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油精不小心弄到阴蒂:口音就是美人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28:15
朋友跟我聊天,谈起谁谁的口音如何如何。我说,只要不妨碍交流,口音是个好东西;如果生活中大家说话都没有口音,那多没劲;赵本山如果不带口音,谁看他呀。朋友问,那为什么要求播音员不带口音呢?大概是方便大家都能听懂吧。我这么回应着,又暗自觉得不妥。

静下来一想,确实不妥。带北京口音的相声和带东北口音的小品,大家听来毫不费力。如果播音员带点类似口音,大家也都能听懂。那为什么要求不带口音呢?想来凡事总得有个标准,书同文、车同轨,播音员的声音就是汉语标准音。有了这个标准,大家都往这标准靠拢,即使带点口音,尚能交流。没有这个标准,那大江南北的人交流起来就困难了。而且正因为大家心目中有个标准音,才有口音一说。没有标准音,自然就没有口音了。

但是我以为要求播音员发音标准,除了标准化的考量之外,还有另外的原因。国家需要标准音,那也没必要让播音员个个都做标准音,有一些就行了。而事实上大众媒体都不愿意使用带口音的播音员。美国著名电视记者BABARA WALTERS年轻时差点没当上新闻播音员,因为有人认为她的字母“R”带口音,幸亏她其他方面条件出众,才被录用,属于下不为例的那种。大众媒体如此严格要求播音员,不是为了自觉地维护语言的标准化,而是为了抹平播音员的个性。媒体,就是中介,负责把信息传递给观众。大家看电视新闻,焦点在新闻,不在播音员。对播音员的要求是,牢靠,顺眼。所以理想的搭档是稳重资深的男播音员和年轻端丽的女播音员,前者代表媒体的信誉,后者代表媒体的形象。观众对中央台的邢质斌不满意,无非是嫌她不够年轻靓丽。除了这些基本要求之外,媒体不希望播音员有别的引人瞩目之处。长相神态象梦露那样,是不适合当播音员的。因为播音员就是惯于当“灯泡”的媒人,把新闻介绍给观众的时候,自己就被晾在一边了。播音员太漂亮,但见明眸闪烁,朱唇启合,都忘了她在说啥了。而带有口音,也是节外生枝,使播音员染上不必要的个性,分散观众的注意力。播音员的声音,就得象印刷品上的宋体字。

而口音,是声音的手写体,个性的组成部分,人的身份特征之一。有关现代历史的电影,对于毛、周、蒋等大人物的声音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模仿他们的口音,一是采用普通话发音。实践下来,还是前种方法更受欢迎,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设想一下,如果1949年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不是毛泽东的声音,而是赵忠祥的声音,那是何等杀风景。就是描写小人物,带点口音也更生动,如《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

标准化是人类社会理性化的必然趋势,而个性化是人性的内在要求,两者注定将纠缠不休。我们一方学习标准语言、标准礼节、标准着装、标准消费、标准发音,甚至象韩国演员那样整出标准相貌,另一方面又时时地抗拒着这个把人抽象化、将人连根拔起的标准化过程,努力地保护和培养自己的个性特征,时不时地回归一下天真、土气、朴拙的状态。商业社会的大环境不利于个性发展,而方言、口音、多元文化,应该都是个性化的有效策略。成功的个性化策略必须讲究尺度、讲究整体效果。长得不太标准的,说话就该标准些;说话不太标准的,做事就要标准些;诸如此类。当然这种分寸感是针对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的。天才和英雄就不必拘束了,他们是来革新现有标准的。

口音在不同的人物身上有不同的效果。美国总统布什对“NUCLEAR”一词发音特别,经常被脱口秀主持人拿来搞笑。但是这个口音拉近了布什与民众的距离,对他是有利的。女孩子说话,如果不是矫揉造作(如内地人学港台腔),而是自然地带些口音,可以是很可爱的。见过一个女同学,丰肥适度,面目姣好,说话微微地有点大舌头。我总觉得这声音比伶牙利齿的更好听。有一次发言,她总也发不准“UNILINEAR”这个词,十分动人。《红楼梦》里的史湘云,发不准“二”字,老把“二哥哥”叫成“爱哥哥”。想来这么叫着的时候,湘云是颇有娇憨之态的,惹得黛玉都妒忌了,忍不住出言讽刺。方言有时带有性别特征。古人欣赏的“吴侬软语”,自然适合女孩子说。侬侬侬的,大概类似如今网上的偶偶偶吧。个人的感觉,北音宜男,南音宜女,美音宜男,英音宜女。最吃亏的似乎是南男,多年来由着巩汉林们作贱。

太标准的声音不如带点口音的有味道,正如太标准的美人不如带点特色的吸引人。麦肯的太太长得象芭比娃娃,即使在她年轻的时候,也不见得很有魅力。林青霞长得太标准,风韵不及舒淇,甚至不如张曼玉。如果不幸长得太标准,那么小小地长颗痣也算一种补救,如果不幸连小痣都没有,那还是带些口音吧。而普通人轻微的口音,也就是一颗美人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