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鸿鸣生活照:存款负利率时代何时结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20:54:58

自2003年以来的8年,是中国利率水平最低阶段,金融机构居民储蓄存款利率一直处于负增长。由于通胀持续走高,存款利率跑不赢CPI,造成资金大量流入地下钱庄、房产领域,推推高房价,加剧房产泡沫膨胀。长期负利率不仅剥削民财,货币贬值,同时扭曲了正常的经济运行机制,成为经济动荡和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中国存款负利率时代何时结束?储蓄存款利率何时才能跑赢CPI?

存款利率跑不赢CPI

近几年以来,以GDP增速表征的中国宏观经济似乎整体较为稳定,但以股票价格为代表的,则大起大落。

2010年中国股票价格持续走低,25%的跌幅居世界主要市场之首。价格上涨、资产泡沫、通胀进一进加剧,转型艰难等挑战,计划体制下的“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痼疾魅影再现。

2011年7月6日,央行宣布,从7月7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调整。这是今年以来第3次加息,也是去年加息周期启动后的第5次加息。此次加息后,金融机构一年定期存款利息为3.50%,一年期贷款利息为6.56%,平均上调0.25个百分点。

虽然今年以来已经连续3次加息,但依然没有改变负利率的现状。今年上半年 GDP增9.6%,再创新高。相比之下,0.25个百分点的加息幅度并不“解渴”。

一方面,提高定期存款利率不提活期,表明希望资金存入银行,改善负利率状态。此外,没有采取市场较为普遍的非对称加息,表明管理层还是在照顾银行的利益,对称加息对银行较为有利。

存款利率过低推高房价

房地产问题的实质是社会财富分配的矛盾。近几年来,房价问题一直是中国老百姓最重要、最关心的话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抑制投机性购房。加大差别化信贷、税收政策执行力度。完善商品房预售制度。完善土地收入管理使用办法,抑制土地价格过快上涨。加大对圈地不建、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专家对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统计,发现2004年和2005年,温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住房”一词只提及了一次,到2008年、2009年已提及二十多次。2006年、2007年、2008年都提到了房价,并分别用了“遏制”、“抑制”和“防止”房价过快上涨。2010年“住房”一词只提了十余次,但首次明确提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坚决遏制”的表态更能彰显政府决心。2011年“住房”一词只提了24余次,

另外一组数据,也说明了房价问题是民生问题的要害:从2004年房价开始抬升和2009年到达高点这两个时期的经济状况来看,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13。6万亿,财政收入2。64万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在9422元;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33。5万亿,财政收入6。85万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在17175元。这几年GDP平均增长在10%以上,国内经济总量翻了2。5倍,财政收入翻了2。6倍,城镇居民收入只增加了不到一倍。

中国房地产业近年来出现的种种异象和太多的争议,正源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领域的多重矛盾。

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中国经济投入最重要的部分是房地产,因为房地产在家庭资产当中是最主要的。房价高就意味着如果你现在买房子,以后花钱会比较困难,因为你付出得太多。这牵涉到社会财富分配的问题,所以很敏感。房价高的主要原因就是存款利息过低。”

中国经济这几年增长是很快的,前几年GDP的增加达到百分之十几,但是存款利息却非常低,短期的储蓄利息接近于零,所以大家把钱拿出去炒股炒房的意愿比较强烈。但是,由于中国人口老化是不可避免的,最终房子的需求是会下降的,所以从长远来说炒房子不会成功。问题在于这十年怎么办?如果还是那么多人炒,利息又那么低,会不会引起社会不稳定。

因为存款利息很低,助长了大家去炒房子,所以利息要抬上去。另外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地方财政。现在政府财政对房地产的依赖非常非常高,2008年新房销售超过4万多亿,新房销售收入的大部分都转到政府口袋里,可以看得出来政府对这个依赖有多大。

实际利率水平历史最低

2003年以来中国利率水平过低,从国内历史看处于最低阶段,从国际比较看属于最低群体。目前,中国以银行存贷款间接融资为主渠道,存贷款利率是金融体系的主导价格,可以代表利率总体水平情况。

2003年以来的近8年,是中国利率水平最低阶段。这期间只有2003年、2005年、2006年和2009年四年的1年期实际存款利率为正,其余四年为负,最低年份里达到-2.4%。八年期间1年期实际存款利率平均为-0.15%。其中2003~2007年GDP增速连续超过10%的五年里,1年期实际存款利率平均为-0.7%,2010年1年期实际存款利率平均为-0.8%

低利率在中国是个老问题。1980年以来的31年中,1年期名义存款利率年均为5.8%,而年均CPI涨幅为6%,实际存款利率为-0.2%。分年份来看,31年中有14年实际存款利率水平为负、17年为正。然而,在1997年以前中国实行储蓄存款保值政策,当存款利率低于通胀率时,商业银行要对储户贴补存款利率低于CPI涨幅的差额部分,即实际存款利率至少为0而不会是负数。1997~2003年存款利率高于通胀率,2003年再次出现负利率后,储蓄存款保值政策没有恢复实施。从这一点来看,最近八年中国利率水平为历史最低,储户遭受了负利率损失。

中国利率国际比较属于低水平。从可以获得的数据比较来看,中国贷款利率明显比美国低。1980年以来,中国1年期名义贷款基准利率年均为7.6%,实际贷款利率为1.6%。同期间美国1年期名义最优贷款利率年均为8.3%,实际贷款利率为4.8%(年均CPI涨幅为3.5%)。

2003~2010年,中国1年期名义贷款基准利率年均为5.9%,下浮10%的优惠利率为5.3%,实际贷款利率为2.6%(年均CPI涨幅为2.7%)。在此期间,1年期实际最优贷款年均利率美国为2.9%、印度为5.7%、新加坡为3.5%、印尼为8.3%,日本为1.6%比中国低。国际比较中国利率属于最低类水平,而中国GDP增速却是最高的。

经济波动重要原因

利率调节经济至少有三种渠道:一是利率总水平高低影响资金供求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二是利率档次和结构变化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三是作为分配手段调节存款人、金融机构、贷款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利率水平过低是利率政策过于宽松的体现。

中国改革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全面而且深入,货币信贷政策主要靠贷款额度分配调节经济,利率水平低体现了居民补贴银行、银行补贴企业(银行还通过核销不良贷款更多地补贴企业)的一种经济方式。随着改革开放推进,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和国有银行开始全面改制,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立。货币政策进一步从直接的信贷调控向间接的货币总量和利率调控转变,中性的货币政策立场(既不刺激经济扩张也不造成经济紧缩)是维护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

中性利率水平相当于名义GDP增长率,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基本都是如此,比如过去十年美国为5%、欧元区为3%、英国为5%、日本为1.5%。发展中国家为实现追赶,存在压低利率形成居民补贴企业增加投资提高增长率的现象,但是这种金融抑制利弊共存,需要随着经济体制市场化而逐步实现融资方式和利率市场化。

中国2003年以来年均GDP增长11%,中性真实利率水平中1年期存款利率至少为3%~5%,1年期贷款利率至少为5%~8%。然而2003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立场偏松,利率水平过低,促使经济运行基础不稳固,经济波动过大,表现如下:

一是2003~2007年在低利率背景下中国经济持续透支式地高增长。此五年中国GDP平均增速为11.7%,超过近30年GDP平均增速两个百分点,2005~2007年GDP增速平均更是达12.8%。与此同时,通胀压力加大,CPI迅速上升到8%,房地产价格年均上涨20%,上证指数从1500点暴涨到6000多点。同期中国利率水平极低,即使参照最低的通货膨胀指标CPI涨幅计算,存款真实利率平均也仅为0.3%,贷款真实利率平均为3%。2003~2010年中国经济透支增长带来巨大后患,资产泡沫膨胀、环境污染、资源消耗恶劣、贫富分化加剧,经济未来增长空间受到严重压缩。

二是2009年到2011年上半年,低利率加剧房地产泡沫膨胀。在2009年信贷激增10万亿元的同时,存贷款利率也大幅度下降,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浮30%,按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5.94%打7折计算仅为4.1%。

三是低利率加剧通胀、资产泡沫后,政府被动仓促进行行政调控加大了经济波动。2005~2007年经济透支增长,2008年上半年通胀压力爆发,CPI涨幅一度超过8%,金融当局被迫实施严格的信贷额度管制遏制经济扩张,造成企业资金骤紧,加上意外的美国次贷危机,经济增速坠落。2010年全国房地产泡沫继续膨胀近乎失控,政府被迫出台类似停止房贷、禁止购房式的手段冻结市场,经济增速再次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