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职务犯罪板报:中共重庆市万州区委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0:13:37

中共重庆市万州区委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

(2011年8月17日中国共产党重庆市万州区第三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2011-08-26 08:51 来源:三峡传媒网-三峡都市报 【字号:大 中 小】 【打印】
');document.write('');}

    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是党的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努力缩小贫富、城乡、区域三个差距,对于推动万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和三峡库区经济中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深化改革开放,建设“五个重庆”,实施“民生十条”,开展“唱红打黑”,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健康发展快车道,为探索共同富裕奠定了重要基础。区委三届十一次全委会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和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精神,决定把缩小三个差距作为贯彻落实“主题、主线”的重要突破口,走民生路,念共富经,努力促进共同富裕。

    总体要求 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共建、共享、共富”,着力解决效率与公平相脱节、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不协调、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等问题,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在加快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的进程中同步缩小三个差距,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基本原则 坚持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相结合,推动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效率、公平、正义相统一,实现发展与共富良性互动;坚持工业化、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相结合,建立完善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着力解决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抓好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事项;坚持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强化政府性资源的引导作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坚持外因与内因相结合,强化政策支撑,激励自立自强,形成缩小差距、促进共富的强大合力。

    主要目标 到2015年,全区经济总量与居民收入同步倍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5:1以内,基尼系数缩小到0.35以内,人均GDP超过“一圈”平均水平、基本达到主城九区平均水平,建成百万人口特大城市、三峡库区经济中心、和谐稳定新库区的示范区,率先在渝东北基本实现全面小康,为库区共同发展和全市共同富裕作贡献。

    1、新增就业岗位25万个,发展微型企业1.5万户,个体工商户增加到9万户,有效增加普通劳动者收入。加快二三产业发展,每年新增就业岗位5万个,五年增加就业岗位25万个。以经开区为平台,壮大光伏产业、盐气化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食品药品5个百亿级支柱产业,建成1000亿级产业园区;培育10个镇乡工业集中区和10个都市(楼宇)工业园,打造1000亿级镇乡街道工业;工业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着力推进“两心两园两环”商贸物流规划建设,培育1000亿级商贸,打造“西三角”地区物资集散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长江三峡旅游集散中心,服务业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改善投资环境,激发创业活力,采取资本金补助、税收返还、融资担保、规费减免等措施,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扶持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等自主创业,发展微型企业1.5万户;简化审批手续,打造创业街区,繁荣夜市经济,个体工商户增加到9万户。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至5%以内。严格贯彻《劳动法》、《社会保险法》,维护劳动者正当权益,提高全社会就业质量。

    2、构建合理城镇体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现30万农村人口转户进城,户籍城镇化率提升到55%以上。着力构建城区———中心镇———一般镇梯度辐射带动的城镇体系,提升宜居宜业水平和吸纳承载农民转户进城的能力。加快二大城市建设,到2015年城区人口达到100万人以上,吸纳区内农村人口转移20万人以上。有序推进城镇建设,突出发展分水、武陵、龙沙、龙驹、余家5个市级中心镇,到2015年形成小城市的基本骨架和功能;重点发展白羊、白土、太龙、熊家、甘宁、走马、新田、响水、罗田9个区级中心镇,建成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拓展14个中心镇建成区规模,吸纳农村人口转移7万人左右。统筹推进27个一般集镇建设,吸纳农村人口转移3万人左右。区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推进规划编制、场镇绿化、风貌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完善户籍改革制度和政策保障体系,充分尊重农民转户意愿,对自愿转户进城的,严格实行就业、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保障一步到位,确保转户居民同等享有城市居民待遇;对自愿退出宅基地和承包地的,严格按照市场规律,依法确保转户居民退地权益。

    3、投入100亿元,实施水利工程600个,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建设改造农村公路1250公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基础条件。投入80亿元,大兴水利建设,新建青龙、凉水、双河口3座中型水库,完成12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推进“五小水利”、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设,提质改造场镇供水工程70个,基本解决3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投入10亿元,完成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实现城乡用电同质同价。3年投入10亿元,实施硬(油)化乡镇公路和县乡连接路170公里、村级公路960公里、县乡公路路面大中修120公里。场镇公路通畅率达100%、行政村通畅率95%以上。

    4、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100个,实现耕地集约化率35%以上、农村“三权”抵押融资50亿元以上。鼓励农民按照自愿原则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建立新型股份合作社,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量化确股,让广大农民享有按股分红权益,使农民获得更稳定的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强化科技支撑和市场开拓,深化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发展专业大户2万户以上、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0户以上。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农村居民房屋“三权”抵押融资的规模和范围,完善权益评估、风险补偿、资产流转等配套政策,落实政策性担保、财政贴息等扶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开办“三权”抵押业务,增加基层网点,力争实现农村“三权”抵押融资50亿元以上。

    5、建成300个农民新村,改造5万户农村危旧房,推进“地票”交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在城市规划区外周边村、小城镇驻地村、农业产业化基地村、撤并乡原政府所在地,结合农村危旧房改造、生态移民、地灾避让搬迁、土地整治、灾民倒房重建等项目实施,建成农民新村300个,改造农村危旧房5万户。推进基础设施向新村延伸、公共服务向新村覆盖,实现农民新村“六通”、“六有”。对农民新村依法办理规划文书和土地房屋产权证明,提升农房品质和市场价值。积极引导农户到农民新村建房入住。开展农民集中居住区房屋和转户居民退出房屋交易试点,完善“地票”交易制度,确保净收益的85%直补农民,15%划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6、2年消除绝对贫困,3年实现117个村整村脱贫,率先在全市摘掉贫困“帽子”。按照“七有四通三解决”标准,加快整村脱贫与连片开发;大力推进生态移民和扶贫移民,改变边远山区和退耕还林区贫困农户的生存状况。探索教育移民和就业移民两条新路,实现创业就业一人,增收脱贫一户,激励带动一片。支持边远乡镇发展,深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口帮扶行动,激励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把“先富带后富”要求落到具体项目上。在消除绝对贫困的同时,按照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0%的比例,动态确定农村贫困人口并进行扶贫开发,推进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的有效衔接。

    7、实施两大“关爱行动”,使6万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11万空巢老人老有所养。进一步培养照顾好农村留守儿童,探索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模式,扎实推进“爱心午餐”、“牛奶工程”,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建设农村留守儿童托管家园和校外关爱中心,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培养,开展“代理家长”、“爱心妈妈”结对帮扶。发扬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建立农村困难空巢老人养老服务补贴机制,建成11个镇乡片区社会福利中心,新建2所城区社会福利院,扩建万州第二社会福利院,对城市“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和特困老人推行政府集中供养政策,对空巢、独居、高龄、残疾老人推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动员各种力量开展一对一“孝心儿女”活动,使全区空巢老人老有所养。

    8、改善移民生产生活环境,移民群体就业率保持在80%以上、生活水平达到全区平均水平。全面实施三峡后续规划。着力强化“两调一保三完善”工作,加强移民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和改造升级,提升宜居水平。加强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快移民生态工业园区和移民就业创业基地建设,稳步提高移民群体社会保障水平,不断完善“就业+培训+保险”移民就业安置体系。认真落实农村移民后期扶持补助和城镇移民困难补助政策,按时足额发放扶持资金和困难补助。到2015年,基本实现“三有一新”目标要求。

    9、投入70亿元,建成300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改善中低收入群众的住房条件。建成80万平方米公租房、60万平方米廉租房,为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城镇住房困难户提供住房保障。开工建设征地拆迁还房和实施危旧房改造160万平方米,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合理布局保障性住房,完善交通、教育、医疗、文体、商业等服务功能,方便群众日常生活。坚持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并举,综合运用规划、土地、信贷、财税等调控措施,力争房价增幅不超过经济增幅和城镇职工平均收入增幅。

    10、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将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由目前的36%提高到50%左右。发挥国有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大国有资本收益服务民生的力度。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企业利润、高管薪酬“三挂钩”,落实好动态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政策,建立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稳步提高一线职工工资水平。完善个人所得税征收方式,落实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调整政策。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坚持把区级财政一般预算财力的50%以上用于民生。加大对镇乡财政支持力度,逐步提高镇乡财政人均财力和村(社区)干部待遇,街道与镇乡人均财力差距由3.3倍缩小到1.5倍。区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奖补镇乡街道化解政府性债务,五年内化解完存量债务。

    11、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上涨“双联动”,做好特困群体帮扶救助,确保困难群众生活有保障。把最低生活保障放在促进共同富裕优先位置。根据全区经济发展水平,建立城乡低保群众、“五保”人员和优抚对象的生活保障标准的正常增长机制,增长幅度分别与上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幅同步。建立物价联动机制,在物价快速上涨期间对困难群众实施动态价格补贴,确保城乡低收入者实际生活水平不下降。每年筹集资金1亿元,专项用于特困群体的困难救助。

    12、5年投入300亿元,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落实财政教育经费法定增长的要求,建立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落实新建民办幼儿园享受微企扶持政策,农村村级幼儿班覆盖率达到70%,新建改建38所镇乡公办幼儿园;全面消除城乡学校D级危房,建成115所寄宿制学校,新建改建城区19所义务教育学校,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达到80%以上;新创建市级重点中学4所,全区接受优质普通高中教育学生达到60%以上;新组建万州职业教育中心,新创建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2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建成52个标准化镇乡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48个村卫生室,完成25个地名卫生院的改扩建;建成余家、武陵、龙驹、分水、龙沙、白土、走马、白羊等8个农村片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降低群众医疗费用,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报销比例逐步提高到75%、70%。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农村文化、体育、广播、电视设施标准化和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低保标准差距缩小至1.5倍以内,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全区各级党组织要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加强组织领导,细化目标任务,分解落实责任,强化保障措施,加强督促检查,狠抓工作落实。全区广大党员干部要强化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策部署上来,更加科学地谋划发展,更加务实地改善民生,更加有力地推动重庆第二大城市建设,不断提高全区人民的幸福指数,为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