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2抢龙元是第几集:国际新闻 2011-9-1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09:54
国际新闻 国际热点
  1. 1.法核电站爆炸属误传
  2. 2.东京现废除核电游行
  3. 3.印度东部发生洪灾
  4. 4.英游客肯尼亚遇袭
  5. 5.沙漠地区搜索卡扎菲
  6. 6.塔利班袭击北约基地
  7. 7.菲军机多不适合飞行
  8. 8.外媒批月饼热量高
  9. 9.叙反对他国介入冲突
  10. 10.俄视察南千岛群岛

卡扎菲再次发声称将坚持战斗直到胜利阅读原文

12号当天,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武装继续对卡扎菲的最后几个堡垒展开进攻,但遭到了卡扎菲残余分子的顽强抵抗。而卡扎菲当天则再次发声,称将坚持战斗,直到最终取得胜利。本网连线驻北非记者方文军,介绍利比亚的最新战况。记者:好的。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武装12号当天继续对卡扎菲的最后几个堡垒...... 全文↓

卡扎菲再次发声称将坚持战斗直到胜利阅读原文

来自:新浪网  2011-09-13 05:17 |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  国际在线消息:12号当天,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武装继续对卡扎菲的最后几个堡垒展开进攻,但遭到了卡扎菲残余分子的顽强抵抗。而卡扎菲当天则再次发声,称将坚持战斗,直到最终取得胜利。本网连线驻北非记者方文军,介绍利比亚的最新战况。

  记者:好的。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武装12号当天继续对卡扎菲的最后几个堡垒:首都的黎波里东南部170公里左右的拜尼沃利德镇和卡扎菲的老家苏尔特等地展开进攻,但遭到了卡扎菲残余分子的顽强抵抗。

  在拜尼沃利德镇,数百名“全国过渡委员会”武装士兵目前已经进入拜尼沃利德的外围,但他们遭遇到来自狙击手火箭弹和子弹的猛烈袭击。“全国过渡委员会”武装一名前线指挥官说,他们在拜尼沃利德所遭遇的抵抗要比之前预想的更加顽强。约600名支持卡扎菲的士兵目前躲藏在拜尼沃利德的居民区做抵抗战斗。这个城市的战斗在10号晚些时候开始,目前在最新阶段的战争中,至少已有7名卡扎菲士兵被打死,数十人受伤。拜尼沃利德镇的居民目前正逃离该镇。

  在卡扎菲的老家苏尔特,“全国过渡委员会”武装11号的时候已经推进到离苏尔特50公里的地方,但是遭到了卡扎菲支持者的顽强抵抗。12号的时候,双方的交火依然激烈,卡扎菲支持者不断向“全国过渡委员会”武装发射火箭弹,而“全国过渡委员会”武装则使用迫击炮等武器进行还击。

  12号当天,一小股卡扎菲的残余部队甚至在“全国过渡委员会”武装的后方发动了突然袭击。“全国过渡委员会”军事发言人穆罕默德?扎瓦维当天说,一小股卡扎菲支持者乘坐5辆汽车对石油重镇拉斯拉努夫发动突然袭击,造成至少12名“全国过渡委员会”武装人员死亡。但扎瓦维同时表示,“全国过渡委员会”武装随后挡住了这些卡扎菲支持者的进攻,使他们无法对拉斯拉努夫的重要炼油设备进行破坏。

  而与此同时,北约战机也正加强对卡扎菲残余部队的空中打击力度。根据北约当天公布的最新战报显示,北约战机当天在苏尔特等地共击毁了18个卡扎菲支持者的军事目标。北约秘书长拉斯姆森当天还表示,北约将会继续在利比亚展开军事行动,直到彻底消除卡扎菲政权对平民的威胁,主持人。

  主持人:利比亚战事已经快接近尾声,而卡扎菲却依然下落不明。目前你有没有卡扎菲的最新情况呢?

  记者:到目前为止,卡扎菲藏身何处依然还是个谜。而12号当天,卡扎菲再次通过总部位于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舆论”电视台发布录音讲话,称他没有选择,只能坚持战斗,直到最终获得胜利。卡扎菲称,他们决不能让利比亚再次回到殖民主义时代,他们能做的就是战斗到底,直到最终取得胜利,击败殖民主义及其傀儡。

  自从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武装8月底攻入首都的黎波里后,总部位于叙利亚的“舆论”电视台是目前唯一与卡扎菲保持联络,并替卡扎菲发布消息的媒体,主持人。

  主持人:据有关方面报道,目前有不少卡扎菲政权的核心成员逃往邻国尼日尔,其中包括卡扎菲的第三个儿子萨阿迪。这一消息是否属实?

  记者:确实是这样的。尼日尔总理拉菲尼12号在首都尼亚美同外国外交官会晤时证实,目前已有32名卡扎菲政权核心成员抵达该国,包括卡扎菲第三个儿子萨阿迪?卡扎菲,以及卡扎菲政权的三名将军。但拉菲尼同时表示,这32名卡扎菲政权核心成员中,没有国际刑事法庭通缉的对象。

  萨阿迪是卡扎菲的第三个儿子,领导利比亚一支精锐部队。他是在11号被尼方证实进入尼境内的。尼日尔司法部长、政府发言人阿马杜11号介绍有关情况时说,尼日尔政府此前并不知道萨阿迪将要入境的消息,但尼日尔方面将尽“人道主义义务”,主持人。

  主持人:好的,感谢方文军发回的报道。

  相关热词: 卡扎菲车队入尼境  卡扎菲藏身处被曝  卡扎菲性虐女保镖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news.sina.com.cn/w/2011-09-13/051723145549.shtml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

新西兰裸体榄球赛开战 女球员脱到只剩内裤阅读原文

世界杯橄榄球赛已在新西兰开幕。据台湾今日新闻网报道,当地一群业余球员也技痒,与来自西班牙的女子队较量,不过他们的比赛方式有点特别,球员全都习惯裸体打球,因此作客的女子球队也愿意凑热闹,答应每进一球就脱一件。最后女子队获胜...... 全文↓

新西兰裸体榄球赛开战 女球员脱到只剩内裤阅读原文

来自:腾讯网  2011-09-12 15:41 |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

新西兰当地业余球队与来自西班牙的女子队进行橄榄球比赛,由于球员习惯裸体打球,因此作客的女子球队也愿意凑热闹,答应每进一球就脱一件。

裸男队员场上与西班牙女子队较劲。

  中新网9月12日电 世界杯橄榄球赛已在新西兰开幕。据台湾今日新闻网报道,当地一群业余球员也技痒,与来自西班牙的女子队较量,不过他们的比赛方式有点特别,球员全都习惯裸体打球,因此作客的女子球队也愿意凑热闹,答应每进一球就脱一件。最后女子队获胜,其中两名女球员还脱到只剩内衣裤。

  这支裸男橄榄球队叫做“裸体黑人队”(The Nude Blacks),每当举行国际橄榄球赛时,比赛前的友谊赛都由这支裸体球队和到访的外国球队进行。这场赛事在新西兰达尼丁(Dunedin)举行,今年他们邀请来自西班牙的女子队切磋,尽管男士全都裸身上场,但还是落落大方,球赛也吸引了数百名观众前来观赏。

  比赛一开始,女球员表情严肃,当男球员抱着球时,女子队仍毫不客气奋力围抢。裸体的男队员不是卖力捍卫手上的球,就是努力保护无法遮掩的“小弟弟”。不过比赛规则相当特别,当女子队每进一球,就要拖下一件衣服,若男队员进一球,就要穿上衣服,最后两名女队员甚至脱到只剩下内衣裤。

  相关热词: 浅析新西兰创业移民  新西兰新版权法出台  新西兰元大跌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news.qq.com/a/20110912/000791.htm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

枝野幸男接任日经产大臣 被指“来则能战”干将阅读原文

现任内阁官房长官藤村修12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这一任命。他称这一任命考虑到枝野参与震后重建事务和协助处理核危机的经历。钵吕10日辞职后,野田任命藤村修代理经产大臣。民主党内部曾提议前国土交通大臣大畠章宏或者前经产大臣直岛正行接替...... 全文↓

枝野幸男接任日经产大臣 被指“来则能战”干将阅读原文

来自:腾讯网  2011-09-13 02:17 |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

9月12日,在日本首都东京,新任命的日本经济产业大臣枝野幸男(左)走进首相官邸。

  日本首相野田佳彦12日任命前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为经济产业大臣,接替因“大嘴”而被迫下台的钵吕吉雄。

  迅速换人赢民心

  现任内阁官房长官藤村修12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这一任命。他称这一任命考虑到枝野参与震后重建事务和协助处理核危机的经历。钵吕10日辞职后,野田任命藤村修代理经产大臣。民主党内部曾提议前国土交通大臣大畠章宏或者前经产大臣直岛正行接替钵吕。不过,野田最终选择了枝野。分析师中野小一郎认为,野田任命迅速,主要是担心自民党抓住钵吕失言事件不放,进而阻挠重要法案通过。

  着手重建压力大

  野田内阁成立仅一周多,面临灾后重建、削减公共债务等难题。为有效应对这些难题,民主党亟需反对党自民党的合作。政府计划近期向议会提交一项补充预算案,总额约合1286亿美元,以开始大规模重建。不少公众对重建步伐缓慢不满,野田内阁面临巨大压力。鉴于13日即将召开临时国会,野田因而选择了枝野这样一位“来则能战”的干将。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finance.qq.com/a/20110913/001433.htm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

印度沙特等国在非洲花巨资购地生产农作物阅读原文

埃塞俄比亚奥罗米亚研究协会主席海勒近日致信联合国秘书长,抗议印度在该国获得100万公顷土地。此外,吉布提在该国获得1万公顷土地,沙特获得10万公顷土地,韩国、埃及、尼日利亚以及其他阿拉伯投资者也纷至沓来。海勒认为“这是21世纪的新殖民...... 全文↓

印度沙特等国在非洲花巨资购地生产农作物阅读原文

来自:腾讯网  2011-09-13 03:00 |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

非洲土地市场的高回报率吸引着外来投资者。图为塞内加尔农民正在挖渠种田。人民图片

  南非《邮卫报》近日报道称,印度在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三国花费25亿美元购买或租赁数百万公顷廉价土地用以农业生产,这成为非洲近50年来最大笔土地农田交易。受干旱、粮价上涨、水资源短缺、生物燃料发展以及非洲土地市场不成熟等诸多因素影响,非洲正掀起土地交易热潮。

  出售或租赁土地5000万公顷

  埃塞俄比亚奥罗米亚研究协会主席海勒近日致信联合国秘书长,抗议印度在该国获得100万公顷土地。此外,吉布提在该国获得1万公顷土地,沙特获得10万公顷土地,韩国、埃及、尼日利亚以及其他阿拉伯投资者也纷至沓来。海勒认为“这是21世纪的新殖民主义”,而当地“奥罗米亚人正在人为的饥荒中死去”。

  据泛非通讯社报道,自2007年以来,埃塞俄比亚已与815家外国公司签订农业合作项目,每公顷土地年租金仅1美元。大量土地出租或出售给了外国投资者,而埃塞俄比亚又是世界上最缺粮的国家之一,超过1300万人需要粮食援助。

  埃塞俄比亚不过是非洲农业用地被“圈占”的缩影。有报道称,近几年苏丹近9%的土地被外来投资者购买。美国得克萨斯一家公司租赁中赤道州60万公顷土地,租期49年,每年费用仅2.5万美元,这家公司有权开发这片土地的所有自然资源。英国《观察家》杂志调查估计,非洲至少5000万公顷土地(相当于英国国土面积的两倍),在过去几年内出租或出售给外国政府和投资者。沙特、卡塔尔、科威特和阿联酋等国被认为是这些土地的最大买家。

  缺粮缺水催生土地交易

  世界范围内粮食短缺、水资源不足和生物燃料的使用被认为是加剧非洲土地交易现象的主要原因。

  据泛非通讯社报道,沙特投资公司弗阿斯计划7年内在非洲花费10亿美元购买土地,以便为沙特市场提供7亿吨大米。这种运作方式不仅使沙特获得非洲土地,每年还能为其国内节省数亿加仑水资源。

  有报告估计,如需满足2015年生物燃料占全部燃料10%的目标,欧盟至少需要1750万公顷土地种植谷物,相当于意大利国土面积的一半。这导致欧洲生物燃料公司在非洲圈占大约390万公顷土地。

  非洲土地市场的高回报率吸引着外来投资者。来自英国的投资基金自然资产在非洲土地上已投资5000万美元。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帕伊尼说,“撒哈拉以南非洲农业用地每年利润回报率高达25%,新技术能在短时间内使粮食作物增产3倍”。帕伊尼认为,非洲一些国家土地市场不成熟、法制不健全等因素造成当地土地价格低廉,也是吸引投资者的重要因素。

  引发争议的“发展手段”

  在一些人看来,非洲土地“被占”造成非洲部分国家出现饥荒。

  英国公司将在安哥拉、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尼日利亚和坦桑尼亚获得的大片土地用来种花和蔬菜。得到政府贷款支持的印度公司在埃塞俄比亚、肯尼亚、马达加斯加、塞舌尔和莫桑比克种植稻谷、玉米和小扁豆,供应的也是印度国内的市场。

  印度生物学家什娃坦承,集约化农业不仅将大批人驱逐出土地,其所需的杀虫剂、灭草剂、化肥以及大规模的储存和运输设备等,已将非洲传统农业变成了单一的种植园文化。

  不过也有官员和专家学者们从这种土地交易模式中看到了益处,认为这给当地带来了外国直接投资和急需的先进生产技术,创造了就业岗位,培训了当地百姓,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埃塞俄比亚政府一位发言人就表示,埃塞俄比亚7400万公顷肥沃土地中,仅有15%得到利用,如今提供给外来投资者的不过其中的3%—4%。他说,投资者从未抢占属于埃塞俄比亚人的土地,埃塞俄比亚政府也鼓励当地人自己投资自己的土地。

  联合国农业发展基金会主席库克也将集约化农业视为潜在的利润增长点。他不认为这是“圈占土地”,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是“发展的一种手段”。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finance.qq.com/a/20110913/001869.htm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

法国一核废料处理中心爆炸1死4伤 未造成核泄漏阅读原文

事故发生在当地时间上午11时45分左右(北京时间19时45分左右)。法国核安全监管机构“核安全局”说,事发核废料处理中心没有核反应堆,中心两座核废料处理炉中的一座爆炸。法新社援引核安全局的消息报道:“初步报告显示,一座用于熔化低放射性...... 全文↓

法国一核废料处理中心爆炸1死4伤 未造成核泄漏阅读原文

来自:腾讯网  2011-09-13 00:53 |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

马库勒核电站地理位置图。制图 吴尚楠

马库勒核电站。图/CFP

  法国南部马库勒核电站附属一处核废料处理中心12日发生爆炸,致死1人、伤4人,1名伤者伤势严重。法国当局说,爆炸没有造成放射物质泄漏。

  一名工人死于爆炸

  事故发生在当地时间上午11时45分左右(北京时间19时45分左右)。法国核安全监管机构“核安全局”说,事发核废料处理中心没有核反应堆,中心两座核废料处理炉中的一座爆炸。

  法新社援引核安全局的消息报道:“初步报告显示,一座用于熔化低放射性和极低放射性金属废料的炉子爆炸。”

  法国原子能委员会说,这处核废料处理中心隶属法国电力公司旗下一家公司。“这种炉子通常处理两种核废料,”法国电力公司一名发言人说,“一种是金属废料,例如阀门、泵和工具;另一种是可燃废弃物,例如工作人员所穿工作服或所戴手套。”

  法国内政部说,死者因爆炸遇难,伤者“没有受到核废料污染”。爆炸发生后,中心没有转移任何人员,同样没有任何工作人员行动受限。

  事发后,当地警方和消防人员赶往现场救援。消防部门说,已在这处核设施周边设立安全半径,但拒绝透露更多细节。

  未造成核物质泄漏

  法国能源部一名发言人说,尽管1人死亡、至少4人受伤,但爆炸“没有造成任何放射物质泄漏”。

  法国电力公司那名发言人说:“这是一起工业事故,不是核事故……爆炸引发的失火已得到控制。”

  环境部长纳塔莉·科希丘什科-莫里泽预计12日晚些时候抵达事发现场,“帮助对这起事件可能造成的辐射影响作精确评估”。

  “就目前而言,没有发现任何外部影响。”环境部一名官员说。

  环境部一名顾问告诉法新社记者:“(处理炉)外面有多个检测器,没有检测到任何放射物质,建筑完好无损……我们还不知道爆炸原因。”

  12日晚些时候,法国核安全局正式宣布这起事故“结束”,解除应急响应。“事故没有任何辐射危险或需要对民众采取保护措施。”

  核安全局说,尽管事故已结束,但将继续与当地政府和法国电力公司保持联系,协助和督促有关各方彻查事故原因。

  法国电力股价大跌

  马库勒核电站1955年投入运行,是法国最老的核电站之一。

  事发地距地中海岸大约80公里,位于法国历史名城阿维尼翁以北大约20公里处。法新社报道,当前时节,阿维尼翁聚有大量游客。

  国际原子能机构说,已与法国方面联系,以了解更多有关爆炸性质的信息。

  法国是世界上利用核能最多的国家之一,核能约满足法国70%电力需求。今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辐射泄漏后,法国对国内58座核反应堆展开压力测试。

  今年6月,法国称,今后将投资10亿欧元(约合14亿美元)发展核能,同时加强核安全研究。

  当天爆炸消息曝出后,法国电力公司股价应声下跌,跌幅超过6%。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news.qq.com/a/20110913/000041.htm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

中国宣布承认利比亚过渡委员会 利方作3点承诺阅读原文

据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介绍,中方9月12日向利比亚“国家过渡委员会”通报了中方对其承认的决定。中方表示,中方尊重利比亚人民的选择,高度重视“过渡委”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一直同其保持密切接触和联系。中方承认“过渡委”为利比亚执政当局和利比亚...... 全文↓

中国宣布承认利比亚过渡委员会 利方作3点承诺阅读原文

来自:腾讯网  2011-09-12 21:51 |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


  中方9月12日宣布承认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为利比亚执政当局和利比亚人民的代表。这张资料照片显示的是,8月20日,在利比亚班加西,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人道主义救援委员会主席哈立德·穆罕默德(左)与中方驻班加西临时工作组代表王奇敏参赞握手。新华社记者王洪江摄

  中方表示,愿与利“国家过渡委员会”共同努力,推动中利关系平稳过渡和发展

  本报北京、开罗9月12日电(本报记者 王方 本报驻埃及记者 黄培昭 焦翔 张梦旭)据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介绍,中方9月12日向利比亚“国家过渡委员会”通报了中方对其承认的决定。中方表示,中方尊重利比亚人民的选择,高度重视“过渡委”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一直同其保持密切接触和联系。中方承认“过渡委”为利比亚执政当局和利比亚人民的代表,愿与其共同努力,推动中利关系平稳过渡和发展,希望中利双方此前签署的各项条约及协议继续有效并得到认真执行。

  利比亚“过渡委”负责人表示,利比亚人民和“过渡委”对中方承认“过渡委”深感高兴,对此期待已久。“过渡委”高度重视中国的地位和作用,将切实遵守双方此前签署的各项条约和协议;坚定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欢迎中方参加利比亚重建,共同推动利中关系稳定、持续发展

  阿拉伯媒体认为,中国与利比亚皆大欢喜

  阿拉伯电视台、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等一些卫星电视在第一时间报道了中国宣布承认利比亚“国家过渡委员会”的消息,并作相关评论。阿拉伯电视台认为,这是中国在利比亚问题上采取的一个“重要步骤”和“积极措施”,有助于保障中国在利比亚的利益,同时也有助于在利比亚开展以联合国为主导的战后重建。它表明,中国愿在未来利比亚重建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国会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把福祉带给利比亚人民。

  “阿拉伯人在线”网站的相关评论中说,实际上,利比亚反对派十分看中中国的作用和角色,双方有很好的关系基础。此前,中国外交部的发言人曾经说,承认利比亚“国家过渡委员会”需要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现在,水到了,渠也成了,对中国和利比亚都是皆大欢喜的事情。值得注意的是,利比亚“国家过渡委员会”表示采取措施,使中国在利比亚的合同得到执行,并且坚定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这对双方关系的发展很有好处。

  埃及金字塔政治与战略研究中心利比亚问题专家阿格里认为,当前利比亚局势处于一个比较关键的转折时期。目前,卡扎菲政权卷土重来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了,利比亚“国家过渡委员会”即将迁移至的黎波里,下一阶段利比亚的工作重心将转移到重建上来。中国虽然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中最后一个承认“国家过渡委员会”的国家,但现在承认也不为晚。中国一贯坚持公正、合理的外交立场,这是利比亚各方所心知肚明的,利比亚重建离不开中国的资金和技术,中国对利“国家过渡委员会”的承认,有助于利比亚在新起点上塑造自我。

  利比亚人士对本报记者说,中国是不可错过的合作者

  在利比亚东部城市班加西从事自由新闻工作职业的苏莱曼告诉记者,中国在对待利比亚问题上始终都坚持了较为公正的立场,和利比亚人民站在一起。虽然中国此前在联合国就解冻利比亚海外资产上没有投赞成票,但是正如“国家过渡委员会”主席贾利勒所言,中国没有投否决票,本身就是对“国家过渡委员会”的支持。现在,中国在利比亚问题上有了更加明确的立场,说明中国已经做好准备投入到利比亚的战后重建之中,利比亚人欢迎中国朋友。

  班加西的翻译人员奥贝迪向记者表示,中国承认利比亚“国家过渡委员会”是十分及时的,因为利比亚过渡政府已经着手迁址到的黎波里。随着战事逐渐接近尾声,在下一步的国家重建阶段,中国是不可错过的合作者。中国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经济强国之一,以前就与利比亚有着密切的经贸合作,是利比亚国家建设的一个重要参与者,住房、通信等项目在利比亚国内有着极好的口碑。此前,中国没有加入北约支持利比亚反对派的军事行动,但从利比亚民众的角度看,中国政府一直都是友好的,利比亚的国家重建也十分需要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基建实力。

  新闻链接

  利临时政府组建计划将于10日内公布

  本报开罗9月12日电 利比亚反对派武装12日继续在拜尼沃利德与忠实于卡扎菲的军队展开战斗,双方互有伤亡。此外,在拉斯拉努夫,反对派武装包围了卡扎菲的军队,并给对方造成“重创”。

  利比亚“国家过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席贾布里勒11日宣布,有关方面正在就组建全国性的临时政府进行协商,组建临时政府计划预计将于1周至10天内公布。

  贾布里勒说,利比亚民族和解将在“国家过渡委员会”主席贾利勒主持下进行,和解将包括三种方式:收编大部分革命武装派别,发放薪金并增加石油生产,组建全国性的临时政府。

  尼日尔司法部长、政府发言人阿马杜11日说,卡扎菲的儿子萨阿迪·卡扎菲当天进入尼日尔境内。阿马杜强调指出,尼日尔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尽“人道主义义务”。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news.qq.com/a/20110913/000054.htm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

奥巴马911讲话称小布什发动的反恐战争代价巨大阅读原文

美国总统奥巴马11日晚就“9·11”事件10周年纪念日发表演讲,直指前总统小布什发动的两场反恐战争代价巨大,并称“战争并不光荣”,美国的强大并不是用驻军来衡量。奥巴马当晚在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举行的纪念音乐会上说,“9·11”事件后...... 全文↓

奥巴马911讲话称小布什发动的反恐战争代价巨大阅读原文

来自:腾讯网  2011-09-12 14:02 |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

  9月11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美国总统奥巴马在“9·11”纪念音乐会上讲话。当天,奥巴马表示,自“9·11”恐怖袭击事件以来,美国在近十年的反恐战争中付出了巨大代价。新华社/路透

  美国总统奥巴马11日晚就“9?11”事件10周年纪念日发表演讲,直指前总统小布什发动的两场反恐战争代价巨大,并称“战争并不光荣”,美国的强大并不是用驻军来衡量。

  奥巴马当晚在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举行的纪念音乐会上说,“9·11”事件后,200万美国人参与了战争,但他们中很多人从此再也没有回来,即便是平安回来的人,也从此留下了心灵创伤和对逝去战友的黑色记忆。

  “这些男女军人以及军人家庭的牺牲提醒我们,战争的代价是巨大的。”奥巴马说:“虽然他们对国家的贡献是充满荣耀的,但战争本身却永远也不光荣。”

  奥巴马进一步指出,10年之中,美国军队被派到了他们并不熟悉的地方坎大哈和喀布尔,摩苏尔和巴士拉。他说:“我们的强大并不是用我们是否有能力在这些地方驻军来衡量,而是体现在我们要把这些地方交还给自由人民和主权国家的承诺上,以及我们要结束10年的战争迎接和平未来的渴望中。”

  奥巴马表示,过去10年让美国人团结在一起,美国没有屈服于怀疑与不信任。他再次引用布什在“9·11”事件后清楚表明而今天又再次重申的一句话:美国将永远不对伊斯兰教或其他任何宗教开战。

  奥巴马还指出,过去10年,美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坦言,美国“经历了战争和萧条、激烈的争论和正直的分歧。”

  奥巴马还回忆起“9·11”事件发生时的情景,并称当美国人第二天醒来,发现他们所面对的世界“邪恶近在咫尺,未来充满不确定”。但他接着说:“过去的10年表明,美国并没有屈服于恐惧。”

  “经历痛苦的打击,让我们变得更强大。”奥巴马最后引述《圣经》诗篇中的语句鼓励美国民众:“哭泣可能会持续一夜,但欢乐会在明早到来。”

  奥巴马当天还分别出席了纽约世贸中心遗址、宾夕法尼亚州93号航班坠毁处以及华盛顿五角大楼的纪念活动。当晚,他在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9·11”事件纪念音乐会上的演讲,也为当天庄严的纪念活动划上句号。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finance.qq.com/a/20110912/002471.htm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

日本地震半周年东京爆发反核游行阅读原文

大地震造成的死亡和失踪人数达19867人,另有8.2万人仍在避难所生活。在重灾区宫城县南三陆町,900人罹难、六成建筑物被毁。当地2000灾民于11日上午10时,在被安置的体育馆内默哀悼念死去亲友,町长佐藤仁致辞时声音哽咽,他回顾了灾后...... 全文↓

日本地震半周年东京爆发反核游行阅读原文

来自:新浪网  2011-09-13 03:45 |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 日本地震半周年,东京爆发反核游行。


 

  新快报讯 据日本新闻网报道,11日是日本发生核泄漏事故满半年的日子,多地举行纪念活动,哀悼遇难亲友。同时,日本反核组织在东京举行了大规模的抗议游行,要求政府立即废除核电站,停止核电开发事业。由于部分游行队伍与警方发生冲突,12名游行者因此被逮捕。

  多地举行悼念活动

  大地震造成的死亡和失踪人数达19867人,另有8.2万人仍在避难所生活。在重灾区宫城县南三陆町,900人罹难、六成建筑物被毁。当地2000灾民于11日上午10时,在被安置的体育馆内默哀悼念死去亲友,町长佐藤仁致辞时声音哽咽,他回顾了灾后的凄惨状况,并说:“重建之路还有很多苦难等待着我们。我发誓,要与全体町民团结一致建设新家园。”岩手县宫古市也举行了灾后重建祈愿活动。

  12人被警方逮捕

  东京警视厅12日发布的消息称,11日下午3时50分许,游行队伍在新宿区西新宿的路上举行抗议游行时,没有听从现场警察的再三警告,而在人行道上游行。同时,部分游行者与前去警告的警察发生肢体冲突,违反了公安条例中有关示威游行的相关规则,同时也犯下了妨碍公务罪,因此现场逮捕了二木信(30岁)等12名游行者。这是近年来日本少有的警方逮捕示威游行者的事件。

  据反核组织称,昨日有1万余人参加了示威游行。但是,东京警视厅说,游行人数约为2200人。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news.sina.com.cn/w/2011-09-13/034523144992.shtml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

北京物价真比纽约高吗阅读原文

最近,一条中美物价对比的网帖被广为转载:中国,吃一次肯德基30元,下馆子最少100元,买条Levi's400元,买辆车最少30000元(夏利);美国,吃一次肯德基4美元,下馆子40美元,买条Levi's20美元,买辆车最多30000美元(宝马)。有关中美...... 全文↓

北京物价真比纽约高吗阅读原文

来自:腾讯网  2011-09-13 03:07 |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

单位:元(按1=6.4元人民币折算)

  ●国外品牌的普通消费品,在北京的确比纽约略贵,要是被国人视为“奢侈品”,其售价更是贵得离谱

  ●市内公共交通以及涉及人工、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纽约明显比北京贵很多

  最近,一条中美物价对比的网帖被广为转载:中国,吃一次肯德基30元,下馆子最少100元,买条Levi's400元,买辆车最少30000元(夏利);美国,吃一次肯德基4美元,下馆子40美元,买条Levi's20美元,买辆车最多30000美元(宝马)。有关中美物价的比较,吸引了不少网友的参与。

  中国物价真的高于美国吗?为了真实准确对比中美物价水平,记者采访了出生在华盛顿,目前生活在纽约的美国人Patrick,以及出生于黑龙江,目前在北京工作的黄鑫。通过他们提供的数字,并搜集市场相关信息,从衣食住用行等消费的各方面入手,直观、全面地比较中美物价水平。

  国外品牌特别是高档消费品,北京贵得离谱

  对比发现,普通生活消费品,如果带有国外品牌,北京的确比纽约略贵。

  Patrick和黄鑫提供的数据显示,普通的Levi's牛仔裤,北京售价699—899元人民币,纽约售价在70—90美元(约合人民币455—585元)。如果考虑打折促销因素,则很难比较。“这些国际品牌的东西确实贵一些。其实,在北京除了商场里的品牌消费,还可以到动物园等批发市场淘物美价廉的衣服,价格不到商场的一半。”黄鑫说。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中国制造”的消费品,在中国的售价往往比美国高一些。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所长高培勇认为:“这实际上与我国的税收结构有关——我国的税收以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流转税(间接税)为主,而西方国家以个税、房产税、遗产税等直接税为主。”这样只要商品进入中国流通,就要面临层层加税。此外,中国物流成本也比较高,最后都会叠加在商品的售价上。

  至于被国人视为“奢侈品”的外国货,其在中国的售价更是贵得离谱。价格一直存在“内外有别”的现象。“外国奢侈品企业采取的‘声望定价’和‘差别定价’是造成国内外价差悬殊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外经贸大学朱明侠教授说。“声望定价”就是针对消费者“价高质优”的心理,对一些在消费者心目中享有一定声望和较高信誉的产品制定高价。“差别定价”则是根据顾客支付意愿,在不同市场制定不同价格。正是抓住了国内消费者崇洋媚外的消费心理,国外经销商故意大幅度拉高其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价。

  市内公共交通和涉及人工、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纽约贵很多

  对上班族来讲,交通费是必不可少的。市内公共交通,比如公交、地铁的费用,纽约是北京的10倍左右。

  涉及人工服务的消费,纽约都比北京贵。Patrick介绍:“在纽约我剪头发需要20—40美元,但是在北京的时候,学校里几块钱就够了。”总体而言,纽约市的理发价格是北京市的5倍以上。

  如果没有医疗保险的话,纽约的医疗服务价格要比北京贵。比如感冒治疗一次,纽约的价格是北京的2倍以上。黄鑫说:“比较严重的感冒去趟医院,一次要花200多元,如果打针需要500元左右。”Patrick说:“在纽约,感冒看一次医生大概需要150美元(约合960元)。”

  快递价格,纽约就比北京贵更多了。北京发往全国各地首重15元左右,黄鑫说:“快递真是又便宜又方便,别说现在网购很多都是免费送货的,就是朋友间送个东西,都懒得自己跑,花七八元弄个同城快递很方便。” Patrick说:“在纽约快递到别的城市一般需要10—20美元左右。”

  在美国书籍、音像制品、复印等等涉及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费用也比中国贵很多。在美国书籍被重复使用很常见,因为书比较贵。黄鑫回忆在美国做交换生时,“复印一张是1美元,并且不能复印整本书。”

  美国劳工部网站公布的各州最低时薪在4.1—8.67美元。而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今年一季度公布的北京最低小时工资是13元,这一价格已经高于国内其他地区,却与美国最低地区的标准还有相当差距。这也可以解释,在美国市场哪怕是同一款产品,美国制造的往往都要比海外代工的产品价格高出1倍左右。

  

中美物价比较还存在不少误区,简单地对比并不全面客观

但专家分析认为,由于北京与纽约两大城市在经济结构、收入水平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导致价格构成存在很大差异,简单的价格对比很难有说服力,而且容易造成误解。

首先,中美税制结构和征税方式差异较大,导致商场标价和消费者最终实际给付的费用,可能存在较大差距。比如美国商场的标价是裸价,而我国的标价是含税价格。仍以Levi's牌牛仔裤为例。经典款501号在中国的官方网站售价是799元人民币,在美国官方网站标价为64美元—98美元,且需要支付3%—9%的消费税。也就是说,在纽约商场看似比北京便宜很多的这款牛仔裤,其实和北京的市价差距并不很大。

其次,拿美国的打折价与国内的正价相比并不合理。为什么能在美国买到超低价的Levi's牛仔裤呢?“我在奥特莱斯卖场买到过21美元的Levi's。因为我比较瘦小,尺码老外都穿不了,最后处理甩卖当然便宜。”在美国留学的学生小杨说。因此,拿美国的折扣价格和中国的正价相比,价差当然就扩大了。

最后,我们比较的未必是同一事物,大家很难选定完全可比的标的物。以年轻人支出最大的居住成本为例,在北京国贸附近,环境比较好的小区,一居的租金在 5000元/月左右,而在郊区一两千元也能租到一居室。如果拿北京和纽约不同地段的房租相比,显然并不科学。即便在地段相当的区域,也很难确定房子的房龄、装修、交通、配套设施等一系列条件是否类似。

专家提醒,在中美价格的比较中,人们最经常比较的是消费品,如服装、箱包、电子产品等。这些消费品中,大部分在国内的价格比在美国的价格的确高一些。但却很少有人比较教育、图书、音像、人工服务等,而这些产品和服务美国要比中国贵很多。不少中国游客虽然在境外大量购物,但不在美国长期生活,所以很难全面感受美国物价水平。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finance.qq.com/a/20110913/001174.htm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

卡扎菲第三子入境尼日尔避难 政权情报主管落网阅读原文

尼日尔司法部长兼政府发言人马鲁·阿马杜在记者会上说,尼日尔部队拦截一个前往尼日尔北部城市阿加德兹的车队,共9人,包括萨阿迪。他否认尼日尔政府先前知道萨阿迪将入境。阿马杜说,车队“眼下正驶往阿加德兹,今天或明天可能抵达首都尼亚美”...... 全文↓

卡扎菲第三子入境尼日尔避难 政权情报主管落网阅读原文

来自:腾讯网  2011-09-12 13:24 |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

 

萨阿迪 卡扎菲第三子,先前是足球运动员,2004年弃球从军,领导一支利比亚精锐部队。


  12日,苏尔特,反对派武装人员缴获被毁坏车上的武器和弹药。该车属于忠于卡扎菲武装部队。

  尼日尔称将尽“人道主义义务”;卡扎菲政权情报主管落网

  尼日尔政府11日说,利比亚逃亡领导人穆阿迈尔·卡扎菲的儿子萨阿迪·卡扎菲当天入境。同一天,遭反对派擒获的卡扎菲政权情报主管布扎伊德·杜尔达露面。

  卡扎菲又一子离境

  尼日尔司法部长兼政府发言人马鲁·阿马杜在记者会上说,尼日尔部队拦截一个前往尼日尔北部城市阿加德兹的车队,共9人,包括萨阿迪。他否认尼日尔政府先前知道萨阿迪将入境。

  阿马杜说,车队“眼下正驶往阿加德兹,今天或明天可能抵达首都尼亚美”,尼日尔方面将尽“人道主义义务”。

  这是一周内第三批抵达尼日尔的卡扎菲政权重要成员车队。据媒体报道,本月5日,卡扎菲的表弟、安全部队指挥官曼苏尔·道一行10人由利比亚南部沙漠进入尼日尔境内。之后又有消息说,一个由200多辆汽车组成的大型车队5日晚也由利比亚南部边境进入尼境内。这个车队中大部分是军用车辆,乘客包括一批卡扎菲政权的高官。曼苏尔·道和至少两名高级别将领,眼下均栖身尼亚美。

  卡扎菲和次子赛义夫·伊斯兰·卡扎菲行踪不明。卡扎菲的妻子、女儿和两个儿子上月进入阿尔及利亚避难。

  情报主管“被采访”

  利比亚反对派10日在的黎波里逮捕卡扎菲政权情报机构利比亚外部安全组织主管布扎伊德·杜尔达。11日,反对派允许媒体记者采访杜尔达,以证明他已落网。

  采访地点位于一间房屋内,杜尔达坐在一张沙发上,胡须花白,戴眼镜,穿衬衫和长裤。他没有戴手铐或脚镣,多名反对派武装人员持枪看押。杜尔达不满这类“记者会”,拒绝直接回答提问,与看守激烈争辩。

  杜尔达拒绝谴责卡扎菲政权。“你们永远不会从阿布·扎伊德·杜尔达这里听见这样的话。”他说。

  一名看守问:“这么说,你认为它(卡扎菲政权)是好政权?”杜尔达回答:“好与坏无关紧要,这种时刻发表任何声明都是一种侮辱。”

  一名反对派武装人员告诉他,许多人因利比亚冲突死亡。杜尔达回应:“双方都有死伤。利比亚有两派,一边是现政权,另一边是反对派。这就是事实。”

  一名看守提到,杜尔达在卡扎菲政权出任多项高级职务。他喊道:“我从没否认当过官。我否认过吗?否认过吗?否认过吗?我那时在履行职责。”

  战局

  反对派有“叛徒”进攻受挫

  部族士兵不愿“攻打”自己亲人

  利比亚反对派武装11日继续在拜尼沃利德围攻效忠卡扎菲的部队,但进展甚微。一些反对派武装人员称,“叛徒”是进攻受挫的原因之一。

  卡扎菲部队炮击反对派武装在城外的阵地;占据城中心制高点,从屋顶射击反对派武装;向街道倾倒石油,以阻滞对方推进。

  反对派武装成员穆罕默德·易卜拉欣说:“他们(卡扎菲部队)发射迫击炮。昨晚,火箭炮铺天盖地打过来。我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做。我不得不承认,他们作战经验更足。仗很不好打。”

  法新社报道,至少3名反对派武装人员11日在交战中丧生,15人受伤。

  不少反对派武装人员认定,进攻受挫与部族矛盾乃至“叛徒”相关,矛头指向瓦法拉部族人员。瓦法拉部族是利比亚最大的部族,拜尼沃利德是这一部族的要地。

  穆罕默德·加迪来自海滨城市科姆。他称,瓦法拉部族士兵中有“叛徒”,向城内通风报信,导致11日反对派武装遭埋伏而损失一人。他说:“来自拜尼沃利德的士兵说,要亲手解放他们的城市。可是,他们看见自己叔叔或侄子的家时,就不愿意开枪。”

  重建

  利比亚恢复石油生产

  临时政府组建计划10天内公布

  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席马哈茂德·贾布里勒11日宣布,组建临时政府计划预计将于1周至10天内公布。“全国过渡委员会”这一机构本周将全部搬迁至首都的黎波里。

  贾布里勒说,即将组建的临时政府将覆盖利比亚全国东部及西部地区,包括那些尚未解放、仍在卡扎菲部队围困之下的地区。这一临时政府组建计划将在1周内,至多10天内公布。

  贾布里勒说,利比亚民族和解和解将包括三种方式:收编大部分革命武装派别,发放薪金并增加石油生产,组建全国性的临时政府。

  贾布里勒宣布利比亚停滞近5个月的石油生产已于10日重新开始,目前东部地区的2个油田已恢复生产,西部地区2个油田的石油及天然气生产也将开始,但他拒绝透露油田的名字。利比亚是非洲原油已探明储量最大的国家。爆发冲突前,利比亚每天生产160万桶原油,占全球产量大约2%。

  贾布里勒表示,目前利比亚解冻资金的移交行动已经开始,第一笔解冻资金由英国提供,金额超过十亿第纳尔(约8.7亿美元),第二笔约7亿第纳尔也将于近日转交。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finance.qq.com/a/20110913/001375.htm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

肯尼亚输油管道爆炸至少120人死 将彻查起因阅读原文

肯尼亚首都内罗毕12日发生输油管道爆炸,爆炸引发的大火目前已造成至少120人丧生。本网连线国际台驻肯尼亚记者彭睿,介绍此次爆炸事故的具体情况。记者:好的。这起输油管道爆炸事故发生在当地时间12日早8点半,事故地点位于内罗毕工业区附近的西奈贫民窟,距离肯尼亚管道公司约1公里处...... 全文↓

肯尼亚输油管道爆炸至少120人死 将彻查起因阅读原文

来自:腾讯网  2011-09-13 05:05 |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  肯尼亚首都内罗毕12日发生输油管道爆炸,爆炸引发的大火目前已造成至少120人丧生。本网连线国际台驻肯尼亚记者彭睿,介绍此次爆炸事故的具体情况。

  记者:好的。这起输油管道爆炸事故发生在当地时间12日早8点半,事故地点位于内罗毕工业区附近的西奈贫民窟,距离肯尼亚管道公司约1公里处。发生爆炸的输油管是连接内罗毕市中心和机场的。爆炸随后还引发了大火,消防人员在现场已经发现至少120具尸体。

  有目击者称,事发当时有一段输油管道发生了不明原因的泄漏,贫民窟里居民涌向漏油的输油管取油时发生了爆炸。据了解,有人将烟头扔进满是燃油的排水明沟是发生爆炸的主要原因,而从输油管里泄露出来的油又很快渗入进贫民窟的木质和纸质简易棚,使得爆炸发生后火势蔓延非常迅速。主持人。

  主持人:目前火势是否得到了有效控制?伤员的救治情况如何?

  记者:截止目前,已有一百多名伤者被送至内罗毕肯雅塔国家医院,其他伤员也被陆续送往其他大型医院进行救治,事故发生地段已经被封锁。当地消防警察在事故发生后紧急出动,一些私人企业也加入救援队伍,在消防人员奋力扑救,及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在天黑前大火已被完全扑灭。接收伤者的医院呼吁市民献血,提供饮用水、医疗床、取暖器、药品等物资设备。据肯雅塔国家医院首席执行官理查德?莱西雅姆帕介绍,该医院从早上10点开始就陆续接收严重烧伤者,基本都是30%以上面积的烧伤。

  肯尼亚副总统穆西约卡、总理奥廷加及其他政府要员均在第一时间赶赴爆炸及火灾现场看望灾民。肯尼亚总统齐贝吉也在事故发生后前往了肯雅塔国家医院看望伤者。总理奥廷加发表公开讲话表示肯尼亚政府将彻底调查此次事故的起因,将尽全力为救治伤者提供支持,并为死难者家属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主持人。

  主持人:肯尼亚曾发生过几起类似事故,比如,2009年在肯尼亚西部地区,有100多人在哄抢翻倒的油罐车时死于大火。为何这样的事故会屡屡发生?

  记者:表面上看,该贫民窟位于输油管道附近,不少简易房直接建在了输油管道之上,加之周围的木质或纸质建筑材料,为爆炸及火灾带来了直接隐患。而当地人不顾生命危险,偷油抢油的行为终将会自酿苦果。但更层次原因在于,城市电缆布线混乱、公共设施管理不善等, 都给类似事故带来隐患。民众和政府都应从各自层面进行深刻反思,避免悲剧重演。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news.qq.com/a/20110913/000237.htm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

伊拉克22名什叶派穆斯林被枪杀阅读原文

伊拉克内政部13日凌晨说,22名伊拉克什叶派穆斯林12日在伊西部安巴尔省被不明身份枪手枪杀。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伊内政部官员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一辆公交汽车从叙利亚入境后在安巴尔省纳希卜地区遭到多名枪手劫持。枪手命令车上的8名妇女和儿童下车后,劫持了剩余的...... 全文↓

伊拉克22名什叶派穆斯林被枪杀阅读原文

来自:腾讯网  2011-09-13 06:36 |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  新华网巴格达9月13日电 (记者张宁 王宏彬)伊拉克内政部13日凌晨说,22名伊拉克什叶派穆斯林12日在伊西部安巴尔省被不明身份枪手枪杀。

  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伊内政部官员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一辆公交汽车从叙利亚入境后在安巴尔省纳希卜地区遭到多名枪手劫持。枪手命令车上的8名妇女和儿童下车后,劫持了剩余的22名男性什叶派穆斯林驾车离去。

  安全部队人员发现被遗弃在公路上的妇女和儿童后紧急展开搜查,随后在数公里外的另一地点发现了被劫持者枪杀的22名什叶派穆斯林遗体。

  伊拉克内政部说,安全部队正全力搜索、追捕嫌疑人,目前尚无任何组织或个人声称制造了这起袭击事件。

  什叶派穆斯林与逊尼派穆斯林之间的教派冲突在伊拉克仍然相当严重,两派武装组织均多次向对方无辜民众实施恐怖袭击。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finance.qq.com/a/20110913/000857.htm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

20余国加入北极航道和油气资源博弈阅读原文

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的估计,北极地区包含了全球30%未被发现的天然气储量和10%的石油储量。面对丰富的油气资源,北极周边国家都展现出了兴趣,并且为了捍卫自己在该地区的利益,近期更是频繁采取措施争相提高自身与北极主权的关联度。从8月23日至26日,加拿大总理哈珀自...... 全文↓

20余国加入北极航道和油气资源博弈阅读原文

来自:新浪网  2011-09-13 00:58 |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  9月21日至24日,第二届“北极—对话的领土”国际论坛将在俄罗斯阿尔汉格尔斯科召开。来自全球各地超过400名北极研究学者、政府和实业界代表将参加该论坛。目前,超过20个国家正在布局北极地区的开发项目,俄罗斯、丹麦、美国、加拿大近期动作频繁,显示开发北极航路和资源成为不远未来的追逐焦点。

  丹麦6日最新研究报告称,2010年夏季北极地区的冰量达到史上最低水平,印证了美国研究人员曾说的全球暖化或导致北极冰帽在2030年之前融化殆尽,蕴藏在该地区的约占全球1/4的能源开发、北欧和亚太地区最短航线的开通成为迫近的现实。

  多国博弈升级 紧张气氛初现

  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的估计,北极地区包含了全球30%未被发现的天然气储量和10%的石油储量。面对丰富的油气资源,北极周边国家都展现出了兴趣,并且为了捍卫自己在该地区的利益,近期更是频繁采取措施争相提高自身与北极主权的关联度。

  从8月23日至26日,加拿大总理哈珀自2006年出任总理以来第六次对加拿大的北极地区进行年度视察,该国8月份还在北极地区举行年度军演。在此之前今年7月,俄罗斯表示,将在该地区部署军队,以保护其在北极的利益。8月22日,丹麦公布了《2011-2020年丹麦王国北极战略》,宣布将于2014年12月之前向联合国提交延伸大陆架200海里的申请。全球市值最大石油企业美国埃克森美孚8月30日在俄罗斯黑海沿岸城市索契签署了俄罗斯北极大陆架战略伙伴关系协议。

  以上国家动态充分说明对北极“圈地”热情升温,分析人士称,这些国家是为显示其在北极“永久性和季节性”的存在能力。从政府、企业再到学界的多个层面,北极地区开发成为热点追逐对象。

  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对北极的争夺主要在加拿大、美国、丹麦、挪威和俄罗斯北极5国之间展开,争夺的焦点主要围绕海上边界和沿岸大陆架的划分以及北极航道控制权展开。

  目前各国对北极地区在合作和竞争的博弈中进行,俄美企业层面开始合作,北欧国家甚至向中国企业开启合作意向;不过该地区开发也显示出相对封闭性,俄罗斯方面专家就明确表示要抵制中国参与。

  合作意愿开放来自北极地区需要巨大的开发成本,C apital投资公司专家维塔利·克柳科夫认为,目前单是俄罗斯为开发北极项目所需要吸引的投资超过100亿美元。他说:“发展北极石油天然气开采的最佳途径是吸引具有技术能力的西方公司,并按照亚马尔液化气项目或者萨哈林1号项目的例子,吸收外资公司的经验。”

  丹麦驻华使馆提供给《经济参考报》记者的《2011-2020年丹麦王国北极战略》全文报告显示,该国出台了针对北极油气的正式开发战略,提出“将鼓励私人投资该地区的开发,同时将协助国际企业深入北极已探明拥有资源的广阔地带”,合作开放的态度一览无余。该国政府相关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丹麦完全支持中国成为北极观察国的常设观察员。”

  丹麦外交大臣莱娜·埃斯珀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次推出新的北极地区开发战略,标志着已经将关注的重点转向优先发展当地经济,以及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此前,有关北极地区的讨论集中在环境保护方面,但是现在,丹麦、格陵兰岛和法罗群岛已经达成一致意见,未来将充分发掘该地区的商业和经济潜力。”埃斯珀森说。

  据了解,迄今为止,格陵兰岛已经给11家公司发出了17个开发其西海岸地区的勘探许可证。这其中囊括了全球许多大型油气企业,如壳牌、康菲、埃克森美孚、雪佛龙、挪威国油、法国燃气苏伊士集团,以及丹麦的马士基石油和D ong能源公司等。不过,目前只有英国的Cairn能源公司已经开始进行测试性钻探。另据悉,格陵兰岛还计划在2012年和2013年,对气候条件更为恶劣的东海岸进行招标。

  不过丹麦专家提醒,一定要遵守最高标准的环境和安全准则,才会考虑与合格跨国公司共同开发北极地区“丹麦对合作的外国公司持欢迎态度,尤其是中国公司,但前提是遵守最高标准的要求,毕竟之前有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敲响警钟,不能让北极环境受到威胁。”

  与丹麦主张合作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罗斯,虽然其与美国石油企业订下合作框架,可近来该国舆论声音明显“抵制”中国参与。俄罗斯能源基金会领导人西蒙诺夫说,俄罗斯注意到中国近些年来在北极地区的活动日益活跃,这不能不引起俄罗斯的警觉。

  到目前为止,国际社会尚不存在专门规定北极地区法律地位的公约。成立于1996年的北极理事会是在该地区行动准则相对有话语权的机构。成员有加拿大、俄罗斯、挪威、丹麦、冰岛、美国、瑞典和芬兰8国,目前已经接受法国、德国、荷兰、波兰、西班牙、英国为永久观察员国,接受中国、欧盟、意大利、日本和韩国为特别观察员国。

  参加过北极理事会会议的俄国外长拉夫罗夫说,会议通过的文件特别强调了8个北极国家处理北极事务拥有的“特权”,任何想同“我们的北极地区”合作的国家,必须应遵守这套游戏规则。

  俄国媒体报道,俄罗斯不希望中国染指北极事务,不想同中国分享北极“蛋糕”。西蒙诺夫说:“不仅仅俄罗斯这样想,我认为环北冰洋的加拿大、美国、挪威和丹麦也都持这种立场。这些国家认为,北极的利益应该在它们之间分配。但中国等国当然希望在北极事务方面拥有更多发言权,因此同中国发生争吵将是必然的。”

  亚欧贸易期待新航线

  北极地区另一开发焦点是逐渐融冰条件下的新航线开发,中国作为近北极国家,无疑将大大受益于此条线路,具有极强的商业现实意义。

  所谓的北极航道由加拿大沿岸的“西北航道”和西伯利亚沿岸的“东北航道”(又称北方航道)构成。“西北航道”东起戴维斯海峡和巴芬湾,向西穿过加拿大北极群岛水域,到达美国阿拉斯加北面,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虽然日益完备,商业上仍不可靠。而“东北航道”西起西欧和北欧港口,经西伯利亚以及北冰洋邻海,绕过白令海峡到达中、日、韩等国港口。这条被称作“传说中的航道”,在一年中大多数时候结着厚厚冰层,除了俄罗斯潜艇和破冰船,不可能有商船在这一带航行。但由于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川融解加剧,“东北航道”越发具备在夏季通行商船的能力:2009年7月,两艘德国货船在韩国装货出发,北上穿过了北方航道,并最终抵达目的地:荷兰鹿特丹。

  谈及此事时,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CIIS)的学者陈旭龙说:“北极航道的开辟无疑将促进中国东北地区和东部沿海的发展。而东亚各国的合作也至关重要。对于北极航运,中国政府一定要有远见。”据估计,如果北极能够通航,将使上海到欧洲(汉堡)缩短约6400公里,从上海到北美洲东岸(纽约)的海运里程也将缩短约5500多公里。与固有的“南方航道”相比,在大大缩短航程,节约大笔开支、时间和能源的同时,也将大大降低船舶的保险费用:由于海盗猖獗,在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间,船只通行亚丁湾和苏伊士运河时仅保险费用增加就超过了10倍。

  中国对新航线的期盼也引起了海外机构的关注。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P IR I)的报告称,中国已经开始注意到,北极冰川融化将对其造成战略性影响,并寻求在合理利用北极地区上充当一个更加积极的角色。这份名为《中国为“不冻”的北极做准备》的报告预言,紧随着中国在非洲投资的日益增加并不断强化自身在印度洋地区的存在之后,北极将被中国定义为自己新一个全球战略利益地区。

  SPIR I的报告称:“如果每年夏季的航线能缩短,这里面将存在着实质性的商业利益,因为中国经济与对外贸易紧密联系。”这不难理解,因为中国经济高度依赖外贸,中国有接近一半的G D P仰仗航运。

  西蒙诺夫说,中国特别感兴趣经过俄罗斯北极沿岸的北极航道,使用这条航道可把货物从中国运送到欧洲。但俄罗斯一直认为北极是自己的势力范围,不想让更多国家参与。

  《俄罗斯商业咨询日报》日前报道说,北冰洋地区的交通运输系统应该成为优先发展方向。从经济观点看,北极航道是更为安全和合理的海上运输通道。但专家认为,为此还存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很多障碍。

  据俄新社报道,俄罗斯安全会议秘书尼古拉·帕特鲁舍夫在涅涅茨自治区举行的会议上表示,俄罗斯必须完善北冰洋交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发展,以保证军事安全和更有效的资源运输。他说,由于北极地区资源运输配套设施的落后“国家的这一主要资源基地正在失去投资吸引力”。

  根据《2010至2015年俄罗斯交通运输系统发展计划》,计划建造一艘功率为6万千瓦的核动力破冰船和三艘动力分别为2 .5万千瓦的柴油动力破冰船。俄罗斯大部分河运船只无论从技术上还是实际上都已经落后,超过70%的船只使用年限超过20年。帕特鲁舍夫表示,安全会议建议政府对发展北极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给予税收和投资优惠政策。

  北极航道目前是连接北欧和亚太地区最短的路线。其长度约为7300公里。俄罗斯有兴趣发展这一交通通道,因为北极是最具潜力的油气资源开发地区。目前,俄罗斯已经开始在该地区实施若干大型矿产开采项目。包括计划2016年投产的N O V A T E K公司的亚马尔液化气工厂项目。该项目投产后,每年将经北极航道运输1500万吨液化气和100万吨凝析油。作为比较,苏联时期,该地区的最高油气运输量不超过每年700万吨。

  但是,俄罗斯船队在技术上还没有做好适应北极地区气候的准备,因此在利用北极航道方面存在困难。N O V A T E K公司第一副总裁米哈伊尔·波波夫在接受俄新社采访时表示,任何普通船队经过北极航道时都需要破冰船的协助。

  新航线利益前景难料

  但是,美好的前景难免现实的困扰。其一,与传统的苏伊士———马六甲航线相比,北极航线到底有多少利可图,各国专家难有统一答案。因为尽管北方航线有诱人的商业前景,但是基础设施的缺乏加上恶劣的自然环境让北极航线至少在短期内不具备商业上的可行性。而且,浮冰和可怕的冰山迫使船只能以更慢的速度航行甚至绕道。此外,北极航道的某些地段水位过低尤其是白令海峡,这制约了大型商船的通行。

  其二,诚如美国地理学教授布里格姆所言,除了冰山,货船同时还要面对俄罗斯的许可及管制条例。数十年来,各国对北极航道的争议一直很激烈。从俄罗斯到加拿大,都将北极航道视为国内交通线,而其他国家则一直坚持国际通行权利。俄罗斯还通过法律,要求过往船只事先取得许可,强制使用俄罗斯破冰和导航服务,收取高额费用,引起其他国家的不满。不能达到令各方都满意的协议,北极航线要与传统航线一争高下显然短期内并不切实际。丹麦相关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他们国家对新航线不具有话语权,当然从亚洲到北欧航线也不会有收费的考虑。

  SPIRI报告指出,在北极通航问题上,随着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科考实力不断提高,船舶公司不断增强,作为世界出口大国的中国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如中国在国际事务上尚无绝对话语权,绝大多数的国际法依据西方文化传统制定而非中国文化传统,中国不是北冰洋国家,中国未掌握最先进的造船和物流技术等。

  同时,报告还归纳了北极航线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机遇有:中国外贸运输成本下降;高纬度地区的港口有机会发展成新航运中心;北极航线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以及全球贸易和航运伙伴可能为讨好中国而做出调整。挑战是:现有国际法律对于中国在北极航行不利;北冰洋国家之间的利益斗争;中国船舶公司将面临残酷的国际竞争;中国低纬度的港口将受到冲击。

  能否绿色开发受质疑

  北极地区拥有号称地球上“第六块大陆”的陆地,以及面积可观的北冰洋,各种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然而,由于该地区的生态系统被认为非常脆弱,一直以来,国际社会都在强调要对该地区加以严密的保护。环保主义者和一些非政府组织更是反对在北极地区进行任何工业化开发。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有专家警告称,北极勘探项目风险极高,当地天气和环境条件恶劣,一旦海床发生漏油,将极难处理,而受漏油污染的冰块,将漂流远至1000英里外,令污染范围扩大,恐酿成无可挽救的大灾难,严重程度远超去年墨西哥湾漏油事故。

  环保团体绿色和平极地成员艾利菲表示,在北极勘探油田难题不少,如冰块侵蚀、北极地区偏远、环境昏暗、气候极端等。他表示,去年英国石油公司(BP)在墨西哥湾的漏油事故,3个月仍未受控,漏出500万桶石油,若漏油情况在北冰洋发生,恶劣的环境将令石油公司完全无法处理危机。

  英国剑桥大学海洋物理学教授沃德姆斯表示,北极开采油田是“风险最高的石油勘探”,一旦在水底漏油,几乎无法清理。他在上世纪70年代做过大型实验,发现冰块会吸收油污,油污随冰块大范围移动,冰块在春天融化时,油污或已漂至数百英里甚至1000英里外,释出大量有毒物质,导致一发不可收拾的大灾难。沃德姆斯称,此情此景只能以“恐怖”来形容。

  绿色和平组织极力反对勘探北极油田,近来派两艘船阻挠苏格兰能源公司C airn在巴芬湾的钻探项目,并要求格陵兰政府公开C airn的200页漏油应对方案。该方案承认一旦北冰洋在冬天发生漏油,将“不可能”清理。石油公司强调,只会于夏天在无冰海域进行钻探,但环保团体忧虑石油公司一旦开启北冰洋“大门”,将全年无休止开采石油,加剧破坏生态的风险。

  绿色和平组织北欧执行董事克里斯滕森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表示:“丹麦和格陵兰对于开发格陵兰周边地区,展现出令人不安的积极态度。”

  不过,格陵兰岛自治政府却认为,其有权维护当地居民从当地富饶的土地和水域获取利益。埃斯珀森也表示:“有了新的开发战略,我们将对全世界愿意来北极和格陵兰的跨国公司敞开大门。我们发出的信号是,我们将张开双臂欢迎它们的到来。我们并不紧张,也不害怕将工业带入该地区。”但她同时补充称,所有的投资都将在严格的环保法规下进行。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news.sina.com.cn/w/2011-09-13/030623144736.shtml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

卡梅伦访俄罗斯触及俄前特工中毒案等尖锐问题阅读原文

英国首相卡梅伦12号抵达莫斯科开始对俄罗斯进行正式国事访问。这是2006年以来,英国领导人首次访问俄罗斯。访俄期间,卡梅伦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以及总理普京举行了会谈,双方都有哪些共识,又在哪些问题上分歧犹存?就相关情况,本网连线驻俄罗斯记者燕玺,请其介绍双方会谈的情况...... 全文↓

卡梅伦访俄罗斯触及俄前特工中毒案等尖锐问题阅读原文

来自:新浪网  2011-09-13 05:24 |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  国际在线消息:英国首相卡梅伦12号抵达莫斯科开始对俄罗斯进行正式国事访问。这是2006年以来,英国领导人首次访问俄罗斯。访俄期间,卡梅伦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以及总理普京举行了会谈,双方都有哪些共识,又在哪些问题上分歧犹存?就相关情况,本网连线驻俄罗斯记者燕玺,请其介绍双方会谈的情况。

  记者:访俄期间,卡梅伦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以及总理普京举行了会谈,虽然双方对加强经济、文化合作达成了一致,但是,在“俄罗斯前特工中毒案”上,双方仍然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这个“俄罗斯前特工中毒案”又被称作“利特维年科中毒案”。利特维年科曾经是在英国工作的俄罗斯特工,2006年10月,他取得了英国国籍。由于利特维年科在车臣问题上曾大肆批评普京政权,他被列入莫斯科当局的通缉名单中。2006年11月,利特维年科在英国中毒身亡。英国方面指责俄罗斯前特工、现为国家杜马议员的卢戈沃伊是暗杀利特维年科的凶手,并要求将其引渡到英国受审,但遭到俄方拒绝。俄英关系因为此事一度急剧恶化,两国甚至因为此案在2007年相互驱逐了多名外交官。

  此次访问,卡梅伦也和俄罗斯领导人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交流,但最终并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突破。在会谈结束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卡梅伦承认,两国在这一问题上还存在严重的分歧。他强调,英国在“利特维年科中毒案”上的立场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英国方面也不准备缓解与俄罗斯特工部门在这一案件上的紧张关系。

  卡梅伦此行还访问了莫斯科大学,他说,虽然存在分歧,但是英国准备继续就“利特维年科中毒案”与俄罗斯展开对话。

  值得注意的是,卡梅伦此行期间还和俄罗斯总理普京举行了会谈。虽然会谈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但是要知道,“利特维年科中毒案”发生之后,普京与英国高层的关系一直很僵,此次卡梅伦与普京的会面实际上也是为了缓和英国官方与普京的紧张关系,毕竟,目前看来,普京在明年的俄罗斯总统大选中胜出的可能性非常大。主持人!

  主持人:英国方面一再强调他们的立场没有改变,那么,俄罗斯方面对这一问题又作何反应呢?

  记者: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强调说,根据俄罗斯宪法的规定,俄政府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将自己的公民移交给其他国家。他呼吁,不要把该事件政治化,否则将会危害到双边关系的发展。

  不过,包括梅德韦杰夫在内的众多俄罗斯政要也表示,“利特维年科中毒案”不应该成为俄英两国开展对话合作的阻碍。梅德韦杰夫就表示,俄英两国的政治和法律体系有所不同,应该相互尊重。如果暂时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就应该搁置争议,不应该因此而影响到其他联系。梅德韦杰夫同时还表示,无论是两国强力部门还是特工部门都应该恢复联系与合作,尤其是在反恐领域。主持人!

  主持人:棘手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卡梅伦的这次俄罗斯之行对于促进英俄两国关系的发展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呢?

  记者:虽然英俄关系因为利特维年科一案而陷入谷底,但两国的贸易往来在今年上半年取得了显著增长。其中,英国对俄出口总额增长了80%。这让双方更多看到了一致的经济利益。因此,两国开始希望绕过“利特维年科中毒案”的分歧,发展其他方面的合作。

  在会谈中,梅德韦杰夫和卡梅伦就加强两国在现代化建设方面的伙伴关系问题上达成共识,并签署了相关合作文件。双方一致认为,加强在鼓励创新、实现高新技术突破以及环保、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双边合作是各自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俄英两国共同表达了改善投资环境,提升贸易和相互投资水平的愿望。同时,为了促进现代化建设以及提升两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教育国际化水平,双方还就促进两国学者、学生、教师的自由交流达成了一致。

  不过,虽然双方希望修复双边关系的愿望已经十分明显,但是由于“利特维年科中毒案”的影响过于恶劣,即便是本次卡梅伦的“破冰之旅”也显得十分仓促,整个访问不到24小时。而在关键问题上,双方也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突破。因此,外界普遍认为,俄英关系“持续回暖”的基础还显得不够厚实。主持人!

  主持人:好的,感谢燕玺的报道。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news.sina.com.cn/w/2011-09-13/052423145551.shtml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

也门政府军炮击首都北部反政府武装致3人死亡阅读原文

也门政府军12日炮击首都萨那北部阿尔哈布地区的反对派部落武装,至少3名反对派武装分子在炮击中死亡,另有多人受伤。阿尔哈布地区的一名地方官员告诉新华社记者,政府军共和国卫队当天对阿尔哈布地区的反对派部落武装分子据点进行了炮击,并出动了战斗机,但战机并未参加对该地区的空袭...... 全文↓

也门政府军炮击首都北部反政府武装致3人死亡阅读原文

来自:腾讯网  2011-09-13 05:10 |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  新华网萨那9月12日电 (记者尹炣 王秋韵)也门政府军12日炮击首都萨那北部阿尔哈布地区的反对派部落武装,至少3名反对派武装分子在炮击中死亡,另有多人受伤。

  阿尔哈布地区的一名地方官员告诉新华社记者,政府军共和国卫队当天对阿尔哈布地区的反对派部落武装分子据点进行了炮击,并出动了战斗机,但战机并未参加对该地区的空袭。

  也门国防部早些时候说,阿尔哈布地区的反对派武装分子试图占领当地的政府军军营、萨那机场以及萨那城北入口。

  自今年5月以来,也门反政府武装与政府军在阿尔哈布地区持续发生激烈冲突,冲突造成双方近百人死亡,当地数百户居民被迫逃离家园。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news.qq.com/a/20110913/000134.htm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查看更多国际新闻#hot_search a{color:#4e5d80;text-decoration:none;}#hot_search a:link{color:#4e5d80;text-decoration:none;}#hot_search a:hover{color:#4e5d80;text-decoration:underline;}#oth_con{width:750px;font-family:Arial;margin-bottom:15px;font-size:14px;overflow:hidden;zoom:1;}#oth_con h3{margin:0;line-height:40px;font-weight:normal;font-size:14px;color:#afafaf;}#oth_con img{width:95px;height:130px;border:0;}#oth_con dl{padding:0;margin:0;}#oth_con dt{margin-right:10px;float:left;}#oth_con dd{width:245px;padding:0;margin:0;float:left;}#oth_con dd ul{padding:0;margin:0;line-height:26px;}#oth_con dd li{background:url('http://cache.soso.com/img/news/rss_news.gif') -256px 5px no-repeat;width:235px;padding-left:10px;list-style:none;overflow:hidden;white-space:nowrap;}#oth_con dd li a{color:#215098;text-decoration:none;}#oth_con dd li a:hover{text-decoration:underline;}#oth_con dd li a.red{color:#c03;}#oth_con .oth_conL{width:375px;float:left;}#oth_con .oth_conR{width:375px;float:right;}#s_search{width:750px;padding:5px 0;clear:both;overflow:hidden;text-align:left;font-size:14px;}#s_search img{border:0;}#s_logo{height:47px;padding:0px 8px 0 0;float:left;}#s_search_form{float:left;padding-top:8px;}.search_input{width:348px;height:22px;padding:4px 0 0 2px;margin-right:5px;border:1px solid #69c;font-size:16px;font-family:Arial;}.search_button{width:70px;height:29px;line-height:25px;margin-right:1px;font-size:14px;cursor:pointer;}#s_feeds{width:100px;float:left;padding:15px 0 0 1px;}#s_feeds li{float:left;background:none;padding:0;border:none;}#s_feeds a{margin:0 6px;}.text{clear:both;line-height:24px;}#soso_qmail_tips_0702{ width:708px; border:1px solid #E0E0D0; background-color:#FBF6DD; padding:10px 15px;}#soso_qmail_tips_0702_h1{ font-size:14px; padding:0; margin:0; font-weight:bold;}#soso_qmail_tips_0702 span{ font-size:12px; font-weight:normal; padding:0 10px; }#soso_qmail_tips_0702_content{line-height:20px; font-size:13px; color:#494949; margin:5px 0 0 0;}【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回顾» 1985年9月13日,美国进行反卫星武器首次试验。13日,美国国防部宣布,美国空军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以一颗已报废了的科学卫星为靶子的反卫星武器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