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钢绞线15.2:走进孩子的心灵(0--6岁宝宝父母必读)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08:21
育儿路上,让我们一路同行!

  

我曾经是一个中型幼儿园的园长,在幼儿园里呆了10多年,接触过无数的孩子和家长,看见过很多成功和不成功的家庭教育。现在,我是一位三岁孩子的妈妈,养育孩子的三年里给了我太多的启示和感悟!我最深的感触是:要教育好孩子太不容易了,而父母一职是世界上最难胜任的职位,中国的父母太需要学习了!

今年年初在天涯亲子版块发了一个帖子我的早教梦想》,记下育儿过程中的心得和感悟,引起了很多家长的关注和讨论。我发现很多家长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但不知从何入手。但愿我的育儿故事能给大家一点小小的启示和帮助。
        
教育孩子是一个浩大而艰巨的工程,育儿路上很多困惑和苦恼,但更多的是感动和快乐!育儿路上,让我们一路同行,共同交流和探讨!愿每位家长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愿每个孩子幸福快乐、每个家庭和睦安康!

  孩子需要什么


一位妈妈和我说,对儿子,我们总是把最好的留给他,可他好像并不领情。他要什么我都给他买,玩具堆在屋里都放不下,可是他每次玩不了多久就扔到一边了,没过多久又闹着买新的,买回来又不爱护,好好的玩具玩不了几次就坏了!还不能说他,我们一说他,他就对我们大喊大叫!动不动就哭闹,搞破坏,有时我们下班回家,想休息一会,看看报纸,他就在旁边捣乱,把报纸撕掉或者把我们从沙发上挤开,搞得我们不得安宁!还特别逆反,“不”字常挂在嘴里,讲什么都不听,偏要和我们对着干!这孩子是怎么了,我们都要崩溃了!



这位妈妈是不懂孩子的,她以为孩子只是需要吃好喝好玩好给他最好的就可以,殊不知孩子真正需要的,并不是物质条件有多丰富,而是精神上的理解和关爱。为什么妈妈看报纸的时候孩子要不断捣乱?那是因为一天没看见妈妈了,他多么希望妈妈能陪他一起玩啊,而妈妈不懂,他只好通过捣乱来获得妈妈的关注!为什么孩子对玩具没太多兴趣而又闹着要买?因为这孩子白天是外公外婆带,父母较少的关注让孩子没有安全感,他只好转移到物质上;而越容易得到的东西是越不懂珍惜的,所以他不爱护玩具。孩子和大人对着干,是因为大人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尤其是孩子的外公经常打他,得不到大人理解、动辄挨打的孩子能不逆反吗?

每一个孩子对精神的需求都远远大于物质,而大多数父母给予孩子的恰恰相反!那么孩子有哪些精神需求呢?尊重、理解、信任以及理性的爱和真诚的关注,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爱和懂。

先说“爱”,很多家长都会说,我很爱自己的孩子,让他吃好穿好住好,提供最好的生活学习条件,总之最好的都给他了。但是为什么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孩子却并不领情?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很多家长并不懂得真正的“爱”孩子。


苗苗妈妈是大学老师,苗苗两岁多,有一次她和周周一起随着音乐自编自舞,动作笨拙但很可爱,居然跟上了节奏!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我赶紧抓拍下来,孩子的这些动作实在是太可爱了,苗苗妈妈边看边笑,苗苗好奇地问妈妈,在看什么呀?她妈妈说看你的丑样子呀!苗苗花一样的笑脸顿时耷拉了下来,眼睛里的亮光消失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我赶紧说,苗苗才不丑呢,你们跳得真好,好漂亮啊!苗苗妈妈肯定是爱孩子的,但她不懂真正的爱,无意中就把孩子给伤害了!


还有这样的妈妈,喜欢把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当着孩子面说某某小朋友好棒,会唱歌跳舞画画背诗算术,我家的什么都不会。羡慕之情溢于言表,丝毫不顾孩子的感受。还有的妈妈要孩子好好吃饭,追着到处喂,孩子不想吃了,也要强迫孩子吃完,为了让孩子吃饱,好话说了一箩筐。孩子任凭家长怎么样劝说都不肯吃,家长脸色大变,打骂如暴风雨一般袭向孩子!顷刻之间慈母”变成了“后妈”!




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理性的爱,不是对孩子百依百顺,合理的要求尽早满足,不合理的要求不管孩子怎么哭闹都不满足;建立一定的规则,让孩子懂得遵守、懂得约束;多给孩子肯定和鼓励,不简单粗暴、打击和否定;给孩子自由宽松的空间,让孩子在错误中成长;不包办代替,相信孩子的能力;知道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的选择。

再说“懂”,你懂你的孩子吗?她(他)的一哭一笑一举一动,她(他)的断断续续的不完整的话语,她(他)的淘气甚至是破环的行为......很多父母是不懂自己的孩子的,比如我们小区一个妈妈,总是抱怨儿子不会画画,怎麽敎都敎不会。我说孩子是不需要“教”的,周周画画我就没教过,她不相信。有一次周周和她儿子一起画画,周周画小人,先画圆圆的脸,再添上两个眼睛,然后再画嘴巴,最后是身体和四肢。她儿子跟着会画了,也是画个圆是脑袋,中间两个小圆球是眼睛,再画一道短弧线是嘴巴!她非常惊讶,简直不敢相信!


还有一些父母,看到孩子想去玩沙玩水就会禁止,担心孩子弄脏弄湿,有的父母见孩子把玩具或者工具拆开便会不分青红皂白先责骂……其实孩子每做一件事都会有她(他)的理由,我们不妨多多倾听,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一次逛街,女儿总吵着要回家,怎么哄都不行,我蹲下来抱她,发现从她的角度看去,都是大人们的腿!这对她来说真是太乏味了!我赶紧对她说,逛街不好玩对吗,她说是的,我说那我们回家吧,她欢呼雀跃!倘若把她斥责一番或是打一顿,她该是何等的委屈!很多父母都曾经为孩子的任性和叛逆头疼过,对于其中原因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就是父母不懂得孩子,误解了孩子,长期的误解使孩子逆反,就算父母说的完全正确,孩子也不肯听了。

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指出:成人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结果只能使他们之间的误解越积越多。要真正的懂得孩子,我们就必须蹲下身来看孩子,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惊奇孩子的惊奇,感受孩子的感受如果父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懂得孩子,学会真正的爱孩子,肯多花时间地陪孩子一起长大,养育孩子也不是那么难!  我们是如何阻碍孩子的

一天下午,我正在卧室忙碌,突然传来周周的哭叫声和外婆的斥责声,周周哭着找到了我,小脸憋得通红,两行眼泪淌成小河,神情特别委屈!我停下手头的事蹲下来问:“发生什么事了,告诉妈妈好吗?”周周抽泣着断断续续说:“外婆…打…打了我。”我揽周周入怀,拍拍她的背:“外婆打你是她不对,她怎么要打你呢?”不等周周回答,外婆走过来抢先说:“晓晓和周周在厕所接水,晓晓把裤子冲湿了,我把晓晓拉开,周周就开始打我…”

原来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周周和晓晓想把一台小风扇抹干净,就去厕所用盆接水,晓晓不小心把裤子弄湿了一点点,外婆看见了斥责她们总是给自己添麻烦(已经换了好几套衣服了),就把晓晓拉开,不准她们接水。周周觉得外婆阻碍了她们,打了外婆。周周平时是很少打别人的,除非别人侵犯了她。我安抚好周周后,带着她俩来到厕所,示范如何接水就不会弄湿衣服,她们小心翼翼地接了水,并没有弄湿衣服,然后小心翼翼地端到客厅,找了两块小抹布开始抹风扇。我又示范如何拧抹布,强调要把抹布拧干,不滴水了才可以开始抹,不然会弄得到处是水。孩子们非常专注地拧抹布、抹风扇,抹完风扇又把家里所有家具器具都抹了一遍!她们一趟一趟拧抹布,爬到凳子上抹门,蹲下来抹沙发,钻到茶几下面抹,是那么专注,那么开心!孩子们拧抹布拧得不那么利索,弄得客厅地板上到处是水,但最后她们自己拿拖把把地板拖得干干净净!

这是周周第一次抹桌子,我从头至尾拍摄下来了,事后外婆看了开心得不得了,说没想到她们抹桌子那么专注!当然外婆也意识到自己的简单粗暴了。我们很多时候会嫌孩子给我们添麻烦而去阻止孩子的种种行为,比如孩子想要自己吃饭的时候,我们担心孩子把饭洒得到处都是,难得收拾饭桌地板;孩子出门想自己走,我们嫌他太慢,怕耽误我们的宝贵时间,不如扛在身上省事;孩子想自己穿衣服的时候,我们嫌他太慢又穿不好,还不如直接给他穿上;孩子想要洗衣服、拖地板、打扫卫生的时候,我们会担心孩子弄脏弄湿衣服,给我们增加洗衣服换衣服的负担;孩子想要洗碗,我们会担心他们洗不干净,还可能打破碗,到头来还要我们重新洗……有谁是第一次做事就能做得很好的?大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当我们抱怨孩子不会自己吃饭、不愿自己走路、长大了什么都不想干又懒惰又自私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我们还会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全而阻止孩子。有一次周周在爬杆,爬到很高的地方,已经高过我的头,旁边的露露爸爸善意地提醒我“别让孩子爬那么高,小心摔下来”。我说没关系的,我在旁边保护着呢,再说孩子有保护自己的本能的。象露露爸爸这样的家长多如牛毛,尤其是一些老人,唯恐孩子磕着碰着,孩子跑快一点,家长大喊“慢一点,会摔跤”,孩子站高一点,家长会说“那样危险”,孩子看见条毛毛虫想摸摸,家长吓唬孩子“毛毛虫咬人”......这样阻止孩子的结果就是导致孩子以为周边处处危机,胆小怕事、不敢尝试新事物,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

孩子其实是最勤奋、最好学的,他们愿意尝试所有的事情,只是我们很多时候阻碍了他们尝试的行为,剥夺了他们尝试和练习的机会。

  不要让孩子“止哭”

周周在小区花园排队等秋千,秋千是一位10岁左右的男孩在玩。周周等了好一会,见男孩没有下来的意思,有些着急,问道:“哥哥,你还玩多久啊?”哥哥说:“我还要玩很久很久。”周周急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我想荡秋千了。”哥哥不理她,继续自顾自地玩。

周周见哥哥根本不理会自己,实在憋不住了,哭出声来:“我要玩秋千,妈妈,我要玩秋千!”我安慰她说:“你再耐心等等吧,哥哥这么大了,知道公共的玩具要轮流玩的,待会会让给你玩的。”没想到哥哥大声接茬:“我要还要玩很久很久,不让给你玩!”

这下炸了锅了,周周大哭起来,泪水决堤而下,满脸的委屈和愤懑,边哭边喊:“我要荡秋千,我要荡秋千!”我蹲下来把周周揽在怀里,轻轻拍她的背,柔声说说:“周周今天排队了,等了这么久,真耐心!等了这么久哥哥还不让给你很难过是不是?”周周点点头。我接着说:“哥哥霸着玩具不和别人轮流玩,哥哥做得不对。要不我们再跟哥哥商量商量?”
周周再次哽咽着问哥哥:“哥哥,给我玩一下好不好?”哥哥仍然说:“我还要玩很久。”周周彻底绝望,哭声震天!

旁边一位家长看不下去了,让自己的孩子把秋千让了出来,笑着对周周说:“小朋友到这边来荡吧,别哭了,哭了就不乖了。”我笑着说:“没关系的,可以哭。”家长很惊讶地看着我:“啊?让她哭啊,你可真耐心。”我点点头:“是的,让她哭。”家长不解地走了。

哭是孩子表达内心需要、宣泄情绪的方式,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饿了、困了、害怕了、不舒服了、要妈妈了等等生理和心理需要都会用哭来表达。再大一些,会说话了,生理需要如渴了饿了不舒服等会用“说“的方式表达,而内心的情绪如愤怒、伤心、害怕、委屈、生气还是用哭来表达和宣泄的。我们成人伤心、愤怒的时候不也流眼泪吗?如果这时你的亲人无比理智地对你来一句“不许哭,爱哭就是你这号没用的人”,你会不会想揍他?纵然心中有千言万语,你还会不会找他诉说?

孩子有哭的权利,一直以来我都不阻止孩子的哭。因为我自己曾经被深深的伤害过。还记得小时候,弟弟最喜欢抢我的零食,那时候一年到头难得吃几次零食,每次拿到零食后,我都有些舍不得吃,想留着慢慢地品尝。而几乎每次弟弟都会迅速把自己那份吃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抢走我手中那份,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塞到嘴里,狼吞虎咽下去。等我反应过来,零食已经到了他的肚里。我愤懑极了,怒吼着向他扑过去,恨不得把他揍瘪!打架弟弟不是我的对手,三下两下就败下阵来。打完后我仍然怒火中烧,会足足哭上半个小时!大人们很不解,说你都打赢了,还哭什么?大人们是不懂我的,虽然我打赢了,可我的零食却回不来了,这本来是属于我的那一份啊,被夺走了还不能哭吗?这种大人的不理解让我更加委屈!那种愤懑、委屈的心理至今记忆犹新!

和成人一样,孩子的情绪是需要宣泄的,也需要大人的共情。童年的我是多么希望大人能和我共情啊,如果大人能给我一个温暖的怀抱,然后在我耳边轻轻的说:“零食被弟弟吃了你很难过、很气愤是吗?弟弟这样做不对,妈妈(爸爸)要批评他。”我会多么感激,会把他奉为“知音”呀!一句生硬的“还哭什么”让我小小的心灵充满了委屈和愤懑!

不良的情绪不及时宣泄掉会憋坏人的,哭就是最好的宣泄情绪的方式。尤其是孩子,不会写日记,不会找朋友诉说,不会其他任何一种宣泄情绪的方式,只有哭是最简单直接的,哭完了就平静了。所以不要给孩子“止哭”,而要弄清楚孩子哭的原因并去除,大一点的孩子要和他产生共情,接纳他的情绪。孩子的不良情绪宣泄掉了,自然就不会哭了。当然对于孩子“要挟”式的哭,可以不予回应,但前提是你彻底读懂了孩子,确定他是在要挟。

  孩子伤害了小动物怎么办 严寒中狗狗从湖中叼回牛奶交给小主人(牛奶在狗狗嘴里哦)

从公园回来的路上,遇见了一对母子。
孩子约两岁左右,手里抱着一只小白兔。抱着抱着,不知觉得哪儿不妥,一只手拧着小白兔的耳朵,把小白兔提了起来继续朝前走。孩子个子矮,小白兔的双腿在地上拖着,非常痛苦!小白兔弱小的身子挣扎了几下,无力的放弃了,对于它来说,孩子可是个庞然大物!那一刹那我鼻子一酸,这也是一条生命啊,一条知道疼痛的生命!我将目光投向孩子的妈妈,期望她能制止孩子的行为。可是这位妈妈满面笑容地看着这一幕,仿佛儿子干的是一件很好的事,一件值得赞许的事!

这一刻,我怒了,真想上前教训一下这位妈妈!但是最终还是忍住了:她又不认识我,我凭什么去教训她!弄不好碰一鼻子灰呢。周周也看到了这一幕,我不忍再看,带着周周赶紧离开了。
周周感叹了一句:“妈妈,小白兔好可怜啊!”
周周的感慨让我很欣慰,我问道:“你觉得小朋友那样对小白兔好吗,为什么?”
周周不假思索地说:“不好,那样拖着走很难受。”
我接着问:“要是你,会怎么办呢?”
周周想了一下说:“我会抱着它走。”
3岁孩子都懂的,一个成年人居然不懂!回到家后,那只小白兔小小的挣扎的身影久久在我脑海中回想,我有些懊悔,为什么当时不能鼓起勇气,和那位妈妈沟通一下!
一个善良、充满爱心的人是对世间万物都具有悲悯之心的。这件事情貌似只是不经意地虐待小动物,其实蕴含的东西太多了!

无独有偶,昨日在公园湖边我又看到了类似的一幕:一个约12岁左右的小姑娘领着一只大狗,小女孩把没开装的一盒牛奶扔到湖中,大狗赶紧冲进湖水里,朝着牛奶游过去,叼住牛奶游回来,把牛奶送到小女孩手中。很多人围观,并为这狗狗的聪明叫好!小女孩见这么多人叫好,暗自得意,一遍又一遍把牛奶扔到湖中,让狗狗一遍又一遍游到水里去“捡”回来!当天的温度是0—5°,寒风刺骨,行人都穿着棉袄。可怜的狗狗不知主人是捉弄它,一遍又一遍义无反顾地跳到冷水里,把牛奶叼上来!看着狗狗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女孩视若不见,脸上得意的表情分明是在炫耀:我是多么能干啊,把狗狗调教得这么好!

我无意谴责这些孩子,我想他们并不是十恶不赦的坏蛋,我相信每一个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一定都是善良的、心中有爱的,偶尔捉弄小动物也是因为不懂,并无太多恶意。我还记得我年幼无知的时候,曾经把蚂蚁撕成好几截,曾经把小狗扔到池塘,看着它落水的狼狈样子哈哈大笑......我只是在思考:倘若父母不及时引导,这些孩子长大了以后很有可能变得冷漠而狠心,不善待父母亲人,甚至制造残暴事件。到那时,他们的家长捶胸顿足之余可曾想到,这一切是从虐待小动物那一刻就埋下了悲剧的伏笔呢?

哲学家康德说:“人必须以仁心对待动物,因为对动物残忍的人对人也会变得残忍。”一些社会学研究证明,儿童时期对动物残忍的人,成年后犯罪几率高。因暴力行为而入狱的人有25%承认曾虐待动物,而在不是因暴力行为而入狱的人中,这一比例是5%,在未犯罪的人中则是0%(数据来源于《虐待动物与人类间暴力行为》Suzanne onboy-Hill博士 2004/02)。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小孩子捏死小鸡、弄死金鱼、踩死蚂蚁,有的家长会及时引导,但有的家长并没引起重视,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有的甚至认为不就是只小动物嘛,死了再买一只就是.....

人的健全人格形成在6岁以前的幼儿时期。如果在童年时期孩子没有让感受到“爱”,有可能就失去了“爱”的这种能力。如果在后来的成长环境中没有及时调整,就容易形成人格偏离。6岁以前的孩子,偶尔捉弄小动物或者伤害到小动物,就如拖小白兔这个孩子,以及我原来亲眼看见一位2岁的孩子捏死一只小鸡,这些都不是恶意的,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对小动物的伤害. 周周曾经养过一只鸭子(前文提到过,名叫黄毛),刚买回来她爱不释手,抓住小鸭子的脖子,没轻没重的,差点把小鸭子掐死!我以小鸭子的口吻对周周说:“周周姐姐,我是小鸭子,你把我弄疼了,哎呦...不过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可以轻一点吗?还有,我不喜欢掐住脖子,那样让我透不过气,我喜欢被抱着。”周周马上意识到自己的不妥,轻轻地抱住小鸭子。

对于6岁以前的孩子,出现伤害小动物的行为,家长只需稍作引导,就能把孩子拉回正常的轨道。而对于6岁以上的孩子出现虐待动物行为的,家长就得好好了解一下其心理,必要时可以求助于心理医生。几点建议:
1、 告诉孩子小动物是有生命的,它们也知道疼,也知道伤心,就如同宝宝被人打一样的感觉;
2、孩子不小心弄死小动物了,家长千万不要持“再买一只就是 ”的想法,这样会让孩子不懂得尊重生命;
3、不要打骂孩子,因为你的打骂实际就是在给孩子示范“什么是虐待”,又怎么能说服孩子不虐待小动物?
4、不要过于紧张,孩子一般是没有恶意的,过于紧张会给孩子压力,觉得自己是“坏人”;
5、身教重于言教,家长要**护小动物的典范。
  孩子需要我们的帮助吗


周周一岁四个月的时候就开始自己吃饭了,小手笨拙地握着勺子,撒得到处都是,衣服总是油渍斑斑,有一次,外婆担心饭凉了,想快点喂完,遭到她的强烈反抗,一定要自己吃完才满意地下地走了。大约一岁八个月的时候,她自己穿鞋,一只已经穿好了,另一只穿了很久却怎么也穿不进去,她小脸憋得通红大哭起来,我走过去说:“妈妈告诉你怎么穿。”便帮她把鞋穿上了,这一下她哭得更厉害了,一边哭一边说:“不要妈妈穿,自己穿。”还愤怒地把鞋蹭了出来!我马上意识到自己这样处理不对,赶紧退到一旁静静地等,看她怎么解决。她还是哭,一边哭一边使劲穿鞋,穿了好一阵,终于穿上了,她大喊:“(我)自己穿好了!”破涕为笑,眼眶里还噙着泪水,小脸儿却笑得象绽放的小花!笑意里充满得意、自豪、和满足!



    一位网友曾经给我留言咨询过类似的问题:
今天领雨涵去早教中心上课的时候,幽幽老师拿出有七八张大图片。有太阳,金星,天王星,地球,月球等。首先老师说出每个图片的名称,之后叫每个小朋友指出相应的图片(缎练宝宝的记忆力)。叫到王雨涵的时候,老师让指出地球,雨涵找了一会没有找到。老师给予了提示后并等待了一会,可雨涵还是没有找到。后来老师直接拿起来告诉雨涵说:“这个是地球啊。你来摸摸它”。等雨涵回到我身边的时候,我发现她撇着小嘴就要哭出来了,不过硬憋着没让眼泪掉下来。我抱起了宝宝安慰一小会。过了一会又像以前一样和老师一起走红线、一起玩游戏了。
 
也有其他宝宝没有找到相应的图片,不过那些宝宝没觉得怎么样,一样笑哈哈。为什么我的宝宝会有这种反应呢?难道是她的自尊心还是太要强,或是因为我生活中无形地给她什么影响了?


这个事例其实和周周穿鞋的事例一样,尽管老师给她时间了,但还是不够,因为孩子在意的是寻找的过程,她在意是自己经过努力寻找而找到目标,而非老师直接告诉她,老师这么做在她看来就是对她的压制和否定,那一刻她的心中充满了挫败感,她的哭泣是她内心的力量在遭遇压制时作出的反抗。

蒙台梭利说,不必要的帮助对孩子就是压制。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想要自己去探索、去寻找,哪怕这个过程历尽千辛万苦!但是为何很多孩子不去尝试、不去探索了呢,就是因为大人提供不必要的帮助过多,孩子已经依赖于成人的帮助,不去自己思考了!
  

孩子的视角:成人的帮助让她有种挫败感,等于大人在对他说:你不行,我帮你。她并不会认为你在帮助,在她看来是不信任,是轻视。只有通过自己一次次错误和失败解决问题后,才能得到自豪感和成就感,从而建立自信。这比成人对她泛泛地说“你真棒”要有用得多。


成人帮助的三个不利


1、让孩子变得缺乏自信,觉得自己没用;


2、剥夺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长此以往,会使孩子懒于思考、懒于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凡事向大人寻求帮助,丧失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独立,依赖成人。遇到困难就退缩。




我们该这么做


停止一切不必要的帮助。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干涉,先在旁边观察,静静等待,看孩子是怎么解决的。如果孩子哭闹,这是正常的,说明孩子想自己解决而不是放弃。鼓励孩子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轻轻地和孩子说,这个有些难,但妈妈觉得你能行的。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失败,正是一次一次的错误让孩子从中总结出正确的办法。记住:你觉得是“帮助”,对孩子而言却是“剥夺”。


  有妈妈问到如何做到全家保持一致的教育方式,我的建议是:
1、保持良好的沟通,说服全家人认可我的教育方式;
2、对于老人,先肯定老人带孩子的功劳以及他们对于养育方面的丰富经验,然后再不失时机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3、找几本易懂、实用的育儿书籍给家人看。
4、家人有微小的进步或转变要及时发现及时给予肯定。

 每个孩子曾经都是天才
-


每个智力正常的孩子出生时都是带着超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到人间的,我们把每个孩子称作天才一点都不为过,我们来看看周周的想象和创意:

l
某天晚上,周周和我躺在床上准备睡觉,突然周周指着窗外大喊:“那里有眨眼睛的飞机!”我循着她的角度望去,天空中果然有一架飞机飞过,飞机上的灯一闪一闪的,不正像在眨眼睛吗?
l
一天晚上在小区花园荡秋千,秋千荡得很高的时候,眼看就要碰到最近的大樟树的树叶,周周说:“我好像要摘到树叶了。”接着来了一句更惊人的:“我好像要摘到星星了!”天哪,这不和“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l
一天,周周画了一幅画,画的中间有一个小孩,小孩头顶是一个大大的太阳,太阳的鼻子嘴巴眼睛俱全,笑眯眯的,太阳的光芒(圆圈旁的一根根细线)紧紧贴着小孩的手。周周是这么描述她的画的:


一个小朋友在公园玩,他迷路了,他去找太阳公公帮助。太阳公公说:“牵着我的手,我带你去找警察叔叔。”太阳公公牵着小朋友的手,这也只有孩子才能想出来!


l
把小伞撑开,搬一把小板凳坐在撑开的伞上,口中发出“呜呜”的声音,说是开飞船!


l
中秋节,吃过晚饭后,一家人坐在一起赏月,幽蓝的夜空中,月亮在树梢挂着,又圆又亮。此情此景引得周周“诗兴”大发,出口成章:  
   月 亮  
  月亮升起来了
  小树和她做朋友
  房子也和她做朋友
  一不小心
  月亮掉到池塘里了
  月亮大声喊
  救命啊,救命啊
  小树救起了月亮
  ------月亮弄得脏兮兮的了!



这样的创意还有很多,您家的孩子肯定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孩子就是天生的诗人、画家、发明家,他们有着数不尽的奇思妙想,很多想法让我们成人瞠目结舌却又堪称绝妙!


与孩子的创新能力相反的是,成人的创新能力低下。周周爸是一家大型上市公司的研发人员,有一次谈到创新时大发感慨,说身边的同事包括他自己要设计个什么方案的话,必须找参考,不参考就想不出来。我也是这样,要写个什么东西,习惯性地想找范本,好像没有范本就写不出来。对此,我们这一代受应试教育长大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感受吧。我想我们曾经也应该是天才,也有非凡的创造力,那么是什么扼杀了我们的天才?

回顾我们的成长历程,不难找到答案,是教育!我们从小到大都被这样灌输:要听话,不淘气,好好读书,考出好成绩。学校、家长、社会评判我们的标准是:成绩好+听话=好孩子,全然不会注意到我们有什么兴趣爱好,更不允许有什么“惊世骇俗”的独立见解。孔子他老人家在几千年前就悟到的“因材施教”基本没有被现行的教育采纳,千篇一律地学语文、数学、物理、政治、化学等等,丝毫不管学生有没有学习兴趣。到目前为止,我真正用到的知识很少是在学校学到的,而各方面能力就更不是在学校培养的。相反,社会是一所最好的学校,磨练了我的意志,学会了与各种人相处以及解决各种问题。

下面是两位“差生”的转变,或许能带给大家一些思考。
东方早报20069月份报道过一位叫王楠子的少年,在国内他被教成水泥脑袋,到美国他被育成年轻天才。报道称,8年前,王楠子是上海某中学一个“标准的差生”,经常被老师“重点关照”,无奈之下赴美求学;8年后,他成了全美动画比赛个人组冠军,并被老师表扬“是个天才”。 王楠子如今是费城艺术学院的大四学生,是该校动画专业最出色的学生。

无独有偶,中国青年报也曾报道过一位叫牛培行的少年,年仅16岁已拥有6项国家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从12岁第一项发明至今已有多项发明获得省市、国家发明创新比赛大奖,并被国内企业及美国投资公司看中,签订购买和投产意向书。而牛培行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小学三年级以前,他的学习成绩一直是全校几百名学生中的最后一名。贪玩、不听讲、不记笔记更不完成作业。那时,我经常被老师罚站,叫家长也是常有的事。牛培行说。因为学习差,牛培行在小学就转了3次学,父亲甚至把他送到远在呼和浩特的一所自治区重点小学。

王楠子在国内因为开玩笑、爱接茬、迷恋运动被认为是问题孩子,而这些在美国老师眼里都不成为被批评的理由。一次他像过去在国内一样插嘴,当堂纠正了美国中学老师的一个错误,没想到,老师当场就说:你真是个天才。“太受鼓励了。”王楠子感叹,正是那些记忆犹新的鼓励促使他真正开始自觉地学习和奋斗,使他开始彻底摆脱了原来差生的自卑心理。

而牛培行呢,不爱上课,就喜欢在马路上或者自行车修理铺捡些废零件,捡回来就开始琢磨,制作一些小玩艺儿。看到儿子玩性不改,父母开始送他到培训班学习。让他学电子琴,琴没弹几下,他却在一边不停地鼓捣电源插座;让他学国际象棋,他却闹着要上制作班,后来只好答应两门课一起学。结果国际象棋学了个一塌糊涂,连基本步法都不会走,而小制作却大有进展。从此,他的房间变成了加工厂,床上堆满了各种工具、模型、零件。 进入初中,牛培行的学习成绩有所长进,发明创造也进入了高峰。

可见,教育就应该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的喜欢画画,有的喜欢数学,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写作......千篇一律地教孩子就会抹杀孩子的天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去干涉他,教育就这么简单。

 孩子也“要面子

周周两岁半的时候,我们一家三口逛超市,周周一进超市就兴高采烈、手舞足蹈,一边好奇地到处看看、到处摸摸,一边象小鸟一样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脸上洋溢着快乐。不一会,我正在看货架上的商品,周周爸走过来眉飞色舞地对我说:“刚才周周差点跟别人走了,那个人穿着跟我差不多的衣服,也推着购物车,周周准把他当爸爸了!”太可爱了,我们俩哈哈大笑起来,笑着笑着忽然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咦,那只快乐的小鸟怎么不出声了?我们转过头一看,周周趴在购物车上,满脸涨得通红,眉头皱得紧紧的,眼睛盯着地板,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莫非是我们惹她生气了?我赶紧说:“周周,爸爸妈妈不是嘲笑你,也不是责怪你,是觉得你可爱才笑啊。”爸爸也忙安慰她,可我们越说她越发不高兴了,小脸憋得通红,对超市里的任何东西都不感兴趣了,任凭我们怎么逗她都不笑了。莫非是不舒服?我摸她额头,不发烧呀。周周爸说,算了,我们随便买点东西早点回去吧。


走出超市,周周看到肯德基,说要去吃肯德基,我们跟她解释钱在超市都已经花光了,不能去了,她没有闹,情绪好多了。上了公交车,她活跃起来,又开始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我趁机问:“周周,刚才你不高兴是不是因为爸爸妈妈说你跟别人走啊?”她点点头,我们终于弄清了原因。


孩子出生后到一岁多,只有初级情绪,比如快乐、悲伤、愤怒、恐惧等。到了两岁左右,孩子就出现了次级情绪,比如害羞、尴尬、内疚、嫉妒。显然,周周发现自己认错人后感到尴尬,而我们的说说笑笑让她更感难堪,觉得“很掉面子”的。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孩子不懂什么,在孩子面前说话肆无忌惮,并不考虑那样会让孩子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对他又有怎样的影响。那真是大错特错,哪怕是婴儿也是有各种情绪的!深入孩子内心,读懂他并尊重他,是为人父母要做的基本功课。


 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吗


很多家长来幼儿园接孩子时都会问:“你今天听话了吗?”我说:“你应该这样问,你今天开心了吗?”在很多家长心目中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其实不仅是家长,学校也喜欢听话的孩子,多省心呀,一点也不会惹麻烦!听话的当然是好孩子了,不听话的呢,当然是坏孩子啦!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谬误啊!
听话意味着无条件服从、不能发出不同的声音、不能表达独立的见解、不能有不合“规矩”的行为。同时听话也意味着失去自己的个性、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听话”就是一副精神枷锁,牢牢地套住了孩子!下面就是一个听话的孩子的行为,您觉得正常吗?
小侄女晓晓来我家做客好几天了,她乖巧可爱,同时,我也发现她有些战战兢兢,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做出很多违心的行为。

镜头1:周周模仿电视里面穿着裙子跳舞的姐姐,把裤腿挽至膝盖。晓晓也学样把裤腿挽了起来。我看见了笑着说:“晓晓学跳舞的姐姐吧,真漂亮,去给奶奶看看。”她脸色一变,慌忙把裤腿放了下来。可能是担心奶奶看了会生气,因为在一般成人看来这种行为是不好的。
镜头2:在小区秋千处,很多小孩在玩,晓晓排了很久的队终于轮到她玩了,她刚上去,一位爷爷带着几个月大的小孙子来了,一秒钟队都没有排,爷爷对晓晓说:“让给弟弟玩一下好不好?”晓晓一脸的不情愿,但还是乖乖地让给了爷爷,然后眼巴巴地在旁边看弟弟玩。在大人这个“强势”面前,明明不愿意,还是克制自己,做了自己不愿意做的决定!
晓晓在大人们心中一直是听话、乖巧的孩子,而在我看来这很不正常!她怯懦、压抑、谨小慎微,很多时候要看他人脸色行事,迷失了自我!我打电话询问晓晓的妈妈是何原因,晓晓妈说她早就发现这个问题了,也许是因为自己平时工作压力大,对晓晓有时简单粗暴、诸多限制所致。比如有时晓晓不顺从,她会指着晓晓:“数到三就必须怎么怎么,否则有你好看!”为了自己省心,要求晓晓听话、乖巧,不要淘气,这也不许,那也不许,不许反抗,不许说“不”,压抑了很多正常的需求,导致孩子变成这样。
象晓晓妈妈这样的家长很多,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从家长口中蹦出: “听话,不许....”,“看某某多听话,就你这么淘气!”,“乖,把玩具和小朋友分享”,“不哭了,哭脸不是乖孩子哦”......这样无形之中压抑了孩子的个性。不仅家长还有老师都喜欢听话的、顺从的、任人摆布的孩子,因为那样让人非常省心!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此观念已在很多人心目中根深蒂固!这样的观念下会培育出多少失去个性、被人奴役的标准件!

前段时间华裔科学家曹锟获得了诺贝尔奖,这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第八位华人,但都不是中国人。为何中国无人获诺贝尔奖,这个问题让很多人在思考。有些人说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苗子在小学阶段就被扼杀了。据我观察,诺贝尔奖的苗子在学龄前就被扼杀了!应试教育的触角早已伸向了学龄前,君不见幼儿园小学化已成普遍现象,而家长们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广告词不知是谁想出来的,误导了多少家长,祸害了多少孩子!),教孩子识字、算术、读经等,有的忙着给孩子报钢琴、舞蹈、美术等等各种培训班,家长和老师们乐于让孩子掌握知识性、技能性的东西,似乎这样就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对于孩子的个性则是肆意压制,千方百计让孩子顺从自己,把孩子调教成乖宝宝。国人民大学附中最近一

获诺贝尔奖是需要创造性思维的,而一个听话的、失去个性的、只会服从不会独立思考的孩子有怎么会有创造力?也许有的家长会说,诺贝尔奖?离我太遥远,不去幻想。那么你至少不希望孩子长大后人云亦云、唯唯诺诺、毫无主见、被别人操控吧?如果是这样,赶紧改变评价孩子的标尺,保护好孩子的个性!允许孩子说“不”,允许孩子不必随时照大人说的去做,鼓励孩子有与众不同的想法,鼓励孩子大胆地探索和发现。



所以在这里我想说,孩子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个性的不同,所谓的问题孩子、差生都是不当的教育方式导致的,错不在孩子,而在成人!也许多年以后,国人不再强调“听话”而是强调“讲理”;不再追求标准答案,而允许有独立见解;不再迷信权威,而是敢于质疑;不再注重高分,而是注重创新......那时,诺贝尔奖一定会眷顾咱们十三亿中国人的!

  不要随意打断孩子

一天,周周和晓晓在小区花园遛鸭子,她们一会儿把鸭子放到小溪里游泳,一会儿带小鸭子在草地上跑步,一会儿把小鸭子装在小篮子里提着到处晃荡,玩得不亦乐乎。这下引来很多小朋友屁颠屁颠跟在后头,他们对这只小鸭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一个两岁的男孩,走路都还不太稳,却一心想提小篮子,他的爷爷总是阻止他,小男孩以尖叫来反抗。这时,周周把篮子递给了他。小男孩接过篮子,开心极了,提着篮子蹒跚地跟在周周后面走。期间我向男孩的爷爷了解到,孩子一直是奶奶带,孩子一岁八个月才会走路,现在才会说2、3个字的短语,还不会说一句完整的话。


小男孩提着篮子,小心翼翼地走着,唯恐提不好篮子,摔着了小鸭子,脸上的表情是那么认真、那么专注,这对刚刚蹒跚学步的他是一项多么了不起的工作!儿童的正常发展来自于专注于某项工作,可惜爷爷根本不知道这一点。爷爷催促小男孩把蓝子还给周周,打断了小男孩的专注。小男孩哭了起来,这是他弱弱的抗争呢!我赶紧跟爷爷表明不要紧的,随便孩子玩多久,并示意爷爷不要打断孩子。爷爷忍耐了一会,终于又忍不住了,不断地催促小男孩把篮子放下并强行把小男孩抱了起来。小男孩终于爆发了,小脸儿憋得通红,愤懑得不行,大哭起来,小拳头雨点般砸向爷爷!


见这阵势,爷爷束手无策了,喃喃地说:“你怎么能打爷爷呢?听话,跟爷爷回家。”小男孩在爷爷的怀里拼命挣扎,大声尖叫不肯回家!见状我轻轻地对小男孩说:“宝宝还想提小篮子是吗?”小男孩点点头,我对爷爷说:“还让他玩一会吧。”爷爷无奈地答应了。我试探了一下小男孩:“爷爷回家,你和阿姨玩好吗?”小男孩说:“好。”居然头都不抬跟爷爷挥手再见!小男孩拿到篮子后马上平静了,小心翼翼地拎着篮子,蹒跚地向前走去......


以上的事例在我的身边随处可见,我目睹了很多孩子专注的行为被家长随意打断、随意阻止,我看到了孩子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所作的种种抗争,比如尖叫、哭泣、打家长等等,我能感觉到孩子的内心成长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的那种痛苦。家长们是全然体会不到孩子的痛苦的,他们还以为孩子任性、淘气、不听话!在我看来,每一个孩子生下来都是完美的,他们心灵纯净、勇于探索、敢于创造,全然没有成人身上的诸多毛病,如果我们给孩子一个自由、平等的生长环境,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环境里,自由地发挥他的潜能,他们的心理一定会沿着正常的轨道发展,成长成一个身心健全的人。很多家长抱怨孩子急躁、不专注,其实就是成人随意打断孩子、破坏了孩子正常发展的结果。


父母应该这样做



给孩子的行为以尊重和理解,不随意打断孩子,一旦孩子开始做某件事的时候,就不应该打断他们,哪怕即将要吃饭,即将要睡觉。在旁边静静地观察孩子,不要干扰到他,仔细的观察孩子的表情、眼神和行为,试着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尊重孩子的任何一种专注的活动。孩子画画,我们应该把他视作画家在作画;孩子观察动植物,我们应该把他视作生物学家在研究;孩子在拆装玩具,我们应该把他视作工程师在工作;孩子在往水里扔不同的东西感受沉浮,我们应该把他视作科学家在做一项重大的实验


  如何对待孩子的错误


一天晚上,我带着周周在小区花园玩的时候,看见一位妈妈领着约4岁大的男孩急急匆匆走了过来,忽然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妈妈回过头提起孩子,大声呵斥道:“怎么不小心点,这么大了,走路都不看路的!自己摔的,还好意思哭!”因为天色暗我看不见男孩的表情,但是听得出男孩哭声里的委屈和愤懑。


我说:“这个小孩真可怜,摔疼了还要被责骂。”旁边露露的爸爸听到了,笑着问:“那该怎么样呢,难道要表扬他?”
我说:“你想想,孩子不小心摔倒了,他心里的感受是怎样的?疼痛、懊丧、后悔,这时他需要什么?需要妈妈温暖的怀抱,然后关切地问摔到哪了,很疼吧,甚至对伤处吹口气(哪怕一点止疼的作用也没有,但那样会让孩子心里好受很多),他需要妈妈真诚的关注、接纳他的感受。”
露露爸爸说:“有道理。”
我接着说:“等孩子情绪平复后,鼓励孩子找找原因,怎么摔的,然后再找出解决办法,下次要怎么样就不会摔倒。”
露露爸爸笑着说:“哇,小小的摔一跤里头还有这么大的学问呀,看来是得好好了解孩子的心理啊。”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样那样的失误随时发生,家长不同的态度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周周也经常犯错误,不过她从未害怕犯错误,而是在一次次错误中成长起来。

有一天,周周在客厅喝牛奶,我在卧室上网,忽然听到杯子坠地的声音,我本能地大声问:“怎么啦?”周周略带哭腔地说道:“妈妈,对不起…….”我走到客厅一看,整杯牛奶泼得到处都是,地板上流了一地,而周周的小椅子上也成了个小水洼,周周整个屁股坐在牛奶里!周周满眼都是泪水,满脸的惊恐和内疚:“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我的心一下子变得柔软起来,周周喜欢喝牛奶,现在牛奶洒了,她喝不到了,这对她就是最大的惩罚了!而且她还要担心我是否会责怪她呢!我连忙把她搂在怀里,拍拍她的背,轻轻的说:“没关系,妈妈知道周周不是故意的,是不小心的,对吗?”周周点点头,我接着说:“妈妈小时候也打翻过杯子呢,不过,我们要把弄脏的地方清理干净,然后还得想个办法,要怎样就不会把杯子打翻呢?”


周周活跃起来,擦干眼泪后跑到厕所拿拖把,笨拙地把地板拖干净了,而我把桌子、椅子给抹干净了。接下来是想办法的时间了,我在杯子里盛满水,周周端坐在椅子上,把杯子放在桌子上,试了好几次,终于知道要一只手握住杯子的扶手,另一只手辅助扶稳杯子才不会打翻杯子了!孩子的错误在成长过程中随时可见,需要我们包容、安抚、鼓励,切忌指责孩子,指责只会让孩子为了逃避犯错而不敢尝试。有的孩子犯错后为了逃避打骂甚至学会了撒谎!更大的恶果是让孩子失去自尊,久而久之孩子会成一面“重锤也敲不响的鼓”。


还记得小时候,我妈妈管我很严,对我要求可以说是“苛刻”。我家住农村,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一件衣服、一双鞋子对于我们来说都来得不容易。大概是5岁的时候,我到小河边洗衣服,不小心被河水给冲走了一件,那是妈妈刚给我做的新衣服!我吓坏了,很懊丧、很害怕,后悔得不得了!回到家,我如实得告诉了奶奶,奶奶训斥了两句并“威胁”我:“看你妈回来不打死你!”时隔多年,我仍然记得当时的心理状态:害怕、焦虑,躺在院里的竹凳上,呆呆地望着对面的小山坡,因为妈妈在山那边干活,我既害怕妈妈回来(怕挨打挨骂),又盼着她回来(因为迟早都要回来的)。这种心理折磨持续了两个小时后,妈妈终于回来了。果然如奶奶所说,劈头盖脸将我一顿臭骂!骂的内容记不清了,只记得当时的委屈、恐惧和焦虑。其实在衣服冲走的那一刻我就意识到自己的失误而后悔不已,如果当时妈妈给我的不是责骂,而是宽慰,我该会多么感激!


有一次齐齐妈妈跟我说,齐齐原来尿湿裤子都会告诉大人的,现在尿湿了都不会说了,不知什么原因。而且被大人发现尿湿后会讨好地对大人笑,或者转移话题。我问她,是不是齐齐尿湿后大人批评过她,让她产生恐惧和紧张心理。齐齐妈说她外婆因为她总是尿湿很烦躁骂过她。我说那就对了,本来孩子尿湿裤子很正常,孩子对大小便的控制能力较差,往往感觉到要拉就已经拉出来了。外婆的责备让齐齐感到紧张、害怕,导致尿湿后因怕挨骂不敢告诉大人,这对孩子真是心灵伤害啊。齐齐妈说下次尿湿裤子再也不能骂了。


周周两岁的时候也经常尿湿裤子,有时外婆嫌麻烦会数落她几句,她会说下次不尿湿了,要先脱裤子再拉。我每次都安慰她说,没关系,你是小孩,小孩尿湿很正常啊,妈妈爸爸小时候也尿湿裤子呢!听我这样说,她的紧张情绪基本得到缓解。在幼儿园时,有家长跟我说,孩子最喜欢捣鼓冰箱、电视机、DVD等电器,把遥控器及电器上的按钮都弄坏了,怎么打骂都不听。我对他讲,这是孩子对电器好奇,想看看里面是怎么回事,这是探索行为应该鼓励而不是阻止啊,也许你留住了你所有的电器,但你失去的是孩子的探索世界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多可怕啊!



对孩子的错误应该分开来看,如果是故意犯错,比如朝人吐口水、虐待小动物、攀花折枝等,要引导孩子辨别是非,弄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给孩子时间慢慢改正;如果是不小心造成的失误,比如吃饭打碎碗、走路摔跤、损坏东西等等,孩子已经知错,心中会紧张和内疚的,我们要多包容甚至宽慰;如果只是探索行为,比如捣鼓各种电器、玩具、用具,把它们拆开,这是孩子在探索和学习,我们不要阻止,最好和孩子一起探索。

如果我们给孩子多一点理解和包容,孩子会对我们心存感激,他们会回报我们同样的理解和包容。
  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吃饭了,外婆把饭菜端上桌,我们已经开始吃了,周周却不肯吃,情绪低落,爬到床上把头捂在被子里。

我走过去轻轻的问:“周周怎么了?”

周周闷声说:“我不吃饭。”

我柔声问道:“是不舒服呢,还是不饿呢?”

周周提条件了:“我要抱被子,我要当婴儿,我要妈妈喂!”


啊,我终于明白了!这几天我忙着赶稿子,把外婆叫过来带周周,我陪她的时间减少了,她生气了!在撒娇呢,呵呵!

我笑着说:“好好好,周周当婴儿,妈妈抱过去吃饭。”用被子包着她抱到了餐椅上。

周周的小脸露出了笑容,脆生生的说:“老是外婆陪着我,妈妈不陪我!”终于说出来了!


我笑笑:“妈妈这几天陪你的时间是减少了一些,因为妈妈有重要的事情嘛,周周耐心等妈妈,妈妈忙完了又可以多陪你一些了好不好?”

周周笑了,继续撒娇:“我当婴儿,我要妈妈喂。”


这两天确实关注周周太少了,心里头想的全是稿子的事,就算偶尔陪陪她也是心不在焉的,她小小的心儿已经感觉到妈妈的敷衍了!她这是在索取我对她的关注啊!本来规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必须她自己吃饭的,不过在这种时候还是硬邦邦的以“规则”处理似乎有些挫伤她的感情,我想了想,决定破一次例。


“好吧,小婴儿。”我拿起了勺子开始喂,周周格格格地笑了起来,大概是觉得这么大了还当婴儿比较搞笑吧,哈哈。小嘴儿凑了过来,脸上洋溢着幸福和快乐。


看着周周幸福的样子,我不禁感慨,
孩子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只要成人给她真诚的关注和温暖的怀抱就开心得不得了,感情的需求满足了,她就快乐了!我们成人不也一样吗,情绪低落的时候多么希望有一个可以放松、可以撒娇的怀抱!


有位家长曾向我抱怨,两岁多的儿子喜欢故意捣乱,把小板凳往楼下扔、吐痰到大人脸上、拔掉正在播放的电视机插头......胆大包天、无“恶”不做!引起大人一次次的尖叫、责骂和恼怒,他却在一旁哈哈大笑,饶有趣味地看着大人的“表演”,象看猴戏似的。而皮肉之苦对于他来说已经有了免疫力,打他的时候不哭反而笑!其实不是这个孩子顽劣,因为他爸爸经常不在身边,妈妈白天忙于上班,下班后喜欢看电视,尤其爱看韩剧,一看韩剧屁股就不挪窝了。孩子得不到家长的关注,只好挖空心思搞恶作剧,千方百计来引起家长的注意。


对于孩子来说,情感上的需求永远大于物质的需求,很多孩子的“顽劣”其实就是感情“饥渴”,真诚的关注就是爱的雨露,滋润着孩子的心灵。给孩子一个可以撒娇的怀抱吧,让孩子的心灵不再饥渴。  不当遥控器妈妈

5岁的楚瑜在小区花园里遇见我们,非要和周周玩一会(也许是我对孩子的方式自由平等,熟悉我的孩子都喜欢和我亲近,碰到我们都不想回家的)。不到5分钟,楚瑜妈妈要回家做饭了,催促楚瑜回家,楚瑜不干,还要和周周玩。妈妈催促了好几次之后,楚瑜发怒了:“你不给我自由,总是管着我,你就是一个遥控器!”闻此言,楚瑜妈妈大惊失色!我大笑!转而大惊!遥控器,多么贴切的比喻!


楚瑜妈妈是一位全职妈妈,确实对楚瑜管得太多,自由不够。有一次我们到市场去买菜,楚瑜想和我们一起去,她妈妈却百般阻挠,找些什么该回家了、市场人太多、不影响周周妹妹等等不堪一击的理由。楚瑜极度反感,和妈妈对抗起来,最终以妈妈妥协告终。其实和小伙伴到市场一起买菜时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啊,既和同伴交流了感情,又可以到菜市场认识多种蔬菜,感受“买菜”这一社会行为,如果让孩子自己去买菜,还可以锻炼她与人交往的能力。既然这么好,为何要阻止?阻止的后果是孩子变得逆反、对妈妈心生反感、和妈妈的距离越来越远。


还有一次,楚瑜到我们家来玩,没玩多久,楚瑜妈妈就在旁边催着回家。孩子正在兴头上呢,在这种状态下怎么会回家?楚瑜妈妈不管,促了几十次要她回家!楚瑜不胜其烦,最终爆发,大吵大闹!在他们家,这样的事例几乎时时发生。


我发现,不止是楚瑜妈妈,还有很多成人都在扮演这遥控器的角色,总是试图操纵自己的孩子!


如果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假如有人这样对待我们:事事要操纵我们、时时刻刻管着我们,我们会有何感受?回顾我的童年,也是在大人的“管教”下长大的。想到哪里玩、想穿哪件衣服、想做某件事情等等,这些都必须经过大人同意,否则不许做。那种不被尊重、对大人反感、想挣脱重重束缚的心情我现在都记忆犹新!那时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快快长大,梦想着长大后就没有大人管,可以给自己做主了!


如今对待周周,我的原则是:只要这件事情不妨碍别人、不伤害自己、不破坏环境,我就视为合理要求,尽管去做,不需征得任何人的同意。但是如果某事违背了这一原则的话就会被坚决制止。有时碰到周周强烈要求做某事,比如有一次大热天的,周周一定要穿棉裤,我的常规思维告诉我,不能穿!但转念一想,这事不妨碍别人、不会伤害自己、也没有破坏环境啊,我不应该制止!在37°的高温中穿上棉裤走在烈日下,这真是一道景观啊,惹来不少人惊异的目光!后来周周体验了高温中穿棉裤的不适感受,自己脱掉了棉裤,穿上了短裤。因为有足够的自由,周周特别能遵守规则,并且对我没有任何的逆反,我是她最亲近的人,同时也是让她最能顺从的人。


如果孩子想做某事,我们在说“不”之前要好好想想,这事妨碍别人吗?会伤害到孩子自己吗?破坏环境吗?如果答案都是“否”,那么我们一开始就不要阻止,而不要等到孩子发火、吵闹后再来妥协。如果其中有一个答案为“是”,那么就要坚决阻止,不管孩子怎么哭闹都不能妥协。说到上面这个原则,我和很多妈妈提到过,不过很少有妈妈能拿捏得准的。这里要细细道来。


不妨碍别人,就是孩子的行为会对别人造成不好的影响吗,是否打扰到别人,是否影响别人休息,是否让别人感到难受?比如当小伙伴在专注做某事,孩子想打断他,这样就是不允许的;再如晚上10点以后还想玩游戏,把地板弄得嘎嘎响,影响别人休息,这样也是不允许的;再如对人大喊大叫、粗野蛮横,这样也是不允许的。


不伤害自己,就是孩子的行为会对自己造成一定的伤害,而且这种伤害是我们采取任何保护措施都无法避免的。如果通过我们的保护及让孩子掌握安全规则就可以避免伤害的,那么就不属于此范围。比如孩子想玩沙,有家长说会扔到眼睛里,会造成伤害。要和孩子建立玩沙的规则:不能往自己和别人身上扔沙子,否则必须停止。通过遵守规则就可避免,所以玩沙是合理要求。再如孩子要攀登很高的梯子,有可能摔下来,这算合理要求吗?只要我们在旁边可以保护到,并且提醒孩子登高有危险要踩稳握紧,让孩子有自我保护的意识,这也应该视为合理要求。但是超出我们的保护范围,会酿成大祸的,比如爬窗户、玩火或者煤气灶开关、玩洁厕灵等洗涤剂等等就一定要坚决制止。



不破坏环境,就是不损坏、不弄脏周围环境,不拿走公共物品。比如不攀花折枝、不踩草坪、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等。这次到橘子洲头玩,很多年轻人在池塘里抓观赏鱼,抓了后送给周周一条。周周很喜欢小鱼,把小鱼放到一个小塑料袋里,和小鱼说话。玩过一会后,我提醒周周,小鱼是公共场所的,不是卖给我们的,我们要把放回池塘。周周明白了,快乐地把小鱼放回了池塘。


只要把握准以上这一原则,给孩子自由,我们不难做到。

一位家长感叹,现在很少有孩子听从家长的,很多家长在孩子面前时没有“威信”。究其原因是有很多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恐怕是家长们管得太多,成了遥控器,引起孩子逆反所致吧!


  让孩子独自面对困难


周周和晓晓在小区花园玩“奥运宝宝向前冲”的游戏,她们把长凳当赛道,以长凳之间的一个个底边长约40cm的水泥方柱为关卡,抱着柱子从一条长凳跨越到另一条长凳就算过了一关,最后那条长凳为终点。一人在“赛道过关,另一人攀附在葡萄藤上曰“吊环”。我惊讶于孩子们的想象力,她们大概是看了湖南卫视的“智勇大冲关”获得的灵感吧。先周周“吊环”,晓晓过关,晓晓的运动能力较强,轻轻松松就过关了。轮到周周过关了,她紧紧地抱着柱子,左脚跨到另一条长凳上,费劲地想挪右脚过去,试了几次没成功,她求助于我。我说:“你再试试,一定可以的。”周周慢慢地把右脚挪到石凳边沿,再一使劲,终于跨了过去!小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微笑,那种战胜困难后的满足感溢于言表!接下来周周用同样的方法跨越了剩下所有方柱,到达终点,从长凳上一跃而下,双手举过头顶欢呼:“我成功了,我成功了!”


孩子们一遍遍玩着这个游戏,乐此不疲。这时,一位老奶奶走过来,在其中一条长凳上坐下来,周周发现了这个“障碍”,我远远地观察,看周周如何消除这个“障碍”。周周跳下长凳,走到老奶奶跟前,看着老奶奶,想说又怕说,犹豫了一会,转向我喊:“妈妈,妈妈。”我鼓励她:“你说呀。”周周说:“妈妈说。”我继续鼓励:“你会说的呀,你说了,奶奶会答应的。”说完,我走得更远了。周周看求助无望,意识到只能靠自己了。大概是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吧,终于鼓起勇气对奶奶说:“奶奶,请让一下。”老奶奶(老奶奶之前一直没注意到周周)惊讶地看着她:“为什么呢?”周周说:“因为我要做奥运向前冲。”老奶奶笑了:“好,好,那你向前冲吧。”说完愉快地起身走了。周周欢快地说“谢谢。”转过头对我会心地笑了,我朝她竖起了大拇指!


我的感悟: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家长在身旁,他会本能地求助于家长,这时如果家长帮助了孩子,就剥夺了孩子学习如何战胜困难的机会,孩子会形成遇到困难就求助或退缩的惰性。家长适当的鼓励,适当的离开,让孩子有机会独自面对困难和挑战,自己寻求办法战胜困难,这样不仅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磨练坚强、耐挫折的意志品质。


 如何和幼儿园配合,做到家园共育?

孩子上幼儿园后,很多家长走入一个误区:孩子上幼儿园后,教育的担子就交给了幼儿园,自己“无事一身轻”了。经常会听到家长们抱怨,孩子在幼儿园没学到什么,没什么变化。殊不知,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最大,远远超过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如果只靠幼儿园,家长不和幼儿园沟通配合,教育就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甚至无效!在我多年的幼儿园工作历程中,真正做到和幼儿园保持良好沟通,并积极配合的家长寥寥无几。那些配合较好的父母教育理念都很好并且非常耐心,经常主动和幼儿园老师沟通,积极参加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他们的孩子各方面都发展得比其他孩子要好。

讲两个实例吧。我们幼儿园有个小女孩叫晨晨,4岁,从别的幼儿园转来的。来园的时候,妈妈对老师说:“这孩子都4岁了,还是什么事情都要靠我们,吃饭要喂,衣来伸手,出门要抱。我想纠正她这个坏毛病,让她独立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老师说:“没问题,不过需要您的配合哦。”妈妈连连点头表示一定配合。

晨晨刚来幼儿园时,确实象一只“懒猫”,什么都不干,等着老师帮她。比如,开饭的时候,别的小朋友都拿起勺子开吃了,她坐在那一动不动,等着老师喂呢;起床时,别的小朋友都自己穿衣服了,她也是一动不动,眼巴巴瞅着老师,等着老师给她穿呢。刚来园时,我们一切都顺着她,给她喂饭、帮她穿衣叠被,让她感受到老师是爱她的,并不会因为她什么都不会干而轻视她。

没多久,晨晨适应了幼儿园生活,某天老师把她领到无人处,悄悄地对她说:“晨晨,老师觉得你很聪明,会很多本领,老师知道的就有画画和唱歌,不知道你还有别的本领吗?”晨晨得意地说:“我还会跳舞,还会讲故事呢?”老师继续诱导:“还有吗?”晨晨想了一下接着说:“还会认数字。”老师循循善诱:“你会这么多本领啊,真能干!今天老师还要教你更多的本领,想不想学?”晨晨一下子来兴趣了,说:“想学”。就这样,在老师不露痕迹地引导下,晨晨愉快地跟老师学习各项生活技能,没多久就学会了穿衣服、叠被子、收拾餐具等等,而自己吃饭她原本早就会了。在幼儿园里,晨晨每次独立做好自己的事情后,老师都及时给予肯定,晨晨更来劲了,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

晨晨在家里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因为妈妈爸爸忙于工作,经常要加班,主要是奶奶负责她的日常生活。奶奶还是传统思想,要吃饱,怕冻着。晨晨少吃一点饭,奶奶就要追着再塞点;穿衣服慢一点,奶奶生怕冻着宝贝孙女,夺过赶紧给她穿上了。至于收拾整理旧更不用说,说晨晨添乱,怕晨晨打破碗!因为家庭的不配合,晨晨就成了“两面人”:在幼儿园,什么都是自己来;在家,什么都不干!

还有一个例子。周周的好朋友乐乐比周周大4个月,一直很胆小。在周周一岁两个月的时候我们就认识乐乐了,乐乐很喜欢和周周玩,曾经有一次,还把唯一的一块蛋糕分给了周周。但乐乐从未和我们说过话,就算我们主动找乐乐说话,她也不会回答我们,对其它人也是这样。据我观察,乐乐的胆小是因为她的主要带养人是奶奶,奶奶的性格有些内向,并且对乐乐的限制挺多的,比如不允许到沟里玩、不允许到斜坡上玩、不允许。。。。总之是很多的不允许。奶奶还喜欢在旁边念念叨叨,总是想左右乐乐的想法。而乐乐的爸爸对乐乐保护过多,比如周周爬到高一点的石头上(大人完全保护得到),乐乐也跟着爬了上去,乐乐妈牵着乐乐的手,保护乐乐,而乐乐爸在旁边担心得要命:“快让乐乐下来,小心摔跤!”比如看到周周坐在吊环上荡秋千(吊环离地大约有有一米多高),乐乐爸惊呼“你们胆子真大”。有一次,乐乐嘴角摔了一条小口子,不到米粒大,也不深。乐乐爸急得不得了,送到社区诊所缝了一针,为了这事,两口子还吵了一架(乐乐妈认为不要缝)。乐乐爸不准乐乐做出任何看起来有点“小危险”的行为。

乐乐妈为了改变乐乐胆小的性格,在乐乐2岁半的时候就送去了幼儿园,这是一家收费较高、教育理念相对科学的幼儿园。乐乐上了一年幼儿园后,并无太大改变。我分析,是因为奶奶和爸爸的教育方式并没有改变。以前很少碰到乐乐爸妈,交流甚少,这几个月随着交往的增多,乐乐爸妈和我们逐渐熟络,交流也就多了。乐乐妈是一所职校的校长,乐乐爸也是老师,乐乐妈的的教育方式还是比较放手的,但乐乐爸不放手,过度保护、包办代替(乐乐近4岁了,吃饭还靠喂)。但是乐乐爸妈的感情很好,也很重视孩子的教育,我们两个家庭是小区一千多住户中仅有的爸爸妈妈同时陪孩子在户外玩的家庭。我和乐乐爸说,孩子的胆小就是因为家长的限制过多、包办代替、过度保护导致,孩子其实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我们对孩子应该“放养”,不应该“圈养”。乐乐爸亲眼看到我们是如何对待周周的,逐渐接受了我的这些观点,态度慢慢转变了,对乐乐放手了许多,一些刺激的游戏(比如前文提到的百果园的拓展项目),只要周周被允许,乐乐也能被允许参加了。虽然奶奶并无太大变化(这个影响不太大,因为乐乐白天在幼儿园,回家后就是爸爸妈妈带,奶奶带的时间不多),不过随着乐乐爸的教育方式的转变,乐乐的胆子逐渐变大了,不仅和我们打招呼,而且还会主动和我们说话,和周周在一起更是说个不停了!性格也变得开朗活泼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篇幅有限就不一一列举了。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上幼儿园后,主要的教育任务还是在于家庭,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要大于幼儿园。那么我们如何和幼儿园保持良好够通、做好家园共育呢?几点建议:

1、
选择符合自己教育理念的幼儿园;
2、
入园时把孩子的性格特点、习惯、爱好、体质等详细情况写在纸上交给老师保存(大部分幼儿园有幼儿基本情况表格),让老师了解你的孩子;并且把你的教育观和老师仔细沟通,也借此了解老师的教育方式,交换意见;
3、
定期和老师做当面交流,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尤其是孩子的情绪、行为习惯、和其他孩子相处等方面,不要简单询问“学了什么”就了事,实际上很多隐性的东西比如性格变化、能力的提高等等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只能靠家长细心观察方能了解;
4、
如果孩子是坐校车上学,家长没有机会经常接触老师,可以通过电话、QQ等方式和老师沟通;
5、
关注幼儿园的家园联系栏并积极投稿,按时填写每期的家园联系手册,注意不是敷衍老师,而是认真填写,把孩子在家的微小变化(包括情绪、性格、习惯、能力、健康等方面)详细向老师汇报,有什么希望老师配合的地方也可以写下来;
6、
积极参加幼儿园举办的各项活动,比如六一庆祝活动、家长开放日、户外亲子郊游、园内亲子活动、运动会等等。幼儿园需要我们帮忙的地方,比如庆典活动的摄像、化妆,外出活动的看护、提供车辆等等,我们能做到的要尽全力协助;
7、
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来,比如有的幼儿园需要家长给小朋友讲解职业(比如医生、消防员等等)的特点,如果我们是从事该项工作,我们就要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和幼儿园合作;
8、
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请家长在家里和孩子共同完成的小实验、小游戏或是户外体验(比如和孩子一起做水变成冰的实验、做手工、观察秋天的变化等等)。
9、
孩子有任何情绪上的变化都要第一时间和幼儿园沟通,共同寻找原因,沟通探求解决方案。
  家长团组织者的工作:
1、要有一个群,把报名参加家长团的家长召集在一起,定期组织家长团的活动,比如育儿经验交流会、家庭教育讲座、亲子绘画、亲子运动会等等。

2、到当地妈妈网或者同城家长聚集的其他网站去发帖(就是复制本贴),召集志同道合的家长,不断扩大家长团的力量和影响力,以求帮助到更多的家庭!
3、在前期,组织者要登记在网络上报名的家长团成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