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麦浪女生吉他谱:《水浒传》当然比桔子复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12:08
因为新版剧集《水浒传》的热播。文艺技术化的时代,人们所有的话题都会不知不觉地围绕着技术走,不管是影像、行为艺术还是流行歌、微博……除非你跟《百年孤独》里的奥雷良诺那样超凡脱俗———老爷子静坐屋中多少天,然后向家人憋出一句:“大地其实是个圆球,就跟桔子一样。”
《水浒传》当然比桔子复杂,某种程度上说,它也是面镜子,什么样的人站在它前面,照出的不过是自己灵魂的面目。无论读者、观众还是续书作者,大家在《水浒传》面前虽然放松,但结局跟那些评点和续写《红楼梦》的人大体仿佛:写《金瓶梅》的兰陵笑笑生,会看到自己对肉欲与轮回的理解;写《荡寇志》的俞万春,会看到自己对善恶的评判;写《水浒后传》的陈忱,会看到民间与体制的不可调和;评点“才子书”的金圣叹会看到性情;唱《野猪林》的李少春,会演绎出末路英雄的百转愁肠……
一百次改编,就会有一百个宋江、林冲、武松、西门庆与潘金莲。到底哪一个“更水浒”?也许加起来才对———施耐庵笔下的宋江性格是复杂和矛盾的,属于典型的、福斯特小说理论里的“圆形人物”。
论到林冲的理想模样,我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小说写此人“生得豹头环眼”,上阵时“掌中一条丈八蛇矛”,同样的文字如果放到《三国志通俗演义》里,大家马上就会反应过来:这是张飞。可后来无论是昆曲、京剧,还是影视,林冲一出场,竟都是文人造型!也许这是因为当初施耐庵把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得太细腻了。与林冲的形象不同,“武松-西门庆-潘金莲”这一组冤家,不同的编导有不同演绎,但总体水准,似以“祝延平-于治民-牟霞”这组更贴近原著神韵。
从剧集对原著的改编成效而论:1983版山东电视台《水浒传》,恰如同年香港版剧集《射雕英雄传》,具有颠扑不破的经典地位,可惜不完整,更像是“选集”。2011鞠觉亮版《水浒传》打戏精彩,在情节脉络、人物性格上也做了符合现代人理解的“微调”,但这种精彩与微调,恰恰改变了原著的大格局,显得有点凌乱———英雄的味道除了宋江、卢俊义以外,基本在每个人身上都没体现出来,施耐庵要是在天有灵,估计会毒骂编导“你们T M D当我傻呀”。央视老版在呈现原著的史诗气质上有巨大贡献,但除了李雪健的宋江,不少角色在“形似”上都没有过关,挺遗憾。
不过,也许影视改编名著永远都是这个结局。一来影像传递文学,通常都要在情节和气韵上做减法;二来即便大戏,主角也只是有限的几个人,而这个行业的明星通常除了要用钱来摆平以外,戏份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谁会为一部名著就自降业内身份呢?人是自私的,哪怕是去演《水浒传》。
不同时代对《水浒传》故事的演绎,悄悄反映出人们思维方式的变换。施耐庵在他那个时代,着力去表现的是英雄气概和对现世的悲哀,他把“狂欢”与“悲剧”这两大气质结合得如此完美,以至于后来中国小文人对荷马史诗的赞叹,显得非常可笑与知识贫乏。《水浒传》、《三国演义》,连同知名度稍逊的《说唐》,用小说的方式构建出了汉语的英雄神话。且不论它们与荷马史诗的孰优孰劣,仅就文体与题材的适合度而论,这种表现方式在文学上是恰当的,也是先进的。
或许,唯一有理由遭到现代人质疑的,是这些作品中对女性的态度。可这不是名著本身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传统文明对女性的认知缺陷。相较而言,2011年鞠觉亮版《水浒传》对二奶和杀夫女子们所流露出的怜爱,则似乎又飘向了另一个极端。这真的就体现出了对女性们的关爱和理解?答案可以去问电视机前的女士们。但相关桥段对戏剧性的削弱却是不争的事实。
鞠觉亮版是迄今为止最具武打快感的《水浒传》剧集,也是对“英雄”一词消解得最厉害的一部。武松杀人如麻,是英雄吗?鲁达动辄大怒,是英雄吗?吴用过于心机外露,是英雄吗?公孙胜装神弄鬼,是英雄吗?当一切华彩与神秘的单元,都要用简化以及鄙俗的写实思维去读解和演绎,《水浒传》真就不是“才子书”了,它不过沦为了电视工业和电脑特技合成的一个市民版脚本。哪怕每个英雄的脖子上,都缠上了一条专卖店模特的围脖———在这个到处充斥汽车尾气和热岛效应的时代,我们童年传说中的英雄觉得很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