上海,在佛教净业社社址的觉园-就是早年简照南、玉阶兄弟的私宅南园,后来捐出来做为净土道场-说法。那是一次规模盛大的法会。当时他闻说绥远灾情严重,他立将法会上一千多人皈依的香敬,计两千九百多元,全部捐出来。回到苏州,下火车即先去提款,把仅存的印书款千元再汇去。第二年七七芦沟桥事变,继之上海八一三战争,苏州城不能再住下去了。不得已,应妙真、了然、德森等的请求,迁到城外木渎灵岩山去住。

编辑本段安详坐逝

  到了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印光法师时已七十九岁,他似预知时至,于是年十二月,在一封致德森法师的信上说: 德森法师鉴:凡上海所有之款,通归印《文钞》,不必一一报明。光大约不久了,故将已了者了之,不能了者亦了之。光死,决不与现在僧相同,瞎张罗、送讣文、开吊、求题跋,敛些大粪堆在头上以为荣。···  民国二十九年(一九四零年),春天,他覆章缘净居士的信上说∶“今已八十,朝不保夕。”到了是年冬天的十月二十七日,身体不适,略示微疾。二十八日午后,他召集在山全体职事及居士等,到关房会谈,对众人说∶“灵岩住持,不可久悬。”他命妙真任之,众人咸表赞同,就订十一月初九为升座之期,他说∶“太迟了。”改为初四,他亦说∶“太迟了。”后来改为初一,他点头称可。  初一举办过妙真的升座典礼,到初三晚间,他吃了一碗粥,然后对真达等说∶“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此后就精神逐渐疲惫,体温降低。到了初四早晨一点半钟,他由床上坐起来,说∶“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说完,就大声念佛。到两点十五分,他索水洗手,洗手毕,站起来说∶“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往西方。”说过,移坐在椅子上,面西端身正坐。三点多,妙真到了,他嘱咐妙真∶“你要维持道场,弘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之后就不再说话,只嘴唇微动念佛。到了将近五点钟,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坐逝。世寿八十,僧腊六十。  

印祖手书《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印光法师一生,由儒入释,主张儒佛融会,学佛由做人学起。故他平日以儒家伦理及念佛法门教人。他认为,佛法包括世出世间诸法,故应于父言慈,于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他说∶“欲学佛祖,需先取法圣贤,倘躬有玷,伦常乖舛,尚为名教罪人,何能为佛弟子?”  印光法师生平不作寺院住持,不收剃度弟子。民国八年(一九一九年)以后,受在家弟子皈依,二十馀年间,皈依弟子十馀万人。他的著作有〈净土决疑论〉、〈宗教不宜混滥论〉、《印光法师文钞》正续篇、《印光法师嘉言录》等。  民国三十年(一九四一年),他的弟子辈及上海缁素,在上海净业社的觉园,成立了“印光大师永久纪念会”,刊印他的遗著,发行《弘化月刊》,宣扬净土宗念佛法门,并且尊他为净土宗的第十三代祖师。

编辑本段印光大师行业记

  印光大师(1861-1940):讳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近代著名的净土宗高僧,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俗姓赵,名绍伊,字子任。陕西合阳陈村人,幼时聪慧,随兄熟读儒书,颇以孔孟之道为自 任。受韩愈、欧阳修等大儒辟佛思想的影响而批判佛教。至十五岁后,数年之间因病所困,偶读佛经,始悟前非,乃洗心革面,回心向佛。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师二十一岁,往投终南山五台莲华铜寺,礼道纯和尚剃度出家。次年受具足戒于陕西兴安双溪寺印海律师座下。  印光大师生来便有眼疾,几近失明,后于湖北莲华寺帮忙晾宋体晒经书时,得读残本《龙舒净土文》,  

而知念佛往生净土法门即是当生成就、了脱生死之要道。因为眼疾,乃悟身为苦本。感悟到若要离苦得乐,势必专修念佛法门为是,即于闲时。专念佛号,纵是忙于事务,也心不离佛,后眼疾痊愈,由此深信念佛功德不 可思议。而自行化他,一以净土为归,便肇始于此。  印光大师修净土,久而弥笃。光绪十二年(1886)二十六岁时,慕名北京怀柔红螺山资福寺为净土专修道场。便往亲近善知识,取继承东晋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创导的净宗遗风之意,自号专修念佛法门,使得净业大进。除此之外,师于红螺山历任上客堂香灯、蔡元等职期间,深入经藏,研读大乘经 教以为助行,与念伟之正行互补,得以圆成净业。  光绪十六年(1890)师转居北京龙泉寺、十七年(1891)住于国广寺。光绪十九年(1893)时,应普陀山法雨寺化闻和尚之 请。护送藏经南下,后便常住法雨寺. 师于寺中精勤修持,念佛不懈,深受大众敬重。众等便诚请大师讲法以利群机,师辞不过,乃为开讲《阿弥陀佛经便蒙钞》一座。嗣后,便谢绝众缘,于珠宝殿侧掩关修行,连闭两期,为时六年。于关房中自书"念佛待死"以自策励。出关后,曾出外住茅篷,未几,源如法雨寺居之。光绪三十年(1904)师四十岁时,因谛闲法师为浙江温州头陀寺迎请藏经,又为之助理一切,事毕师仍回法雨寺。师在此出家二十几年的光景里,始终韬晦,不喜结交,不好名闻利养,惟有用功不止,精进念佛,以期克果。其后近十年间亦复如是。全身心地念佛修行,终得念佛三昧。  民国纪年,(1912)师年五十有二,高鹤年居士取大师文稿数篇,刊入上海《佛学丛报》,署名常惭。读者虽不知为谁,而文章中所显义理己足以引发见闻者生信念佛。延至民国六年1918),徐蔚如、周盂由诸居士得读大师文稿,甚感希有难得。于是一再搜集印光大师的文稿,题为《印光法师文钞》而刊行之。 徐蔚  

如居士于文钞之跋中赞言:大法陵夷,于今为极,不图当世尚有具正知正见如师者,续佛慧命,于是乎在! 其后数年间,复为增广大师文稿,由中华书局印行,名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 大师的文钞,正如徐氏跋中所言: 无一语无来历,深入显出,妙契时机,诚末法中应病良药。 不单是在佛理上精辟入理,就是一般世俗道理,亦即兼而融会,凡是能使闻者改恶修善,生信念佛者,不据一格为众宣扬法要。义理深契众机,且文法典雅,是以凡闻大师名者,人人必争请奉读师之文钞。因此之故,大师威名扬于环宇,渴望归依大师门下之善信人等,日益增多。有登门造访请求慈悲摄受者,有亲写书信乞赐法名者。一时间,做大师的归依弟子蔚然成风。前后二十余年来,皈依大师座下的信徒, 无法统计、进而言之,受大师之教,而依教奉行,吃素念佛,精修净业,得以往生西方净土者,亦难枚举。由此可见大师身传言教之功行实不可思议。  大师一生勤俭无私,信众之供养,悉皆代为广种福田,或用于流通经籍,或用以救济饥贫。而其自奉,食唯充饥,不求适口;衣取御寒,厌弃华丽。有供养珍美衣食,推却不过者,转手即送他人。大多数的普通物品,咸皆交至库房,与大家共享,决不自用。大师先后在上海、苏州创办弘社。 二十余年来;所印的佛书计有百十种之多,其数不下四、五百万册。佛像亦有百万余帧之多,教之内外,普受法益者甚众。民国十一年,(1923)师六十二岁时,江苏义务教育会成立,议请省府下令征用寺产作为学校,佛教界为之哗然。大师为保教护寺故,不遗余力地为之奔走呼吁,终得以扭转危机。同年,应定海知事陶在东之请,物色讲师,至监狱讲道,乃推智德法师应聘。并令其宣讲《安士全书》等关于因果报应、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之佛理。充分体现大师之无缘慈悲,普化众生之本怀。后更自任江苏监狱感化会 名誉会长。这种名 誉是大师为利益苦难众生乐意所得。基于此回,陶在东与会稽道尹黄涵之,将大师之道行事迹呈报政府,得以题赐悟彻圆明之匾额一方,资送普陀,香花供养,极盛一时,僧俗人等,深为欣羡。师则置若罔闻。人虚空楼阁,自无盛德,惭愧不己,荣从何来? 其后,数年间常往来江苏、浙江、上海一带,为众开示念佛法要,  

因果事见闻者如潮,法缘盛极一时。  民国十九年(1930)二月师住苏州,于报国寺掩关,课余则修订四大名山山志。掩关期间,灵岩山妙真和尚叩关请示,将灵岩山寺立为十方专修净业道场。师即为之定下有关规约章程。前后三、 四年来,大师倾心指导,以使灵岩净土道场成就模样。在大师之威德感召下,经以妙真和尚为首的灵岩诸师的努力结果,遂使灵岩道风日益振兴,而后更发展成为仅次于红螺山资福寺的净土宗著名专修道场。民国二十六年冬(1937),师七十七岁,因时势所逼,顺应妙真和尚之请,移锡灵岩山寺安居。由于大师年事己高,上山方满三年,却台世归西而去。  大师之示寂,于诸多迹象中证知其预知时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春季之时,于言谈书信中己流露出去意。延至十月,自知时日无多,召集大众会谈,任妙真为住持,并促令其择日升座。 且开示说: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十一月初四早一时半,由床上起坐说: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言讫,即大声念佛,二时十五分,索水洗手毕, 起立自言: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说完,即移坐椅上,面西端身正坐,近五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祥西逝。师生于清咸丰十二年(1861),寂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世寿八十,僧腊六十。次年二月十五日,往生后一百日举火茶毗,得五色舍利无数,奉灵骨塔于本山石鼓之东南,复于民国三十六年(1948)九月十九日将师之舍利奉请入塔,后又兴建塔院以供奉之。大师一生,一以净土为归,自行化他,信愿念佛。言传身教,为净业学者之榜样,弘传净土,作世间之慈航。后人尊之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盛名永彪净土宗之史册。.bk-album-collection-box{width:687px;height:228px;border:1px solid #C6E1F5;border-top:2px solid #268BD7;margin-bottom:30px;overflow:hidden}.bacb-head{height:28px;background-color:#F5FBFF;padding-left:10px;position:relative}.bacb-title{font-size:14px;font-weight:bold;line-height:28px}.bacb-more{text-decoration:none;position:absolute;font-size:12px;line-height:1;line-height:14px \9;top:8px;right:8px;padding-right:9px;padding-right:11px;background:url("http://img.baidu.com/img/baike/s/arr.gif") no-repeat 54px -22px;background-position:54px -23px \9}.bacb-more:hover{text-decoration:none}.bacb-left-btn,.bacb-window-outer,.bacb-right-btn{float:left}.bacb-left-btn,.bacb-right-btn{display:block;text-decoration:none;border:1px solid #FFF;width:17px;height:53px;background:url(http://img.baidu.com/img/baike/bkalbumbtn.gif) no-repeat;cursor:default}.bacb-left-btn{margin:59px 3px 0 6px;_margin-left:3px;background-position:3px 16px}.bacb-right-btn{margin:59px 5px 0 6px;background-position:-27px 16px}.left-enable:hover{background-position:-61px 16px;border:1px solid #DDD;cursor:pointer}.right-enable:hover{background-position:-91px 16px;border:1px solid #DDD;cursor:pointer}.bacb-window-outer{width:628px;height:185px;position:relative;overflow:hidden;margin-top:15px}.bacb-window-inner{position:absolute;top:0;left:0;padding-left:6px;_padding-top:1px}.bacb-window-inner .item{float:left;width:156px;height:195px}.bacb-window-inner .img{height:145px;position:relative}.bacb-window-inner .img .b1,.bacb-window-inner .img .b2,.bacb-window-inner .img .b3,.bacb-window-inner .img .img-wrapper{position:absolute;background-color:#FFF}.bacb-window-inner .img .b1{left:0;bottom:0;border:1px solid #CDCDCD}.bacb-window-inner .img .b2{left:3px;bottom:3px;border:1px solid #CDCDCD}.bacb-window-inner .img .b3{left:6px;bottom:6px;border:1px solid #AAA}.bacb-window-inner .img .img-wrapper{left:9px;bottom:9px;display:block;text-decoration:none;line-height:1px}.bacb-window-inner .item .desc{text-align:center;font-family:宋体;width:145px;margin-top:7px;font-size:12px;line-height:1;line-height:14px \9}.bacb-window-inner .item .count{color:#999;white-space:nowrap}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12张)

扩展阅读:
  • 1

    印光法师专题:http://jingtu.org/ygds/index.htm

  • 2

    http://www.ygzxjy.com/index.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