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影夺还第一关怎么过:读书与学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07:23
日期:2008-11-30 10:11:26    作者:赵立新    来源:   编辑:高明秀  431
林语堂在《读书的艺术》一文中说:“读书和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在林先生看来,读书是一种并不是人人都能获得的享受和乐趣。《小窗幽记》亦有云“人生有书可读,有暇得读,有资能读,又涵养之如不识字人,是谓善读书者。享世间清福,未有过于此也。”古往今来,善读者均把读书视为一种享受,然能得其乐趣者几何?
我们的古人,不甚注重数的概念,而是专注于文,往往是以文章论定终身。故而,“读书”和“学习”是不予区分的,读书就是为了学习知识、做大块文章,所以历来就是“读书”、“学习” 和“上学”三个词几可相互代替。“读书”之于今日,一方面沿用前意,另一方面则是兴之所至的随意浏览、泛泛而读,是对前人文化遗产的漫不经心地咀嚼与品味,是对昔日文人那种“无为心态”的向往与追寻,是我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是我们享受生活的一个手段。从“学习”这个层面上来关照当今之读书,似乎缺少这种享受和乐趣:不论是六七岁的一年级小学生,还是高层次的硕士、博士,没有不是读得好辛苦的,乏味得很。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让“读书”负载了太多的使命:要么为获取知识,要么为开启心智;要么为应付考试,要么为出人头地……如此,就有了一种被动性和被迫性,读书的主动性也就丧失了,于是,出于自觉、自然的读书目的不复存在,享受、快乐便亦不复存在。因此,享受读书之快乐应当以摒弃读书的功利思想,卸载你赋予读书的责任和义务为前提,只是以修身养性,加强素养为唯一目的。宋代大诗人、书法家黄山谷有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自觉语言无味,对镜也面目可憎”。其意亦是把读书定位于修身养性矣。
若仍沿用其“学习”之意来关照当今,则今日之“读书”,似乎就只为取得一个学位了。学位是个好东西,古人有“学而优则仕”之论,今日则大有“学位高则仕”之势。国家招聘、企业招聘等等,几乎只要招聘就有学位要求,学位成了敲门砖,有了高学位,才有可能觅到一份好工作,甚至可以加官进爵,这在今日之社会各领域已是相当普遍的现象。打开高等院校招聘网页,你会看到,几乎清一色的招聘博士。于是就发生了河南某大学招到从未进过大学门的假博士的荒唐事件。更有甚者,有的“名牌”大学,只要交上××万学费,即使你从不到校“读书”,到头来也送你一个什么“MBA”。显然,这种读书无论从哪个意义上看,与真正的读书都已是大相径庭了。但人们却热衷于这种读书。于是报考研究生者越来越多。为了应付有限的几门必考课程,几乎放弃其他课程的学习,但求及格而已。可见,这连“学习”意义上的“读书”也不复存在了。事实上,在这种社会现实(譬如就业)的“逼迫” 之下,许多人也就不再自问是否适合这条路,只把考研当手段而已,何复顾及其他。于是就有了本科几不能毕业而考取研究生的滑稽。值得赞赏的是他们确为政府缓解就业压力作出了贡献。
为“读书”赋予太多的责任和义务不只是今日方然,而是古来有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的意义何其大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的意义又是多么现实。于是也就有了“头悬梁、锥刺骨”的“感人”故事,且被一代代地反复传颂、发扬光大。
社会发展到今日,进入了所谓的网络信息时代,人们读书的兴趣急剧降低。据报道,当代人均拥有书的数量大幅下降,手捧书本的传统读书人数也在下降,也许有人转到了网络上读书,但真正为读书而上网者有多少呢?我也曾尝试过网络读书,除了开始的新鲜好奇外,剩下的只有疲惫不堪,而且缺少了传统读书的勾勾画画,偶尔加一点旁注、评点的乐趣,若讲效果,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在我看来,网络的作用,不过是类似于词典式、可供查阅的工具。有几人天天抱着“工具书”来读?
印刷出版业的快速发展,为报刊、杂志的泛滥创造了条件。于是大量的人把读书的时间花在了“快餐式”的报刊杂志上,而往往是出于猎奇的心态,若说也有一点快乐那也是猎奇带来的愉悦。
应当说,拥有大量书本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们,读书的兴趣似乎是最浓的——为了不埋没自己是个读书人。但据观察,这个群体中相当比例的人除了偶尔“快餐”一下,就是只读自己的专业书刊。不知道这是否是中国知识分子永远不能“让思想冲破牢笼”、思维难得开阔的原因,但最起码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863计划的提出者之一、著名的院士王大珩之所以成为今日之王大珩,就在于他既是光学领域顶尖专家,而又不把目光仅仅局限于这个领域,这是一种素养、一种品格。自然它不是凭空而来。
或是为了适应时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或是便于小学生阅读,亦或是为了读者不再有读长篇的“痛苦”,书店里所有的中外名著几乎都有缩写本,于是,优秀的名著成了平庸的故事梗概,原著中的优秀成分不复存在,读名著也就变成了了解故事情节。不仅“读书学习”的功能不能得到发挥,读书的乐趣也未必存在。
“古今世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古人对读书的推崇备至已是无可复加,读书成了至高无上的事。一方面,读书负载着“登科”之重任,另一方面是通向“君子之风”的必由之路。摒弃读书的任何原发性责任和义务,读书便成为一种享受,读书的快乐亦随之而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