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喷绘图片欣赏:国际新闻 2011-5-1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32:17
国际新闻 

国际热点

  1. 1.奥巴马支持率创新高
  2. 2.利释放反对派人士
  3. 3.密西西比河洪水泛滥
  4. 4.澳航一架客机遭雷击
  5. 5.美法院叫停移民法
  6. 6.伊朗核电站开始运转
  7. 7.福岛核污水再次泄漏
  8. 8.我军军乐团首次访美
  9. 9.美展示拉登尸体照片
  10. 10.卡扎菲11天未露面

卡扎菲露面“澄清”死亡谣言阅读原文

这是利比亚国家电视台5月11日播出的利领导人卡扎菲会见东部地区部落首领的视频截图。在北约领导的多国联军战机连日来频频轰炸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后,利比亚国家电视台11日晚播出了利领导人卡扎菲会见东部地区部落首领的视频。这是自4月30日北约空袭卡扎菲住所并造成他的小儿子和三个孙子丧生后...... 全文↓来自:新华网  5小时前


  这是利比亚国家电视台5月11日播出的利领导人卡扎菲会见东部地区部落首领的视频截图。在北约领导的多国联军战机连日来频频轰炸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后,利比亚国家电视台11日晚播出了利领导人卡扎菲会见东部地区部落首领的视频。这是自4月30日北约空袭卡扎菲住所并造成他的小儿子和三个孙子丧生后,卡扎菲首次在媒体上露面。新华社/路透

  利比亚国家电视台11日播出利比亚领导人穆阿迈尔·卡扎菲会见部族首领的画面。这是他自4月30日儿子遭空袭炸死后首次公开露面。

  利比亚政府发言人同一天否认政府军在西部重镇遭反政府武装击退的说法,同时承认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连日空袭以及与反政府武装激战使首都的黎波里物资紧缺。

  露面辟谣

  利比亚国家电视台播出的画面显示,11日上午,卡扎菲在的黎波里一家酒店内会见部族领导人。

  他身着自己标志性的褐色长袍,戴墨镜,看似身体健康。

  为证明画面真实性,摄像机镜头一度定格在卡扎菲身边一块电视屏幕,上面写着“5月11日,星期三”。

  卡扎菲上一次露面是在4月9日,当时视察的黎波里一所学校。西方媒体分析,本月11日公开露面是为辟谣。

  北约战机4月30日轰炸的黎波里一处建筑,炸死卡扎菲之子赛义夫·阿拉伯·卡扎菲和卡扎菲的3个孙辈。卡扎菲自此一直没有露面,没有出席5月2日儿子的葬礼。西方媒体报道,眼下的黎波里传言卡扎菲可能在那场轰炸中丧生。
  

  否认失守

  利比亚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在利比亚第三大城市米苏拉塔的冲突持续大约两个月。反对派11日宣称与政府军的战事取得“重大进展”,已夺取米苏拉塔机场的控制权。

  利比亚政府发言人穆萨·易卜拉欣当天晚些时候说:“这是胡说,我们(政府军)控制机场,同时控制海港。”

  易卜拉欣承认,连日冲突致使的黎波里许多物资严重匮乏。

  “北约空袭和海上禁运……正在严重影响利比亚人的日常生活,”他说,“燃料、食品、药品短缺,上学、看病、上班困难。”

  伦敦求援

  利比亚反对派领导人、“全国过渡委员会”主席穆斯塔法·阿卜杜勒-贾利勒定于12日赴英国首都伦敦,与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外交大臣威廉·黑格和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会面。

  黑格11日告诉媒体记者,双方将探讨“一系列”话题,包括“‘全国过渡委员会’在伦敦设立永久办公室以及英国向‘全国过渡委员会’提供更多非致命性装备和支援”。

  黑格说,英国承认“全国过渡委员会”是利比亚“合法代表”,但没有提及它是否是“唯一合法代表”。

  就在英国首相、外相即将接见利比亚反对派领导人之际,一些英国军官11日在接受议会防务委员会质询时警告,如果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超过6个月,英国军队将面临挑战。

  空军上尉斯蒂芬·多尔顿说,一旦达到能力极限,“英国空军再做任何事情将非常困难”。海军上将马克·斯坦诺普说,海军可以出动6个月,但如果超出这一时限,想在执行利比亚任务的同时完成其他海外任务将倍感吃力。

  相关热词: 卡扎菲军队装备精良  卡扎菲会见部落首领  卡扎菲儿子丧生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5/13/c_121410680.htm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浅层地震连袭西班牙阅读原文

综合新华社报道西班牙东南部穆尔西亚自治区11日连续发生两次地震,造成8人死亡,至少167人受伤。楼房建筑大面积损坏。到目前为止尚无中国人伤亡报告。据西班牙国家地震局消息,这一次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17时05分,震级为里氏4.4级。不到两个小时后,当地时间19时整,另一次5.2级地震发生...... 全文↓来自:新浪网  10小时前
■地震过后,遇难者家属悲痛万分。


  
不到两个小时内,4.4级和5.2级地震接连发生,震中位于西班牙东南部穆尔西亚自治区的洛尔卡市。


  
■洛尔卡市建筑受损严重,救援人员查看灾情。


  
■由于担心遭遇余震,很多人选择在外露宿。


  震级不高但破坏较大,震中有约300名中国人

  综合新华社报道西班牙东南部穆尔西亚自治区11日连续发生两次地震,造成8人死亡,至少167人受伤。楼房建筑大面积损坏。到目前为止尚无中国人伤亡报告。

  据西班牙国家地震局消息,这一次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17时05分,震级为里氏4.4级。不到两个小时后,当地时间19时整,另一次5.2级地震发生。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该自治区的洛尔卡市,这里居住着约300名中国人。自治区首府穆尔西亚震感强烈。

  建筑老旧难抗地震

  西班牙国家电视台的视频显示,洛尔卡市的教堂钟楼坍塌,将多辆汽车砸毁。穆尔西亚自治区的洛尔卡市在地震中受损较重,多座建筑倒塌,当地目击者说,在倒塌的建筑中有很多伤者。

  西班牙政府已经派出350名士兵赶往灾区,协助当地政府的救援工作,并封锁了部分震后危楼。震中附近地区约有万人已被西班牙当局疏散。穆尔西亚地方政府发布声明说,地震造成的遇难人数为8人,其中包括1名儿童。地震发生后,有167人因受伤到医院接受治疗,其中两人重伤。

  美国地质勘探局专家贝里尼指出,西班牙此次发生的地震震源深度仅有1公里,属于浅层地震,虽然震级并不太高,但却能造成较大的破坏。他还说,洛尔卡市的建筑老旧,也不容易抵御地震。

  担心余震户外露营

  由于担心遭遇余震,很多人选择在外露宿。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当晚有约两万居民在户外露天场地宿营。据统计,洛尔卡市人口在9万到9.1万人之间。

  当地居民形容到处是瓦砾,城镇已完全陷入混乱。洛尔卡市市长要求当地超市向灾民提供食品和饮用水,数百名受灾居民排队领取。紧急救援人员也向灾民发放食物和毛毯。

  由于地震造成多处楼房倒塌或受损,当局已派出工程师在市内评估楼房受损情况,以决定居民是否还能继续住在家中。

  背景资料

  西班牙50年来最强地震

  这是西班牙50年来发生的最强烈的地震。西班牙上次发生的较严重地震是在1956年4月,那次地震震中位于西班牙南部格拉纳达地区,造成至少十余人死亡,70多人受伤。

  西班牙每年发生约2500起地震,但有感地震不多。位于地中海沿岸的穆尔西亚自治区是该国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

  相关热词: 西班牙斗牛士受重伤  日本地震后遗症  约旦西班牙王妃撞脸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news.sina.com.cn/w/2011-05-13/014022455587.shtml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孟加拉国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辞职阅读原文

孟加拉国央行今年3月2日发表声明,宣布免去尤努斯的农村银行行长职务,理由是尤努斯2000年被再次任命为农村银行行长时,没有征得拥有该行25%股份的孟加拉国政府的同意,这一行为违反了农村银行的相关规定。尤努斯随后寻求法律手段,先后上诉至孟高等法院和最高法院,以维护自己农村银行行长的职位...... 全文↓来自:新浪网  8小时前  新华网达卡5月13日电 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孟加拉国农村银行创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12日晚发表声明,辞去农村银行行长一职。

  尤努斯在声明中说,此举是为了“防止农村银行的事业产生不必要的中断,并确保农村银行的员工、超过800万的借款人和银行股东们在履行他们的职责时不被任何困难所击倒”。

  孟加拉国央行今年3月2日发表声明,宣布免去尤努斯的农村银行行长职务,理由是尤努斯2000年被再次任命为农村银行行长时,没有征得拥有该行25%股份的孟加拉国政府的同意,这一行为违反了农村银行的相关规定。尤努斯随后寻求法律手段,先后上诉至孟高等法院和最高法院,以维护自己农村银行行长的职位。5月5日,孟加拉国最高法院上诉法庭作出终审裁决,驳回尤努斯的上诉,这宣布尤努斯输掉了最终的法律之战。

  孟加拉国财政部长穆希斯12日宣布,农村银行副行长努尔加汗·贝古姆被任命为农村银行代行长。

  1976年,当时还是吉大港大学经济学教授的尤努斯注意到该国最穷困阶层的人们在通常的金融制度下几乎无法获得贷款,而这些人往往只需要少量的启动资金就可以凭借自身努力逐步改善生活。当年10月,尤努斯获得了几家国有银行的贷款,开始尝试在该国东南部的吉大港地区开展小额信贷项目。1983年10月,农村银行正式成为一家独立的银行。

  农村银行在贷款过程中不要求抵押,并创立了一套基于互信、责任、参与及创造力的银行制度。正是凭借农村银行的小额信贷业务为数以百万计的穷人创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机会,农村银行和尤努斯于2006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目前,农村银行有超过2万名员工,参与小额信贷项目的借款人超过800万人。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news.sina.com.cn/w/2011-05-13/053722456057.shtml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菅直人提议在福岛举行中日韩首脑会开幕式阅读原文

原定本月21日至22日在东京举行的中日韩三国首脑会谈日前传出“改址风波”。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首相菅直人个人提议将会谈开幕式设在刚遭受地震和核灾难的日本福岛县举行,目前正在就这一方案征求中韩两国意见。日媒认为,菅直人此举是希望提振灾民士气,并改善因核事故受损的日本农产品形象。然而,这种改址方式是否合适...... 全文↓来自:腾讯网  4小时前  据5月13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 原定本月21日至22日在东京举行的中日韩三国首脑会谈日前传出“改址风波”。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首相菅直人个人提议将会谈开幕式设在刚遭受地震和核灾难的日本福岛县举行,目前正在就这一方案征求中韩两国意见。日媒认为,菅直人此举是希望提振灾民士气,并改善因核事故受损的日本农产品形象。然而,这种改址方式是否合适,各界看法不一。有韩国网民认为,日本是“居心叵测”,“试图利用他国首脑来宣传本国救灾工作”。日本国内也有不少媒体认为,菅直人此举“实现上有很大困难,可能被搁浅”。

  据日本《每日新闻》12日报道,日本政府计划让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韩国总统李明博经由仙台机场到达福岛市,然后在福岛县县厅出席开幕式,之后返回东京举行首脑会谈。据称这纯粹是菅直人个人的提议,目的是“缓和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造成的日本产品被评价过低的损害”。日本政府人士称:“已就此事向中韩两国进行了事务级别的磋商,但两国都没有回应。”

  日本共同社称,菅直人曾指示外务省和警察厅等为21日下午在福岛召开三国首脑会谈开幕式做好准备。“但由于如果三国首脑同时到达福岛将需要大量警备,日本政府内部也有人认为,要实现这一计划相当困难”。《每日新闻》还报道说,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三国首脑会谈期间可能会访问日本宫城县女川町,与在地震中拯救了中国研修生、至今下落不明的日本人佐藤充的家属会面。李明博总统也将访问仙台。

  然而,改址的说法遭到日本外务省否认。外务省官房国际报道官室的报道官12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日本政府已经在4月15日正式对外公布,日中韩三国首脑会谈将在东京举行。“虽然我们也知道有报道称日本想要在福岛举行开幕式,但日本政府没有正式讨论过这一情况”。

  一名日本资深政治评论家12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菅直人可能是这样想的:如果三国首脑会谈在福岛召开,既可以在国际上突出福岛的安全形象,也可以为日本出口产品受阻解围。对于国内,还可以抚平菅直人不擅长外交的印象,有利于巩固他的执政基盘。但这名学者认为,虽然三国首脑会谈在福岛召开是个“好主意”,但因核事故没有完全控制,确实存在风险,因此如果中韩拒绝前往福岛参会也可以理解。

  对于开幕式改址的报道,韩国政府表态谨慎。韩国《朝鲜日报》12日援引韩国外交通商部负责人的话称:“韩中日三国正就多个方案进行协商,尚未做出任何决定。”韩联社也援引外交消息人士的话称,以访问日本为契机,自然而然地访问核事故现场,这是应该的。但目前韩日仍在交换意见,尚未作出任何决定。此外,青瓦台核心负责人表示:“尽管日本尚未做出正式通报,但有消息说,日本内部正在讨论将仙台作为韩中日首脑峰会举办地,尚未作出结论。”

  韩国舆论对待此事的反应要激烈得多。韩国《东亚日报》认为,菅直人因在核事故过程中表现出领导能力不足而陷入政治困境,日本的核技术和食品安全也让全世界感到不安,所以这次的举动是恢复信任的一箭双雕之举。《东亚日报》称,韩国政府内部也存在两种声音。赞成者认为,只要会谈场所没有安全问题,就应爽快答应。反对者认为,要求别国首脑前往危险地区,这种做法不符外交惯例。

  韩国《朝鲜日报》援引一名叫林在元的网民的话称,“居然想利用其他国家首脑上演这种闹剧帮助解决国内政治问题”,“全世界只有日本能想出这种厚颜无耻的馊主意,真不能和这种国家共处”。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12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就“福岛开幕式”一事表示,关于会议的具体安排,三方还在协商之中。“我们关心日本灾区重建工作,希望灾区人民克服困难、重建家园。我们也愿意根据日方需要,与日方就此保持沟通、开展合作”。

  辽宁社科院研究员吕超12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将开幕式改到福岛举行的做法不是很合适,也没有什么道理。如果说东京因缺水、缺电不适合举行,可以改到关西举行,日方选择福岛这个地方开会,至少不是东方人的好客之道,也不符合外交惯例。首脑会谈轻易改变召开地点,需要有令人信服的道理,日本给出的解释明显带有自私的成分。

  吕超认为,中韩非常重视这次三国首脑会谈。去年在韩国举行的会谈上,三国成立了一体化的办事性机构中日韩事务局。中国对三国合作抱有很大期望,希望三国能担负起引领亚洲经济和维护国际和平的责任。“日本在这次会议的议程上没有给人特别深的印象,在会议地点的选择上倒是令人吃惊和费解。”

  目前,福岛核电站依然灾难不断。东京电力公司12日称,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全长4米的400支核燃料棒已全露出水面,并预计熔化了55%。日本官房长官枝野幸男当天下午宣布,政府将下令屠宰福岛第一核电站周围20公里警戒区域内的所有家畜。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news.qq.com/a/20110513/000243.htm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拉登派信使在网吧收发电邮躲避美军网上追踪阅读原文

“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在被美军击毙前,住在一所没有电话和互联网的“豪宅”内,那么他是通过何种方式向手下发号施令的呢?美军经过调查发现,拉登在信使的帮助下,通过网吧内的公用电脑收发电子邮件,并成功躲避了美方开展的网上追查。美联社报道,拉登每天都会在家中的电脑上撰写电子邮件草稿...... 全文↓来自:腾讯网  5小时前

图片:拉登上网发邮件示意图


  人民网5月13日电 “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在被美军击毙前,住在一所没有电话和互联网的“豪宅”内,那么他是通过何种方式向手下发号施令的呢?美军经过调查发现,拉登在信使的帮助下,通过网吧内的公用电脑收发电子邮件,并成功躲避了美方开展的网上追查。

  美联社报道,拉登每天都会在家中的电脑上撰写电子邮件草稿,并且将其保存在U盘上交给自己最信得过的信使。后者拿着拉登的文章,跑到距离其住所很远的网吧内,并通过电子邮件将其发给拉登在世界各地的追随者,并且将回信拷贝下来交给拉登“脱机阅读”。

  美国一直怀疑,拉登通过“信使接力”的方式与外界沟通,但没有相当他能坚持这么长时间。美军从拉登住所内缴获了大约100个U盘,里面存满了拉登接收到的邮件或者发出的邮件备份。其中包括很多电子邮件地址和电话,美军正在分析其中是否隐藏这更多秘密情报。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news.qq.com/a/20110513/000178.htm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朝鲜拒绝韩国核安全峰会邀请阅读原文

李明博9日在德国首都柏林说,如果朝鲜放弃核计划且就去年“天安”号战舰沉没和延坪岛炮击事件向韩方道歉,韩方愿意邀请金正日明年3月赴韩国首都首尔参加核安全峰会。李明博说:“如果朝鲜同意国际社会观点,即坚定、真正放弃核计划,我愿意邀请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出席明年3月26日至27日在韩国举行的核安...... 全文↓来自:新浪网  10小时前  朝鲜祖国和平统一委员会11日发布声明,驳斥韩国总统李明博“有条件”邀请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明年3月赴韩参加核安全峰会的做法“荒谬”。

  斥荒谬

  李明博9日在德国首都柏林说,如果朝鲜放弃核计划且就去年“天安”号战舰沉没和延坪岛炮击事件向韩方道歉,韩方愿意邀请金正日明年3月赴韩国首都首尔参加核安全峰会。

  李明博说:“如果朝鲜同意国际社会观点,即坚定、真正放弃核计划,我愿意邀请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出席明年3月26日至27日在韩国举行的核安全峰会。”

  朝鲜中央通讯社11日援引祖国和平统一委员会的声明报道:“韩国在使其成为世界最大核战争前哨……之后要举办核安全峰会,这简直荒谬。”

  上一次核安全峰会去年4月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

  拒道歉

  韩国联合通讯社12日以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韩国军方官员为消息源报道,韩国、美国海军将联合在朝韩存在争议的岛屿举行军事演习。这将是韩美今年首次在朝韩争议岛屿联合军演,但“具体时间未确定”。

  韩美军方作出上述决定的地点、即白翎岛值得注意。按韩联社的说法,这是自上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结束后,韩美首次在“西海五岛”之一召开军事战略会议。

  白翎岛与延坪岛、大青岛、小青岛、隅岛共称“西海五岛”,是韩朝存在争议的“北方界线”所在地区。“北方界线”由韩国单方面设定,朝鲜方面一直未予承认。去年11月23日,韩朝在延坪岛一带相互炮击,延坪岛上两名韩国海军陆战队员和两名平民死亡,18人受伤。

  朝方11日重申,不会就延坪岛炮击和“天安”号事件向韩方道歉。

  韩国军方消息人士12日告诉韩联社记者,韩美联合军演可能7月举行,即赶在8月“乙支自由卫士”年度联合军演之前。

  现转机

  韩联社报道,朝韩关系或许能借助一场“乒乓外交”得到缓和。

  报道说,国际乒乓球联合会与总部设在摩纳哥的国际组织“和平与体育基金会”10日联合宣布,今年11月21日至22日在卡塔尔举办“和平与体育乒乓球比赛”,邀请10个国家参赛。

  比赛为双打形式,由不同国家的选手配对参赛,韩国和朝鲜将编入一队。和平与体育基金会在一份声明中说,比赛“旨在打破政治僵局”,“观众将包括参赛国重要领导人和外交官,以促进政治对话和双边关系”。

  对赛事主办方的邀请,韩国乒乓球联合会副主席金忠永(音译)说,韩朝联合组队有“重大意义”。朝鲜乒乓球联合会秘书长朱钟喆(音译)说,借助乒乓球促进世界和平“是个好想法”,“我们尚未得知赛事具体细节,研究过所有细节后,将考虑是否应邀参赛”。

  国际乒联主席阿扎姆·沙拉拉说,收到邀请的大多数国家愿意参赛,他个人打算6月访朝,劝说朝方与韩方组队参赛。

  1991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千叶市举行,朝韩双方首次组成一个代表队,在女子团体赛中摘得冠军。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news.sina.com.cn/w/2011-05-13/081422457029.shtml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纽约逮捕两名策划恐怖袭击犹太教堂嫌疑人阅读原文

彭博称,两人从卧底警员手里买下了一些武器和一枚手榴弹。纽约警方一直监视着他们并在作案前将他们捉拿归案。彭博表示,我们一直高度关注本·拉登被击毙以后可能出现的以纽约为目标的“独狼行动”,这也正是这一案件重要性所在。彭博表示,没有任何城市比纽约更重视反恐行动,为此...... 全文↓来自:腾讯网  4小时前  中新社纽约5月12日电 美国纽约市长彭博12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纽约警方11日逮捕了两名涉嫌策划恐怖袭击的犯罪嫌疑人,彭博称他们计划破坏一个位于曼哈顿的犹太教堂。

  彭博称,两人从卧底警员手里买下了一些武器和一枚手榴弹。纽约警方一直监视着他们并在作案前将他们捉拿归案。

  彭博表示,我们一直高度关注本·拉登被击毙以后可能出现的以纽约为目标的“独狼行动”,这也正是这一案件重要性所在。

  彭博表示,没有任何城市比纽约更重视反恐行动,为此,通过分派1000警员执行反恐及情报工作,并引入高科技手段提高鉴别和应对潜在恐怖分子的能力,9·11之后,纽约警方已经有能力防止恐怖分子对纽约进行打击。

  “除了昨天的抓捕行动,纽约警方此前已经挫败了另外12起类似的阴谋策划。”彭博称,这足以证明纽约警方的工作能力。

  纽约警方根据卧底警察的报告称,被逮捕的两人计划假扮成犹太人进入教堂并将爆炸装置留在教堂内。

  被逮捕的嫌疑人分别是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26岁男子艾哈迈德·费尔哈尼和出生于摩洛哥的20岁男子穆罕默德·马姆杜。两人是昨晚在曼哈顿购买了三把手枪和一个手榴弹后被捕的,据称这是警方的一次“钓鱼行动”。

  两人可能在今天晚些时候被提审,他们将面对从事恐怖主义活动等多项控罪。此间媒体称,他们最高有可能会被判终身监禁,并且无法获得假释。

  警方说,目前未发现这两名嫌疑人与“基地”组织有直接联系。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news.qq.com/a/20110513/000246.htm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首尔发生两起疑似自制炸弹爆炸 非恐怖分子所为阅读原文

昨天中午11点22分,位于首尔市中心的首尔火车站发生小规模的爆炸事件,地点是火车站二号出口附近的物品保管箱,警方随后在保管箱中发现了烧毁的登山背包和疑似小煤气瓶的物品。约半小时后,首尔市最大的长途客运站江南客运站候车厅的物品保管箱也发生爆炸并起火。虽然这两起爆炸案没有发生人员伤亡...... 全文↓来自:腾讯网  4小时前  中广网首尔5月13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韩国首尔市的首尔火车站和江南高速大巴客运站当地时间12日先后发生疑似自制炸弹爆炸事件。

  昨天中午11点22分,位于首尔市中心的首尔火车站发生小规模的爆炸事件,地点是火车站二号出口附近的物品保管箱,警方随后在保管箱中发现了烧毁的登山背包和疑似小煤气瓶的物品。约半小时后,首尔市最大的长途客运站江南客运站候车厅的物品保管箱也发生爆炸并起火。虽然这两起爆炸案没有发生人员伤亡,但由于地处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因此不少韩国民众还是受到惊吓,现场一片混乱。截至目前韩国警方的侦办仍在进行中,还没有正式发布调查结果。

  根据爆炸后的残留物品进行分析,韩国警方初步认定这两起爆炸案都是使用了简单的自制炸弹,而且初步判定是一人所为。由于此人戴了手套,因此现场没有发现指纹。多数韩国老百姓对此的反应是惊讶和不安,韩国媒体也纷纷以新闻插播的形式对连锁爆炸案进行了快速报道。

  从目前的情况看,虽然有部分韩国民众和媒体怀疑是恐怖分子所为,但这种说法还缺乏事实依据。有韩国警方人士在接受采访时就认为,这有可能是个别人对社会不满而故意制造紧张气氛。另外,该爆炸案发生的时机也比较敏感,目前韩国总统李明博正在欧洲访问,而下星期就将在首尔召开G20议长会议,包括多国国会议长在内的高级代表团将访问韩国,在这个时间点韩国接连发生爆炸案引发各界的高度关注。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finance.qq.com/a/20110513/001186.htm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英航与工会达成解决纠纷协议阅读原文

英航与工会之间的纠纷已延续两年之久,期间工会举行了22天的罢工,对航空公司造成了大约1.5亿英镑的损失。报道说,最近英航和工会的领导层变动为此次达成协议提供了助力。报道说,根据协议,英航已同意恢复对机组人员的旅行优惠政策并将提高工资待遇。英航员工今年工资收入将上涨4%,明年将再上涨...... 全文↓来自:新浪网  8小时前  新华网伦敦5月12日电 据英国媒体12日报道,英国航空公司和联合工会已就解决他们之间长期的劳资纠纷达成协议。

  英航与工会之间的纠纷已延续两年之久,期间工会举行了22天的罢工,对航空公司造成了大约1.5亿英镑的损失。报道说,最近英航和工会的领导层变动为此次达成协议提供了助力。

  报道说,根据协议,英航已同意恢复对机组人员的旅行优惠政策并将提高工资待遇。英航员工今年工资收入将上涨4%,明年将再上涨3.5%。

  工会秘书长伦恩·麦克拉斯基说,他对工会人员投票通过这一协议表示充满信心。英航则对解除罢工威胁表示高兴。英航表示,根据协议,工会认可了航空公司的结构改革,此举有利于改善劳资关系,防止此类纠纷再次发生。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news.sina.com.cn/w/2011-05-13/041222456048.shtml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奥巴马寻求延长联邦调查局局长任期阅读原文

美国总统奥巴马12日宣布寻求将联邦调查局局长罗伯特·米勒的任期延长两年。白宫在一份声明中说,奥巴马认为,考虑到当前美国面临的威胁,以及国防部、中央情报局等其他部门领导层的变动,维持联邦调查局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至关重要,希望国会两党议员能够携手合作,为国家安全考虑批准这一延期申请...... 全文↓来自:新华网  8小时前  新华网华盛顿5月12日电 美国总统奥巴马12日宣布寻求将联邦调查局局长罗伯特·米勒的任期延长两年。

  白宫在一份声明中说,奥巴马认为,考虑到当前美国面临的威胁,以及国防部、中央情报局等其他部门领导层的变动,维持联邦调查局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至关重要,希望国会两党议员能够携手合作,为国家安全考虑批准这一延期申请。

  米勒由前总统乔治·W·布什任命,经参议院批准后于2001年9月4日开始担任联邦调查局局长,其任期将于今年9月4日结束。

  此前,奥巴马已宣布对国家安全团队进行重大调整,其中包括任命中央情报局局长莱昂·帕内塔接替罗伯特·盖茨出任国防部长,以及任命驻阿富汗美军司令戴维·彼得雷乌斯为中情局局长。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5/13/c_121410227.htm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500余华侨华人走进灾区 赞扬灾区重建成果阅读原文

10日中午,车队从成都出发,经都汶高速,1个小时就到达映秀镇。不少震后到过映秀的侨胞感叹:“从当时5个小时的车程缩短到如今的1个小时,道路交通的重建成果确实了不起!”“变化超乎想象。”美国南加州华人社团联合会理事长佘绍汉是第二次来到这里。“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不久,佘绍汉就和...... 全文↓来自:腾讯网  5小时前  500多名华侨华人走进灾区,因为这里让他们万分牵挂,这里有他们的“事业”和“亲人”——

  映秀、水磨、都江堰、北川、汉旺……5月10日至11日,500多名来自全球各地的华侨华人走进让他们万分牵挂的地震灾区。

  他们中,虽然有人满头华发、步履蹒跚,但依然相互搀扶走完全程。

  他们中,虽然不少人从未来过灾区,但灾区很多地方早已融入了他们的爱。

  “灾区变化超乎想象”

  10日中午,车队从成都出发,经都汶高速,1个小时就到达映秀镇。不少震后到过映秀的侨胞感叹:“从当时5个小时的车程缩短到如今的1个小时,道路交通的重建成果确实了不起!”

  “变化超乎想象。”美国南加州华人社团联合会理事长佘绍汉是第二次来到这里。“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不久,佘绍汉就和五六个朋友赶赴灾区并捐款150万元人民币。他说,这里的一切令他牵挂。

  走进美如画卷的水磨镇,侨胞们惊叹:如果不是亲自站在这里,无法相信这个小镇曾经受过巨大的灾难。法国华裔互助会会长郑辉说,实地看到侨胞们的震后捐款都用到了实处,看到灾区焕发出活力,大家很激动。他还告诉记者,他在青川投资了一个项目,也算为支持灾区产业振兴尽一点微薄之力。

  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蒋丰扛着专业相机默默记录沿途细节。他说:“可能我是此行中唯一一个从日本地震灾区来到四川灾区的华侨,我记录这些感触尤为深刻。如此的奇迹只有中国做到了,四川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经验可给其他国家诸多启示。”

  “这里就像我们的家”

  由广大华侨华人捐建的新北川中学,已接纳2600多名学生。11日,侨胞们走进校园听琅琅读书声。当天,由香港侨界社团联合会捐建的“紫荆实验楼”和“紫荆礼堂”揭牌。全体师生同唱《感恩的心》,深情的演唱感染了在场每一个人。

  加拿大华人青年联合会理事长王家明在刻满捐款人名的“感恩墙”上发现了自己的名字,激动地说:“能为灾区人民尽一点力是我的荣幸。”

  澳门慈善家汤福荣详细询问一些学生的家庭情况,并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和地址:“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有困难可以给我打电话。”

  中国侨商联合会常务副会长王琳达注视着手上的心形手链感动不已,这是学生们送给她的礼物。她为北川中学捐资1000多万元人民币,两年多时间里无数次来到这里,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她“王妈妈”:“这里就像是我们的家,看见我们的爱落到实处非常高兴,孩子们在爱里长大,相信他们以后也会用爱回报社会。”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cd.qq.com/a/20110513/000071.htm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最懂拉登"的美国记者:击毙拉登 我们等了太久阅读原文

在经过5年深入基地组织大本营的中东、有基地组织出没的欧洲大陆,与600多名与基地组织或本·拉登相关的消息人士交谈、采访、分析和甄别后,《纽约客》记者劳伦斯·赖特终于完成了《巨塔杀机:基地组织与“9·11”之路》,并获得2007年度普利策非虚构类文学奖。“我生命中的十五年都花在了关注那些人身上...... 全文↓来自:腾讯网  4小时前
“这一刻,我们等了太久!”听闻本·拉登的死讯,劳伦斯·赖特(Lawrence Wright)长舒了一口气。


  在经过5年深入基地组织大本营的中东、有基地组织出没的欧洲大陆,与600多名与基地组织或本·拉登相关的消息人士交谈、采访、分析和甄别后,《纽约客》记者劳伦斯·赖特终于完成了《巨塔杀机:基地组织与“9·11”之路》,并获得2007年度普利策非虚构类文学奖。“我生命中的十五年都花在了关注那些人身上,他在解决自己的问题时,一直用着如此错误的方法。”在接受《外滩画报》专访时赖特说,“我迫切想要翻过我生命中的这一页。”

  2001年9月11日,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发生当天,《纽约客》记者劳伦斯·赖特几乎在灾难发生的同时向杂志编辑提出前往基地组织的发源地,进行深度报道,以揭示基地组织、本·拉登以及“9·11”事件的前因后果。整整5 年,他冒着生命危险,如精明的猎犬般深入基地组织大本营的中东,以及有基地组织出没的欧洲大陆,在和600多名与基地组织或本·拉登有关联的消息人士交谈、采访、分析和甄别后,2006年,劳伦斯·赖特交出了一篇长达500多页的深度报道,并结集出版,书名为《巨塔杀机:基地组织与“9·11”之路》((The Looming Tower: Al-Qaeda and the Road of 9/11))。翌年,劳伦斯·赖特凭此书获得2007年度普利策非虚构类文学奖。

  事实上,早在15 年前,“9·11”事件尚未发生,赖特就开始关注在中东地区屡屡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2001年9月11日,星期二早上,看到倒塌的世贸大楼时,劳伦斯·赖特喃喃自语道:“这太像电影了,我想说,太像我的电影了。”赖特是影片《紧急动员》(The Siege)的编剧,这部由布鲁斯·威利斯和丹泽尔·华盛顿主演的反恐电影后来被认为是“9·11”的预演。

  2010 年9月,赖特与好莱坞奥斯卡获奖导演亚历克斯·吉布尼合作推出的以他自己亲身经历为题材的纪录片《我的基地组织之旅》(My Trip to Al Qaeda) 在美国首映。《纽约时报》对他的评价是,“几乎没有美国人比他更了解基地组织和本·拉登”。

  在接受《外滩画报》独家专访中,已经64岁的赖特详细解说了自己对本·拉登和基地组织的深刻认识。

  “我很高兴,包袱终于卸下来了。‘9·11’之后这就像是一场使命,让我感觉到自己是被召唤的,我对自己布道讲演,告诉自己,这是一个国家正在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也是一个记者能够得到的最伟大的故事。”赖特说,“1996 年我在写《紧急动员》剧本的时候,就开始从事这项工作了。我生命中的十五年都花在了关注那些人身上,他们在解决自己的问题时,一直用着如此错误的方法,对他人造成了如此巨大的伤害。我迫切想要翻过我生命中的这一页。”

  寻访基地组织二号人物扎瓦希里

  1969 年,越南战争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22岁的年轻的美国青年劳伦斯·赖特为了逃避兵役,只身一人前往遥远的埃及开罗,在那里一所美国人办的大学教书。“在那里的两年期间,我开始学习阿拉伯语,并交了许多当地朋友。” 原本希望能够成为一名小说家或者诗人的赖特,后来成为了一名记者。“这段经历对我报道中东世界有很大帮助,那是一扇打开阿拉伯世界的门,后来,我时常回到中东报道新闻,我对中东世界一直十分关注。”

  在埃及的美好经历让赖特很难接受“9·11”这样的残酷现实。当灾难发生时,他比大多数美国人还要震惊,这给了他更多的动力去探究本·拉登和他的基地组织为什么要制造这样的恐怖袭击。

  2001年,赖特寻访基地组织的第一站就是埃及。

  在埃及,他寻找着基地组织的每一条线索,从基地二号人物艾曼·扎瓦希里的精神导师赛义德·库特卜,到扎瓦希里从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科生到满手鲜血的拉登副手的成长轨迹,都作了一一梳理。

  在采访中赖特发现,基地组织的精神导师,埃及人库特卜曾经去过美国纽约,而他在那里的所见所闻,直接影响了他对美国代表的西方世界的看法。而1949 年,当穆斯林兄弟会总训导师哈桑·班纳在开罗遇刺的消息传到美国,库特卜发现自己身边街道上的人们居然如庆祝节日般欣喜。他的医生居然对他这名伊斯兰教徒说:“今天基督教在东方的敌人被除掉了。”对美国的仇视如种子般自此深埋在了库特卜的心底。在美国的两年生活不但没有让库特卜认同西方文明,相反使他形成一套反抗性的思想体系,其核心概括地说就是:要现代化,但不要西化;这个曾经生活方式相当西化的中产阶级,后来竟成了伊斯兰宗教激进主义思潮的开创性人物。

  和出生于豪门世家的本·拉登相似,他的副手艾曼·扎瓦希里同样来自一个富裕的大家族。在赖特找到的一份埃及当地报纸提到,在1995年,扎瓦希里家族中46 位成员中的31人不是医生就是药剂师,遍布在阿拉伯国家和美国,其余的人里还有一位大使、一位法官和一位议会的议员。学医的艾曼·扎瓦希里原本也会像家族其他人那样,医科毕业后选择从医,但是他深受库特卜的影响,在库特卜走上绞刑架的那一年,15岁的艾曼·扎瓦希里参与成立了旨在推翻埃及政府、建立伊斯兰教国家的地下组织,随后演变成埃及著名的“圣战组织”。

  扎瓦希里人生的转折发生在1981年10月6日。“圣战组织”下属的一个军事基层组织暗杀了正在庆祝十月战争八周年仪式上阅兵的埃及总统萨达特。10月23日,扎瓦希里被捕。扎瓦希里的表兄奥马尔·阿扎姆在接受赖特采访时回忆说,扎瓦希里在监狱里遭遇了非人的虐待。由于在“圣战组织”中地位很高,扎瓦希里频频遭到拷打,埃及负责审讯的情报75处在他身上动用了诸般巧妙而残忍的刑罚。

  对此,赖特分析说,有一种说法认为美国的“9·11”悲剧就诞生在埃及监狱之中,酷刑催生了强烈的报复心理,囚犯们的怒火也指向了西方世界,因为他们认为西方是埃及暴虐政权的驱动力,伊斯兰社会的腐化和受辱是由西方造成的。扎瓦希里当时的狱友、后来的律师和传记作者蒙塔赛尔·扎耶特认为,扎瓦希里在监狱里的创伤经历让他由一个相对温和的圣战支持者,变成了崇尚暴力的无情的极端分子。1984 年,一个变得更加冷酷的激进主义者艾曼·扎瓦希里医生获释出狱,随后他秘密前往沙特阿拉伯,在吉达他遇见了奥萨马·本·拉登。

  扎瓦希里成为了自杀式袭击的始作俑者,在巴勒斯坦人之前,他就第一次用自杀式炸弹来袭击了埃及的政治人物。他甚至还是殉道视频的开创者。1996 年,他炸了伊斯兰堡的埃及大使馆,炸死了很多穆斯林。许多穆斯林非常愤怒,想知道他的合理性到底是什么,于是他回应了他们的质疑。“他用自杀式炸弹和基督教殉道士做比较。”赖特说,“他的观点就是,为了比你伟大的东西而牺牲你自己,将你自己变成一枚炸弹,这种想法可以超越古兰经中的禁忌。”

  书评人维舟评价说,激进分子在巴勒斯坦等地一连串的失败越发使阿拉伯人感到强烈的耻辱和幻灭感,而宗教恰好满足了这种要求:它赋予绝望的人们以安慰和认同,并提供了一个简单的答案:伊斯兰教才是出路。《巨塔杀机》并不试图将这些激进分子描绘为恶魔,相反客观地描述:“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恐怖分子,而是自视为革命家,而一个职业革命家需要在非法的、被迫进行隐秘活动的条件下完全献身于一份事业,品质最恶劣的人是无法坚持这一点的。”

基地组织的春天

过去15年,赖特的工作就是整天思考本·拉登和基地组织。为了他那本获得普利策奖的《巨塔杀机:基地组织和“9·11”之路》,他采访了600多人,这些人当中包括本·拉登的朋友、亲戚甚至手下。1979-1989年的阿富汗战争,彻底改变了包括本·拉登在内的许多人的命运。这里成了一个圣战者的训练营地,而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当时为了让阿富汗变成“苏联人的越南”,美国情报部门还曾秘密培训这些阿拉伯志愿军团,未曾想到这些作战技巧未来会回敬给美国人自己。

双子塔倒下之后,本·拉登作为恐怖主义的代名词,成为人人避之不及的魔鬼式人物。本·拉登敌视美国力量的重要转折点是1991年的海湾战争,当时他强烈反对美军驻军—因为在他看来整个阿拉伯半岛都是神圣的。在接受CNN记者彼得·阿内特采访时,本·拉登说他把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列为他向美宣战的首要原因,第二个原因就是美军在阿拉伯世界的驻留,而美国必须在全世界停止针对穆斯林任何形式的干涉活动。

本·拉登的密友、姐夫贾迈勒·哈利法在接受赖特采访时,曾经描述1986 年底,本·拉登在阿富汗加吉出资建立的第一座永久的阿拉伯人营地的情景。建在高山上的营地很冷,完全暴露在无情的寒风中。奥萨马(意思是雄狮)把这个地方命名为“马萨达”即“狮子的洞穴”。当时,这个“狮穴”与此后基地组织在阿富汗山区建立的复杂的训练营地还没有任何的相似之处,在野战经验丰富的哈利法看来,这里连孩子们的营地都不如。

当时营地的装备包括一台推土机、埃及仿制的苏式卡拉什尼科夫步枪、迫击炮、从白沙瓦军火市场买来的一些小口径防空武器,以及没有发射装置的火箭弹。圣战者如果要发射火箭,就得把它靠在一块石头上,安好引线,在远处点火,这种疯狂的发射方式既危险又没有准头。当时,本·拉登的敌人是3公里开外的苏联军队。

那时候,扎瓦希里在巴基斯坦白沙瓦的一所医院当外科医生,而本·拉登有时候会到扎瓦希里的医院来演讲。赖特说,虽然这两个人有各自的目标,但彼此的共同点已经足以让他们走到一起。尽管怀着激进的观点,但是他们都是很现代的人,都属于受过教育的富裕阶层,都出身于阿拉伯世界著名的大家族,本·拉登擅长管理和融资,而扎瓦希里则是个外科医生,研究过现代科学和医疗技术,他们笃信伊斯兰教,却都遭受到本国政权的政治压力。“他们彼此满足了对方的需要。”扎瓦希里需要金钱和合同,而他则向本·拉登提供了一批经过严格训练的圣战组织成员。

1988年,苏联开始撤出阿富汗战场。同年8月,本·拉登在白沙瓦宣布基地组织成立。他在后来曾经说,“我们把这个营地称为‘al-Qaeda’——意思是指它是一个训练基地——基地组织这个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赖特在当时基地组织成立的会议记录中发现,创建者把军事工作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 “限制阶段”,这个时期阿拉伯人将接受训练,并分配到阿富汗圣战者的队伍中,直至反苏圣战结束;到了第二个“公开阶段”,阿拉伯人则会进入一个考察营地,他们之中最出色的兄弟将被挑选出来。完成第二阶段营地训练的人,就会成为基地组织这一新实体的成员。当时,进入基地组织者的必备条件是:公开阶段的参与者、听从命令服从指挥、讲究礼貌、有可信的推荐者、遵守基地组织的章程和指示。

在深入采访中,赖特怀疑本·拉登其实并非患有肾病,而是阿狄森氏病,一种内分泌系统紊乱的疾病,症状有低血压、体重下降、肌肉疲劳、肠胃敏感、背部剧烈疼痛、脱水,以及异常嗜盐,此外患者的肤色最终会发黑,这在本·拉登后来在录像中出现的情形很相似。而曾作为医生的扎瓦希里,在基地组织中又扮演了本·拉登贴身医生的角色。赖特认为,这直接导致本·拉登更加信任喜欢暴力的扎瓦希里,毕竟他的“命掌握在另一个人的手里”。本·拉登的传记作者埃萨姆·德拉兹在接受赖特采访时曾经提及,在两人躲避轰炸的阿富汗洞穴中,扎瓦希里经常会为本·拉登竖起支架,吊葡萄糖水。

随着沙特政府、苏丹政府对本·拉登经济上的封锁,本·拉登和他的基地组织一度步履维艰。1998 年1月,扎瓦希里开始起草一份将聚集在阿富汗所有圣战者团体团结在同一旗帜下的正式宣言。这一宣言将使运动的目标从地区性冲突,转向针对美国的全球伊斯兰圣战。同年2月23日,伦敦发行的《阿拉伯圣战报》刊载了由本·拉登和扎瓦希里等人发布的圣令:“裁定杀死美国人及其盟友——不论军人还是平民——是每一位穆斯林的个人责任;只要有可能,他们应在任何一个国家实施这种行动。”至此,本·拉登和基地组织的春天又来了。

1998 年 8月7日,基地组织制造了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美国大使馆的两起爆炸案,造成数千人伤亡,这为基地组织在全球极端主义者心中赢得了“声誉”。从1996 年到2001年营地被摧毁,阿富汗的基地训练营共接纳了1万到2万名受训者。比起抗击苏联的圣战者前辈,这些受训者的背景更复杂和多样化。

老一代圣战者有许多中产阶级如医生、教师或会计,他们携家带口从埃及、沙特阿拉伯来到阿富汗。而新一代圣战者,多是单身年轻男子,还有一些精通造假、信用卡欺诈和毒品走私的毒贩,他们中许多来自欧洲和阿尔及利亚。应征者在面试中会被问及自己的背景和特别技能,收集这些信息有助于确定给个人委派何种任务,比如一个叫做哈尼·哈居尔德沙特年轻人提到他曾在美国学习飞行,于是他成为了“9·11”的密谋者之一。除了艰苦的体能训练,新的应征者还要接受基地组织世界观的灌输,有些受训者在听课笔记中明确写下了该组织的乌托邦式目标。

在为期六十多天的训练期间,参与者有时候每天只能睡一两个小时,然后就学习各种杀人技巧,从轻机枪、地雷、迫击炮、肩射火箭筒,到防空导弹,五花八门,“但每一件武器的演练目标都是美国人,不是美国兵,就是美国交通工具。”赖特写道。

在此期间,基地组织逐渐形成了一种名为“集中决策、分散执行”的管理哲学。据本·拉登的私人保镖讲述,往往是由本·拉登本人定下袭击目标,选出行动领导人,然后提供至少一部分资金,随后行动策划与袭击手段就全部交给负责执行的人。

2000 年 10月12日上午11点15 分,美军在也门亚丁湾停留的“科尔号”导弹驱逐舰被基地组织的自杀小艇袭击,17名美军士兵丧生。对“科尔号”的袭击是本·拉登的一大胜利,基地组织在阿富汗的营地挤满了新来的应征者,海湾各国的捐赠者拎着装满石油美元的手提箱纷纷赶来。这使得本·拉登和 基地组织在 2001年发动“9·11”袭击事件成为可能。

在《巨塔杀机》一书中,赖特提到:“作为阿伯国家中的首富,沙特阿拉伯生产力低下可谓举世闻名。实际上除去海湾各国的石油收入,总共2.6亿阿拉伯人的出口额还比不上500万芬兰人。人们的期望不断提高,机遇却越来越少,激进主义通常就兴起于这样的落差之中。”

海湾地区人口以年轻人居多,大部分成年人不识字,他们极度缺乏文化和娱乐生活,而失业率高居第三世界之首,“愤怒、憎恨与屈辱,促使年轻的阿拉伯人去寻找极端的出路。而以身殉教在他们鲜有回报的生活之外提供了另一种理想的选择。”而一些极端宗教人士以及基地组织恰好利用了这一点,“把殉教描绘得引人入胜,从而创造一种对死亡的崇拜,这后来成为基地组织的核心。”

B=《外滩画报》

LW=劳伦斯·赖特(Lawrence Wright)

“拉登被毙,意义非凡”

B:作为对基地组织和本·拉登有深刻认识的新闻记者,如何看待美国击毙本·拉登这一事件?

LW:将近十年,无论我们怎么抓他,想要杀了他,他总是有脱身之计——如果从1998 年美国驻肯尼亚大使馆遇袭,我们第一次想抓住他来算的话,已经不止十年了。这样一个人,已经成为恐怖分子成功抵抗美军的标志,讽刺着美国对恐怖主义的无能为力,也讽刺着美国政策的失败。这点尤其让其他效仿者在全球更加肆无忌惮。所以,拉登被毙,意义非凡。但是,尽管本·拉登已经死了,基地组织不久也将消亡,但他仍然会是一个强有力的象征。对于很多人来说,毫无疑问,他还保持着持续的吸引力,不只是伊斯兰激进分子,还有那些准备效仿基地组织创建模板的其他恐怖组织成员,这是我最关心的问题。

B: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前往中东地区,深入探究基地组织和本·拉登的故事?是因为“9·11”事件么?

LW:和所有美国人一样,我对“9·11”事件的发生感到愤怒、困惑和悲痛。可是,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在阿拉伯世界中呆过两年,在开罗的一所美国大学教书。我在他们的世界里生活过,我很享受那里的时光。回想那时的感受,我觉得自己仿佛被欺骗了,所以我想去弄清楚为什么一种文化可以如此热情地接纳我这个年轻人,但同时却又无情地攻击我背后的社会。

B:你还记得自己正式决定远赴中东,开展对基地组织和本·拉登的调查活动的日期么?那时候,你是如何向自己的家人解释自己将独自一人前往危机四伏的基地大本营?

LW:就在“9·11”发生的那一天,我认定自己将要去撰写这个历史事件。因为,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那是一个有着决定性意义的历史时刻。我的家人理解我,因为我就是为此而生的。

B:在出发前往中东之前,你对于自己的调查是否有比较详细的计划?比如,你计划采访哪些人?或者,你可曾预想到自己是否会遇到攻击或者其他危险?

LW:我在出发前就拟订了一份采访名单,他们都是曾经对媒体开口的知情人。随后,我又通过与他们的交谈,询问他们谁还可以帮助我,周而复始,于是就获得了更多的信息源。随着采访的深入,故事就变得越来越深入。这也是新闻记者工作的第一准则,让所有人开口。我不喜欢思考自己是否面临危险,因为对自身安全的焦虑会让你无法进行自己的工作。

“沙特是你读懂本·拉登的钥匙”

B:你的第一站是埃及,为什么不是阿富汗、巴基斯坦或者沙特阿拉伯呢?

LW:我很想在“9·11”之后立刻前往沙特,但是沙特方面一直拒绝给我签证长达一年之久,所以我就去了埃及,在那里寻访基地组织二号人物艾曼·扎瓦希里的足迹。我认为,第一站到埃及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它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扎瓦希里和他的恐怖组织对于基地组织来说至关重要,以及他们是如何成为基地核心的。

B:在埃及你呆了多久?而后,你又去了欧洲做调查?

LW:第一次到埃及我呆了三个月,随后我又去过那里很多次。但是,我在沙特阿拉伯停留的时间最长,也去了三次。2004 年 3月马德里爆炸案发生后,我直接从阿富汗去了西班牙。其后,我又花了很长时间待在英国,因为它为很多伊斯兰圣战组织成员提供了庇护。对我来说,法国和德国同样值得一去,因为它们在“9·11”前就经历过恐怖袭击,这些经验很有用。

B:最终,你还是进入了沙特?你在那里获得了什么信息?

LW:沙特是你读懂本·拉登的钥匙。但是他们拒绝了我,一个记者的签证申请。于是,我用了一个小花招,我在沙特应聘了一份工作,在本·拉登的家乡吉达的一家报社做兼职,帮助培训报社里年轻的沙特记者。在每一个陌生的国度,我经常是靠着当地媒体朋友的帮助,来进行自己的采访工作。此前,有很多关于本·拉登和基地组织的传奇,但是我花了很多时间用亲历者的观察和回忆代替原有的那些没有根据的猜测。

B:如果说在埃及你的调查一切顺利,那么当你进入阿富汗,这个一直被战乱困扰的国度,又遇到了哪些情况?

LW:在2004 年的早春,我终于来到了阿富汗。我采访了那些前圣战主义者,以及一些阿富汗政府官员。为了获得与本·拉登有关的信息,我大约采访了600多人。我尽最大的可能,去寻找那些与本·拉登有过直接接触的人。一旦我发现某个信息源非常可靠并且了解很多内幕,我便会不厌其烦,一遍遍去找他聊天。在我采访过的人当中,有一些和本·拉登的关系很密切。比如,一名苏丹籍情报人员在喀土穆的时候把一名曾在拉登手下当商业经理的人介绍给了我。他只告诉我他的名字叫“Loay”。随着我们交谈的深入,我突然发现他对本·拉登在阿富汗和苏丹的一切都了如指掌。后来,我终于确定了他的真实身份,他叫默罕默德·罗阿·博雅齐德,后来我又两次返回苏丹,从他那里获得了很多有用的信息。

“如果真有人盯上了你,这些防范都是没用的”

B:在你的调查中,谁是你了解本·拉登主要的消息来源?

LW:对我来说贾迈勒·哈利法,本·拉登的姐夫以及一生的挚友,对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哈利法是穆斯林兄弟会的一员,他比本·拉登大一岁,是个很合群的人,脸上总是带着随和的笑容。哈利法来自一个贫寒的家庭,但他的祖先可以一直追溯到先知身上——这让他在沙特社会中拥有了与家庭环境不相同的崇高地位。他们在大学的时候,经常一起踢足球。后来,本·拉登把自己最喜爱的姐姐介绍给哈利法。当我获得了他的电话号码之后,我就直接打给了他,而他也同意与我聊聊。虽然FBI认为他是基地组织的成员,但是我并不相信。我曾经数次和他见面,他后来甚至同意我采访他的妻子,也就是本·拉登的姐姐。由于她是哈利法的第四任妻子,而在沙特她又不可能与我见面,所以哈利法每四天一次把我的问题交给她回答。

他对我的调查来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很不幸,他在前几年被人在马达加斯加谋杀。我很怀疑是美国特种部队杀了他,因为他们误以为他也是基地组织成员。

B:当你深入伊斯兰世界深处的时候,你是否告诉人们你的身份——一名来自纽约的记者?

LW:我就是一名新闻记者。的确,有时候很危险,特别是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当时整个阿拉伯世界对美国的敌对情绪都很高。为此,我经常在外出的时候更换汽车,同时打乱自己的日程作息表。但是,老实说,这样做究竟有多大作用,我并不知道。如果真的有人盯上了你,这些防范都是没大用处的。

B:对你这样的西方记者来说,基地组织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LW:在和那些与基地组织成员或者关系密切的人交流中,我很惊讶他们是那么迫切地想把自己的故事告诉像我这样的一个人。

在新闻学范畴中,这同样值得研究,为什么他们要把这些内幕告诉给一个美国记者?最有趣的是,研究常会把我带入事先并未准备进入的更深的水域。你需要去问那些知道些什么的人一些事情,不过,他们往往都是手上沾着血的,有着和你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对于这个世界究竟该是怎样的,他们的看法完全和你不一样。有时那真的会导致冲突,因为我并不是总能保持以非常专业的方式来进行采访,尤其是“9·11”之后的第一个月,我一直处在激烈和愤怒的对话状态中。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news.qq.com/a/20110513/000229.ht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北极圈周边国家就开发合作进行协商阅读原文

由北极圈八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挪威、芬兰、冰岛、瑞典及丹麦组成的北极理事会,成立于1996年,是一个对各成员国没有法律约束的政府间论坛。位于华盛顿的政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主任基尔克则认为,北极理事会并不是一个立法或司法机构,人们对此次会议能否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政治推动力表示疑虑...... 全文↓来自:新浪网  9小时前

  

格陵兰岛康克鲁斯瓦格机场的路标,上面显示了去往北极点及纽约、莫斯科、东京和哥本哈根等城市的飞行时间。




格陵兰岛首府努克近景。

  5月12日,第七届北极理事会会议在格陵兰岛首府努克举行,与会国家就未来开发北极石油、矿产、渔业和航运资源的合作与协调进行商讨,并签订了北极理事会的首个正式协议“北极搜救协定”,就各成员国承担的北极地区搜救区域和责任进行了规划。

  挪威外长约纳斯·斯特勒认为,协定的签署将给成员国带来新挑战,包括海岸护卫、直升机巡逻及应对日益增加的海上交通等。据报道,北极理事会此次还决定加强组织建设,包括成立秘书处和筹集预算经费,使通过的决定更具法律约束力,并确定观察员及其在理事会中的作用等。

  增加观察员国此次恐难实现

  由北极圈八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挪威、芬兰、冰岛、瑞典及丹麦组成的北极理事会,成立于1996年,是一个对各成员国没有法律约束的政府间论坛。

  位于华盛顿的政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主任基尔克则认为,北极理事会并不是一个立法或司法机构,人们对此次会议能否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政治推动力表示疑虑。

  北极问题研究专家黑兹尔·康莉认为,这表明八国欲在关乎北极的问题上加强治理作用。目前,没有专门关于北极法律地位和规则的国际条约。但北极圈八国,尤其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丹麦和挪威这北冰洋沿岸五国不愿新的国际条约来约束他们的行动,而是想利用地理位置优势,闭门磋商解决事关北极的重大问题,以限制其他国家的进入。

  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季托夫11日在接受俄新社专访时表示,北极理事会决定加强组织建设,反映了有关各方相互协作的质量有了提升。他还透露,俄政府决定今后3年为北极理事基金拨付1000万欧元,随后还将确定进一步拨款的数额。 

  成为观察员国将使非北极圈国家有机会参与北极合作开发,因此是否增加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席位也是此次会议讨论重点。目前,候选名单上包括欧盟、意大利、中国、韩国和日本等。斯特勒会前表示,北极理事会过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成员国行动不一致,但现在是商讨哪些国家能成为观察员国。据悉,本届理事会在该问题上难有突破。

  欧盟对能否获观察员地位暂未评论。不过,有分析人士认为,欧盟期望冰岛加入欧盟,以扩大欧盟的地缘战略利益,从而参与谋求北极资源。尽管欧盟于2010年7月正式启动冰岛入盟谈判,但受遭遇金融危机影响,冰岛至今未偿还英荷两国债务,其入盟进程可能会受阻。

  冰融速度或将超过此前预计

  北极地区蕴藏着极具经济和战略价值的丰富资源。美国地质调查局曾发表报告称,北极地区蕴含全球未开发的20%的石油和30%的天然气。此外,北极地区还有丰富的镍、铅、锌、铜等矿产资源。北极是地球上尚未进行大规模商业捕捞的海域,渔业资源相当丰富。在淡水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该地区厚实的冰层意味着丰富的淡水资源。因此北极地区被认为是下一个“资源争夺战场”。

  不过,有证据表明,全球变暖已导致北极温度创下2000年以来最高水平,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本月初公布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气候变化导致格陵兰岛及其他岛屿冰块加速融化,预计到2100年,世界海平面将上升0.9至1.9米。今年初,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一份研究报告说,格陵兰岛冰盖完全融化几乎无法避免。

  美国国务卿克林顿参加了北冰洋理事会会议,成为第一位参加这一会议的美国国务卿。副国务卿斯坦伯格会前表示:“我们希望在冷战之后的世界中传达这一消息——北极地区是用于合作的,而非冲突。”他还透露,美方将在此次会议上强调相关国家协调行动,控制北冰洋地区进一步变暖。

  有报告指出,在过去20年间,北极圈迅速变暖导致冬天缩短、冰层变薄,极地融化的速度较科学家此前所预言的要快得多。瑞典环境大臣卡尔格伦表示,瑞典计划在2012年召开一个有关北极议题的高级别会议,包括商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周边国家嗅出机遇动作不断

  随着北极地区资源开采可能性的增大与新航道的开辟,各国在风险中“嗅”到机遇,让北极这片寒地正成为“热土”。近年来,北冰洋沿岸国家动作不断,纷纷提高北极战略在其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例如,北极航道的利用和管辖问题已在北极争端中占据了突出位置。由于北极航道具有潜在的经济和地缘战略价值,北极圈国家通过各种手段以强化对这一航道的管辖和控制权。

  2007年8月,俄罗斯在北冰洋海底插上俄罗斯国旗,引发其他北极圈国家不满。此后,有关国家纷纷派出自己的科考队驶向北极,或在北极地区进行演习等宣示主权。有记者再度向挪威外长提及此事,他表示,“早在1911年,挪威探险家罗纳德·阿蒙森就到达南极并在南极插上挪威国旗,但那并不表示,南极就是挪威的”。

  点评

  张侠(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战略研究室主任):北极航道主要有3条:北海经俄罗斯北极沿岸和白令海峡到达日本的东北航道,从加拿大东北部戴维斯海峡开始沿加北部海岸到美国阿拉斯加州的西北航道,以及穿越北极点的中央航道。目前,东北、西北两条航道因冰川融化后通航时间较长而备受关注,尤其是东北航道每年8月底至10月间没有冰雪,在2020年以前即可进入商业使用。

  虽然短期内北极航道还需要破冰船开道,暂时不能替代其他航道,但长远来看对未来世界海运格局将有很大影响。此外,北极资源丰富,航道的开通也有助于把北极资源运出来。

  近年来,环北极国家都在调整北极政策,积极寻找战略投资机会,希望通过北极海运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大规模开发利用做先期准备。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news.sina.com.cn/w/2011-05-13/054422456053.shtml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世行准备在科特迪瓦恢复业务阅读原文

世界银行驻阿比让代表处官员12日告诉新华社记者,该行不仅将重开在科各行政办事处,还会制定多项政策以利于科特迪瓦着手国家重建。他还说,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阿比让代表处从本月18日至6月初会有“重要任务”,届时将有代表团赴科并准备给新政府“大量”财政支持。科特迪瓦新总统瓦塔拉...... 全文↓来自:新华网  5小时前  新华网阿比让5月12日电 因科特迪瓦选后危机关闭四个多月以后,世界银行驻阿比让代表处12日表示准备恢复在科业务,并将采取措施帮助科特迪瓦进行国家重建。

  世界银行驻阿比让代表处官员12日告诉新华社记者,该行不仅将重开在科各行政办事处,还会制定多项政策以利于科特迪瓦着手国家重建。他还说,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阿比让代表处从本月18日至6月初会有“重要任务”,届时将有代表团赴科并准备给新政府“大量”财政支持。

  科特迪瓦新总统瓦塔拉11日接见了世界银行驻科特迪瓦业务经理迈达尼·塔勒,塔勒再次向瓦塔拉表明世界银行将帮助科特迪瓦重建国家和发展经济。

  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去年12月23日宣布因科特迪瓦爆发严重暴力冲突关闭驻阿比让代表处,随后不久又宣布冻结对科融资,以对前总统巴博政府实施经济处罚。

  去年11月底科特迪瓦总统选举结束后,时任总统巴博和反对派领导人瓦塔拉均宣布获胜并分别宣誓就任总统,双方阵营最终爆发武力冲突。今年4月11日,巴博被抓,科政治僵局宣告结束。瓦塔拉政府随后宣布将着手国家重建和致力于尽快恢复民众正常生活。法国、布鲁塞尔、欧盟、世界银行等国家和组织均已表示将给科特迪瓦新政权提供数额不等的紧急援助。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5/13/c_121410298.htm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美议员称在中情局看到拉登尸照:照片很可怕阅读原文

一些分析人士先前猜测,本·拉登多年藏匿,可能已失去“基地”行动指挥权,其作用仅限于精神领袖。但依据从本·拉登藏身处获取的大量信息,美国官员认定,上述说法不成立。实际上,本·拉登虽多年未现身,却从未失去对“基地”网络的控制。两名官员向美联社记者确认,本·拉登手写日记和电脑中...... 全文↓来自:腾讯网  13小时前
拉登摄于1998年12月的资料照片

  
拉登妻子阿迈勒


  多名美国官员11日向媒体透露,美方从“基地”组织头号人物乌萨马·本·拉登藏身处获取一本这名恐怖大亨的手写日记。日记内容显示,本·拉登并未失去对“基地”的控制,图谋对美国发动更多袭击。

  暗中控制基地行动

  一些分析人士先前猜测,本·拉登多年藏匿,可能已失去“基地”行动指挥权,其作用仅限于精神领袖。

  但依据从本·拉登藏身处获取的大量信息,美国官员认定,上述说法不成立。实际上,本·拉登虽多年未现身,却从未失去对“基地”网络的控制。

  两名官员向美联社记者确认,本·拉登手写日记和电脑中大量文件显示,这名恐怖大亨参与近年来每一起“基地”大型袭击阴谋,包括去年图谋袭击欧洲。

  美方官员说,本·拉登藏身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镇期间并未与外界中断联络。他把电子信件存储在便携式移动存储介质中,由信使随身携带U盘等闪存设备,交给也门等其他地区“盟友”。这种沟通方式虽然缓慢,但不易受追踪。

  不过,美方尚不清楚“基地”分支的行动在多大程度上依赖本·拉登指挥。本·拉登曾在日记中写道,也门分支的一些小规模袭击不成功。

  由于美国政府未授权官员公开从本·拉登藏身处所获情报信息,消息人士拒绝公开姓名。

  多种方案图谋袭美

  美联社报道,本·拉登在日记中写道:不要减少对纽约市的袭击;考虑袭击洛杉矶这种地区或较小城市;分散目标;瞄准火车和飞机;单次袭击尽可能多地杀死美国人。

  日记中一段数学演算记录显示,本·拉登计算需要杀死多少美国人才能迫使美国撤军。他认为,小型攻击不足以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发动不低于“9·11”事件规模的恐怖袭击、致死数以千计美国人,才能迫使美国转变政策。

  美国联邦调查局和国土安全部本月早些时候联合向执法部门官员发送简报说,美方从本·拉登藏身处获取的一张手写便笺显示,“基地”组织自2010年2月起图谋在“9·11”恐怖袭击十周年之际袭击美国铁路系统。

  美方官员说,本·拉登还打算在华盛顿散布政治谣言,“离间”美国政治人物。

  路透社援引多名西方国家安全部门官员的话报道,美方将部分情报材料发送给其他一些国家政府,据信包括至少一个西欧国家,那些国家可能需要对安全部署“作出一些调整”。

  ■人物

  娘家人讲述与拉登结亲经过

  拉登之妻婚后才见新郎

  本·拉登的也门籍妻子在美军突袭行动中受伤,现受巴基斯坦方面羁押。她的“娘家人”向媒体讲述她与恐怖大亨“结缘”的经历。

  叔叔包办婚姻

  本·拉登的也门籍妻子名为阿迈勒·艾哈迈德·阿卜杜勒-法塔赫·萨达,现年29岁。她父母离异,父亲住在山区小镇伊卜,位于也门首都萨那以南大约160公里。娘家人在自家二层石屋内接受美联社记者采访。

  亲戚们说,阿迈勒就读中学时辍学,但求知欲强,是个勇敢的女孩。宗教信仰方面,她属于保守派,却并非原教旨主义者。

  1999年,阿迈勒的姐夫穆罕默德·加利卜·贝尼来到阿迈勒的叔叔家,称一名名为乌萨马·本·拉登的沙特阿拉伯男子正寻求一门亲事。与贝尼同行的一名男子名为拉沙德·穆罕默德·赛义德,两人是本·拉登的朋友。

  阿迈勒的叔叔哈希姆·萨达把这门亲事告诉阿迈勒,称本·拉登来自沙特“一个虔诚且受人尊敬的家族”,只是自己并不认识他。

  “这是你的选择,你的未来。”哈希姆对侄女说。

  阿迈勒回答:“这是命运……我接受它。”

  哈希姆说,他当时不知道本·拉登因涉嫌策划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使馆爆炸袭击“正遭美国通缉”。

  几周后,哈希姆作为阿迈勒的监护人与代表本·拉登的赛义德签署婚姻协议。按照也门当地传统,本·拉登送给阿迈勒的娘家5000美元“彩礼”。阿迈勒家举办两次婚宴,其中一次在首都萨那一家酒店。

  探亲旅途多艰

  阿迈勒随后在赛义德陪同下离开也门,经由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和巴基斯坦,最终抵达阿富汗,第一次见到新郎本·拉登。

  阿迈勒的父亲艾哈迈德·阿卜杜勒-法塔赫·萨达说,他不久听说女儿产下一女,起名萨菲亚。

  2000年,几名娘家人动身前往阿富汗探望阿迈勒,踏上一段艰难旅途。他们到达巴基斯坦首都伊斯

  兰堡,在一家酒店居住20多天,其间一直受本·拉登手下监视。

  父亲艾哈迈德说,他认出,其中两名本·拉登手下与他们乘坐同一班飞机抵达伊斯兰堡。

  一天夜里,一辆汽车把他们送到阿富汗边境。他们换乘另一辆汽车,六七个小时后抵达一处由武装人员守卫的大帐篷,里面是一条通道的入口。大约半小

  时后,他们走出通道另一端,由一辆汽车送往本·拉登所住山洞。

  艾哈迈德当天与女儿相见。次日上午,本·拉登和一些“基地”成员及阿富汗部族人员来到这处山洞,庆祝阿迈勒家人团聚,包括鸣枪21响和一顿丰盛午餐。

  艾哈迈德回忆,本·拉登因岳父一家在巴基斯坦耽搁多日向他道歉,称那样做是为了确保安全。

  自选逃亡生涯

  阿迈勒的一名表亲说,探亲最后一天,本·拉登对阿迈勒和一名叙利亚籍妻子说,她们可以选择回国或留在阿富汗。

  阿迈勒迅速回答,愿意和丈夫在一起。

  当本·拉登告诉她们自己“任何时刻可能死亡”时,阿迈勒打断他说:“我决心已定。”

  阿迈勒据称告诉父亲:

  “我的生活,确实是在阿富汗的山洞之间搬来搬去……但我与乌萨马相处融洽。”本·拉登那一段时期据信住在阿富汗南部城市坎大哈,一些时候前往位于偏远地区的“基地”训练营。

  阿迈勒的叔叔回忆说,本·拉登称自己遭美国和阿拉伯国家情报机构多次“暗杀”。一次,他在一处清真寺遭一枚巡航导弹袭击。

  阿迈勒的表亲说,那次探亲时,本·拉登告诉他们一家,“世界将发生大事”。不久,2001年“9·11”恐怖袭击震惊全球,本·拉登从此“销声匿迹”。娘家人再也没有见过阿迈勒,这也是他们唯一一次探亲。

  今年5月2日,本·拉登遭美军突袭击毙,阿迈勒腿部中弹,现受巴基斯坦羁押,可能遭引渡回国。

  ■链接

  在中情局总部看到15张照片

  美议员称拉登尸照“可怕”

  美国国会参议院军事委员会成员詹姆斯·英霍夫11日看到本·拉登的尸体照片,否认本·拉登未死传言,称照片“可怕”。

  美国中央情报局当天宣布,工作涉及情报或军事领域的国会议员获准到中情局总部看本·拉登尸体照片。英霍夫成为第一名看到这些机密材料的参议员。

  “许多人说‘我想看照片’,而我已经看过,”英霍夫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采访时说,“毫无疑问,那是本·拉登,他已经死了,已成为历史。”

  英霍夫说,他看到总共15张照片。其中9张摄于突袭击毙本·拉登现场,3张摄于美军“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上,尸体当时准备入海,另外3张是本·拉登先前照片,用于比对并确认身份。

  “照片很可怕,因为是在(击毙本·拉登)那件事后立即拍的。”英霍夫说。

  按照美方说法,一枚子弹击中本·拉登左眼上方,打碎部分头骨。

  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先前说,不会公开本·拉登尸体照片,理由是照片可能诱发暴力、威胁美方安全。

  英霍夫认为,至少两张摄于“卡尔·文森”号上的照片可以公开,因为那些照片显示美方正清理尸体。

  半数美国人支持奥巴马连任

  媒体和民调机构近期对美国选民的民意调查显示,美军突袭击毙本·拉登后,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的支持率大幅上升。

  获两年来最高支持率

  美联社和GFK市场调查公司11日发布的联合民调结果显示,大约60%的美国选民对奥巴马表示支持,这是他两年来所获的最高民调支持率。与此同时,超过半数美国人认为奥巴马“应当连任”。

  这项民调同时显示,73%的选民“相信奥巴马有能力有效应对恐怖威胁”。

  路透社与IPSOS民意调查机构11日发布的联合民调则显示,45%的美国选民认为奥巴马有可能在明年总统选举中获得连任,这一数值较去年11月的上一次民调结果上升10个百分点。

  在这项民调中,奥巴马支持率较上月上升3个百分点,达到49%。

  两项民调均在5月2日本·拉登遭击毙后进行。

  大多数认同击毙拉登

  美联社-GFK联合民调显示,87%受访者认为,美国海军特种部队队员在突袭过程中击毙本·拉登是正当行为,86%受访者认同美方未告知巴基斯坦方面、单方实施“斩首”行动。

  另一方面,50%受访者认为美方击毙本·拉登会增加美国面临的恐怖威胁,33%受访者非常担心自己或家人成为恐怖袭击受害者。

  60%受访者认为,利用酷刑审问恐怖嫌疑人“有时或通常”是正当手段,这一比例较两年前高10个百分点。

  对于美军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59%的受访者反对,37%支持。80%受访者认可奥巴马提出的撤军方案,即今年7月开始撤军,2014年结束作战任务。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news.qq.com/a/20110513/000095.htm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查看更多国际新闻#hot_search a{color:#4e5d80;text-decoration:none;}#hot_search a:link{color:#4e5d80;text-decoration:none;}#hot_search a:hover{color:#4e5d80;text-decoration:underline;}#oth_con{width:750px;font-family:Arial;margin-bottom:15px;font-size:14px;overflow:hidden;zoom:1;}#oth_con h3{margin:0;line-height:40px;font-weight:normal;font-size:14px;color:#afafaf;}#oth_con img{width:95px;height:130px;border:0;}#oth_con dl{padding:0;margin:0;}#oth_con dt{margin-right:10px;float:left;}#oth_con dd{width:245px;padding:0;margin:0;float:left;}#oth_con dd ul{padding:0;margin:0;line-height:26px;}#oth_con dd li{background:url('http://cache.soso.com/img/news/rss_news.gif') -256px 5px no-repeat;width:235px;padding-left:10px;list-style:none;overflow:hidden;white-space:nowrap;}#oth_con dd li a{color:#215098;text-decoration:none;}#oth_con dd li a:hover{text-decoration:underline;}#oth_con dd li a.red{color:#c03;}#oth_con .oth_conL{width:375px;float:left;}#oth_con .oth_conR{width:375px;float:right;}#s_search{width:750px;padding:5px 0;clear:both;overflow:hidden;text-align:left;font-size:14px;}#s_search img{border:0;}#s_logo{height:47px;padding:0px 8px 0 0;float:left;}#s_search_form{float:left;padding-top:8px;}.search_input{width:348px;height:22px;padding:4px 0 0 2px;margin-right:5px;border:1px solid #69c;font-size:16px;font-family:Arial;}.search_button{width:70px;height:29px;line-height:25px;margin-right:1px;font-size:14px;cursor:pointer;}#s_feeds{width:100px;float:left;padding:15px 0 0 1px;}#s_feeds li{float:left;background:none;padding:0;border:none;}#s_feeds a{margin:0 6px;}.text{clear:both;line-height:24px;}#soso_qmail_tips_0702{ width:708px; border:1px solid #E0E0D0; background-color:#FBF6DD; padding:10px 15px;}#soso_qmail_tips_0702_h1{ font-size:14px; padding:0; margin:0; font-weight:bold;}#soso_qmail_tips_0702 span{ font-size:12px; font-weight:normal; padding:0 10px; }#soso_qmail_tips_0702_content{line-height:20px; font-size:13px; color:#494949; margin:5px 0 0 0;}【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回顾» 1981年5月13日,罗马教皇保罗二世遇刺。教皇约翰-保罗二世被企图暗杀他的刺客击中。当他乘坐一辆敞篷车出现在圣彼得广场一万名礼拜者之中时,一个在逃的土耳其罪犯将他击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