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和日丽的意思是什么:我国负利率将长期存在 不能用长期负利率偷百姓的财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6:03:41
      负利率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经济存在着壁垒分明的二元化结构。一味地鼓吹利率市场化改革只会为高利贷乱象张目,只会为整体提升资金价格张目。

  为什么?根本原因是,作为我国经济主体的绝大多数国有企业以及作为贷款主体的很多超大型国家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都不能接受所谓的市场利率。对贷款市场,监管部门很难管,因此只能严管存款市场,通过行政手段抑制存款市场利率市场化改革,而没有存款市场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市场利率的市场化曲线就不可能形成。但是,一方面严格管制存款市场,另一方面管不住贷款市场利率的自由浮动,借贷双方非理性的自由结合,只能导致宽严失度,越管越乱,越改越乱。

  存款市场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其实比贷款市场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更难?很多国有银行行长告诉我,存款利率一旦放开,国有银行的竞争力将严重下降;而存款利率一旦放开,存款大战必将演化为利率大战,有可能倒逼基准利率的大幅度提高,推升通胀。
 由于中国经济的二元化结构,国有银行承担着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绝大部分贷款,占比高达贷款总量的40%-50%。这些贷款很多是基础设施和基本建设贷款,建设周期长,直接收益率很低,难以承受高成本资金。但其综合效益显著,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很大,尤其是这些项目贷款往往形成向中小企业的资金供应“漏斗”效应。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国有企业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阻力,更不能大幅度削减这类贷款。   必须承认,前两年由于依靠投资拉动经济的思路,使得各地上了很多“超前”的项目,这些项目按照当初可行性报告预测的收益率水平,只能承受同期基准利率水平,只能承受较低的生产要素成本,包括利率成本。因此,当时很多项目与银行签订的是贷款利率“终身制”合同,即贷款利率在项目期内永远不变。据我了解,有些项目的利率只有4%左右。过去各家银行争着上这样的项目,那是因为它表面上很安全,有综合效益,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政策保护,风险系数低。但当市场利率化改革或者存款大战来了,当通胀起来了,当存贷款利率进入快速提高周期,这些在建项目就成了包袱。今年这些项目的贷款大幅度削减,再挺两个月就会大面积停工。现在很多经济数学学者主张立即恢复正利率,还有些人主张立即实现存款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这很不现实,因为全社会资金价格若大幅度提高,一次性提高,国有银行只能停止或者收回对国有企业和很多大型基础设施(低收益)贷款。而从整个社会效益观察,这些贷款未必就是低收益。停止了,不仅很多项目会立即产生直接损失,银行贷款将大量形成呆账,更重要的是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动必将受损,很多中小企业都没有活干,更没有钱赚,国家的中长期发展更会受到深远影响。因此说,存贷款利率只能一点点试着提,贷款流动性不能过度地紧缩,负利率也将在很长时间存在。 不能长期用负利率偷百姓的钱财      本周二下午3时18分,A股刚刚闭市,而债市和港股尚未收盘,央行便在上午统计局刚刚公布完5月份经济数据后宣布,调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自6月20日(下周一)起,大型金融机构的存准率将达到21.5%,若按76万亿元存款推算,将再冻结资金3800亿元。

  这次存准率的调高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因为一则21.5%的存准率已经创出历史新高,现在商业银行存贷比最高为75%,在存大于贷的25个百分点中,有21.5个点被央行锁定,空间已经小得不能再小;二则刚刚公布的5月份GPI为5.5%,而一年期存款利率才3.25%,负利率已达2.25个百分点,理该加息而不是提准;三则如上述,在证券市场尚未闭市时公布此敏感消息也极为少见,以至当日港股恐慌下跌,并引发连续两天的A股深幅调整。

  人为压住资金价格,频频上调存准率控制流动性,已经并将继续带来重大后果。

  首先,银行间资金利率大幅飙升。宣布上调存准率当日,七天期盘中回购利率竟达到惊人的7.1%,七天利率超出一年期利率的1倍,甚至还超出贷款利率(一年期6.31%),可谓奇闻!

  其次,银行纷纷上演抢钱大战。是啊,只要能抢到钱(不管是理财产品还是其他什么方式,通常年化利率才3%~4%),便可以以6%~7%甚至更高的息率借出去,这是多大的诱惑啊!正是长期负利率,加上股市、楼市低迷,致使银行理财产品激增。据统计,理财产品已经从2007年约4000亿元猛增至目前7万多亿元。仅今年前5个月就发行7000多款,规模超过5万亿元,当今中国,已经从全民炒股、全民投基、发展到全民理财。5万亿元理财产品是个什么概念,今年1~5月新增贷款不过3.53万亿元,这5万亿元的“影子银行”,集募集、借贷、管理、清算于一身,又属表外业务,存在着极大的制度漏洞和法律风险。 再次,央行不加息,资金成本相对较低的有限贷款必然流向大型国企,中小企业资金极为困难,以至民间高利贷盛行,据报道,现在有月息10厘甚至12厘的(即年息120%~144%)。央视最近报道,全国1000多家担保公司已经成了高利贷的“二道贩子”。

  更有甚者,长期负利率使国民财富大幅受损。目前的负利率已经达到了什么程度呢?如果按76万亿元存款计算,负利率2.25个百分点,储户损失就达1.7万亿元;即便按32万亿元的居民储蓄存款计,老百姓的负利率损失也达7200亿元。这7200亿元摊到13亿人民头上就是人均损失554元,劳动力人均损失1000元,这可是普通工薪阶层近一个月的工资啊。有数据表明,2004年、2007年前后两次负利率时期均超过20个月,目前负利率持续时间也已达到16个月之久,但那时负利率的幅度没有现在这么大。如2004年全年CPI为3.9%,存款利率(一年期、下同)2.25%,负利率1.65个百分点;2007年全年CPI为4.8%,而当年存款利率从2.79%上调到4.14%,平均负利率才1个百分点。央行不能老是用负利率剥夺大家的财富,这也是央行一上调存准率,新华社即发文强调“持续负利率给居民财富带来损减风险”,货币当局必须“寻求化解之道”的个中原因。君不见5月份全国居民储蓄仅增加713亿元,而4月份甚至还出现了4000多亿元的净减少。如果负利率状况再不改变,老是动用数量型工具收紧流动性,总有一天,老百姓不再存款,我们的流动性也就彻底干涸了。

  也许有人会说,负利率不仅中国有,世界许多国家也有。例如美国,5月份CPI已经达到3.6%,美联储还是继续维持量化宽松,基准利率还是0.25%;欧盟包括英国CPI也不低,如英国CPI已达4.8%,但基准利率大多在1%~2%之间。但笔者想说的是,中国是高储蓄率国家,一年30多万亿元GDP要增加10多万亿元存款,同这些发达国家低储蓄甚至负储蓄不同,利率高低直接关系到普通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至于加息会引发热钱流入,且不说热钱流入多少本身就见仁见智,就算流入几百亿元热钱,也不能眼看大家几千亿元的财富损失而不管啊。
  负利率倒逼 甩开银行闹革命

2011年09月16日 08:52 来源: 经济导报         一到加息的窗口,市场人士像“黑土”“等着盼着见倪萍”一样,翘首以盼加息的消息明确,都神经了。其实,探究一下加息或不加息的现实逻辑,似乎更有点意义。

  在此前的评论中,本栏多次呼吁央行要改变“过分倚重存款准备金率、忽视利率”的调控思路,并担心这会造成“该控时控不住,能控时却控死”的结果。遗憾的是,这种担心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目前总的资金情况是:可贷资金数量少,实际贷款利率奇高。按照官方规定,6个月(含)贷款利率为5.85%,6个月至一年(含)为6.31%,1至3年(含)为6.40%,3至5年(含)为6.65%,5年以上为6.80%。实际运作中,如果谁能以上述利率翻倍的价格贷到款,他的实力就够强,面子就够大。而苏浙一带的民间贷款实际利率已经飙升到年息20%以上。央行“通过压低利率,减轻企业经营负担”的愿望落空了———企业不仅没有享受到名义上的贷款低利率,反而背负了更高的实际利率负担。

  为什么会这样呢?

  问题出在高存款准备金率上。可供贷款的资金少了,而大量的企业又急需贷款,于是众多企业争夺有限的贷款,从而推高了利率水平。存款准备金率越高,对资金的争夺越激烈,实际贷款利率就越高。实力强、行政资源广的国有大企业,尚可从正规银行贷到款(虽然利率也比较高);风险系数高的小企业则根本别指望从银行贷到款,于是转而求助钱庄、典当行等“民间金融系统”,民间贷款利率高得离谱。

  “民间金融系统”的资金从哪里来的呢?央行统计数据显示,4月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3377亿元,同比少增8325亿元;同时各家银行4月份的居民储蓄存款锐减,其中住户存款的净减少额就达到了4678亿元之多。

  储蓄大幅减少,主要原因是存款利率太低,储蓄极不合算。流出的储蓄主要部分没有进入股市和楼市,而是通过信托、委托贷款、地下钱庄、财务公司、典当等中间形式进行“利率增值”,曲线流向实体经济。这种独立于银行之外的“二银行”的资金体外循环,虽然能解小企业的资金燃眉之急,但至少带来三方面恶果:使央行控制贷款规模和速度的努力化为无形;加重了实体经济的利率负担;闲散资金在获得超额利息的同时,放大了金融风险。

  存款准备金率指标具有强烈的行政色彩,它只能硬性控制贷款的规模和速度,却不能解决引起贷款规模和速度变化的内在压力的问题。内在压力是由资金的使用成本———利率决定的。不解决“负利率”的问题,一味粗暴地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其结果只能促使社会资金“甩开银行闹革命”:此处不存钱(不合算),自有存钱处;对贷款方来说,低息贷不到,只好贷高息。存贷双方都不待见,居间沟通的银行调控谁去?而改变这种局面的可行政策选项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