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晋教授挂号:知人·晓事之学生习作:李克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1:28:41
知人·晓事之学生习作:李克强 刷新               标签: [ 原创 2010-07-18 08:33:13] 作者:红色牧师       此日记引用地址:http://blog.people.com.cn/blog/trackback.do?wlog_id=1279413239465477  知人·晓事之学生习作:李克强——2010年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领导学考试试卷之二 李克强:一心为民,深得民心执笔人:郑婉婷(第二小组 郑婉婷,蔡神喜,陈静,吴方,万潇颖,贺睿,秦魏,马明霞) 引子:我相信BBS的强大,也相信人言可畏的威力,相信在中国只要一人一句话也能把你淹死在大家的议论之中。百度贴吧也是供大家说说话、聊聊天、唠唠嗑的地方,人们在这里恣意地谈论着自己喜爱的明星,周杰伦怎么怎么了,赵薇怎么怎么了,梁静茹又怎么怎么了。但是不知从何时起,贴吧不再是明星的专属。或许是雪灾那时候起吧,或许是金融危机那时候起,或许是地震那时候起,国家领导人也有了自己的贴吧。在贴吧里,大家都喊主席“胡涛涛”,粉丝们叫“什锦饭”;大家都喊总理“温宝宝”,粉丝们叫“八宝饭”。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称呼的时候,顿时觉得很有凝聚力,很温馨很令人感动。于是我惊叹,这是一个官亲民、民亲官的时代。得民心者得天下,自古如此。我的题目是“李克强”,说实话在此之前我真的从来不关心谁是李克强他又做了些什么,总觉得那是离我很遥远的人很遥远的事。但是,当我实实在在地看到他为河南省的腾飞做了些什么,当我实实在在地被他吃泡面的样子所感动的时候,我终于发现,我们需要的领导人,正是一心为民的人,而这样的人所做的事情,离我的生活是那么的近、那么地真实、那么地重要。一心为民才能深得民心,李克强,他做到了。少年篇:重勤勉轻安乐的学生领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成长在政治动乱年代的李克强,步入中学时,全国所有的学校已进入停课状态,从小好学的李克强虽然成绩优异,但也只好辍学在家。于是父亲李奉三常带着李克强与供职于安徽省文史馆的国学大师李诚谈文论道。少年的李克强聪明好学,天赋过人,使得李诚将其视为门生,谆谆教诲,向他讲授中国的古典文学、治学的方法以及古今逸事,有时还认真地给他说文解字、开读书目录。在“停课闹革命”的日子里,多少原本雄心壮志的青年人在混沌中虚度光阴,多少原本膜拜知识的青年人丢弃书本,多少原本凛然正义的青年人批判学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其实早在很久之前就已注定,谁坚持理想谁就能最终实现理想,谁尊重知识谁就能最终得到学问的回报。在这段风火硝烟的岁月,李克强正在潜心研读《史记》、《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国史;李克强正在整段整段地背诵《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纂》等古文选。“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李克强学业不但没有荒废,相反学识与日俱增。[1]伟大的领袖在成长成熟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高峰或者低谷。但是,他们从常人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他们有更加独特而且长远的想法和眼光。尼克松在遭遇失败时,就想着,“失败最重要的好处却是:在我的政治信念的推动下,我用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阅读,去充实我的思想情感。”[2]李克强也曾离家插队到农村。那时正是青春年华的时候,满心的激情飞扬、理想抱负与现实的残酷苍凉形成鲜明对比,但是,李克强并没有放弃,既没有放弃他勤勉的好习惯,也没有放弃他成才的高目标。每日每日,晚霞归来之前,李克强劳作在田间;夜幕降临之后,李克强夜读在灯下。农村的历练与磨难,都遮不住他领袖的光芒绽放,他成为大庙公社大庙大队党支部书记,或许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官职吧。路过一个又一个的低谷,坚持信念的人最终会走出困境,因为希望往往存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正如角斗场上的勇士斯巴达克斯,他能与死神搏斗了一个半小时,一秒钟也不曾失去自制力,这种坚持的力量来自他的崇高的理想。[3]1977年8月,邓小平拍板恢复高考。李克强立刻着手准备课本,积极备考,起早贪黑,为的是那个年代一个似乎遥远的梦——上大学。终于,他实现梦想,成为北京大学七七级法律系学生,而他们这一届的学生,也被亲切地称呼为“黄埔一期”。进入北大,成为天之骄子,李克强并非就此停步,而是更加勤奋地学习和工作。李克强他们这一代人的小学、中学都在“文化大革命”中度过的,没有外语的基础,所以他进大学时的英语也不好,但他非常勤奋,自己制作一个小本本,正面是一个英语单词,反面是中文解释,苦记硬背,看到英语单词认识了,理解了,就翻过去;不认识或者还不太记得住,就看反面的中文解释。李克强学英语的刻苦勤奋,现在的年轻人是无法想象的,他走在路上也在背,上食堂吃饭排队时也在背,外出坐公共汽车等车时也在背。正是由于他抓住了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时间,拼命苦读英语,因此,没过多久,李克强的英语水平就上去了,大三以后就开始翻译英文原版的法律文献了。[4]在校期间,李克强是北大学生会的负责人,这可是一个出人才出领袖的摇篮。李克强担任过北大学生议会常代会主席,他的校友回忆说:“在(学生会)常代会上……在文科学生中,李克强发言较多,而且见解尖锐深刻。”因此,“黄埔一期”毕业前夕,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马石江看中李克强的领导才能及沉稳的性格,先后十多次找他谈话,要求他留校担任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书记,领导学校近万名共青团员。终于,李克强做出人生抉择,成为了北大的“学生头头”。 青年篇:重创新轻守旧的团学领袖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1982年12月20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共青团十一届一中全会选举17人组成常务委员会,王兆国为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李克强被选为团中央常委。曾有评论说:至此,李克强进入政坛快车道。不久,李克强被正式调到团中央工作,由燕园来到前门东大街10号楼。他出任共青团中央学校部部长、全国学联秘书长。1983年12月8日,共青团十一届二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增补李源潮、宋德福为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李克强为团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在书记处分工中,他分管学校口。两年后,共青团十一届四中全会召开,增选年仅30岁的李克强为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希望工程”是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于1989年发起的一项公益事业。时间拉回到1990年2月,当时的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李克强带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考察组,顶风冒雪,来到大别山深处的金寨县。考察组一行跋山涉水,深入到乡村和学生家庭,并同县委有关同志座谈。考察组决定:在金寨县南溪镇援建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同时救助全县五百名失学的适龄儿童。两个月后,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在安徽金寨诞生,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新生事物!后来,“希望工程”成为我国20世纪90年代社会参与最广泛、最富影响和享有崇高声誉的民间社会公益事业。一般人不知道,“希望工程”的一些重要管理制度出台都是李克强亲自督办的。有爱心才会重公益,有创新才能有业绩。李克强把对失学孩子的关爱,转化成为一种战斗力与创造力,他以自己非凡的想象,创造出了希望小学的雏形。人的行为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动机能够驱使人产生某种行为。动机要引起行动,需要一定的条件,即必须提出和动机相应的目的,并为达到这个目的去行动。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动机才能唤起行动。[5]所以,在爱心动机的驱使下,李克强创造了一系列的条件,并采取了相应的行动。共青团十三大闭幕以后,李克强当选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而李克强那时并不知道,自己在共青团的岁月,为他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使他有了“坐飞机”的资格,拿到了来自胡锦涛同志寄来的“飞机票”。官员的晋升与发展之路,我们与其说他们是有某种“关系”,走了某种“后门”,还不如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业缘,是他们前世修来的福分。中共中央党校一名党务专家称,团干部一直就是中共的培养对象,团中央自然就是政坛重要的“官源基地”。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共青团走出的胡耀邦、王兆国、胡锦涛、李克强等人,都官至“党和国家领导人”,成为大陆政坛的一支重要力量。1984年12月共青团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时年40岁的胡锦涛当选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而那时李克强也是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从1984年到1985年,尽管胡担任团中央第一书记只有一年左右,但这段时间足以成就胡锦涛与李克强的不解之缘。[6]他们在领导身边或者做过帮手,或者跑过龙套,或者端过茶递过水,无论何种,他们曾经或多或少给当今的领导人留下过深浅不同、褒贬不一的印象。好的印象,那么总有一天,重情的领导会想起,在某个时候,某个人帮助过他,而这个人现在坐某个职务或者很合适。李克强好运,他的才华与能力被锦涛同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们从来不知道机会将在什么时候降临,只能做好随时昂头、伸手的准备。 壮年篇:重务实轻浮夸的省域领袖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当官不为民着想,不如回家卖红薯;当官不为民着想,不如回家洗衣裳。有人当官,是为了图名,有人当官是为了谋利,有人当官是为了弄权,有人当官却是为了百姓。李克强为官几十载,勤勤恳恳:身在团委,则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深思熟虑;大吏封疆,则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殚精竭虑;朝堂之上,则为国家分忧解难、重任担当。李克强在河南六年,辽宁三年,加在一起几近十年。对于人生的匆匆数十载,十年是一段多么长的时间,十年之间,青春渐逝,却沧海桑田。“当你离开这片绿营地,它应该比你来时更加美好,”李克强离开河南时,河南的确比他来时更好,辽宁也是如此。这十年间,李克强将他的心血、将他的辛劳、将他的汗水留在了豫、辽两省,而豫、辽两省也回馈他以历练的精神升华。1998年,43岁的李克强就职河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成为当时国内最年轻的省长。1999年,他任河南省省长;2002年12月,任河南省委书记,也是当时国内最年轻的省委书记。李克强总是能比同龄人快半拍。主政河南六年间,河南人均GDP从1998年的4976元,到2003年的7590元;从全国排名第21位到全国排名第18位,河南省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年年有进步,年年有新景。2004年,全省GDP又增长13.2%,粮食产量也突破历史记录、居全国首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50元,增长14%,是八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也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2004年12月,李克强调任辽宁省委书记。就在李克强离开河南的第四天,河南省省长李成玉在省政协常委会上通报说,2004年,河南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预计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将跨上8000亿元的新台阶,增幅为1997年以来最高,人均生产总值将突破1000美元。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李克强已为河南下一步发展定好了大调子。李克强将成长、将发展、将腾飞留给了河南人民,不带走荣誉,不带走耀眼,自己默默地转阵辽宁。共产党员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现在,这块叫做“李克强”的砖头该去辽宁了,辽宁的发展需要他。2004年,是东北振兴元年,李克强在这个时候离开河南到辽宁上任。据辽宁省委办公厅人士透露,从2004年12月13日卸去河南省委书记之职赴辽宁上任,到12月28日为止,李克强跑遍了全辽宁省的12个地级市和沈阳、大连两个副省级城市,“几乎是一天一座城市”。而他在辽宁打出的第一张牌,是整体开发辽西“锦州湾”,使之与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和以大连为龙头的辽东半岛经济区,一起构成辽宁经济的三个支撑点。李克强在位期间,辽宁近三年经济和民生出现迅猛发展的良好态势,而李克强“五点一线”工程、棚户区改造工程都着实解决了相当大一批老百姓的生活问题。[7]毛主席曾经说过,“要联系群众,就要按照群众的需要和自愿。我们必须密切关心群众的疾苦,从土地、劳力,到柴、米、油、盐等问题。我们必须从这些具体的事情中帮助他们了解我们所提出的最高任务。这就是领导艺术的基本方法。”[8]李克强作为省域领袖,细致入微地了解到了百姓的疾苦,发现了百姓的现实所需,或者他从来没有学过领导学和领袖论,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李克强已经在实践中掌握了领导艺术。对于李克强,有人说他作风低调,有人说他谦虚谨慎。那么,他应该是一块温润柔和的美玉,有着淡淡的剔透的光泽,名贵却一点也不张扬。当有香港记者指出李克强解决棚户区问题是一大政绩时,李克强谦虚地说,全国各地各省都在又好又快发展,辽宁和兄弟省一样,从各自省情出发解决民生问题,之所以能解决棚屋区问题,是因为宏观形势的发展,是国家多年改革开放积累的基础。朴实无华的话语,折射出李克强美玉般柔和的光芒。 中年篇:重民意轻私利的国家领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如果说,胡锦涛同志和温家宝同志留任领导班子继续充当中国擎天柱的角色是众望所归,那么李克强在万众瞩目稳步走进中南海也是情理之中、没有悬念的事情。善良的民众们甚至开始揣测,谁会接胡主席、温总理的班,谁将是下一任的国家一把手、二把手。种种揣测只是表达着民众们对国家、对领导人的关心,并没有任何恶意。所以当很多人把目光聚焦在李克强身上的时候,也是合情合理。李克强是现任最年轻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国务院领导成员,同时又协助温总理负责国务院的常务工作,分管宏观经济运行、财政、节能减排等重大事务。无论李克强最终是不是走向民众推测的位置,他已经成为焦点。一方面,他的平步青云,他的扶摇直上,与他相对较小的年龄形成鲜明对比;而另一方面,他用他的行动用他的真心获得了民心、获得了支持也获得了关注。这种关注是善意的,但正是在这种善意的关注中,李克强的所作所为更是需要谨小慎微。民众关心他,所以对他要求更高。他的一举一动在现在透明般的网络时代里,是如此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李克强成为九大常委之后,中国也发生了几件大事。乱世出英雄,多灾多难不仅能兴邦,也同样能成就伟大的领导人光辉形象的树立与传播。雪灾。风雪无情,人间有爱。2008年1月11日以来,川东北等地遭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给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造成严重影响。遭遇雨雪袭击的巴蜀大地,寒气逼人。1月30日,李克强专程奔赴四川灾区,当晚即察看灾情,慰问受灾群众,指导抗灾救灾工作。1月31日,李克强一行驱车百余公里,沿雪后崎岖的盘山公路,来到海拔1000多米的宣汉县老君乡紫云村。他踩着10多厘米厚的积雪一家一家看望村民,慰问结束时已是下午1点。他坚持不在群众家中吃饭,在路途中以方便面充饥。2月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报道了李克强到四川查看雪灾灾情的消息,在众多的活动镜头中,有一个小小的细节被一位网友发现。那就是李克强吃方便面的动作特别熟练:只见李克强接过方便面随手一扯,面团部分就非常准确迅速地落到纸碗里,然后是挤作料汁,也是直接到位,再然后就是刷刷刷快速解决战斗。这位网友感叹,看那个动作的熟练程度,也许一些手脚麻利的家庭主妇都要自愧不如。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反映人性。细节不是装出来的,细节也不是做出来的,细节是真情流露,细节是自然而然。李克强吃泡面的样子,那么娴熟那么自然,不娇柔不造作,那分明不是镜头前的作秀,而是他那段时期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古时多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因而兴衰更迭总有时;而今我们国家领袖与民同悲同喜,同苦同乐,国家兴旺之势永存永续。地震。玉树境内,一片废墟,满目疮痍。一直心系灾区的李克强赶赴玉树,在受灾村庄,在灾民安置点,在废墟清理现场,在医院临时帐篷,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重建工地……哪里有灾情,哪里有危难,哪里就有李克强的身影。在通往村庄的道路两边,李克强与僧俗群众亲切交谈,询问灾情;在为灾民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他关切了解各类基本生活用品的供应和救灾物资发放情况。食品够不够吃、衣物够不够穿、御寒被褥能不能保证,孩子上学问题如何解决,他都一一询问,耐心察看。官者父母心,身为副总理,李克强如百姓父母般心思细腻,关怀周到,谁能不感动。人心是肉,人心会为情所动。领导的魅力或者来自于他的能力,或者来自于他的手段,或者来自于他的智慧,或者来自于他的权威。但是,那些都与你我无关。我们是最平凡的老百姓,我们最关心的是最平凡的生活。所以谁关爱我们,谁为我们的生活谋福利,我们就会跟着谁,就会爱戴谁。这是最实际最简朴的道理。在中国,革命领导在实践中一直非常有效,因为中国的领导集团把13亿人民团结成一个整体,这至少自王朝统治的最盛时期以来是无法比拟的。这也是许多外国人无法理解的和想象的。共产党凝聚力的源泉来自何处?正是来自于有一批像胡锦涛、温家宝、以及李克强这样在关键时刻是国家的顶梁柱,在平常时刻是百姓心中的小温暖的领导人。新阵容汇聚新力量,新征程赋予新使命,肩负着党和人民的信任与重托,凝聚起中华民族的意志和力量。我们相信,我们坚定地相信,我们信仰般坚定地相信,在新一批国家领导人的带领下,中国的路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1]余玮.李克强 人生路上7个引路人.[EB/OL].[2010-6-20]http://www.chinanews.com.cn/gj/kong/news/2008/10-16/1414706.shtml[2] [美]理查德•尼克松.角斗场上:成功、失败、振作[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20-21.[3] [意]乔万尼奥里.斯巴达克斯[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31-33.[4]霍默静.一边走路一边背英语的李克强.[EB/OL].[2010-6-20]http://www.chinadaily.com.cn/zgzx/2009npc/2009-03/11/content_7567197.htm[5]张向葵.管理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9-82[6]倪方六.聚焦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EB/OL].[2010-6-20]http://www.chinanews.com.cn/gj/kong/news/2008/08-13/1346687.shtml[7]解读: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九位“新人”.[EB/OL].[2010-6-20]http://leaders.people.com.cn/GB/6416114.html[8] (美)伯思斯(BMrM,J.M.) .领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0-11. 

[1] 余玮.李克强 人生路上7个引路人.[EB/OL].[2010-6-20]http://www.chinanews.com.cn/gj/kong/news/2008/10-16/1414706.shtml[2] [美]理查德•尼克松.角斗场上:成功、失败、振作[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20-21.[3] [意]乔万尼奥里.斯巴达克斯[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31-33.[4] 霍默静.一边走路一边背英语的李克强.[EB/OL].[2010-6-20]http://www.chinadaily.com.cn/zgzx/2009npc/2009-03/11/content_7567197.htm[5] 张向葵.管理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9-82[6] 倪方六.聚焦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EB/OL].[2010-6-20]http://www.chinanews.com.cn/gj/kong/news/2008/08-13/1346687.shtml[7] 解读: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九位“新人”.[EB/OL].[2010-6-20]http://leaders.people.com.cn/GB/6416114.html[8] (美)伯思斯(BMrM,J.M.) .领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