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春芳死刑现场大图:掌声,应为珠算、珠心算文化而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7:44:13
掌声,应为珠算、珠心算文化而鸣 http://www.waama.org.cn  2011年8月25日  中珠协

参观中国珠算博物馆有感

2011年8月10日,借参加全国第三届珠心算比赛之机,有幸来到江苏南通,并参观了世界上最大的珠算文化专题博物馆—中国珠算博物馆。

该馆坐落在风光绮丽的濠河之畔,由南通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珠算心算协会共同兴建,博物馆占地30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博物馆景观设计融江南园林与现代建筑风格与一体,主体建筑黑、白、灰的色彩运用,创造了一个宁静、和谐的水墨画般的意境;整体建筑新颖独特、清新高雅,每一处都与珠算神韵相互交融。

整个博物馆分为上下两层,收藏甚多。展厅内,精美的展品、古朴的色调、浓郁的文化氛围,让我们在历史与未来的交融中,感受中国珠算文化的悠久历程与深厚的底蕴,了解珠算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中国珠算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步入序厅,一把用蛟龙图作为装饰的石算盘首先映入眼帘。后面的青石屏风上刻着滚滚长江的图案,象征着我国的珠算文化历史像长江一样源远流长。

馆内设有珠算史厅、算盘精品厅和紫檀算盘厅。珠算史厅通过精美的展品、古朴的色调,展现了中国珠算文化的悠久历程与深厚底蕴;算盘精品厅内陈列着大小、形状、质地各异的古今算盘精品,让我们在五彩缤纷的算盘世界中感受到中国珠算文化的博大精深;互动厅内有古老算盘与现代科技融为一体的珠算多媒体操作系统,我们在这里可以领略到学习珠算的无穷乐趣。

这里有关于珠算的历史介绍,还收藏着的各式大小的算盘,有如同指甲大小、有的却有一人高矮、有的则长达2--3米;算盘形状各异,有金字塔形、竹节形等等,令人大饱眼福。这里还可以看到由不同材料做成的算盘。紫檀算盘厅内造型古朴、结构独特的巨型紫檀算盘,集算盘制作和紫檀工艺于一身,向世人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与辉煌。

算盘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萌于商周,始于秦汉,成于唐宋,盛于元明,流传至今,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萌于商周。珠算是以珠做计数元件,用一定方式排列,用以表示数字,然后根据五升十进制原理进行计算。我国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有了完备的10进制记数系统。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用来计算的圆珠便是西周时期的陶丸。因此珠算的萌芽,可远溯至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

始于秦汉。最早出现“珠算”一词的,是东汉徐岳所著《数术记遗》。书中一共记载了我国汉代以前的十四种算法及算具,即积算、太一、两仪、三才、五行、八卦、九宫、运筹、了知、成数、把头、龟算、珠算、计算。其是对“珠算”方法的记载原文为:“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这种“珠算”被称为“游珠算板”,它与现在所使用的算盘有所不同,但其计算原理已是五升十进制,所以可视为现代算盘的前身。

成于唐宋。根据现有史料推断,至迟在宋代已出现现在所使用的这种算盘。   

史料一:巨鹿算珠。宋徽宗大观二年,即1108年,河北省巨鹿县故城因黄河泛滥而被湮没。1921年7月,前北平国立历史博物馆派员前往巨鹿三明寺故址发掘,获得王、董二姓故宅地下的木桌、碗箸、盆、石砚、围棋子、算盘子等到二百多件,其中掘得算盘珠一颗,此珠木质,扁圆形,与如今通用的算盘珠大小相仿,只稍扁,这颗算珠现由北京历史博物馆收藏。

史料二: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著名作品。这幅画生动地再现了当时东京汴京城内人民的生活、生产、商业贸易以及集镇、农村的真实面貌。在接近全图的最后部分,也即画卷的最左端有一家称作“赵太丞家”的药铺的柜台上放着一架算盘。《清明上河图》虽出于宋代,但这幅画中所表现的算盘,必然是在这张画完成相当长的年代以前,早就出现了的东西。北宋之前五十三年是战乱频繁的五代十国,在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情况下,还谈得上什么科学技术的发展呢?因此可以推断《清明上河图》中的算盘显然是在唐末以前便已经出现了。

盛于元明。在朱世杰《算学启蒙》(1303年)中可以看到当时已经完成了乘除法的口诀化。入明以后,在吴敬《九章算法比类大全》和王文素《通证古今算学宝鉴》二书中,都记述了一些只能是在珠算运算中才可能出现的算法。在流传至今的算书中,最早记述了珠算并附有算盘插图的刊本算书是《盘珠算法》(徐心鲁,1573年)。此外还有《数学通轨》(柯尚迁,1578年)、《算学新说》(朱载堉,1584年)、《盘法指南》(黄龙吟,1604年)等书。

在许多关于珠算术的算书中,程大位所著的《算法统宗》(1592年)是最重要的。许多珠算书籍的出现,特别是《算法统宗》受到的欢迎,标志着到明末珠算已广泛流行,中国古代的筹算终于被珠算所代替。珠算盘这种便于使用、便于携带,其算法程序化和口诀化了的简便计算工具,直至今日,依然被我国人民广泛应用着。

几千余年来,中国人对珠算倾注了大量的智慧和情感,绝不仅仅因为它是一种计算工具。当我们看到手指快似飞梭,算珠上下翻飞,珠声疾如骤雨,无不感到小小算盘是那么玄妙无穷。是什么使算盘这么一个简单的计算工具具有了神奇的魅力?这应当归功于珠算文化。

算盘作为珠算文化的承载形式,它从诞生发展到现代,制造技术不断改进,框距、档位、算珠数量及算珠的形状变化都很大。框距越来越窄是为了缩短手指拨珠的跨度,算珠数量减少(由上二下五减少为上一下四或上一下五)是为了节约进位步骤,算珠由鼓形变为菱形是为了更方便拨珠。不管它们怎么变化,算盘的发展规律是越来越方便人们提高运算速度和运算效率。

珠算作为一种主要的计算技术手段,在计算机发明以前,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珠算技术、写字水平决定着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好的经济管理工作者。在中国古代,一手好字、一副好算盘是账房先生的看家本领,是衡量一个记账人员素质高低的主要标准。算盘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是经济管理工作中一种主要的技术工具。或者说,珠算已经成为人们经济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的成分渐渐渗透到了珠算技术中,珠算技法中逐渐积淀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有形的算盘不断演化为无形的珠算文化。

中国珠算文化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在每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留下永难磨灭的烙印,珠算文化和儒家文化一样虽然也遭受到过其它文化的冲击,甚至在某一个特定的时代里遭到许多人的遗弃与排斥,但最终还是会被人们重新发掘和发展,珠算文化所弘扬的精神作为宝贵遗产,依然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

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公布了( 国发〔2008〕19号)《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珠算文化名列其中(序号为1026,编号Ⅹ-119)。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党中央将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针政策上升为国家意志,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经验上升为法律制度,将各级政府部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责上升为法律责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长期实施和有效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发现心算与珠算结合的珠心算对开发人的智力、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很有好处,于是珠心算逐渐取代了单纯的珠算。珠心算技术是以开发儿童智力潜能为目标的,是以探求儿童智力潜能开发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

经财政部、教育部批准,中国珠算心算协会委托有关科研机构开展的三项重要课题研究工作:一是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实施的“珠心算教育具有开发儿童智力潜能作用研究”,二是由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联合实验组承担的“珠心算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的研究”,三是由潍坊医学院承担的“珠心算训练开发儿童智能的脑机制研究”。经过近五年的研究,三个课题分别于2009年1月、12月和2008年12月圆满结题,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

三个课题相继结题,是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它使人们对珠心算教育具有开发儿童智力潜能作用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感性认识,也在相当程度上提升了理性认识,为珠心算教育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珠心算是珠算发展中的一个更高级的层次,是珠算学的一次成功创新,也可以说是电子计算机对珠算挑战的结果,珠心算是珠算与人脑的结合,源于算盘然后脱离算盘,使人的运算功能达到了更高境界。大家也许看过解放军代表队的珠心算选手们的精彩表演,不能不为他们所惊叹,他们计算的准确和速度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

珠心算的发展仅仅是一个开始,随着生命科学进一步深入研究,珠心算这种大脑功能的开发最终是可以战胜电脑的,因为人脑的开发利用仅仅迈开了第一步,而进入这扇大门就是依靠珠算这把金钥匙来开启的。

中国珠算博物馆作为中国珠算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和载体,为保存、研究珠算历史、弘扬珠算国粹、描绘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世人见证了中国珠算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这里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图片和实物陈列,而是用情感和细节向世人讲述着一个民族的发展史。

掌声,应为珠算、珠心算文化而鸣!为中国珠算博物馆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