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网大主宰微端:家用九窍给药治病小窍门(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47:59
等各 9 克宫桂、甘草各 3 克香附 6 克
【操作】水煎服,日 1 剂。
【适应症】痛经。
【出处】《河南中草药手册》
方五 疏肝理气散
  【组成】当归 19 克北沙参 13 克醋炒延胡索、苦参、醋炒山植核、怀牛 膝、制香附、醋炒川断、益母草各 9 克官桂、木香、肉豆蔻(同赤石脂炒后 除去赤石脂)、甘草各 6 克
【操作】每日 1 剂,水煎分 2~3 次服。
【适应症】痛经。
【出处】湖北中医杂志 1984;1

带下病


  带下病是与生理性带下比较而言,系指带下量过多,色、质、味异常, 或伴有腰疼、小腹疼者。西医学之“阴道炎”、“宫颈糜烂”、“盆腔炎” 等急、慢性炎症及“宫颈癌”、“宫体癌”等均可见此症状。
一、冲洗法
处方 苦参四妙洗方
【组成】苦参 60 克蛇床子、黄柏各 30 克苍术、苡仁各 15 克
  【操作】上药水煎 1 小时后滤渣,洗涤外阴及阴道,每日 2~3 次,7 日 为 1 疗程,连用 3 疗程。
【适应症】阴道炎所致的带下。
【出处]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9;(4):37 二、阴道扑粉法
处方 一青三黄粉
  【组成】黄柏、蒲黄、雄黄、甘草各 0.6 克薄荷、龙胆草各 0.3 克青黛、 冰片各 0.9 克生石膏 3 克珍珠粉 0.1 克
  【操作】上药研细末,过 120 目筛,混匀装瓶密封备用。用窥器暴露宫 颈后,以 0.1%新洁尔灭清洗阴道及宫颈分泌物(宫颈炎症明显,脓性分泌 物多,可用 75%酒精擦洗),然后用喉头喷粉器将药粉均匀喷撒于患处,每
日 1 次,7 次为 1 疗程。
【适应症】宫颈糜烂所致的带下。
【出处】江西中医药 1990;(1):32 三、坐药法
处方 六神丸
【组成】成药六神丸
  【操作】取上药 15 粒,洗净外阴塞入阴道内。每晚 1 次,经期停用。6 日为 1 疗程,一般 2 个疗程可治愈。
【适应症】滴虫所致的带下症。
【出处】新中医 1989;(12):17 四、口服法
方一 固本完带汤
  【组成】川桂枝、生杭芍、生干姜各 10 克生龙牡各 30 克生山药 60 克生 甘草 6 克大枣 6 枚
【操作】水煎服,日服 1 剂
【适应症】脾肾虚型带下症。治疗 163 例,除 6 例无效外,均愈。
【出处】陕西中医 1986;7(5):218
方二 带愈饮
【组成】鸡冠花 30 克金樱子 15 克白果 10 个
【操作】水煎眼,每日 1 剂
【适应症】带下。一般服 5 剂即愈。
【出处】《中医秘单偏验方妙用大典》
方三 带症安康汤
【组成】白头翁 15 克黄柏 6 克苦参 12 克
【操作】水煎服,每日 1 剂

【适应症】湿热带下。服 3 剂可愈。
【出处】《家庭适用便方》
方四 生胶九
【组成】大生地 120 克阿胶珠 30 克
  【操作】阿胶珠研面,2 药共捣如泥,制丸,如梧桐子大。每次 15 克, 开水冲服,1 日 3 次。
【适应症】阴虚赤带。
方五 银甲丸(汤)
  【组成】银花、连翘、升麻各 15 克红藤、蒲公英、生鳖甲各 24 克紫花 地丁 30 克生蒲黄、椿根皮、大青叶、琥珀末、桔梗各 12 克西茵陈 13 克
【操作】上药共研细末,炼蜜成 63 丸,此为一周量。也可改成煎剂。
  【适应症】湿垫蕴结下焦。证见黄白带、赤白带(盆腔炎、子宫内膜炎、 子宫颈炎及一切下焦炎症)。
【出处】《名中医治病绝招》

胞衣不下


  胞衣不下是指胎儿娩出后,胎盘经过较长时间不能娩出者。其主要原因 是元气亏损,无力送出;或产时感寒,血液瘀滞。类似于现代医学的胎盘滞 留。
一、取嚏法
处方 开上导下粉
【组成】皂角、细辛各适量
【操作】上药研细末,取少许,吹鼻中取嚏。
【适应症】各型胞衣不下。
  【注意】(1)取嚏前让产妇排空尿液井口含水。(2)有鼻衄史,脑出 血及脑外伤史者禁用。(3)无喷嚏反应者,效果往往不好,应及时采取其它 疗法,以免拖延病情。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二、熏洗法
处方 催下洗药
  【组成】(1)川芎 60 克当归 60 克(2)黑豆 60 克熟地 30 克赤芍 30 克当归 30 克甘草 30 克肉桂 30 克附子 30 克
【操作】上二方药均水煎熏洗外阴。
【适应症】各型胞衣不下一
【出处】《中医外治法简编》 三、口服法
方一 催衣法
【组成】蝉蜕 20 只米酒 30 毫升
  【操作】将蝉蜕加水 1 碗半,煎至半碗,冲米酒内服,不会喝酒者,酒 量可酌减。
【适应症】胎盘滞留。治疗 10 例均愈。
【出处】《中医秘单偏验方妙用大典》
方二 五灵指散
【组成】五灵指 6 克
【操作】炒半熟研末,温酒冲服。
【适应症】胎盘滞留。治 2 例皆愈。
【出处】《安徽革验方选集》

宫颈糜烂


  宫颈糜烂,是指宫颈外口处的宫颈阴道部分局部表面的鳞状上皮因炎症 而丧失,很快被颈管的粒状上皮所覆盖,使这部位的组织呈颗粒状的红色区, 是子宫颈炎的病理过程。临床上以白带增多、接触性出血为主要特点。相当 于中医的“带下”范畴。
一、冲洗法
处方 千里虎冲洗液
  【组成】虎杖、千里光、二花藤、野菊花、蒲公英(青花)各 250 克艾 叶 60 克
【操作】上药煎水后,每次取 1/4 加温水 1 倍,冲洗阴道,每日 2 次,
10 次为 1 疗程。
【适应症】轻度宫颈糜烂。
【出处】《常见病简易疗法手册》 二、坐药法
方一 复方坐药
【组成】(1)复方鸭跖草流浸膏,鸭跖草、山指甲、白背叶、蒲公英各
500 克(2)人参膏于粉、蛤蚧粉、黄连素、乳香、没药、儿茶、冰片、铅丹
  【操作】方 1 加水 4 倍,煮至 500 毫升,加防腐剂(95%酒精 125 毫升) 制成。暴露宫颈后,清拭阴道分泌物,用有线棉饼塞(直径 4 厘米,厚 0.8 厘米,中心系一长线,以便用药当天晚上病人能自行取出)蘸复方鸭跖草浸 膏适量紧贴宫颈糜烂面,隔日上药一次,10 次为:疗程。
方 2 按 5:2:0.2:0.2:0.2:0.3:0.1:2 的比例分别研成细粉,并过
筛,取各药混合,装入胶囊,每粒重 0.5 克。用前先冲洗阴道,然后将药放 入阴道后穹隆部,隔日 1 次,4 次为 1 疗程。
【适应症】方 1 主治宫颈糜烂Ⅱ度Ⅲ度,方 2 主治宫颈糜烂 1 度。
【出处】中医杂志 1983;24(1):39
方二 宫颈安
【组成】血竭、蚤休各 10 克麝香、蛇胆、蟾酥、牛黄各 0.1 克
  【操作】上药研成细粉,入紫草膏为栓,用时稍加压碎,放入宫颈,使 药棉紧贴宫颈糜面,24 小时后取出。5 次为 1 疗程,2 疗程之相隔 5~7 天。
【适应症】宫颈糜烂,治疗 172 例,痊愈 134 例(77.9%),好转 38
例(22.1%),总有效率为 100%。
【出处】河北中医 1987;9(4):30 三、阴道宫颈扑粉法
方一 宫糜粉
【组成】龟板 100 克生始粉 150 克樟丹 75 克冰片 6 克
  【操作】诸药共研细面,用时以带线消毒棉球蘸药粉置患处,6 小时后 取出棉球,每日或隔日 1 次,5~7 次为 1 疗程。
  【适应症】轻、中度宫颈糜烂。经治 100 例,痊愈 72 例,好转 23 例, 总有效率为 95%。
【出处】河北中医 1988;10(3):6
方二 解毒敛糜散
【组成】黄柏 7.5 克炒蒲黄 3 克五倍子 7.5 京冰片 1.5 克

  【操作】上方研末备用,先用 1%茵陈煎剂冲洗阴道并拭干,再将上药 末扑撒于宫口糜烂处,隔日上药 1 次,10 次为 1 疗程。
【适应症】重度宫颈糜烂。
【出处】《中药贴敷疗法》 四、口服法
方一 断下渗湿汤
  【组成】樗根皮 30 克生苍术、生黄柏各 9 克山楂炭、赤茯苓各 12 克猪 苓、银花炭、地榆炭各 6 克
  【操作】每日 1 剂,水煎服,临症可加减,并局部外用“宫糜粉’(乌 贼骨 1.5 克、茜草 0.6 克,制儿茶 0.9 克,地榆炭 0.6 克。)
【适应症】宫颈糜烂及各种带下。曾治疗 232 例,总有效率为 95.2%。
【出处】陕西中医 1990;11(9):407

盆腔炎


  盆腔炎是盆腔生殖器官及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炎症可 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几个部位同时发生,分急性与馒性、结核性。其主症 分别属于中医“痛经’、“月经不调”、“带下病”、“癥瘕”等范畴。
一、灌肠法
方一 1;鱼腥草汤 2.红藤液
  【组成】1.鱼腥草汤:鱼腥草 30 克黄芪 25 克败酱草、益母草、茯苓、 公英各 20 克桃仁 25 克丹参、赤芍、香附、半夏、胆南星、海藻各 10 克 2. 红藤液:红藤、败酱草、公英、芙蓉叶各 30 克连翘、二花各 9 克
  【操作】方 1 煎取 100 毫升、药温 50℃时,取胸膝卧位,缓慢灌肠,15 分钟后改平卧,1 小时后起床活动,1 日 1 次,1 个月为 1 疗程。方 2 煎至 150 毫升,药温 38℃灌肠,30 分钟内灌完,卧床休息 30 分钟,1 日 1 次,至病 愈为止。
【适应症】方 1 适应于慢性盆腔炎,方 2 适应于急性盆腔炎。
【出处】《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
方二 三黄虎杖汤
  【组成】黄芩、黄连、黄柏各 15 克虎杖 30 克(如盆腔内可扪及触痛之 包块者,加丹参 10 克)
【操作】上药用水煎至 100 毫升。待液温度调之 38°左右时保留灌肠,
每天 1 次,10 次为 1 疗程。
【适应症】盆腔炎。
【注意】行经期间暂停治疗,治疗期间停用其它抗菌消炎药物。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1985;10 二、口服法
方一 消炎汤
  【组成】丹参 30 克桃仁、赤芍各 10 克蒲黄、五灵脂各 9 克川楝子、香 附各 6 克公英、败酱草、三棱、获术各 10 克瓦楞子 15 克
【操作】水煎服,每日 1 剂,10 天为 1 疗程。疗程间隔 5~7 天。
  【适应症】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 114 例,痊愈 94 例,好转 17 例,无 效 9 例,总有效率为 97.37%。
【出处]陕西中医 1990;11(9):406
方二 盆腔灵
【组成】当归 20 克赤芍 12 克丹参、元胡各 15 克三棱、香附、台乌各
10 克红藤、败酱草各 30 克赤芍 6 克
【操作】每日 1 剂。水煎 200~250 毫升,分 2~3 次服。
【适应症】盆腔炎。治疗 102 例总效率 98%。
【出处】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8(7):440
方三 生大黄散
【组成】生大黄 15 克鸡蛋 5 个
  【操作】生大黄研末,分 5 包,鸡蛋敲一个洞,去蛋清,装入生大黄 1 包,煮熟备用,每次月经干净后,于晚上临睡前服 1 个,连服 5 个疗程。
【适应症】盆腔炎。
【注意】若患者体质较弱,便溏 1 日 3 次以上,生大黄用量酌减。

【出处】安医学报 1977;1
方四 皂刺粥
【组成】皂角刺 30 克大枣 10 枚粳米 20 克
【操作】用皂角刺 30 克,大枣 10 枚,煎半小时以上,弃渣取药液 300~
400 毫升,再加粳米 30 克,煮成粥状即可。每日分 2 次服用。
【适应症】盆腔炎。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4;3

阴道炎


  阴道炎是指由于各种病原体的作用使阴道正常状态遭到破坏,续而大量 细菌生长繁殖而引起的阴道炎症。老年性阴道炎则是因为卵巢功能减退、粘 膜萎缩,阴道壁变薄、上皮细胞糖元减少,局部抵抗力减弱,易受细菌感染 所致,属中医学之“阴痒”、“带下”范畴。
一、熏洗法
处方 二草洗剂
【组成】苍耳草 60 克狼毒草 20 克苦楝皮 30 克公英 60 克
【操作】水煎、先熏后洗阴道,1 日 2 次,10 天 1 疗程。
【适应症】滴虫性阴道炎。
【出处】《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 二、冲洗法
处方 苍部洗药
  【组成】苍术、百部、蛇床子、黄柏、苦参、连翘各 15 克荆芥 10 克枯 矾 5 克土槿皮 15 克
【操作】上药煎成 250 毫升,冲洗阴道,1 日 2 次,6 天为 1 疗程。
【适应症】阴道炎。
【出处】江苏中医杂志 1985;6(8):19。 三、涂搽法
处方 连柏涂剂
【组成】黄连 7.5 克黄柏 7.5 克归尾 7.5 克姜黄 7.5 克生地 30 克黄蜡
50 克
  【操作】上方以香油浸药二天,以文火熬枯去渣,再入蜡煎成膏。先冲 洗阴道,以此药涂阴道壁,1 日 1 次,10 次为 1 疗程。
【适应症】老年性阴道炎。
【出处】《当代中药外冶】临床大全》 四、坐浴法
处方 一藤二子浴药
【组成】二花藤 100 克蛇床子 100 克诃子 25 克大黄 25 克乌梅 25 克甘草
25 克
【操作】上药加水煎成 2~3 小盆,每次 1 小盆坐浴,且洗阴道内,1 日
1 次,7 天为 1 疗程。
【适应症】滴虫性阴道炎。
【出处】《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 五、口服法
方一 灭滴止痒汤
  【组成】百部草 3 克月季花 3 克鸡冠花 6 克刘寄奴 6 克石苇 6 克川断 6 克鸡血藤 6 克茯苓皮 12 克白薇 6 克扁豆花 6 克全当归 9 克甘草 3 克
【操作】水煎服,每日 1 剂。
【适应症】滴虫性阴道炎。此方有效率 100%。
【出处】《祖传秘方大全》
方二 止带Ⅱ号方
【组成]黄柏、苍术、荧实、茯苓、车前子、鸡冠花各 15 克白果、焦桅

子、醋柴胡各 10 克龙胆草、山药各 12 克薏苡仁 30 克
【操作】每日 1 剂,水煎早晚 2 次服,15 剂为 1 疗程。
【适应症】各种阴道炎。
【出处】河北中医 1985;(6):13 五、坐药法
【组成】雄黄 1 克生烟叶 2 克明矾少许鲜猪肝 100 克
  【操作】先将雄黄等 3 味药共研细末,肝切成三角形,用缝衣针在肝上 扎些小孔,把药末撒在小孔内,晚上塞阴道内,早上取出。
【适应症】滴虫性阴道炎。
【出处】《临证秘津》

子宫颈炎


  子宫颈炎指子宫颈处的急、慢性炎症,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临床上以 慢性者较为多见,急性者表现宫颈局部充血、水肿、上皮脱落坏死,甚至形 成溃疡,带下量多,呈脓样。慢性者包括宫颈糜烂、息肉、肥大和淄留囊肿 等,带下量多呈脓性或血性,常伴有腰酸腹痛、下腹坠痛等症状。属祖国医 学中“带下病”范畴。
一、熏洗法
处方 花莲液
【组成】野菊花、紫花地丁、半枝莲、丝爪络各 30 克
【操作】上药煎后先熏后洗阴部,每日 1 次,7 天 1 疗程。
【适应症】子宫颈炎偏湿热者。
【出处】《内病外治》 二、插药法
处方 香矾插药
【组成】山慈菇、枯矾各 18 克麝香 0.9 克炙砒霜 9 克
【操作】上药研细末,加适量米粉水调成钉型,每支长 1~1.5 厘米,直
径 0.2 厘米。用药煎先冲洗阴道。将本品插于宫颈部,3~5 天上药 1 次,2~
3 次 1 疗程。
【适应症】肥大性宫颈炎,颈管炎。
【出处】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9:18(3):22 三、坐药法
方一 宫糜灵
【组成】青黛 20 克硼砂 60 克炉甘石 60 克黄柏 20 克桅子 20 克人中黄
50 克冰片 10 克生石膏 100 克
  【操作】上药为细末,过 80 归筛,装入胶羹,每粒重 0.4 克,备用。每 晚睡前清洁阴道后,将药塞入后穹隆处。每晚 1 次,1 次 2 粒,10 日为 1 疗 程。
【适应症】宫颈炎。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9;(5):16
方二 复方人参膏
【组成】人参膏 5 克蛤蚁粉 2 克黄连素 0.2 克乳香、没药各 0.2 克儿茶
0.3 克冰片 0.1 克铅丹 2 克
  【操作】研末混匀,装入胶囊,每粒重 0.5 克。用时,常规消毒,然后 将药放入阴道后穹隆部,每次 2 粒,隔日 1 次,4 次为 1 个疗程。
【适应症】宫颈糜烂。
【出处】赤脚医生杂志 1976;7 四、口服法
方一 琥珀丸
  【组成】琥珀、牛膝、乳香、没药、苍术、黄柏、当归各 90 克瞿麦、扁 蓄、车前子各 150 克生芪、党参、白木各 120 克柴胡、陈皮各 70 克炒淮山药、 乌贼骨各 180 克肉桂 30 克甘草 60 克
【操作】上药研末,加蜂蜜适量为丸,每次 6 克(约 30 丸),用土茯苓
30 克煎汤送服日 3 次,30 日为 1 疗程,疗程间隔 3 日。

【适应症】慢性宫颈炎,治疗 30 例、治愈 23 例,好转 5 例,无效 2 例。
【出处】湖北中医杂志 1988;(2):23
方二 仙人汤
【组成】仙人掌 80 克(鲜品)
  【操作】上药加烹调佐料入钵,隔火炖服。如能加瘦肉 60~90 克同炖, 则更为理想。另以鲜品全草剁碎,每次约 100 克,加食盐少许煎汤,先熏后 坐浴。10 日为疗程。
  【适应症】子宫颈炎。本方药味单一,随处皆有,易于使用,确有疗效, 实为治本病之妙方。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1989;(1):2

阴蚀


  阴蚀是指妇人阴户肿痛,甚至化脓溃疡,黄水淋漓的病证。其病因以热 毒为多。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外阴炎或急性外阴溃疡。
一、熏洗法
处方 三物洗液
【组成】蛇床子 9 克黄柏 6 克淡吴萸 3 克
  【操作】诸药布包,温水浸 15 分钟后煮数沸,倾入盆中,趁热熏洗,晨 晚各 1 次,每次 15~30 分钟。
【适应症】阴蚀。
【出处】《哈荔田妇科医案送话选》 二、涂搽法
处方 樟丹粉
【组成】樟丹 30 克蛤粉 30 克冰片少许
【操作】诸药为末,香油调匀,搽患处。
【适应症】阴蚀
【出处】《中医处治法》 三、口服法
处方 解毒去腐汤
【组成】蚤休、土茯苓、苦参各 15 克黄柏、大黄、龙胆草各 10 克萆薢
15 克
【操作】水煎服,1 日 1 剂
【适应症】阴蚀。
【出处】《男女病奇效良方》

阴痒

  阴痒指妇女外阴部或阴道内瘙痒。其特点是痒痛难忍,或时出黄水,坐 卧不安。亦称“阴蚀”、“阴门瘙痒”、“阴”、“阴疮”。本病多因湿
热蕴积或血虚生风化燥所致。是现代医学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老
年性阴道炎、幼女性阴道炎、外阴白斑等患者常并发的一个症状。 一、浸洗法
处方 菊花液
【组成】野菊花 60 克蛇床子 16 克猫似刺 30 克苦参 20 克
【操作】上药为末,每次用 1.5~3 克,开水冲泡入盆,适温时浸洗阴部。
【适应症】阴痒。
【出处】《中国民间草药方》 二、坐浴法
处方 柏草液
【组成】黄柏 100 克甘草 100 克
【操作】上药水煎,适温时坐入药水中,1 日 1 次,每次 30 分钟。
【适应症】外阴白斑阴痒。
【出处】《当代中药外洗临床大全》 三、坐药法
处方 雄黛坐药
【组成】雄黄 10 克玄明粉 4.5 克樟脑 1.5 克蛇床子 12 克青黛 4 克冰片
2 克老颧草 12 克硼砂 9 克
【操作】上药共为面,装入胶囊,每晚塞人阴道 1 粒,12 天 1 疗程。
【适应症】虫积阴痒。
【出处】《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手册》 四、口服法
方一 燥湿止痒汤
【组成】京元参 15 克细石斛 15 克姜川连 2 克制半夏 8 克云苓 15 克龙胆
草 4 克粉萆薢 8 克块滑石 20 克炒川断 10 克炒杜仲 10 克生甘草 5 克福泽泻 8

【操作】水煎,分 2 次服,每日 1 剂。
【适应症】湿热下注阴痒。
【出处】《程门雪医案》
方二 清利汤
  【组成】生白芍 30 克黄芩 18 克香附、丹参、泽泻、甘草各 15 克白芷、 龙胆草、防风、车前子各 12 克蛇床子 21 克荆芥 10 克
【操作】水煎服,每日 1 付、早晚分服。
  【适应症】阴痒,湿热型。本方功主清热利湿。配合外用药物治疗本病, 疗效颇佳。
【出处】河南中医 1988;(1):24
方三 龙牡愈痒丸
【组成】煅龙骨、牡蛎、枯矾各等分
【操作】上方共为细面、炼蜜为丸。日服 3 次,每次 9 克,开水冲服。
【适应症】外阴瘙痒。

【出处】《土单验方选编》

子宫脱垂


  子宫脱垂是指妇女子宫下坠,甚至脱出阴道口外而言。一般分Ⅰ度、Ⅱ 度、Ⅲ度。相当于中医学之“子宫脱出”、“阴挺”、“阴垂”等。
一、熏洗法
处方 温阳复宫洗剂
【组成】白胡椒、附片、白芍、元桂、党参各 20 克五倍子、椿根白皮各
100 克
【操作】上药共煎汤趁热熏洗,1 日 2 次,10 日为 1 疗程。
【适应症】子宫脱垂。
【出处】陕西中医 1984;5(1):18 二、坐药法
处方 双子散
【组成】五倍子、覆盆子各 20 克。
【操作】上药研末,以香油调后,用棉球蘸药塞入阴道深处,1 日 4 次,
3~5 月为 1 疗程。
【适应症】子宫脱垂。
【出处】《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手册》 三、坐浴法
处方 花丁浴液
  【组成】金银花、紫花地丁、公英、蛇床子各 30 克黄连 6 克苦参 15 克、 黄柏 10 克、桔矾 10 克。
【操作】上方水煎,待温度适宜坐浴。1 日 2 次,5 日为 1 疗程。
【适应症】子宫脱垂伴黄水淋漓,湿热下注者。
【出处】《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 四、口服法
方一 益气升提汤
  【组成】黄芪 20 克党参 15 克、升麻 9 克当归 12 克巴戟天 6 克柴胡 6 克金樱子 12 克益母草 9 克白术 12 克熟附片 6 克炙甘草 6 克。
【操作】水煎、早晚分服,每日 1 剂。
【适应症】子宫脱垂(Ⅰ~Ⅲ度)。
【出处】《神州秘方》
方二 瓜络酒
【组成】丝瓜络 60 克白酒 500 毫升
  【操作】丝瓜络烧黑存性,分为 14 包。每天早晚各服 1 包,白酒适量送 下。连服 7 日,间隔 5~7 日,开始第二个疗程。
【适应症】子宫脱垂。
【出处】《神州秘方》
方三 升陷汤
  【组成】柴胡、升麻、知母各 15 克黄芪、党参各 60 克桔梗 2O 克(病情 重者党参易红参 15 克,另炖后兑入)。
【操作】每日 1 剂,水煎早晚 2 次分服。
【适应症】子宫脱垂。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1985;(4):176

外阴白色病变


  外阴白色病变是指一组女阴皮肤及粘膜营养障碍而致的组织变性和色素 改变的疾病(又称慢性外阴营养不良或外阴白斑)。属中医学的“阴痒”、 “阴蚀”、“阴痛”、“阴肿”等范畴。
一、熏洗法
处方 Ⅰ、Ⅱ号方
  【组成】Ⅰ:仙灵脾 30 克一枝黄花 30 克白藓皮 30 克苦参 30 克泽泻 15 克艾叶 15 克、花椒 12 克。冰片 1 克土槿皮 30 克鸡血藤 30 克野菊花 30 克Ⅱ: 苦参、黄柏、蛇床子、白藓皮、蝉衣、蜂房、花椒、荆芥各 12 克
  【操作】Ⅰ、Ⅱ方药均布包,温开水浸泡 15 分钟后,煎数沸,倾入盆中, 趁热熏洗,晨晚各 1 次,每次 5~10 分钟,洗后可拭干外阴部。糜烂明显者 忌用,经期停用。
【适应症】女阴白斑。
【出处】《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 二、坐浴法
处方 子英甘皮液
  【组成】蛇床子、地肤子、蒲公英,白藓皮、鹤虱、补骨脂、川椒各 15 克甘草、硼砂各 6 克
【操作】上药加水煎成药液,倒大盆中,加水调适温度,坐浴患处。每
日 1~2 次。
【适应症】女阴白斑。
【出处】《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5):305 三、口服法
方一 黄射汤
  【组成】黄芪 16 克当归、党参、赤芍、射干、珍珠母各 13 克补骨脂、 生地、麦冬、知母、泽泻各 10 克桂枝、黄柏、木香、甘草各 6 克
【操作】水煎,日 1 剂,早晚分服。气滞血瘀型加三棱、莪术、丹参各
13 克;湿热下注型加连翘、白头翁各 10 克;气血两虚型加圆肉 10 克、大枣
3 枚。并配合外敷剂、外洗剂,1 月为 1 疗程。
  【适应症】外阴白色病变(外阴营养不良)。治疗 380 例,治愈 374 例, 占 98.5%,好转 6 例。
【出处】陕西中医 1986;7(5):199
方二 消斑丸
  【组成】黄芪 3 克丹参 3 克白藓皮 4 克菟丝子 3 克仙灵脾 3 克白蒺藜 3 克木香 0.2 克
  【操作】共研细末,做成蜜丸,每日 2 次,每次 10 克或煎成汤剂(为 1 日量)。3 个月为 1 疗程。同施外用软膏:(1)消斑膏 1 号:补骨脂 9 克, 狼毒 6 克(生),仙灵脾 9 克,白藓皮 6 克,蛇床子 15 克,徐长卿 15 克, 薄荷 1 克,用其油精浸出液,回收依缩后,制成霜剂,用于外阴无溃或皲裂 者。(2)消斑膏 2 号:即消斑膏 1 号,去薄荷加 0.1%强的松粉拌匀而成(制 法同消斑膏 1 号),用于对消斑膏 1 号有过敏反应但无癌变可能者。(3)消 斑膏 3 号:即消斑膏 1 号去狠毒、薄荷加蛇舌草、一枝花各 30 克(制法同上), 宜于局部有感染、破溃或皲裂,或有霉菌、滴虫感染者。(4)消斑膏 4 号:
  
即消斑膏 1 号去薄荷加丙酸睾丸酮做成 0.2%的霜剂(制法同上)。宜于外 阴萎缩或有粘连者。外用软膏每日涂药 1~2 次。
【适应症】外阴白色病变。治疗 82 例,痊愈 18 例,显效 40 例,好转
19 例,总有效率 93.8%。
【出处】《中医秘单偏验方妙用大典》

第七章 儿科

小儿感冒


  感冒是小几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乃由外感时邪所致,临床以发热、 怕冷、鼻塞、流涕、咳嗽、头痛、身痛为主症,俗称“伤风”。一年四季均 可发生,冬春二季发病率较高。包括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和流行性感冒 等。
一、鼻嗅法
处方 葱白生姜饮
【组成】葱白 12 克生姜 10 克苏叶 20 克苍耳子 12 克
【操作】上药共煎后趁热熏口鼻,每日数次,每次 20~30 分钟,3 天为
1 疗程。
【适应症】小儿感冒初起。
【出处】《中国民间草药方》 二、滴鼻法
处方 柴胡注射液
【组成】柴胡注射液 1 支
  【操作】打破安瓿,外滴双侧鼻孔,初生儿每个鼻孔滴 1 滴,2~6 个月 各滴 2 滴,2~12 个月各 3 滴,1~3 岁各 4 滴,4~6 岁各 5 滴,7~14 岁各
6 滴,每日 3 次。
【适应症】小儿感冒高热不退。 三、灌肠法
方一 感冒速解灌肠液
【组成】生石膏 300 克连翘 30 克荆芥 15 克赤芍 10 克芦根 10 克
【操作】将石膏先煎 30 分钟,加入余药再煎 25 分钟,共煎 2 次,取液
300 毫升,过滤后加入适量防腐剂。临用时按每公斤体重 3 毫升作保留 1 小 时灌肠,每日 2 次,3 日 1 疗程或病愈停用。一般药后 30~60 分钟出汗,2 小时退热,体温可下降 0.5~2 摄氏度以至正常。
【适应症】重型感冒或时行感冒高热、恶寒等全身症状较重者。其它原
因引起的高热亦可应用。
【注意】速度要慢,推药后让患者侧卧 30 分钟,以便药液保留。
【出处】新中医 1985;(7)13
方二 银青灌肠液
【组成】银花、大青叶、板兰根各 1 份黄芩 2 份
  【操作】单味水煎,混合沉淀,取澄清液,浓缩成 50%的煎液,加入适 量防腐剂备用。0.5~1 岁 15 毫升,2~4 岁 30 毫升,5~10 岁 45 毫升。保
留 1 小时。每日 2 次,3 日为 1 疗程或至病愈。
【适应症】普通感冒或流感。也可用于流感的预防。
【注意】同上。
【出处】浙江中医药 1987;(2):10 四、口服法
方一 柴葛蝉银汤
【组成】柴胡 3~6 克葛根 6~10 克蝉衣 3~6 克银花 6~10 克

【操作】水煎 2 次,混合两煎液成约 60~100 毫升,分 4~5 次服。1 日
1 剂。
【适应症】小儿外感发热。
  【注意】随症加减,兼里热甚或暑热加石膏、黄芩;夹滞者加焦三仙、 苏梗;夹痰者加地龙、前胡;夹焦躁者钧藤、龙齿。
【出处】《中医秘单偏验方妙用大典》
方二 儿咳清肺饮
  【组成】鲜芦根 90 克生石膏、车前子、净杷叶各 30 克桔梗、生甘草、 光杏仁、制天虫、净连翘、浙贝、陈皮各 10 克
  【操作】将上药煎煮并浓缩至 250 毫升(瓶)备用。日服 3 次。1~2 岁 每瓶服 3~4 天;3~4 岁每瓶服 2.5~3 天;5~6 岁每瓶服 2~2.5 天;7 岁 以上 2 天服完。3 天为 1 个疗程,观察 l~3 个疗程。
【适应症】小儿外感,以咳嗽为主者。
【出处】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88;12(6):16

麻疹


  麻疹是由感受麻疹病毒所致。以开始发热,目胞赤肿,眼泪汪汪,继出 红色疹点,为其主要证候特征。因其疹子隆起,状如麻粒,故名麻疹。本病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二季较多,传染性很强,但发病一次,即有持 久免疫,很少有第二次感染者,主要发生于半岁至 5 岁的小儿,尤以 7 个月
至 2 岁的乳幼儿发病率最高。 一、鼻嗅法
处方 辛宣药气
【组成】鲜葱 250 克
  【操作】上药纳入大嘴茶壶中,隔水炖,以纸套套壶口,让患儿鼻对壶 口近尺许,使葱气吸入,每次吸 20 分钟,隔 1~3 小时吸 1 次,次数不限。
【适应症】麻疹期哮喘的辅助治疗。
【出处】《内病外治》 二、鼻窍涂药法
处方 辛香膏
  【组成】朱砂 2.5 克牙皂 3.5 克枯矾 2 克白芷 1.5 克雄黄 2.5 克防风 2 克桔梗 2 克半夏 2 克麝香 0.3 克藿香 2 克贯众 2 克陈皮 2 克薄荷 2 克细辛 1.5 克甘草 2 克苍术 3 克苍耳子 2 克辛夷 2 克
【操作】上方共研细末,加 90%凡士林制成软膏备用。用时用棉棒蘸少
许软膏,轻轻涂于鼻内前庭,每天涂 1 次,共涂 6 次为 1 疗程。
【适应症】预防麻疹,已患者能减轻症状。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1958;(1):48 三、灌肠法
处方 葛根牛蒡液
【组成】葛根 6 克牛蒡子 6 克连翘 6 克薄荷 2 克蝉蜕 2 克荆芥 5 克桔梗
5 克前胡 8 克
  【操作】上方煎 2~3 次备用,每次取液 30 毫升,保留 15 分钟灌肠,每 日 1 次,连续 3~5 次。
【适应症】麻疹出不透者。
【出处】江西中医药 1985;(2):61 四、口服法
方一 疹前透疹方
  【组成】牛蒡子 6 克浮萍 6 克连翘 0 克前胡 6 克葛根 6 克蝉衣 1.5 克升 麻 2 克金银花 9 克黄芩 6 克
【操作】水煎服,1 日 1 剂,分 3 次服。
【适应症】小儿麻疹,疹前期发热,咳嗽,口腔有麻疹斑点。
【出处】《中医临床验方集》
方二 疹出清热方
  【组成】黄连 6 克黑栀 7 克紫草 7 克金银花 10 克连翘 9 克板兰根 12 克 薄荷(后下)3 克鲜茅根 12 克淡竹叶 6 克
【操作】水煎服,1 日 1 剂,早晚分服。
【适应症】小儿麻疹,出疹期高热,烦躁,咳嗽剧烈。
【出处】《中医临床验方集》

方三 疹回养阴方
【组成】玄参 10 克玉蝴蝶 1.5 克地骨皮 6 克桑白皮 6 克沙参 6 克芦根
12 克麦冬 12 克谷麦芽各 6 克
【操作】水煎,1 日 1 剂,分 3 次服。
【适应症】小儿疹回期咳嗽、口干症。
【出处】《中医秘单偏验方妙用大典》
方四 紫草贯众饮
【组成】紫草 250 克贯众 500 克
【操作】加水 3000 毫升,煎成 2000 毫升,沉淀取上清液。1~3 岁,每
服 20 毫升;4~6 岁每服 30 毫升;7~10 岁每服 50 毫升。1 日 2 次。隔日服 或连服。
【适应症】麻疹。
【出处】广西赤脚医生 1977;(1):36

小儿肺炎


  肺炎,为小儿时期常见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尤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婴幼儿发病率高,较大儿童次之。临床以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喘憋鼻煽为 主要症状。多发生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之患儿,如软骨病、营养不良,或 继发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中医见于外感咳喘、肺热喘嗽、喘证、马脾风、 风湿、惊风等门。
一、雾化吸入法:
处方 桑杏液
  【组成】桑叶 15 克杏仁 10 克知母 15 克前胡 10 克白前 10 克桔梗 6 克甘 草 3 克金银花 20 克鱼腥草 20 克
  【操作】上药水煎后用雾化法,将气雾吸入,1 日 3 次,5~7 天为 1 疗 程。
【适应症】支气管肺炎。
【出处】《中国民间疗法》。 二、点滴法
处方 复方贯众滴鼻液
【组成】每 10 毫升含贯众 5 克醋 1 克
【操作】取上液每日滴鼻 3 次,每次 1~3 滴,可连用 10~30 天。
【适应症】肺炎轻者或预防肺炎发作。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0;(2):31。 三、口服法
方一 病毒肺炎合剂
【组成】金银花 15 克连翘 15 克,大青叶 15 克、蚤休 6 克胆星 1 克桔梗
6 克玄参 9 克生地 6 克麦冬 6 克车前子 15 克甘草 6 克
【操作】加水煎两遍去渣,将药液混在一起,分 4 份,每 6 小时服 1 份。
1~1.5 岁每日服半剂,1.5~3 岁每日服 1 剂。
  【适应症】小儿病毒性肺炎。治疗 158 例,用药 7~28 天不等,治愈 152 例,治愈率 96%。
【出处】《中西医结合儿科试用新方》(增订本)
方二 清热宣肺液
【组成】麻黄 3 克杏仁 6 克石膏 15 克葶苈子 6 克鱼腥草 15 克蒲公英 10

【操作】水煎,每日 1 剂,分 3~4 次服。
【适应症】小儿肺炎(热闭型)。
【出处】《中医秘单偏验方妙用大典》
方三 二石散
【组成】生石膏、滑石各 30 克大黄 15 克甘草 9 克朱砂 3 克
【操作】上药共为细面。1 岁每服 1.5 克,每增 1 岁加 0.6 克,1 日 3
次,开水冲服。
【适应症】小儿肺炎。
【出处】河南中草药手册 1970;6

白喉


  白喉又称“白缠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鼻、 咽、喉部粘膜有白色假膜形成,犬吠样咳嗽、喘鸣和全身毒血症状为特点。 部分患儿可伴发心肌炎和神经麻痹。常于秋冬季流行。各年龄均可感染发病, 尤其好发于 8 岁以下小儿。一、喉部吹药法
处方 青黄散
【组成】青果 6 克黄柏粉 3 克儿茶 3 克薄荷叶 6 克凤凰衣 6 克冰片 1.5

【操作】共研极细末,以纸管将药粉吹布患处,每日 3 次。
【适应症】白喉中期,喉中溃烂、腐肉不脱之症。
【出处】《中国民间疗法》 二、滴鼻法
处方 牛膝人浮液
【组成】鲜牛膝根 3~4 克
【操作】剥去粗皮洗净,捣烂绞汁,兑入人乳适量,浸泡 30 分钟,每隔
20 分钟将药液数滴点入鼻中,使之流入咽喉,吐出痰涎。
【适应症】白喉痰热型。
【出处】《安徽中医验方第 4 集》
三、喷雾法处方 黄柏雾化剂
【组成】黄柏 18 克
【操作】加水煎服药液,作喉头雾化喷入,每日 3 次。
【适应症】白喉火热型。
【出处】《中医外治方剂手册》 四、口腔含漱法
处方 杨梅液
【组成】杨梅树内皮 16 克
【操作】煎水,待冷含漱,片刻薄膜即脱,喉部轻松。
【适应症】缓解白喉症状。
【出处】《中国民间疗法》 五、口服法
方一 白喉汤
【组成】二花藤、一点红各 15 克土牛膝、山大颜各 30 克
【操作】水煎浓缩成 30 毫升,日服 2~3 次,每次 30 毫升。
【适应症】白喉。治疗 34 例均愈。平均 2.3 天体温正常,假膜全脱平均
3.1 天。
【出处】新中医 1983;17(3):26
方二 兰根牛膝汤
【组成】鲜土牛膝根、板蓝根各 500 克
  【操作】将鲜土牛膝根用温开水 500 毫升浸泡 24 小时后,把板蓝根投入, 再加水 2000 毫升,煎成 2000 毫升去渣取液。1~3 岁每服 30 毫升,4~6 岁 每服 40 毫升,7~10 岁每服 90 毫升。日 1 次,3 日为 1 疗程,可用 2~3 个 疗程。
【适应症】白喉。

【出处】广西赤脚医生 1977;(1):30
方三青龙白虎汤
【组成】生橄榄 10 枚生萝卜(切片)120 克
【操作】水煎服,日服 1 次,或用以代茶。
【适应症】可预防白喉及其它喉疾。
【出处】《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乙脑”病毒经蚊类传播进入人体, 通过血液循环,最后局限在中枢神经系统脑组织发生病变。中医认为是“暑 湿疫”的一种,多发生于儿童,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及 脑膜刺激症为特征。
一、点滴法
方一 乙脑点滴剂
【组成】生石膏 120 克肥知母、京赤芍、粉丹皮、九节菖蒲、生军后下
各 10 克大生地、僵蚕各 15 克邓钩藤 12 克全蝎 3 克
  【操作】将每剂浓煎成 500 毫升,装入灭菌空瓶内,加入 10 毫升防腐剂, 冷藏备用。采用开放式输液法,将针头换成导尿管,3 岁以上患儿每日 1 剂,
3 岁以下酌减。1 剂均分为 2 次直肠点滴,每次间隔 6~8 小时,重型者 1 日
2 剂,6 小时 1 次,患儿取左侧卧位,双膝稍屈曲,臀部垫以治疗巾,液体石 蜡油润滑导管后插入肛门 15~20 厘米,胶布交叉固定,滴速 30~50 滴/分, 点滴完毕后更换体位,使药液充分吸收,待热退、痉止、清醒后 2~3 天停药。
【适应证】乙脑。
【出处】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9;9(1):45
方二 蕉蜜煎
【组成】香蕉根(洗净、榨干)500 毫升、蜂蜜 30 克
  【操作】将上药混匀、鼻饲点滴,保持每分钟 5~10 毫升。出现稀便后, 停药。
【适应症】乙脑神志昏迷者。
【出处】《中医急症实用手册》 二、灌肠法
处方 雪地灌肠液
【组成】紫雪丹 2 克鲜生地 30 克大青叶 30 克生石膏 30 克石菖蒲 9 克
【操作】将上药煎汤,肛灌给药,分 6 次灌完,2 周为 1 疗程。
【适应症】乙脑伴惊厥、昏迷者。
【出处】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3;3(1):42 三、口服法
方一 鲜地龙汤
【组成】鲜龙 100 克
【操作】加水 500 毫升煎,30 天为 1 疗程。小儿用量 100~200 克/次,
【适应症】6 个月内的乙脑后遗症患者。
【出处】《中医秘单偏验方妙用大典》
方二 清暑化湿汤
【组成】藿香 10 克佩兰 10 克六一散 12 克生石膏 30 克金银花 10 克连翘
10 克竹叶 10 克
【操作】水煎服,l 日 1 剂。
【适应症】乙型脑炎。
【出处】《中医秘单偏验方妙用大典》
方三 乙脑复方 3 号
【组成】银花、大青叶、生地、白茅根各 30 克连翘、黄芩、赤芍、生大

黄、玄明粉(冲)各 15 克黄连 10 克黄柏、山栀子、丹皮、知母各 12 克生石
膏 90 克龙胆草 6 克生甘草 6 克
【操作】浓煎至 200 毫升,一般 3 岁以下每次服 30 毫升,3~6 岁每次
40 毫升,6 岁以上每次 50 毫升,若用于成人每次 100 毫升,每日 4 次,每日
2 剂。口服困难者,可鼻饲给药。
【适应症】乙脑。
【出处】中医杂志 1987;7:9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脑是脑膜炎双球菌经呼吸道进入人体,以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粘 膜有疼点瘀斑、颈项强直等为主要表现,尤以冬春季节常见的急性传染病。 属于祖国医学“春温”等症的范畴。
一、鼻嗅法
处方 梅香嗅药
【组成】麝香 0.3 克梅片 30 克胆矾 60 克
【操作】研成细末,蘸药末用鼻吸微量,1 日数次,病愈止。
【适应症】脑膜炎引起的头痛、昏迷、呕吐等症。
【出处】《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 二、塞鼻法
处方 矾砂塞药
【组成】绿矾 5 份殊砂 1 份
  【操作】合为细末拌匀,密贮瓶中。用时消毒药棉包上药黄豆大 1 份, 上端开口,塞在 1 侧鼻孔内,每小时换药 1 次,两鼻孔交递塞药,共用 3 次。
【适应症】流脑高热头痛、颈强、手足拘挛、呕吐、神昏。 三、雾化吸入法
处方 菊花气雾剂
【组成】野菊花 500 克
【操作】先将鲜野菊花用清水洗净,加水 1000 克煎煮半小时,浓缩成
50%煎液。采用雾化吸入法,成人每次 2 毫升,儿童减半。治疗带茵者每天
1 次,预防隔天 1 次。
【适应症】流行性脑膜炎。用此法治疗 78 例,1 次痊愈 64 例,占 82.05
%,2 次治愈 5 例占 6.41%,3 次痊愈 9 例,占 11.53%。治愈率 100%。
【出处】江西中医药 1959;(12):12 四、灌肠法
处方 柏草灌肠液
【组成】黄柏、甘草各适量
【操作】将上药水煎保留灌肠,日 2~3 次,病愈至。
【适应症】流脑呕吐较剧者。 五、口服法
方一 清脑汤
  【组成】1 号:银花、板兰根、黄芩、生石膏、知母、葛根、菊花、钩 藤、生地、丹皮各适量。2 号:板兰根、黄芩、石膏、知母、葛根、钩藤、 生地、羚羊角、全虫、菖蒲、天竺黄、安宫牛黄丸各适量
  【操作】1 号方水煎服,日 1 剂;2 号方水煎送服安宫牛黄丸。日 1 剂, 分 3 次服。
【适应症】1 号方宜于流脑轻型;2 号方宜于流脑重型。
【出处】《中医秘单偏验方妙用大典》
方二 流脑汤
【组成】大青叶、板兰根、银花、贯众、野菊花各适量
【操作】水煎服,1 日 1 剂。
【适应症】预防流脑。

【出处】《中药方剂学》
方三 熄风解痉汤
  【组成】生地 15 克当归、甘草、全蝎、地龙各 10 克川芎、蜈蚣、菖蒲 各 3 克荷叶、茅根各 30 克
【操作】水煎服。必要时鼻饲。
  【适应症】流脑热极生风,邪陷心包,神昏抽搐,舌红绛,苔黄燥、脉 数。
【出处】《河南省名老中医经验集锦》 六、鼻法
【组成】煅皂矾末适量
  【操作】用皂矾置瓦片上加热煅红,研成细末,过筛备用,临症吹入患 者两鼻孔内,一般药入鼻 1~3 分钟后即见效。
【适应症】流脑。
【注意】如皂矾末吹入鼻孔后,有黄红色液体流出,即为药效,勿慌。
【出处】江苏中医 1957;(3):40

小儿泄泻


  小儿泄泻是临床常见疾病。小儿脾胃薄弱,无论内伤乳食、外感六淫均 可引起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而致泄泻,本病四时皆有,秋季多发,两岁以 下婴幼儿尤为多见。发病后易耗伤气液,重症可伤阴损阳,产生危笃之变。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婴幼儿消化不良、脂肪泻、肠吸收不良综合症、病毒性肠 炎等病症。
一、灌肠肛点法
处方 1 号液、2 号液、3 号液、4 号液
  【组成】1 号液:神曲、山楂各 15 克、煨诃子 9 克、石榴皮 20 克 2 号 液:板兰根、白花蛇舌草各 3O 克、乌梅、石榴皮各 15 克 3 号液:公英、白 花蛇舌草、地锦草各 30 克、煨诃子 9 克石榴皮、乌梅各 15 克 4 号液:公英、 白花蛇舌草、地锦草、大小蓟各 30 克、地榆 15 克
【操作】上药加水各煎至 30~60 毫升,排便后 10 分钟保留灌肠。每日
1 次,每次 40 分钟。
  【适应症】l 号液加保和丸宜于伤食泻;2 号液加藿香正气丸宜于风寒 泻;3 号液合参苓白木散、理中丸分别宜于脾虚、肾虚泻:4 号液加服白头翁 汤宜于湿热泻。
【出处】吉林中医药 1987;(1):20
二、肛窍插药法
处方 小儿止泻栓
  【组成】雄黄 0.5 克枯矾 1.5 克山楂 5 克米壳 3 克乌梅 3 克诃子 3 克儿 茶 0.5 克
【操作】上药加丁成细末,以聚乙醇—6000 与聚乙二醇—1540 为基质,
制成重 0.5 克栓剂,用时将栓剂放入肛门,拇指与食指将两边臀大肌捏紧,5 分钟后可放开,大便后即可放入。日 3 粒。
【适应症】小儿腹泻。治疗 100 例,痊愈 64 例,好转 31 例,无效 5 例,
总有效率 95%。
【出处】中医杂志 1989;30(3):56 三、口服法
方一 民间小儿八仙方
  【组成】防风 3 克钩藤 3 克蝉蜕 3 克陈皮 5 克炒麦芽 9 克焦山楂 9 克炒 神曲 10 克连翘 6 克
【操作】水煎眼,1 日 1 剂。
【适应症】小儿腹泻。此方疗效显著。
【出处】中医杂志 1988;29(10):12
方二 凌霄花糖浆
【组成】凌霄花根 5000 克干姜 372 克白糖适量
  【操作】上药煎两次,第一次煎 2 小时,第二次煎 1 小时,合并滤液加 白糖浓缩至 4000 毫升,加 0.3%尼泊金装瓶备用。6 个月内婴儿口服 5~10 毫升/次,2~3 次/日;半岁以上,口服 20~30 毫升/次,日 3~4 次,2~3 天为 1 疗程。
【适应症】婴幼儿腹泻各型。治疗婴幼儿腹泻 200 例,痊愈 183 例(91.5
%),好转 9 例(4.5)%,总有效率为 96%,平均疗程 1.5 天。

【出处】赤脚医生杂志 1978;(7):14

惊风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以抽搐伴神昏为特征的症候,又称“惊厥”, 俗名“抽风”。起病急暴,属阳属实者,统称急惊风;病久体虚,属阴虚者, 统称“慢惊风”。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惊厥,散见于高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非感染性中枢神经系统疾患,中枢神经功能异常、中毒、维生素 D 缺乏而引 起的疾病中。
一、鼻嗅法
方一 雄精粉
【组成】雄精 5 份冰片、皂夹子各 1 份
  【操作】共研细末。每次取 0.3~0.6 克,用菖蒲 16 克煎汤趁热嗅其药 气。也可用同量鼻饲。
【适应症】小儿急惊风。
【出处】《中医儿科学》
方二 惊风鼻饲液
【组成】僵蚕、枯矾、薄荷、生姜
【操作】上药煎汤鼻饲。
【适应症】小儿急惊风。
【出处】《卫生宝鉴》
方三 熄风煎
  【组成】苍术、丁香、明天麻、麻黄、蟾酥、麝香、甘草、雄黄、朱砂 各适量
【操作】上药煎汤鼻饲。
【适应症】小儿急惊风。
【出处】《蘡蘡轩修正丸散真方汇录》 二、灌肠肛点法
方一 安宫苏打液
【组成】安宫牛黄丸 1 粒大黄苏打片 10 片
  【操作】上药用温水 100 毫升溶解,注射器推入肛门,保留 15 分钟。可 见肠鸣腹泻,燥屎排尽,热退抽止。
【适应症】小儿急惊风。
【出处】陕西中医 1990;11(4):183
方二 猫尾血溶剂
【组成】猫尾血
【操作】溶于滚水中,而后灌肠。
【适应症】慢惊风。
【出处】民间方
方三 急惊滴液
  【组成】薄荷叶、寒水石各 15 克青黛、白僵蚕、朱砂各 3 克全蝎 2 枚炒 猪牙皂角、槐角各 1.5 克
【操作】诸药共为细末,灯草汤和乳汁调,时时灌肠。
【适应症】急惊风。
【出处】《医学正传》 三、 鼻法

方一 麝香牙皂粉
【组成】牙皂 1 克麝香 0.1 克
【操作】上药共研细末,吹鼻,每日 3 次。
【适应症】惊风。
【出处】中医药研究 1988;(1):25
方二 皂夏细辛粉
【组成】猪牙皂角 3 克生半夏 3 克北细辛 1 克
【操作】诸药共研细末,用鸡心醮药入鼻孔,得喷嚏为验。
【适应症】惊风。
【出处】《婴童类萃》
方三 鼻散
【组成】南星、半夏、皂角、薄荷、细辛各 3 克
【操作】诸药共研细末,鼻。有嚏者可治,无嚏肺绝者不治。
【适应症】惊风。
【出处】《中医外治法简编》 四、口服法
方一 平惊丹(又名五色丹)
  【组成】青黛 6 克朱砂 3 克生石膏 30 克天竺黄 3O 克芦荟 30 克甘草粉 5 克。
【操作】上药除朱砂外,共为极细末,另腊月雪水调生蜜少许,和匀作
丸,每丸潮重 5 克,朱砂为衣,阴干收入瓷瓶内。每用 1 丸,研碎,煎竹叶、 钩藤、灯芯汤送服。病重者日可 2~3 丸,以大便通、微汗出为度。
【适应症】小儿壮热不解、突起惊风,不啼哭,亦无泪,有时惊叫一声,
手足搐搦,大便不通。
【出处】中医报 1987 年 1 月 27 日第 2 版。
方二 开窍化痰汁
【组成】鲜石菖蒲根汁 1 汤匙竹沥 1 酒杯地龙 7 条(洗净)
【操作】将鲜地龙入白糖内化水,与余药调匀。分服。
【适应症】小儿急惊风,属风痰者。
【出处】《简易中医疗法》

脑积水


  脑积水是由于脑脊液循环障碍,颅内脑脊液量增多而产生颅内压增高, 头颅显得特大,骨缝分裂、常伴发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智力一定程度落后。
一、点滴法
处方 鱼胆汁
【组成】鲫鱼胆 2 个蒸馏水
【操作】取鱼胆汁加入蒸馏水稀释,高温消毒,滴鼻,每日 3 次,每次
2~4 滴,5 日为 1 疗程,需配其他疗法。
【适应症】脑积水。
【出处】《中国民间疗法》 二、吹鼻法
处方 二丁末
【组成】苦丁香 3 克白丁香 0.3 克
  【操作】上药共研细末,每次吹入鼻中少许,日 3 次,l 剂为 1 疗程。 同时配合内服中药。
【适应症】脑积水。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1980;(12):568 三、口服法
方一 兴阳活络散
  【组成】附子、蜈蚣、僵蚕、全虫、土元、乌梢蛇、肉桂、制马钱子、 鹿茸适量
【操作】口服以加味三甲散(鸡内金、炮山甲、制鳖甲、榧子仁、槟榔、
番泻叶、焦三仙、砂仁)配紫河车粉。外用导水丹(苦丁香、白丁香)吹鼻。
【适应症】解颅
【出处】《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
方二 刘氏经验方
  【组成】鱼枕骨、抽葫芦、茯苓皮、土鳖虫、路路通、穿山甲、冬瓜皮、 决明子、石菖蒲、广郁金各适量
【操作】水煎服。用量酌情而定。
【适应症】先天性脑积水属实证者。
【出处】卢祥之《名中医治病绝招续编》

流涎


  流涎是涎液自流,溢于口外,又名“滞颐”。如《诸病源候论》说:“滞 颐之病,是小儿多涎唾流出,渍于颐下,此由脾冷液多故也”。
一、口窍掺药法
处方 牛黄青黛粉
  【组成】牛黄 3 克青黛、上朱砂,冰片、元明粉各 10 克煅硼砂 30 克珍 珠母 5 克人中白 15 克
【操作】上药共研细末,掺于患儿口腔及颐部。用量酌定。
【适应症】小儿流涎。
【出处】《幼科条辨》 二、口窍涂药法
处方 桑白汁
【组成】取鲜桑白皮适量榨汁
【操作】取上药汁涂患儿口中。
【出处】《幼幼新书》 三、口服法
方一 抑制唾液饮
【组成】益智仁 5 克五味子 3 克诃子 2 克甘草 2 克
【操作】捣成粗末,纱布包裹,开水冲泡,当茶频频喂饮。
【适应症】小儿流涎。
【出处】《中医秘单偏验方妙用大典》
方二 暖脾控涎汤
【组成】炒白术 60 克雄黄 1 克吴茱萸 6 克法半夏 6 克皮硝 3 克生草 3

【操作】共为细末,1 日 2 次,每次 3 克(水冲服)。
【适应症】小儿流涎。
【出处】《中医临床验方集》
方三 固涎散
【组成】桑螵蛸 30 克菖蒲、远志、五味子、五倍子、当归、茯苓、人参
各 9 克山茱萸 12 克龟板 15 克
  【操作】上药除人参煎汤外共为细末,每服 6 克,人参汤送下(无人参 可用党参 3 倍量)。亦可煎眼。
【适应症】流涎。
【出处】《千家妙方·下册》

重舌


  重舌,又称“子舌”、“重舌风”。在舌下连根处红肿胀突形如小舌, 谓之重舌。为婴幼儿较常见病症。相当于现代医学舌下粘膜炎症或舌下腺囊 肿。
一、吹法
处方 金丹
【组成】枪硝 5.4 克蒲黄 1.2 克生僵蚕 3 克牙皂 0.4 克冰片 0.3 克
【操作】上药研细末,吹入重舌处。
【适应症】重舌。
【出处】《医碥》 二、点法
方一 竹柏末
【组成】竹沥青、黄柏末各适量
【操作】二味药和匀,无时点重舌上。
【适应症】重舌。
【出处】《千金要方》
方二 木兰醋汁
【组成】木兰皮(取汁)、醋各适量
【操作】用醋 1 升煮木兰皮取汁,点重舌上。
【适应症】重舌。
【出处】《子母秘录》 三、漱法
方一
【组成】五灵脂 30 克(研末)米醋适量
【操作】上药末,用米醋一大碗煎,渐噙漱口。
【适应症】重舌。
【出处】《胜金方》
方二
【组成】半夏 20 枚
  【操作】上药水煮过,再泡片时,乘热以酒一升,浸之,密封良久,热 漱含吐之。
【适应症】重舌。
【出处】《集简方》 四、口服法
处方 退热凉血汤
  【组成】黄连、黄芩各 3 克生地 9 克玄叁 9 克菖蒲 6 克丹皮 6 克二花 10 克、刘寄奴 10 克生甘草 6 克。
【操作】水煎服、1 日 1 剂,分 2~3 次服。
【适应症】热入营分,舌肿及重舌。
【出处】《中医秘单偏验方妙用大典》

第八章 五官科

耳鸣耳聋


  耳鸣是指病人自觉耳内鸣响,如闻蝉声,或如潮声。耳聋是指不同程度 的听觉减退,甚至消失。耳鸣可伴有耳聋,耳聋亦可由耳鸣发展而来。多见 于外耳病变、鼓膜病变、中耳病变及急性传染病、中枢性疾病等。
一、塞耳法
方一 芥菜子粉
【组成】芥菜子 30 克
  【操作】上药研细末,装在药棉球里,塞入耳朵内,每晚睡前使用,次 晨更换新的药棉球。
【适应症】实证暴鸣暴聋。
【出处】《中医简易外治法》
方二 矾连油
【组成】枯矾 3 克黄连 3 克香油 25 克
【操作】上药为末调膏,装入药棉球里,每晚睡前塞耳内,次晨换之次。
【适应症】耳聋伴有分泌物。
【出处】《中医简易外治法》 二、耳窍压条法
处方 巴椒蜡条
【组成】巴仁、川椒、菖蒲各等份全虫、松香少许
  【操作】上药共研细末,用黄蜡为条,放耳内抽之,两耳交替,每日 1 次,每用抽 10 下,至病愈。
【适应症】肾虚耳鸣耳聋。
【注意】孕妇禁用。
【出处】《中医外治法类编》 三、口服法
方一 参须京菖茶
【组成】参须 3 克京菖 3 克茶叶 3 克
【操作】每日 1 剂,沸水冲泡,代茶饮以味淡为度。
【适应症】体虚耳窍不用、听力下降。
【出处】《中国药茶》
方二 菖芍通气散
【组成】香附 6 克川芎 9 克赤芍 12 克柴胡 10 克石菖蒲 9 克
【操作】水煎服,1 日 1 剂。
【适应症】耳内胀闷堵塞感,听力减退。
【出处】《中医耳鼻喉科学》
方三 连羚汤
【组成】连翘 6 克羚羊角、薄荷、夏枯草、麦冬、生香附各 3 克
【操作】水煎服,1 日 1 剂。
【适应症】耳胀似闭以聋。
【出处】《400 种病症民间验方》 四、耳内吹粉法
处方 鲩石冰片粉
【组成】鲜黄花鱼的鱼鲩石 10 块冰片 1 克

  【操作】将上药共研极细粉,过筛,贮瓶密封,用时取药粉少许,放在 细竹管一端,或放在细纸卷的一头,将有药的一端,对准耳孔,轻轻吹进耳 内。
【适应症】实证耳聋。
【出处】《中医简易外治法》

中耳炎


  中耳炎是指中耳发生的化脓性或非化脓性(渗出性)炎症,有急性、慢 性之分。中医称“脓耳”、“聤耳”。
一、点滴法
处方 核桃油
【组成】核桃仁 500 克冰片 15 克
  【操作】将核桃仁研细煮熟,乘热用双层纱布包裹榨油,加入研为极细 末的冰片粉于油中,加温拌匀,装入消毒瓶内备用。先用 3%双氧水洗去耳 内分泌物,擦干。以上药点耳 2~3 滴,每日 2~3 次,至愈为止。
【适应症】渗出性中耳炎。
【出处】四川中医 1987;(4):39 二、耳窍下捻法
处方 红升捻
【组成】红升丹 60 克冰片 30 克麝香 1.5 克
【操作】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先清除患侧外耳道分泌物,再
用 3%双氧水拭净,然后以 25%酒精浸湿棉捻(脱脂棉搓成长 2~3 厘米,直
径 1 毫米的棉捻,消毒备用)在药末中拌匀,置于外耳道底部(勿伤鼓膜),
每 1~2 日换药 1 次,2~4 次后脓止耳开。
【适应症】化脓性中耳炎。
【出处】陕西中医 1986;(12):350 三、耳窍吹粉法
处方 胆矾粉
【组成】猪胆 1 个白矾 12 克冰片 2 克臭大姐 2 个
  【操作】将猪胆切一小口,余药研末填入,阴干或炙干,取出药末瓶贮 备用。每日取少许吹耳 2 次,7 天 1 疗程。
【适应症】晚期久治不愈的中耳炎。
【出处】北京中医 1986;(6):58 四、口服法
方一 消水法
【组成】麻黄 6 克杏仁、苡仁、桔梗、远志、木通各 10 克防风、防己各
7 克蝉衣 5 克制南星、木香各 4 克
  【操作】上方可随症加减,水煎服,1 日 1 剂。服药时可配合闭目鼓气, 以中耳有气过之声为度,并连续做吞咽动作 10 余次。
【适应症】渗出性中耳炎。临床治疗 100 例 126 耳,痊愈 92 耳,有效
32 耳,无效 3 耳,总有效率 97.6%。
【出处】江苏中医 1986;(12):11
方二 泻脓方
  【组成】香附 10 克黄芪 15 克柴胡 6 克黄芩 10 克生地 10 克龙胆草 4.5 克白芍 10 克甘草 10 克白芷 6 克地骨皮 10 克当归 10 克
【操作】水煎 2 日 1 剂,分 4 次服、7 剂 1 疗程。
【适应症】化肿性中耳炎。本方有奇效。
【出处】《临症会要》 五、塞耳法

处方 冰片霜
【组成】冰片适量
  【操作】冰片放瓷碗内,上扣大小相同瓷碗一个,对好后胶布密封,用 武火熏烤约 3~5 分钟,冷却后开封刮霜。用时先清除耳内脓汁,再以棉球沾 冰片霜塞入耳内,1 日 2 次,5~7 天 1 疗程
【适应症】化脓性中耳炎。
【出处】吉林中医药 1985;(3):22 六、耳内加压法
处方 田螺冰片水
【组成】活田螺 1 个
  【操作】活田螺洗净,置清水中,48 小时后挖开盖头,加入冰片少许, 取其水滴耳内,按压耳屏数次,1 日 3 次,连用数日。
【适应症】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
【出处】《中医外治方药手册》

化脓性中耳炎


  化脓性中耳炎分为急性和馒性,急性者是中耳粘骨膜的急性化脓性疾 病。一般多见于小儿,常伴发于急性传染病。慢性者是中耳粘骨膜,甚至侵 及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疾病,特点为鼓膜穿孔,反复流脓,听力损害,有 时可引起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一、滴耳法
方一 耳炎灵
  【组成】大黄、黄芩、黄连、黄柏、苦参各 20 克冰片 6 克香油 500 毫升 液体石腊 1000 毫升
  【操作】先将前五味放入香油锅内浸泡 24 小时,然后加热炸至药枯成黑 黄色时滤净药渣,再加石腊、冰片粉,搅匀过滤分装于空眼药瓶内备用。用 时先以棉签拭净耳内脓液,再将药液滴耳内 1~2 滴,每日 1 次。
  【适应症】化脓性中耳炎(脓耳)。临床观察 377 例,痊愈 246 例,好 转 112 例,无效 21 例,总有效率为 94.4%。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1981;(10):24
方二 蚯蚓白糖液
【组成】蚯蚓 30~40 条白糖 30 克
  【操作】取肥大活蚯蚓清水洗净置洁净消毒容器内,再将白糖放入,用 消毒镊轻搅。约 20~30 分钟后白糖溶化,蚯蚓躯体萎缩卷曲渗出黄白色液。 再从纱布过滤盛入消毒瓶备用。用时先以 3%双氧水清洗中耳内脓性分泌 物,并用消毒棉球擦干。每次将药液滴入耳内 2~3 滴,每日 2~3 次。滴药 后在外耳道塞一无菌干棉球。
【适应症】急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治疗 50 例,均于 1 周内痊愈。
【出处】吉林中医药 1986;(5)19
方三 白背叶滴剂
  【组成】鲜白背叶 500 克鲜白背叶根 1500 克(干品 1000 克)氢化可的 松 0.2 克
【操作】(1)先将鲜白背叶洗净捣碎,加入 60%乙醇 700 毫升左右,
浸渍 10 天,每天搅拌 1 次,用纱布挤压除渣,三层纱布过滤取汁;加入氢化 可的松搅令溶解。(2)取白背叶根切片,加水适量煎煮提取 2 次;首煎 2 小时,二煎小时;分别用二层纱布过滤。合并滤液,浓缩至稠膏状,待 冷,加入 3 倍 95%乙醇,搅拌后静置 24 小时以上过滤,回收乙醇,与上述 白背叶浸液合并拌匀过滤即成。分装备用。滴药前先以 3%双氧水清洁外耳 道,滴白背液于患耳。1 日 3 次,1 次 2 滴,15 日为 1 疗程。
【适应症】中耳炎。治疗 87 例,75 例用药 1 疗程痊愈,总有效率 91.95
%。
【出处】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8(3):180
方四 滴耳油
【组成】蜈蚣 1 条冰片 3 克香油 30 克
  【操作】冰片研细备用。香油放入铁勺烧开,把蜈蚣折成 2~3 段,放油 内炸至微黑色取出,蜈蚣弃去。香油未凉前放入冰片溶解,摇匀,存入干净 瓶内备用。用时先将耳内脓液用药棉清洗干净,将药滴入耳对;’1 日 2~3
  
次,一般 2~3 天即愈。
【适应症】化脓性中耳炎。治疗 20 例均愈。
【出处】新中医 1982;(6):29 二、耳内吹粉法
方一 脓耳散、
【组成】头发 20 克蚕茧 7 个白矾 100 克冰片 6 克
  【操作】先将头发和蚕茧剪碎放铁勺内用火煅烧成炭,再将白矾兑入勺 内,直至白矾全部枯干成块为度,待冷研极细末,与冰片混合研匀,装瓶备 用。用时先用 3%双氧水清洁耳道,拭干后再用细纸筒将脓耳散 0.3 克吹入 耳内;每日 2 次。3~4 次即愈。
【适应症】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1983;(2):23
方二 双粉散
  【组成】轻粉 0.5 克红粉 0.1 克冰片 0.2 克滑石 0.2 克麝香 0.2 克(人 造)
  【操作】上药共为细末。用时将外耳道用淡盐水洗净,取双粉散少许, 用纸卷轻轻吹入即可。用药 12 小时后患耳内的药末与脓汁结成干痂。三天后 自行脱落(切勿扣出)即愈。如不愈再用药,1~2 次即可。
【适应症】化脓性中耳炎。用本方治疗 81 例,痊愈 76 例,治愈率为 93.8
%。
【出处】吉林中医药 1986;(1):7
方三 麝冰龙枯散
【组成】麝香 0.3 克冰片 0.1 克龙骨 30 克枯矾 30 克
  【操作】先取龙骨、枯矾研面,然后加入麝香、冰片与上药共研调匀, 置于广口瓶内勿泄气。用时先以黄柏煎液洗患侧耳道,待干后取少许药未吹 入患侧耳道内。每日 1 次。
【适应症】化脓性中耳炎。
【出处】陕西中医 1986;7(3):128
方四 治耳灵
【组成】川黄连粉 3 克黄柏粉1.5 克紫草粉 1.8克氯霉素 1 克四环素0.75

【操作】将上药混合过 80 目筛后装瓶备用。先将耳用 3%双氧水洗拭,
再用细棉棒将耳擦干,然后把药粉少许吹入患耳中,每日用药 1 次。
【适应症】化脓性中耳炎。
【出处】新中医 1981;(12):25 三、塞耳法
处方 冰片适量
  【操作】将冰片放瓷碗内,上扣大小相同瓷碗 1 个,对好后胶布密封, 用武火熏烤约 3~5 分钟,冷却后开封刮霜。用时先清除耳内脓液,再以棉球 沾冰片霜塞入耳内,1 日 1 次,5~7 天 1 疗程。
【适应症】化脓性中耳炎。
【出处】吉林中医药 1985;(3)22 四、药捻法
方一 香丹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