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的名字叫什么名字:家用九窍给药治病小窍门(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23:53:20
便血


  便血,又称血便、下血、泻血、结阴等。凡血自大便而下,或血便夹杂 而下,或先便后血,或先血后便,或单纯下血,均称便血。多因脾胃虚寒或 胃肠积热,胃肠脉胳受损,血液下渗肠道而致。西医之上、下消化道出血, 也可出现便血证候。另据血之清浊,又有肠风、脏毒之分。
  诊断要点:①凡是大便下血,无论在便前、便后,或血便夹杂而下,或 单纯下血者;②柏油样便,或大便潜血阳性者。一、熏洗法
处方 熏洗方
  【组成】无花果叶 40 克[操作】上药水煎取 1000 毫升,趁热熏肛门痔疮, 待水温降至 38℃时,淋洗患处,每日 1 次,5~10 次为 1 疗程。
【适应症】痔疮下血之便血,有效率 98%。
【出处】《百病奇效良方妙法精选》 二、灌肠法
方一 白药灌肠液
【组成]云南白药 30 克
  【操作]将云南白药溶于 150~200 毫升生理盐水中,保留灌肠,每日 1 次,连用 3~5 次。
【适应症】原因不明肠出血。有效率 100%。
【出处】中级医刊 1983;(3):29
方二 苦参地榆液
  【组成】苦参 10 克川连 6 克白芨 30 克锡类散 2~4 支仙鹤草 30 克地榆 炭 30 克
【操作】上药浓煎取 200 毫升,于每晚 8 时病人解大便后作保留灌肠,
每 5~10 分钟移动体位 1 次,10 次为 1 疗程,疗程间隔 2~3 天。
【适应症】炎性肠病引起的便血。
【出处】黑龙江中医药 1989;(6):18 三、口服法
方一 溃疡止血粉
【组成】白芨 100 克参三七 100 克乌贼骨 100 克
  【操作】上药共研成细粉,每日 3 次,每次 5~10 克,温开水送服。同 时配服止血 1 号方(黄芪、煅龙牡各 15 克,太子参、乌贼骨各 12 克,白术、 当归各 6 克,白芍、阿胶珠、地榆炭、侧柏炭各 10 克,炙甘草 6 克)水煎 1
日 1 剂,分 2 次眼。
  【适应症】上消化道急性出血所致便血。用本方治疗 80 例,大便潜血转 阴 79 例,无效 1 例。平均止血时间 5.1 天。
【出处】《百病奇效良方妙法精选》
方二 四黄汤
【组成】生大黄 15 份黄连 9 份生地 30 份生黄芪 15 份生甘草 6 份
【操作】上药共研细末,过 20 目筛后混合,分装 30 克袋备用,用时取
1 袋,加水 200 毫升煮沸 2 分钟,过滤去渣凉服。每日 1 包,分 2 次服;重 症每天 2 包,分 4 次眼。5 天为 1 疗程。
【适应症】上消化道出血之便血症。
【出处】《急难重症新方解》

方三 止血 1 号
【组成】大黄炭 10 克白芨 30 克地榆 15 克苎麻根 30 克紫珠草 15 克甘草
3 克
【操作】上药水煎浓缩成 50 毫升,加入防腐、矫味剂按比例制成 500
毫升、20O 毫升、100 毫升瓶装规格。每次服 30~50 毫升,1 日 2~3 次。于 血止 3~4 天后停药。必要时可适当补液、输血,并用西药消炎、抗过敏、抗 肿瘤,处理原发病灶。
【适应症】上消化道出血(远血)、痔疮出血(近血)之便血症。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8;(6):18—19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本病是以溃疡为主的慢性结肠炎症。以腹泻、腹痛及粪便中杂有脓血粘 液,并反复发作为特点。类属于中医所称“肠风”、“肠澼”、“休息痢” 等病证范围。
  诊断要点:①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下腹痛、左下腹痛、腹泻、血便或 粘液脓血便。重者有发热、多关节炎等表现。少数暴发性一日数十次水泻, 高热、腹胀痛。粪便检查无致病菌、寄生虫、病原体等;②纤维结肠镜检查 可见直肠、结肠有相应病变;③钡剂灌肠可见肠壁溃疡所致的一系列相关改 变。
一、灌肠法
方一 灌肠方
【组成】百部 15 克苦参 30 克乌梅 15 克五倍子 15 克枯矾 10 克大黄 10

【操作】上药浓煎 100 毫升,用金黄散适量加藕汁调成糊状,每次取 50
毫升保留灌肠,每日 2 次。
【适应症】溃疡性结肠炎,肉芽性结肠炎,急性直肠炎。
【出处】《实用中医肛肠病学》
方二 白藓皮煎
  【操作】上药加水 1500 毫升,煎成浓液 300 毫升,每次取 30~50 毫升, 保留灌肠。
【适应症】溃疡性结肠炎。
【出处】《肛门直肠病学》
方三 白头翁苦参液
【组成】白头翁、苦参各 12 克丹参、赤芍、炒白芍各 10 克
  【操作】将上药每次加水 1000 毫升,煎煮 1 小时,煎 2 次浓缩至 200 毫升,每晚排便后用导管插入肛门20~25厘米,并缓慢注入35℃的药液150~
200 毫升(儿童 50~80 毫升),10 日为 1 疗程。治疗 1~5 个疗程。
  【适应症】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用本方治疗 245 例,痊愈 173 例,好转 65 例,无效 7 例,总有效率 97.1%。
【出处】江苏中医 1989;(5):105
方四 辩证分型方
【组成】
处方 1:石榴皮 30 克白鸡冠花 25 克白头翁 15 克秦皮 15 克黄柏 12 克黄
连 10 克白芨 15 克木槿皮 15 克仙鹤草 20 克(经验方)处方 2:青陈皮各 12 克白芍 12 克防风 10 克柴胡 10 克茯苓 20 克炒苡仁 15 克白术 15 克(经验方) 处方 3:苍术 20 克白术 20 克党参 15 克炒扁豆 10 克生苡仁 20 克山蘑菇 15 克芡实 30 克煨豆蔻 15 克败酱草 10 克柴胡 9 克升麻 9 克黄芪 15 克白芍 15 克(经验方)处方 4:土大黄、苦参各 30 克白芨、地榆炭、杜仲炭各 10 克
(土苦汤)
  【操作】上述各方根据辨证酌选,先以清水浸泡 2 小时,然后以文火煎 取两遍药汁,将其浓缩成 100 毫升,每天保留灌肠 1 次,15 日为 1 疗程。方
1 宜于湿热下注型,方 2 宜于肝郁湿阻型,方 3 宜于气虚滑脱型,方 4 宜于 便血较多者。

【适应症】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出处】方 1~3《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方 4 新中医 1986;(10):
37
二、纳肛法
处方 阿胶栓
【组成】阿胶 20~30 克
【操作】将阿胶放入茶缸内,隔水加热使之转化后,取出剪成 1.5~2
克小段,然后再逐块直接放入沸水中充分软化后立即用镊子挟出,用手捏成 椭圆型而又光滑的栓剂备用。用时先将本药栓放入热水内,待其软化光滑后 让患者取膝胸卧式或膀胱截石位,将本品立即塞入肛门,再用 26 号肛门管送 入,送入的深度和枚数以病位高低和病变范围大小多少而定。一般 1~2 枚, 每日大便后上药 1 次,7~10 日为 1 疗程,疗程间隔 4 日。
【适应症】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用本法治疗 200 例,显效 118 例,有效
76 例,无效 6 例,总有效率 97%。
【出处】江苏中医 1989;(5):10 三、口服法
方一 理肠丸
  【组成】柴胡 9 克白芍 15 克枳实 9 克木香 6 克黄柏 9 克苦参 9 克乌梅 8 克甘草 3 克
【操作】腹痛剧烈加玄明粉、木瓜、五灵脂;腹泻甚者加诃子、赤白脂、
石榴皮;腹胀加川朴、莱菔子;湿胜加藿香、草蔻;热重加黄连、白头翁、 黄芩;纳呆加神曲、山楂;便血加地榆、槐花;挟瘀加丹参、桃仁;便秘加 大黄;脾虚去黄柏、苦参,加党参、白术、扁豆、茯苓;肾虚加补骨脂、吴 萸、肉蔻、五味子。同时配合灌肠疗法:党参 9 克,黄柏 9 克,乌梅 6 克, 马齿苋 15 克,浓煎至 30 毫升保留灌肠,隔日 1 次,4 周为 1 疗程。汤药每
日 1 剂,水煎分 2 次服。
【适应症】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
【出处】福建中医药 1986;17(4):21
方二 温肾健脾汤
  【组成】附子、炮姜各 9 克补骨脂、党参、炒白术、炒莲肉各 15 克白头 翁、赤芍、陈皮各 12 克川黄连、五味子各 6 克丹参 18 克
大便次数多加煨诃子、赤石脂;粘液量多加苍术、法半夏;脓血多加苦
参、地榆;腹痛较剧加白芍、元胡;体质极差者易党参为生晒参。
【操作】水煎服,日 1 剂,分 2 次服。
【适应症】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出处】广西中医药 1989;(2):12
方三 乌梅败酱方
【组成】乌梅 12~15 克败酱草 12 克黄连 4.5~6 克木香(后下)9 克当
归 10 克炒白芍 12~15 克炒枳实 10 克太子参 12 克炒白术 10 克茯苓 15 克葛
根 12 克炙甘草 6 克


  【操作】(1)水煎服,每日 1 剂,分 2 次服。(2)乌梅用 50%醋浸一 宿,去核打烂,和余药按原方比例配匀,烘干研末装入胶囊。每服生药 1.5 克,每日 2~3 次,空腹温开水送下。
  
  【适应症】慢性非恃异性结肠炎。长期腹泻、大便粘滞或带脓血,腹痛 坠胀或里急后重,脘腹痞闷、纳少乏力,面色黄白,舌质淡暗、苔腻,脉弦 缓滑。
【出处】中国中医药报 1989;12 月 11 日
方四 黄氏肠炎方
  【组成】党参、白术、焦楂曲、大腹皮、木香、炒扁豆、夏枯草各 10 克失笑散(包煎)、茯苓、海藻、秦皮各 12 克柴胡 5 克
【操作】水煎服,每日 1 剂。
【适应症】慢性结肠炎。
【出处】《全国名老中医验方选集》

黄疸


  黄疸亦称黄瘅,有阳黄、阴黄和急黄之分。主要病因为时气疫毒、湿热、 寒湿之邪侵袭,或酒食不节、劳倦内伤以致肝胆脾胃功能失调。寒湿阻遏、 湿热蕴蒸、气机郁滞,肝失疏泄,胆液渗溢于肌肤而发为黄疸。本病相当于 西医的黄疸型肝炎、胆道梗阻类疾病。
  诊断要点:①临床以面、目、身肤熏黄,胁痛,小便黄赤,大便灰白为 特征;②发病前多见时气疫毒、湿热、寒湿之邪侵袭,或酒食不节,素日身 体虚弱;③发病初期不出现黄疸及其它体征,而是发热、纳差、恶心、呕吐、 腹胀、四肢无力;④咏弦或浮弦,舌质红,苔黄腻或少腻;⑤以综合性诊断 方法为主,包括接触史,症状体征及发病过程进行具体分析、参考黄疸指数。
一、吹鼻法
方一 退黄散
【组成】瓜蒂 3 克母丁香 3 克赤小豆 1.5 克
  【操作】上药共为细末,每晨取少许药末吹入鼻内,连用 5 天,流出黄 水为妙。
【适应症】黄疸型肝炎。
【出处】《百病奇效良方妙法精选》
方二 苦丁香散
【组成】苦丁香、白胡椒、白丁香各等份
  【操作】将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少许吹入鼻中,以流出黄 水为度。隔时 1 次,10 次为 1 疗程,病愈停用。
【适应症】急性黄疸型肝炎。
  【注意】吹药入鼻中时,可口含水,以防药误入气道。若用后刺激性强, 使病情加重者停用。用药后若发鼻干,可涂芝麻油润之。
【出处】《常见病中草药外治疗法》
二、塞鼻法
处方 苦素丹粉
【组成】苦素丹(甜瓜蒂)适量
  【操作】取上药适量研为细末,过筛。取 0.1 克分 6 包。先以两包深深 地吸入两鼻孔,隔 40 分钟清洁鼻腔;再吸入两包,每隔 40 分钟清洁鼻腔, 又吸入两包。共分 3 次吸完。间隔 7~10 天依上法,再吸 0.1 克,以此类推, 吸完 0.4 克为 1 疗程。即先后共吸 4 次,大约要间隔 10 天。急性期 1 个疗程, 慢性期 2 个疗程即可见效。
【适应症】黄疸(阳黄证)。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三、口服法
方一 活血解毒汤
  【组成】泽兰 15 克郁金 15 克丹参 15 克桃仁 15 克虎杖 20 克白茅根 20 克栀子 12 克贯众 12 克生大黄 9 克
  【操作】水煎服,1 日 1 剂。黄疸重加茵陈、金钱草;纳差甚加草蔻、 焦楂、神曲、麦芽;恶心较重加藿香、竹茹;腹胀明显加莱菔子、佛手、厚 朴;肝脾肿大加三棱、莪术、鳖甲、牡蛎等。
【适应症】急性黄疸型肝炎。

【出处】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89;13(3):20
方二 金茵六一散
  【组成】金钱草 10~20 克茵陈 30~60 克滑石 20~30 克甘草 5~10 克枳 壳 3~6 克
  【操作】水煎 1 日 1 剂,分 3 次服。湿热重加黄柏;便秘加大黄;食滞 加山楂、炒莱菔子。
  【适应症】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用本方治疗 100 例,均获痊愈(临床 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疗程最短 10 天;最长 16 天。
【出处】湖北中医杂志 1986;(2):18
方三 健胃和肝汤
  【组成】茵陈、茯苓、黑山栀、赤小豆各 9 克制苍术、制半夏、小温中 丸(分两次吞)各 6 克黄柏 4.5 克炒米仁 12 克青陈皮各 4.5 佛手花 3 克
【操作】水煎服,日 1 剂。
【适应症】黄疸性肝炎、胁下隐痛,面目萎黄,乏力,脉细弦。
【出处】《上海老中医经验》
方四 茵陈解毒汤
  【组成】茵陈 15 克栀子 10 克龙胆草 6 克银花 12~15 克板蓝根、金钱草 各 10~15 克
【操作】水煎服,每日 1 剂,胁痛加柴胡 10 克,郁金 10 克;腹胀重者
加厚朴 6~10 克,山楂 10~12 克。
  【适应症】湿热内蕴之黄疸,身目皮肤黄如柏色,口干喜冷饮,腹胀胁 痛,纳呆厌油,大便干燥色灰,脉弦滑或弦数,苔黄腻。
【出处】《翁维良等,郭士魁临床经验选集》
方五 清热利胆方
  【组成】茵陈、酒芩、土茯苓、赤芍、藕节、泽兰、车前子各 6 克郁金、 藿香、橘红各 3 克杏仁 3.5 克
【操作】水煎服,每日 1 剂。此方为小儿用量,成人须酌加量。
【适应症】粘液性不全性阻塞性黄疸。
【出处】《余瀛鳌,等。现代名中医类案选》

胆囊炎


  胆囊炎有急、慢性之分。可以是原发的,即不伴有胆囊结石;也可以是 继发的,即继胆囊结石而后发生胆囊炎。急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管阻塞和细 菌侵袭而引起的胆囊炎症,临床特征为右上腹阵发性绞痛,伴有明显的腹肌 强直和触痛。慢性胆囊炎常为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症,或因胆固醇的代谢紊乱 而引起,可伴有或不伴有胆囊结石,常有上腹部不适和消化不良,时或伴有 急性发作。相当于中医学“胁痛”、“结胸”、“黄疸”等病证范畴。
  诊断要点:急性胆囊炎:①多以进油腻晚餐为诱因;②突发右上腹持续 性剧烈疼痛伴阵发性加重,可向左肩肿部放射,常有恶心、呕吐和发热,一 般无寒战;③右上腹压痛、肌紧张,墨菲氏征阳性,有时可触及肿大之胆囊。 有压痛。少数病情严重者可有轻度黄疸;④化验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细胞计数 增高;⑤超声检查及 X 线平片可协助诊断。慢性胆囊炎:①上腹或右季胁部 隐痛,胀痛或腰背不适。可有餐后上腹饱胀,嗳气打呃、消化不良等。多在 进油腻食物后症状明显,可有胆绞痛及急性胆囊炎发作史;②胆囊区可有压 痛,可扪及肿大之胆囊;③胆囊造影、超声检查及十二指肠引流等,可协助 诊断。
一、灌肠法
处方 承气利胆液
  【组成】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或地胆头、穿心莲、银 花藤适量
【操作】上方任选一种,水煎约 200 毫升,温度以手背能耐受为宜。令
病人取左侧卧位,抬高床尾,应用小号导尿管插入肛门至乙状结肠(约 30 公分),高位保留灌肠。灌肠高度以高床 60 公分、每分钟 50 滴为宜。每日
1 次,7~10 日为 1 疗程。
【适应症】胆囊炎湿热蕴结型。
【出处】《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 二、口服法
方一 清热利胆汤
  【组成】银花 30 克公英 30~50 克连翘、茵陈、赤芍各 30 克柴胡、黄芩、 姜半夏、川军各 10 克生甘草 9 克
【操作】水煎,1 日 1 剂,分 2 次服;病重疼甚者 1 日 2 剂,每 6 小时
服药 1 次。10 天为 1 疗程,一般 3~4 疗程。内热盛者加黄连、栀子;肝胆 实热者加龙胆草、芦荟、栀子;腹满燥实者加川朴、枳实、皮硝;大便干燥 者加皮硝;痛甚将赤芍改为白芍,再加九香虫、元胡;湿偏重者加苍术、苡 米;气虚去川军加黄芪、潞党参;血虚去川军加当归。
【适应症】急性胆囊炎。治疗 250 例,服药 4 个疗程,治愈 96 例,显效
106 例,好转 38 例,无效 10 例。总有效率 96%。胆石症并发胆囊炎 108 例, 其中经治疗排去结石者 38 例。
【出处】中西医结合结志 1988;8(2):112
方二 利胆活血汤
  【组成】柴胡、枳实、陈皮、三棱各 10 克郁金、香附、川楝子、白芍、 赤芍各 15 克丹参、蒲公英各 20 克
【操作】水煎,l 日 1 剂,分 2 次服。发热甚者加败酱草、黄芩;呕吐

者加茯芩、半夏或淡竹茹;大便干结加生大黄、当归;疼痛明显加元胡、姜 黄、佛手。
【适应症】慢性胆囊炎。治疗 34 例,治愈 29 例,好转 5 例,总有效率
100%。
【注意】治疗期间忌食辛辣生冷油腻之物。
【出处】河北中医 1989;11(6):22
方三 牛胆散
【组成】鲜黑牛胆 1 枚黑豆 100 克郁金、半夏、枳壳、木香、白术各 30

【操作】将上药装入牛胆内封口,待胆汁将药浸透后,置瓦上焙干,研
末过筛,装胶囊备用。每次服 2 粒;1 日 3 次。1 料药为 1 疗程。症状消失后 继服 1 料。
【适应症】慢性胆囊炎。
【出处】新中医 1988;20(5):54
方四 疏肝利胆汤
  【组成】柴胡、元胡各 12 克白芍 20 克枳壳、木香各 10 克川楝子 15 克 菌陈、金钱草、麦芽各 30 克大黄(后入)、甘草各 6 克
【操作】每日 1 剂,水煎服。急性发作伴高热者,白芍易赤芍 15 克,重
用大黄 15 克,加金银花,败酱草各 30 克,胆草 15 克;恶心呕吐者加半夏、 陈皮各 10 克,竹茹 15 克;右胁刺痛舌有瘀斑者加郁金 12 克,丹参 30 克; 病久阴伤舌红少苔者去木香、金钱草、大黄、加麦冬、沙参各 15 克、枸杞子
12 克;伴结石者加地龙 15 克,内金 10 克,重用金钱草 60 克。
【适应症】急慢性胆囊炎。
【出处】山东中医杂志 1988;(6):22
方五 加减大柴胡汤
【组成】柴胡、赤芍、黄芩各 15 克半夏、枳壳、大黄(后下)、郁金各
9 克茵陈、蒲公英、瓜萎各 30 克川金钱草 60 克
  【操作】每日 1 剂,水煎分 2 次服。胆石症加鸡内金 9 克、芒硝 9 克, 以消石化坚;胆道感染加五味子 9 克,山豆根 30 克以解毒;胆囊炎加生牡蛎
30 克以软坚消肿。
  【适应症】胆囊炎、胆石症、胆道感染等疾患,凡见身目俱黄、右胁胀 痛拒按,院腹胀满、大便干结、苔黄腻、脉弦数者。
【出处】《中医内科新论》
方六 泻热利胆汤
【组成】柴胡、枳实各 6 克大黄 3 克黄芩、半夏、郁金、杏仁、香附各
10 克
【操作】每日 1~2 剂,水煎 2~4 次分服。
【适应症】胆囊炎急性发作期。
【出处】中医杂志 1986;27(5):4

积聚


  本病以腹内结块,或肿或痛,消烁气血津液,损耗脏气为特征。多由正 气先亏,脏腑失调,气机逆乱,导致气、血、痰、浊蕴结腹内所致。古籍中 的癥、瘕、癖、伏梁、息贲、胞气等病名皆属积聚范围。相当于西医所说腹 内肿瘤、肝脾肿大、增生型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及不完全性肠梗阻等疾病。 诊断要点:①一般分为积证、聚证二大类;②积证:以腹部可触及或大 或小,质地较硬的肿块为主要临床特征。或有胀痛、刺痛等表现,在积块形 成的过程中,随其出现并增大,可出现一系列全身症状,如倦乏、纳呆、恶 心、腹胀、逐渐消瘦,疼痛渐剧等表现,后期常见虚损之候;③聚证:以腹 内气聚、攻窜作痛,时作时止,聚散无常为临床特征。发病时可见气聚胀满 似有肿物,缓解时则胀满、肿物消失。常伴见乏力、纳呆、便溏、太息、嗳
气等脾胃气滞的症状。 一、灌肠法
处方 理气通腑煎
  【组成】厚朴、枳实、生大黄、玄明粉、炒莱菔子、赤芍、当归、广木 香各 15 克
【操作】上药加水 800 毫升,煎至 200 毫升(大黄后下,玄明粉冲入),
每日早晚各煎 1 次并作低位灌肠。
【适应症】积聚(粘连性肠梗阻)。治愈率 93.3%。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1987;22(2):55 二、坐药法
处方 牙皂熏药
【组成】猪牙皂 60 克
  【操作】牙皂捣碎,加水 1000 毫升,煮沸 15 分钟,连渣倒入洁净痰盂 内。嘱患者坐于痰盂上,药气熏蒸肛门,一般熏 15 分钟即有肠鸣音,欲解大 便。如未效,可加热药汁,再熏 15 分钟。
【适应症】急性肠梗阻。
【出处】《中草药外治验方选》 三、口服法
方一 肝硬化丸
【组成】柴胡 45 克枳实 60 克郁金 30 克青陈皮各 15 克当归 30 克白芍
60 克川芎 30 克丹皮 30 克桃仁 30 克白人参 30 克白术 60 克云苓 60 克甘草 30 克砂仁 15 克苍术 30 克川朴 30 克三棱 30 克莪术 30 克木香 15 克槟榔 30 克法
夏 30 克乌药 30 克黑丑 30 克地龙 30 克上肉桂 15 克川楝子 30 克血竭 30 克琥
珀 30 克
  【操作】上药共研为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次服 9 克,每日 2~3 次,开水冲服。
【适应症】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出处】《难病辨治》
方二 散聚消积汤
【组成】当归 12 克赤芍 12 克桃仁 9 克红花 6 克三棱 9 克莪术 9 克干漆
炭 9 克五灵脂 12 克生蒲黄 12 克元胡 12 克醋青皮 9 克制香附 12 克醋大黄 12 克乳香 3 克没药 3 克甘草 3 克

【操作】水煎服,1 日 1 剂。
【适应症】男子痃癖,女子癥瘕,证见腹中肿块,肝脾肿大者。
【注意】忌食一切肉类及刺激性食物。
【出处】《神州秘方》
方三 软坚丸
【组成】皂矾(煅红醋浸)90 克苍术(米泔水浸)15 克甜酒曲 21 克茵
陈 60 克生鸡内金 15 克郁金 15 克金钱草 30 克青蒿 45 克鳖甲 100 克黄芪 60 克山甲珠 18 克栀子 15 克大黄(酒炒)9 克
  【操作】先将鳖甲、黄芪、金钱草、茵陈、栀子、青蒿浓煎收膏至滴水 成珠。再将皂矾、生鸡内金、郁金、苍术、大黄、甜酒曲、山甲珠、研极细 混合伴上药使其均匀,蜂蜜炼为丸,每丸重 9 克,每日服 2 次,早晚各服 1 丸。
  【适应症】肝区疼痛,肝大质硬,食欲不振,腹胀气撑,倦怠乏力,手 足心热,胸、面部或有蜘蛛痣,黄疸等。
【出处】《来春茂医话》
方四 化瘀益气方
【组成】生大黄 6~9 克桃仁 9 克虫(即地鳖虫)9 克炮山甲 9 克丹
参 9 克鳖甲 12~15 克黄芪 9~30 克白术 15~60 克党参 9 克
  【操作】每日 1 剂,水煎 2 次,分服。湿热内蕴或湿热留滞,加茵陈、 山栀、黄柏、龙胆草、蒲公英、大叶金钱草、大小蓟、大青叶,垂盆草、连 翘、平地木、荷包草、金瓜萎、丹皮、茯苓、砂仁、川朴等。气虚:加别直
参 3 克或白参 9 克,方中党参、黄芪可加倍,并加黄精,黑大豆等。肝气郁
滞:选加枳壳、柴胡、延胡、郁金、绿萼梅、娑罗子、青皮、陈皮、紫苏、 木香等。阴虚选加生地、鳖甲、元参、麦冬、瓜萎仁、望江南、石斛、地骨 皮、芦根等。脾肾阳虚:选加附子、桂枝、干姜、益智仁、厚朴、砂仁。
【适应症】早期肝硬化。
【出处】《难病辨治》
方五 软坚散结汤
  【组成】绵茵陈 30 克昆布、海藻、制鳖甲各 15 克炒槐角、煨莪术、煨 三棱、赤芍、旋覆花(布包)、五灵脂、蒲黄各 10 克夏枯草、蒲公英各 30

【操作】水煎,2 日 1 剂,分 4 次温服(1 日服 2 次)。
【适应症】肝炎日久,肝脏肿大,坚硬作痛,肝功能较差者。
  【注意】如无不良反应,可续服两月,至肝区不痛,肝脏变软,肝脏缩 小停药。
【出处】《临证会要》

胸痹心痛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包括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等。
一、雾化吸入法
处方 宽胸气雾剂
【组成】细辛、良姜、荜拨、檀香、冰片各适量
  【操作】上药制成气雾剂,按气雾剂雾化法操作常规,立即将药液喷至 咽腔,若 10 分钟不缓解,可重复使用,至疼痛缓解为止。
【适应症】心绞痛。用本气雾剂观察367例,3分钟内止痛有效率达47.6~
58.07%。
【出处】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1;2(8):48 二、吹鼻法
处方 补阳通窍散
  【组成]制蟾酥、冰片、红参、附子、细辛、山慈姑、牙皂、洋金花、 麝香各适量
【操作】上药共为细末,置于管筒中吹入患者鼻腔内,每日 2~3 次,7
日为 1 疗程。
【适应症】胸痹气虚证。
【出处】吉林中医药杂志 1982;(4):3 三、点滴法
处方 水调三味液
【组成】雄黄、火硝各等份麝香少许
  【操作】前二味研末,加麝香、新汲水调成液。发作时点晴明穴,男左 女右,扶行数步即愈。
【适应症】真心痛。
【出处】《中医外治法类编》 四、口服法
方一 补心合剂
  【组成】党参 24 克黄芪 18 克当归 15 克熟地 6 克丹参 15 克麦冬 9 克川 栋子 10 克龙眼肉 10 克生龙骨 24 克生牡蛎 24 克焦三仙各 27 克远志 10 克
【操作】浓煎 300 毫升,装瓶高压消毒备用。每次服 100 毫升,1 日 3
次。
【适应症】冠心病心绞痛。用本方治疗 50 例,总有效率 96%。
【出处】河北中医 1987;(3):2
方二 活命汤
【组成】当归 10 克丹参 20~30 克枣仁 30 克薤白 12 克赤芍 10 克菖蒲
12 克炙甘草 5 克
  【操作】水煎内服,早晚各服 1 次。若浮肿加茯苓 15 克、泽泻 30 克; 小便短少加木通 5~10 克;失眠加夜交藤 30 克;心慌、汗出加黄芪 15 克、 党参 15 克、小麦 30 克、大枣 5 枚,炙甘草加至 12 克。用药不拘于 1 日 1 剂,分 2 次服,心绞痛时立服,也可多次频服。
【适应症】冠心病、心血管狭窄、心肌肥大、心律失常、心肌劳损等各

种类型心脏病出现之心悸、心痛、胸闷、气短、发绀、舌瘀紫者。
【出处】《神州秘方》
方三 胸痹基本方
  【组成】法夏、竹茹各 9 克云苓、丹参各 12 克橘红、枳壳、甘草各 4.5 克党参 15 克
  【操作】水煎服、日服 1 剂。气虚加北芪、五爪龙或吉林参或嚼服人参, 但党参不宜重用。心痛明显者可合失笑散或田七末冲服;脾气虚弱者合四君 子汤;阴虚不足合生脉散;兼高血压者加草决明、珍珠母;兼高脂血症加山 楂粒、首乌、麦芽;兼肾虚者加淫羊藿;兼血虚加黄精、桑寄生。
【适应症】冠心病,心阴虚或阴阳两虚者(均须随证加减用药)。
【出处】《全国名老中医验方选集》
方四 愈梗通瘀汤
  【组成】生晒参 10~15 克生黄芪、紫丹参各 15 克全当归、玄胡索、川 芎、佩兰、陈皮、半夏各 10 克广藿香 12 克生大黄 6~10 克
  【操作】水煎服 1 日 1 剂,也可制成丸剂,康复期应用,1 日 3 次,1 次口服 3 克。
  【适应症】急性心肌梗塞,在急性期及康复期应用,可促进愈合,消瘀 抗栓。
【出处】中国中医药报 1990;9:12
方五 参芪丹芍汤
【组成】党参、丹参各 15 克黄芪、赤芍各 12 克 气虚甚易党参为人参、加太子参;血瘀甚加郁金、红花、五灵脂;痰湿
壅盛加瓜蒌,半夏、薤白;阴寒闭阻加桂枝、炙附片、檀香;阴血不足加黄
精、五味子、当归;肾气亏虚加山萸肉,仙茅。
【操作】水煎服,日 1 剂,分 2 次温服。
【适应症】冠心病心绞痛。
【出处】云南中医杂志 1990;(2):11

水肿


  水肿是指水液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则全身浮肿的 病证。《内经》称为“水”,《金匮要略》称为“水气”。包括现代医学的 急慢性肾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变、内分泌失调及营养障碍等疾病所出 现的水肿。
  诊断要点:①本病辨症以阴阳为纲:凡感受风邪、湿毒等,见表、热、 实证者,多按阳水论治。凡饮食劳倦,房劳过度,损伤正气,见里、虚、寒 证者,多从阴水论治。②水肿有心、肝、脾、肺、肾之分。心水多并见心悸、 怔忡;肝水多并见胸胁胀满;脾水多并见脘腹满闷而食少;肺水多并见咳逆; 肾水多并见腰膝酸软,或肢冷,或见烦热。
一、鼻法
处方 鼻散
【组成】Ⅰ方:赤小豆适量Ⅱ方:土狗 1 个轻粉 适量
  【操作】将Ⅰ方赤小豆研为细末,取少许吹入两侧鼻孔。将Ⅱ方两药混 合,研为细末,取少许吹入两侧鼻孔,黄水出尽为佳。
【适应症】各型水肿。
【出处】《中国民间疗法》 二、灌肠法
处方 温阳降浊液
【组成】熟附子 12 克生牡蛎 25 克生大黄 12 克芒硝 3 克
  【操作】加水 600 毫升,将前 3 味中药煎煮成 250 毫升,再加入芒硝溶 化,待冷却后行保留灌肠。l 日 1 次,7 日为 1 疗程。
【适应症】慢性肾炎肾病型水肿。
【出处】四川中医 1986;(10):39 三、口服法
方一 肿半截
【组成】黑白丑 36 克红糖 120 克老姜 500 克大枣 60 克
  【操作】将二丑入锅炒至爆声后取出研细末,老姜去皮榨汁,枣煮熟去 皮核捣成泥。共和匀先蒸半小时,取出再捣复蒸半小时。干后为丸。每料分
7 份,1~3 日服 1 份;食前 2 小时温开水送下。
【适应症】水肿。
【出处】《家用偏方选萃》
方二 消水丹
【组成】甘遂 15 克二丑 15 克商陆 18 克防己 15 克葶苈子 9 克
  【操作】上药共为细末,每眼 2~3 克,每次服后泻污水或清水 3~4 次。 每日服 1 次,肿消为度。
【适应症】肾病水肿。
【出处】《祖传秘方大全》
方三 消水愈肝汤
  【组成】黄芪、丹参、赤芍、泽泻、茯苓、车前子、白茅根、土茯苓、 连翘、白术、炒莱菔子、黄柏、水红花子、二丑粉
【操作】药量依病情酌定,每日 1 剂,水煎服。另取三七 30 克,水牛角
20 克,鸡内金、广姜黄各 60 克,紫河车 10 克,共研细末,装胶囊,每服 5~

7 粒,日 3 次。此外,当结合不同证型加减用药,并适当加用西药。
【适应症】肝硬化腹水。
【出处】中医杂志 1985;(11):23~25
方四 秘真汤
  【组成】黄芪、山药各 15~30 克菟丝子 15~25 克芡实 10~20 克龙骨、 牡蛎各 20~40 克萆薢 15~40 克
  【操作】水煎,日分 3 次服。脾虚合异功散;肾阳虚合桂附八味丸;肾 阴虚合六味地黄丸或知柏地黄丸。尿蛋白顽固不降加韭籽、莲子肉、鸡内金; 管型不消加茜草、阿胶、仙鹤草;尿素氮增高加茅根、木贼、淡竹叶。
【适应症】阴水症。
【出处】吉林中医药 1986:(4):8
方五 加减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组成】麻黄、杏仁、桑白皮各 6~9 克连翘 9~18 克赤小豆 15~60 克 甘草 3~9 克红枣 9 克
【操作】每日 1 剂,水煎 2 次,分服。咽喉肿痛者加牛蒡子 9 克,板蓝
根 15~30 克,或加生石膏 30 克;恶风寒、发热者加桑叶、苏叶各 9 克;身 肿不消者加黄芪 15~30 克、防己、大腹皮各 9 克,车前子 12 克;遍身疮痍 者加五味消毒饮合方;小便短黄者加茅根 15 克,滑石 18 克。
【适应症】阳水。
【出处】广西中医药 1980;(2):10

关格


  小便不通名曰关,呕吐不止名曰格;小便不通与呕叶不止并见名曰关格。 关格大多由脾阳亏损,肾阳衰微,阳不化水,水浊逗留,浊邪壅塞三焦,气 机不得升降所致。类似于西医泌尿系统疾病引起的慢性肾功能减退,多种疾 病晚期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
关格的另一含义为大便不通兼有呕吐,不属本文讨论范围。 诊断要点:①尿少或尿闭,呕吐;②疲乏无力,面色晦暗少泽,消瘦,
或浮肿,纳差恶心,大便溏或干枯,兼有头晕,耳鸣,衄血;③舌体胖有齿 痕,质淡或淡暗,苔白腻或浊腻,或黄腻,或焦黄。脉沉细,或虚弦,多兼 滑象;④既往有肾脏病史,如浮肿、尿频、尿急,尿痛史,或可有影响肾脏 的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病史;⑤参考条件: 尿常规:固定的低比重尿,血色素下降,肾功能异常,B 超肾结构异常或有 缩小,血气分析代谢性酸中毒等。
一、烟熏法
处方 开关导格烟
【组成】皂荚适量
【操作】将皂荚点炮,使其烟熏入阴中。每日 2 次,至小便通利为止。
【适应症】关格小便不通。
【出处】《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 二、肛点法
方一 大黄槐花液
【组成】大黄、槐花、崩大碗各 30 克便血加地榆 30 克
  【操作】上药煎液 200 毫升,将温度适宜的中药液倒入灌肠筒内。按肛 点法灌肠常规操作。每分钟 60 滴左右为宜,约 30 分钟滴完,嘱病者平卧 1 小时,每天 1~2 次,以 14~30 天为 1 疗程。
【适应症】关格。
【出处】新中医 1983;(9):27
方二 大黄公英液
  【组成】大黄、蒲公英、槐花各 30 克赤芍、生地各 15 克板兰根、厚朴、 枳实各 12 克芒硝 18 克
【操作】将上方煎取药汁 300 毫升,以每分钟 50~80 滴滴入肛肠。一般
每日 1 次,病重者上、下午各 1 次,最好在午睡后或晚上临睡前进行点滴。
【适应症】关格
【出处】《内病外治》 三、灌肠法
方一 活肾 1 号
【组成】生大黄、丹参、牵牛子(碎)各 30 克淡附片 10 克全蝎 6 克
【操作】将上药浓煎 150 毫升,加入矽碳银粉末 3 克备用。保持药温 37
℃,高位保留灌肠。保留 2 小时左右。每日 1 次,20 天为 1 疗程,一般治疗
3 个疗程。
【适应症】关格(有瘀血者)。
【出处】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89;8(1):27~28
方二 解毒降浊液

【组成】生大黄、生牡蛎、六月雪各 30 克
  【操作】将上药浓煎 200~300 毫升,行高位保留灌肠。每日 1~2 次, 每次保留 1 小时以上,一般 10 天 1 疗程,休息 5 天后,可再继续 1 疗程。以 每日泻便 2~3 次为佳。
【适应症】各型关格症。
【出处】《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 四、口服法
方一 温肾化浊汤
  【组成】半夏、陈皮、旋复花、生大黄、炮附子、党参各 9 克代赭石、 茯苓各 15 克丹参、益母草各 12 克生姜 3 克
【操作】水煎 1 日 1 剂,分 2 次服。
  【适应症】慢性尿毒症引起之关格,用本方加减冶疗 10 例,显效 8 例, 好转 2 例。
【出处】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90;14(1):21
方二 小建中汤
【组成】桂枝 6~9 克白芍 12~18 克甘草 3~6 克大枣 5~7 枚饴糖(冲)
30~60 克
【操作】水煎去渣,加入饴糖烊化,分二次温服。
  【适应症】关格。症见少气乏力,唇甲苍白,形寒腹胀。晨起脸面浮肿, 泛恶、呕吐频作,尿量减少或水肿。
【出处】《伤寒论》
方三 温阳降浊汤
  【组成】红参、菟丝子、金钗石斛各 15 克寸冬 30 克五味子、菖蒲、远 志、佩兰、藿香各 9 克仙茅、补骨脂、肉苁蓉、巴戟天各 12 克仙灵脾、花粉
各 20 克甘草 6 克
【操作】水煎,1 日 1 剂,分 2 次或顿服。
【适应症】尿毒症(关格)。用本方变证化裁,疗效颇佳。
【出处】北京中医 1985;(5)9
方四 解毒降浊汤
  【组成】二花、连翘、石苇、丹参、白茅根各 30 克苏叶 10 克车前子、 坤草各 15 克白术 12 克
【操作】水煎,1 日 1 剂,频服,小儿减量。呕吐严重者加半夏,代赭
石;无尿者加五苓散;血尿加小蓟、藕节;进入多尿期去车前子、苏叶加黄 芪、茯苓;进入恢复期加山药、仙茅。
【适应症】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关格)。
【出处】河南中医 1989;(2):25

头痛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系指外感或内伤杂病以头痛为主者。凡 风寒、湿热之邪外袭、或痰浊、瘀血阻滞致使经气逆上或肝阳上扰清窍、或 气虚清阳不升,血虚脑髓失养等皆可引起头痛。内科常见有感染性发热性疾 病,高血压、颅内疾病、血管神经性头疼、偏头疼等疾病。


【组成】川芎、细辛、羌活、薄荷脑、茶叶、荆芥、桔梗、防风
  【操作】上药研细末,过 80 目筛。每次取药末约 0.1 克,置头疼侧鼻孔 前吸入,一般 4~6 分钟可显效。
【适应症】风寒头痛。此方共观察 496 例,总有效率 95%。
【出处】中医杂志 1989;(8)∶29
方二 芸苔大黄散
【组成】芸苔子(油菜子)1 克川大黄 2 克
【操作】上药共为细末,取少许吹鼻中,用后有黄水出,即能生效。
【适应症】偏头疼。
【出处】《中医外治法》 二、塞鼻法
方一 定痛散
【组成】细辛、徐长卿、川芎各 9 克蜈蚣、山柰各 6 克冰片 0.5 克
  【操作】上药分别研成细末后和匀,用布一小块包药末少许塞鼻,在左 侧头痛塞右鼻孔,右侧头痛塞左鼻孔。每日更换 1~2 次。上药 1 剂用完为 1 疗程,疗程间隔 3~5 日。
【适应症】偏头痛。
【出处】陕西中医杂志 1987;8(6)∶266
方二 祛邪散
【组成】细辛、生石膏、花粉、白芷各 6 克
  【操作】上药共为细末,水和成丸如绿豆大小,左头痛塞右鼻孔内,右 头痛塞左鼻孔内,见汗即愈。
【适应症】风、火、痰邪上扰头痛。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2;(12)∶17 三、鼻嗅法
处方 葱白黑豆嗅药
【组成】白胡寂 30 克黑豆 7 粒鲜姜 120 克大枣 7 枚(去核)葱白 7 根
  【操作】前二味药共为细末,加姜、枣、葱捣烂,和匀用纱布包好,嗅 之。每日 3~4 次,每次嗅 3~5 分钟,2 天换药 1 次,3 剂为 1 疗程。
【适应症】偏头痛。
【出处】《中医外治法》 四、点滴法
处方 郁金葫芦液
【组成】郁金 1 粒苦葫芦 45 克
  【操作】上药共为细末,白绢包,清水内浸泡 1 昼夜,浸液滴患者鼻中, 如流出黄水痛可减轻。每日 1~2 次,每次 2~3 滴,3 日为 1 疗程。
  
【适应症】头风头痛。
【出处】《中医外治法》 五、口服法
方一 颅痛饮
【组成】生白芍、钩藤、川芎各 30 克细辛 15~18 克生石决明 60 克
  【操作】每天煎服 1 剂,分 2 次服;病重者可增加半剂,即每天 1 剂半, 分 3 次服。
【适应症】血管神经性头痛。治疗 56 例,治愈 42 例,总有效率 90.1%。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1986;(12)∶555。
方二 偏痛冲剂
【组成】川羌活 9 克香白芷 6 克川乌 4.5 克草乌 4.5 克
  【操作】将上药焙焦研末成钙粉状。分 9 次服用,每日 3 次,饭前服, 白开水冲眼,须避风天。1 剂即愈。
【适应症】偏头痛。
【出处】《祖传秘方大全》
方三 偏头痛方
【组成】珍珠母 30 克(先煎)龙胆草 2~3 克菊花 9~12 克防风 3~5
克当归 6~9 克白芍 9 克生地 12~18 克川芎 5 克全虫 2~4 只虫 5~9 克
地龙 9 克牛膝 9 克
【操作】每日 1 剂,水煎服分 2 次服。
  【适应症】本方可清肝阳,活血通络。适用于偏头痛,若苔腻口苦者加 佩兰 5~9 克;纳差加焦六曲或谷麦芽各 12 克;舌边尖有瘀点者去白芍加赤 芍,本方剂为浙江名医陆芷青主任医师经验方,疗效可靠。
【注意】服用本方时忌辛辣之品。
【出处】中医杂志 1989;(9)∶55
方四 头痛舒
【组成】细辛 4 克吴茱萸 3 克炙全蝎 5 克白僵蚕 10 克制南星 4 克白附子
6 克石决明 15 克苦丁茶 3 克生甘草 3 克
  【操作】加水约 1500 毫升,先放诸石类、贝壳类药物煎 30 分钟,再纳 入其他药物,后放细辛。煎服滤液 1 碗约 350~400 毫升,放入鲜生姜汁 3~
5 滴兑服。
【适应症】血管神经性头痛。
【注意】根据头痛部位加引经药,佐以食疗。
【出处】中国医药学报 1989;4(5)∶49
方五 震消汤
  【组成】制首乌、制龟版、煅磁石各 25 克女贞子、草决明、白芍、龙牡 粉各 15 克杭菊花、苦丁菘、白蒺藜、牛膝、石斛各 10 克珍珠母粉 30 克
  【操作】加水浓煎,分 3 次服。可连服 5~10 剂。以后再发按原方续服。 可能每发服药 1 次,再发则症状减轻。如此反复治疗,可望得到根治。
  【适应症】脑震荡后遗症头痛,头脑昏闷胀痛,呕逆,尤以颞部及后脑 部为甚。
【出处】《临证会要》

眩晕


  眩晕是目眩与头晕的总称。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头晕即 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多 属肝的病变。可由风、火、痰、虚等原因引起。眩晕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 如耳性眩晕、脑性眩晕及某些颅内占位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及变态反应性疾 病,癫痫。其他原因的眩晕,如高血压、低血压,阵发性心动过速、房室传 导阻滞、贫血、中毒性眩晕、眼原性眩晕、头部外伤后眩晕,神经官能症, 以眩晕为主要表现者,亦属本病范畴。
  诊断要点:主要根据目眩、头晕等临床表现,患者眼花或眼前发黑,视 外界景物旋转动摇不定,或自觉头身动摇,如坐舟车,同时或兼见耳鸣、耳 聋、恶心呕吐,汗出,怠懈、肢体震颤等症状。
一、塞耳法
处方 眩晕平
【组成】生地
【操作】取鲜生地适量,塞一侧耳,每次塞 30 分钟,双耳交替用药。
【适应症】气血亏虚眩晕。
【出处】《中医外治法简编》 二、口服法
方一 甘味茯苓汤
【组成】茯苓 15 克五味子 12 克甘草 6 克
【操作】水煎服,每日 2 次,或泡茶饮用
【适应症】低血压(眩晕)。此方治愈率为 90%,有效率为 100%。
【出处】《神州秘方》
方二 黄精四草汤
【组成】黄精 20 克夏枯草、益母草、车前草、豨莶草各 15 克
【操作】先将上药用水浸泡 30 分钟,再煮 30 分钟,每剂煎 2 次。混合
2 次煎液,每日 1 剂,早、晚分服。
【适应症】高血压性眩晕。
【出处】中医杂志 1989;30(9)∶22
方三 定旋汤
  【组成】代赭石、牡蛎各 20 克白芍、草决明、钩藤、半夏,茯苓、陈皮、 旋复花、竹茹、五味子、柴胡、黄芩各 10 克甘草 3 克
  【操作】先将上药用凉水浸泡 30 分钟,再用文火煎 30 分钟,每剂煎 2 次,将两煎药液混合,分 3 次温服。病重者每日 2 剂,病轻者每日 1 剂。
【适应症】耳源性眩晕。治疗 155 例,痊愈 132 例,复发又服本方而愈
23 例。有效率 100%。
【出处】河北中医 1989;11(3)∶32
方四 降压膏
  【组成】熟地、夏枯草、生石决明各 30 克女贞子 20 克牡丹皮、槐米, 牛膝各 15 克桑寄生 24 克
【操作】每日 1 剂,水煎 2 次,分服。
  【适应症】肝肾阴虚,髓海失充所引起的眩晕症。对年老阴阳失调而引 起的高血压,尤为适应,其降压效果可靠,且不易反复。
  
【出处】《河南省名老中医经验集锦》
方五 清泄肝胆方
  【组成】柴胡、青皮、枳壳、竹茹、龙胆草、栀子、苍耳子各 9 克黄芩、 大青叶各 15 克半夏、蔓荆子各 12 克
【操作】每日 1 剂,水煎 2 次,分服。
  【适应症】内耳性眩晕,症见头晕目旋,羞明畏光,耳胀耳鸣,口苦, 甚则汗出呕吐,苔白腻,脉弦。
【注意】慎勿加入重镇潜阳之药。
【出处】《中医内科新论》

中风


  中风是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口眼喝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 不经昏仆而仅以僻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亦称“卒中”。它主要包括西 医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本病发病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多危重,故在急性发病期应及时到医院 诊治,以防延误病精。当病情稳定进入恢复或后遗症期可参考下列方法进行 自疗。
一、鼻窍用药开噤法:
处方 四味催嚏散
【组成】细辛、皂角、薄荷、脑黄各 0.3 克
【操作】上药共为细末,取少许吹入鼻中,可连用 1~3 次,每次间隔
10 分钟左右。
【适应症】中风昏迷(口噤不开,有嚏可治,无嚏不可治)。
【出处】《杂病源流犀烛》二、刷牙开噤法
处方 味开噤散
【组成】南星末 5 分冰片少许
【操作】上药和匀,以中指或棉签蘸药末揩齿,反复 20~30 次。
【适应症】中风口噤不开。
【出处】《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 三、塞鼻法
处方 菊花乌芩粉
【组成】菊花、川乌、草乌、羌活、黄芩各等份
  【操作】共研细末,用棉花包裹,塞在鼻孔内,向左歪塞右鼻孔,向右 歪塞左鼻孔。48 小时换 1 次。
【适应症】中风口眼噤斜(面神经麻痹)。
【出处】经验方。 四、口服法
方一 脑脉丸
  【组成】黄芪 20 克水蛭 20 克人参、珍珠各 3 克川芎、丹参、龟板各 12 克桑寄生、葛根各 15 克杜仲、首乌、黄精、石菖蒲、胆星、海藻、黄连、白 附子各 10 克灵芝 6 克青皮 9 克冰片 1.5 克白花蛇 5 克
【操作】共为细末,装胶或制成丸剂。每日 9 克分 2~3 次口服。风痰上
扰配服牛黄清心丸。
【适应症】中风(脑血栓形成)。本药治疗 169 例,总有效率 97.63%。
【出处】新中医 1989;21(1)∶24
方二 通络活血汤
【组成】当归尾 10 克鸡血藤 30 克丹参 20 克红花 15 克乳香 10 克没药
10 克桃仁 10 克甘草 10 克
【操作】水煎服,每日 1 剂或 2 剂,分 2~4 次服。血压高者可加石决明
30 克、川军 5 克、滑石 10 克。
【适应症】中风,发病仓促、突然倒仆、不省人事。
【注意】如昏愤不醒人事,先给予通关散吹鼻取嚏,苏醒后再服药。
【出处】《百病奇效良方妙法精选》

方三 五虫四藤汤
  【组成】蜈蚣 3 条全虫 6 克乌稍蛇、地鳖虫各 9 克地龙 15 克忍冬藤、钩 藤各 15 克鸡血藤 25 克络石藤 20 克
【操作】水煎服,每日 1 剂。
【适应症】脑血管病所致偏瘫。
【出处】《急难重症新方解》
方四 两救固脱饮
【组成】赤人参、鱼胶、玳瑁、阿胶各 15 克附子、鹿胶各 10 克山萸肉
20 克鸡子黄 1 个胆星 5 克
【操作】水煎服。
【适应症】中风之阴阳两脱症。
【出处】吉林中医药 1983;4∶14
方五 育阴柔肝汤
  【组成】生熟地、赤白芍各 15 克桑寄生 30 克木瓜、络石藤、威灵仙、 地龙、鲜九节菖蒲各 12 克天麻、桃杏仁各 9 克(鲜九节菖蒲和凉开水捣汁兑 入,无鲜者可用石菖蒲 9 克)
  【操作】每日 1 剂,水煎服。面赤大渴,脉象数大,舌赤苔糙者,加生 石膏 30 克,羚羊角,犀角各 3 克(另煎兑眼),安宫牛黄丸 1 丸分 2 次化服; 痰涎壅盛,语言蹇涩者加郁金 9 克,竹沥 15 克(冲服),牛黄清心丸 1 丸(化 服);口眼噤斜,半身不遂者,加苏合香丸 1 丸(化服),或大活络丹 1 丸
(化服)。
【适应症】中风证属肝不敛阳,挟痰上扰清窍者。
【出处】北京中医 1987;5∶11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指面部三叉神经支配区域反复发生阵发性短暂性剧烈疼 痛,但无感觉缺失和运动障碍。属中医学的“头痛”、“偏头痛”、“面痛” 范畴。
  诊断要点:主要依据①三叉神经 1 支或几支分布范围内的发作性剧痛, 单侧居多,发作及恢复均较突然。②疼痛因面部动作或触及面、鼻及口腔前 部(发痛点)而诱发。③发作时且伴有同侧面肌抽搐、面部潮红、流泪、流 涎等症状。④“发痛点”、三叉神经干或半月神经节阻滞可制止发作或减轻 疼痛。⑤一般无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发作如呈持续性,应考虑为症状性 三叉神经痛。
一、鼻嗅法
处方 散寒通络药
【组成】细辛 10 克胡椒或川椒 10 克干姜 6 克白酒 15~30 毫升
  【操作】把以上药物全浸白酒中四小时,加水适量置锅内煎,煎沸时用 一喇叭形纸筒,一端罩在药锅上,另一端对准患者鼻孔,让患者吸入药气, 每次 10 分钟,每日 2 次,3 天 1 疗程。
【适应症】三叉神经痛(寒瘀阻滞型)。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二、口服法
方一 三白汤
  【组成】荆芥炭、白蒺藜、白僵蚕、炒蔓荆各 9 克炒元胡、嫩钩藤(后 下)各 12 克生石决明(先煎)30 克白芷、陈皮各 4.5 克全蝎粉(另包)3

【操作】水煎,1 日 1 剂,早晚分服。
【适应症】三叉神经痛。治疗 32 例,显效 20 例;好转 12 例,总有效率
100%。
【出处】中医杂志 1980;21(12)∶27
方二 镇痛汤
【组成】细辛、白芷、僵蚕各 12~18 克制半夏、知母各 9~12 克蝉蜕 6

【操作】水煎服,随症加减。
【适应症】三叉神经痛。治疗 13 例,总有效率为 92.3%。
【出处】四川中医 1988;(8)∶31
方三 愈痛散
【组成】白附子 100 克全蝎 150 克白芷、川芎、僵蚕各 200 克
【操作】各药分别研末,混匀。每次 2 克,每日 2 次,热酒调服,10 天
为 1 疗程。
  【适应症】三叉神经痛。治疗 50 例,治愈 33 例,显效 13 例,有效 2 例,总有效率为 96%。
【出处】广西中医药 1984;7(3)∶20
方四 熄风止痛汤
  【组成】生石膏 24 克葛根 18 克黄苓、荆芥穗、薄荷、甘草各 9 克赤芍、 苍耳子、柴胡、蔓荆子各 12 克全蝎 6 克蜈蚣 3 条
  
  【操作】每日 1 剂,煎 2 次分服。目痛甚者加桑叶,菊花;牙痛甚者加 细辛、生地、牛膝。
【适应症】三叉神经痛。屡试屡验。
【出处】《名中医治病绝招续集》
方五 牵正散加味
【组成】全蝎、僵蚕、白附子各 10 克
  【操作】诸药共研细末,分为 10 包。每次 1 包,每日 1~2 次,饭后以 黄酒分服,10 日为 1 疗程。若黄热重加龙胆草;外风诱发者加白芷,病程长 加蜈蚣。
【适应症】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 27 例,经治 1~3 个疗程后均获愈。
【出处】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89;13(3)∶17 面神经炎面神经炎是颞骨内面神经管内段的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
造成病侧面部肌肉瘫痪和口眼歪斜的一种急性周围神经疾病。中医学的“歪 嘴风”、“口眼歪斜”、“面瘫”与之类似。诊断要点:①病前常有受凉。 受潮、吹风史。少数患者于病前几日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 症状;②晨起发现面部僵硬,面颊动作不灵;额部皱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 不能做皱额,闭目、鼓颊等动作;进食时,食物留滞在齿,颊间,唾液自口 角外流;③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出现一侧(偶为双侧)周围性面瘫,可伴有 舌前 2/3 味觉障碍,少数可有耳鸣、听觉过敏或耳部疤疹等。④排除其它原
因所致的周围性面瘫(如脑干病变、手术损伤、腮腺病变等)。
一、鼻法
处方 乌矾散
【组成】生乌头、青矾各等份
  【操作】上药研极细末,每用 0.3 克鼻,取嚏。1 日 2~3 次,至愈 为止。
【适应症】面神经炎。
【出处】《中国民间疗法》 二、塞鼻法
处方 冰鹅塞药
【组成】鹅不食草 10 份冰片 1 份(另研)
  【操作】上药研为细末过筛(鲜品捣烂),加冰片调拌均匀,以药粉适 量包干纱布内,塞患侧鼻中 24 小时去掉,左右交递塞,至病愈止。
【适应症】青壮年面神经炎。
【出处】中医杂志 1986;(4)∶18 三、擦龈法
处方 品药片
【组成】鲜生姜 1 块
  【操作】将生姜剖开,取剖面分别向左右交替捺擦患侧上下齿龈(指口 角歪向侧的对侧)直至齿龈部有烧的感或发热感时为止。每天 2~3 次,7 天
为 1 疗程。
【适应症】面神经炎。
【出处】广西中医药 1989;12(5)∶48 四、口窍贴药法
处方 皂角膏

【组成】大皂角 6 克
  【操作】去皮与籽研末,过细筛,入铜锅或铜勺(忌铁器),用微火炒 至焦黄色,再入醋 30 克收匀成膏。把膏药平摊于敷料上约 3 毫米,贴于口角 处,左歪贴左,贴药时稍向患侧牵拉固定。每日 1 次,2 日后改为间日 1 次, 至病愈。
【适应症】面神经炎。治疗 38 例,敷药 1~18 次后,全部获愈。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1989;24(6)∶257 五、口服法
方一 顺匀气散
  【组成】白术 20 克人参 10 克天麻 10 克炙甘草 5 克沉香 5 克青皮 5 克紫 苏叶 5 克白芷 5 克木瓜 5 克乌药 15 克
  【操作】共为细末,每日 40~80 克,加水 200 毫升,纱布包,煮沸 10 分钟,早晚 2 次分服。10 日为 1 疗程,服 1~4 个疗程观察疗效。
  【适应症】面神经麻痹日久者(2 年以下)。治疗 100 例,痊愈 76 例, 总有效率 91%。
【出处】新中医 1989;(7)∶24
方二 黄芪当归汤
【组成】黄芪 100 克当归 15 克白附子 10 克僵蚕 10 克全蝎 10 克
【操作】水煎,滤汁后加白酒 10 毫升,1 天分 3 次服完。随症加减。
【适应症】面神经麻痹。
【出处】《百家良方》 六、含嗽法
处方 牵正灵
【组成】羌活 10 克独活 10 克白芷 10 克白胡椒(每岁 1 粒)
  【操作】研细末过筛,泛蜜为丸,每剂 2 丸,分别放于两面颊部,含漱, 任其口涎缓缓从口角流出,勿将药液吞咽。并根据季节不同,酌加衣被,以 头面部微微汗出为宜,每次需 1~1 个半小时,含漱后用温水嗽口
【适应症】面神经炎。
【出处】山东中医杂志 1987;(1)∶2

麻木


  麻木是指由于经脉阻滞不利或经脉肌肤失荣而引起以人体四肢,肌肤的 一种异常感觉为特征的病证。“麻”是指四肢、肌肤有如虫行的感觉;“木” 是指皮肤无痛痒知觉,按之不知,掐之不觉,临床常将其一并称为麻木。西 医的多发性神经炎,皮神经炎,颈椎病及脑动脉硬化等病见麻木诸证者,可 按麻木辩证施治。
  诊断要点:主要依据①患者自觉四肢、肌肤感觉异常如虫行、按之不止; 或无痛无痒,按之不知,掐之不觉,有如木之感。②多发于妇人产后,或失 血、久病,跌打损伤之后。
一、耳窍用药法
处方 艾火药烟
  【组成】艾叶 30 克巴豆皮 0.6 克白附子 0.3 克白芷 0.6 克生川乌 0.6 克薄荷 0.6 克炙全虫 0.3 克细辛 0.6 克蜈蚣 0.3 克
  【操作】将艾叶揉成艾绒,其余各药研为细末,再与艾绒揉匀,分成 7 份。然后取鸡蛋 1 个,在上端打一小孔,倒去蛋清黄,再在下端侧面打一小 孔。上端小孔内插进一根苇管,将苇管插入患侧的耳孔,边缘空隙用棉花塞 住,点燃艾绒,从另一孔投入蛋壳,任其燃烧,并由苇管吹艾火,让烟进入 草内,共烧 7 壮,每日或隔日 1 次。
【适应症】面神经麻痹之面部麻木。
【出处】陕西中医 1986;(5)∶36 二、塞鼻法
处方 冰鹅塞药
【组成】鹅不食草 10 份冰片 1 份
  【操作】加适量凉开水浸泡鹅不食草,使药透水尽,再加入冰片共研成 稠膏状,装入瓶内备用。使用时用三层纱布包裹少许塞入病侧鼻腔,24 小时 更换 1 次。
【适应症】面神经麻痹之麻木。
【出处】中医杂志 1986;(4)∶26 三、口服法
方一 补虚牵正散
【组成】黄芪 12 克党参 12 克蝉衣 9 克红花 12 克僵蚕 9 克全虫 5 克南星
9 克白附子 7 克羌活 12 克甘草 8 克
【操作】水煎服,每日 1 剂,分 2 次服。
【适应症】面部麻木,口角歪斜。
【出处】河北中医 1989;11(3)∶42
方二 活络通经汤
  【组成】苍术、白术、陈皮、半夏、茯苓、桃仁、红花、炙甘草各 15 克熟附子 5 克
【操作】水煎服,每日 1 剂。
【适应症】十指麻木。
【出处】新中医 1989;(5)∶20

失语


  由于各种原因完全或不完全失去语言功能者称为失语。失语可分为感觉 性失语、混合性失语、运动性失语等。中医学属“喉痹”、“瘖痱”、“失 音”等。诊断要点:①言语困难,是构音障碍的表现,由口唇、舌、软腭及 咽喉等的运动麻痹和肌张力增高所致。表现为语言拖长、缓慢、简单、语言 逐减、语音含混或带鼻音,多呈间断性、暴发性语言,②发音困难:表现为 个人独有的声色消失,声音单调、低哑、粗钝,个别的发音尖锐,细而高。
一、鼻法
处方 皂辛散
【组成】皂角 10 克细辛 5 克
【操作】将上药研成细末,取适量吹入鼻内。
【适应症】癔病失语。
【出处】《俞穴敷药疗法》 二、点滴法
处方 苔藓滴耳液
【组成】水井中苔藓适量
【操作】将苔藓捣烂取汁,滴耳滴鼻。每日 3~5 次。
【适应症】各型失音。 三、含漱法
处方 玉液煎
  【组成】玉蝴蝶 10 克石斛 15 克桔梗 10 克蝉衣 10 克薄荷 10 克菖蒲 10 克麦冬 10 克玄参 10 克
【操作】水煎上方、去渣取汁,令患者含漱。
【适应症】失语。
【出处】《河南省秘验单方集锦》 四、含药法
处方 醋蛋
【组成】清半夏 10 克鸡蛋清 10 克醋 20 克
  【操作】将鸡蛋打一孔,塞半夏于其中,火上烤之令熟,然后去壳加醋, 令患者含。
【适应症】肝肾阴虚型失语。
【出处】《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 五、口服法
方一 资寿解语汤
  【组成】防风、白附子、羌活、僵蚕各 10 克天麻 15 克羚羊角、全蝎、 甘草各 3 克
【操作】每日 1 剂水煎服。配合针炙。
【适应症】运动性失语。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1987;22(12)∶536
方二 补陈汤
  【组成】黄芪 100 克赤芍、归尾各 15 克川芎、桃仁、地龙、半夏、陈皮、 茯苓、菖蒲、郁金、竹茹各 10 克红花 6 克甘草 5 克
【操作】水煎服,每日 1 剂。

【适应症】中风暴暗。(证属风痰上拢型)。
【出处】四川中医 1987;5(12)∶30
方三 开喑煎
  【组成】玄参 10~15 克麦冬、天冬、赤芍、枳壳、僵蚕、诃子、地龙、 泽泻各 10 克贝母 6~10 克橘核、橘络各 6 克全虫 12 克蜂蜜 30 克(分 2~3 次兑服)。
  【操作】合并外感喉痛者选加蝉蜕、土牛膝、桔梗、夏枯草;喉痒痰嗽 者选加蜜炙麻绒、杏仁、白前;如声带充血水肿甚者选加胖大海、前胡、郁 金、生地、金果榄等;声带呈增生、肥厚、或出现结节、息肉样改变者选加 牡蛎、郁金、木蝴蝶、三棱、桃仁、全瓜蒌、昆布、皂荚、葶苈之属;合并 有鼻、咽部粘膜呈干燥性改变者,党参合百合固金汤加减,并佐以参须、知 母、花粉等。水煎服,日 1 剂。
  【适应症】失音(喉喑)。治疗 26 例,痊愈 12 例,显效 10 例,有效 4 例,总有效率为 100%。
【出处】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84;(3)∶49
方四 清燥救肺汤
  【组成】沙参、石膏各 15 克甘草 9 克蜜炙枇杷叶、杏仁各 10 克阿胶、 麦冬、黑芝麻、冬桑叶、水蝴蝶各 12 克
【操作】风寒型加荆芥、防风各 6 克;痰热型加川贝 6 克、桔梗 12 克;
实热型重用石膏至 30 克;便秘加大黄 12 克;咽喉痛加银花 12 克、马勃 10 克;肺肾虚型沙参改为白参 6 克、石膏改为石斛 12 克,另加诃子乃 12 克、 黄芪 15 克;肺气耗伤型加诃子 15 克。每日 1 剂,水煎 2 次分服。
【适应症】失音。
【出处】中医杂志 1984;(4):50

癫狂


  癫与狂都是神志失常的疾病,痛症以语无伦次,忧郁痴呆为特征;狂症 以狂躁粗暴、骂詈不避亲疏,哭笑妄言,喧扰不宁为特征。但两者往往交替 出现,因此,两症有一定的联系,临床上常以癫狂并称之。本症以情感障碍 为著者,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更年期精神病、躁狂抑郁性精神病;以思维障 碍行为紊乱为著者,如精神分裂症等病。
  诊断要点:癫症:①以情志不舒为诱因,女性多于男性;②起病较急, 病程较长;③发病则语无论次,或喃喃自语,或悲怒哭笑无常,或歌或舞, 不发病时一切正常;④往往有家族史。狂症:①多发于青壮年,体实者,病 前多有七情内伤史;②发病以情志、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初起多有失眠、 多梦、记忆力减退、性格改变为先兆,逐渐加重而致兴奋狂躁;③病程长、 易反复发作;④舌质以红为主,苔黄或腻,脉三部俱实,久病伤正可见苔少、 脉细。
一、鼻法
方一 涤痰开郁散
【组成】牙皂 6 克细辛 6 克樟脑 1.5 克
  【操作】将上三味药物混合研成细末,每次用 3 克,吹入两侧鼻孔,取 嚏。吹鼻 15 分钟始呕吐痰涎,此为起效之征。
【适应症】各型癫狂,尤以痰气郁结者为佳。
【注意】不可长期使用本法,连续使用 1 周后要休息 2~3 天。
【出处】《俞穴敷药疗法》
方二 涤痰散
  【组成】细辛、牙皂、白芷、藜芦、白矾、鹅不食草各 10 克灯芯适量(烧 灰)麝香 1 克
【操作】上药共研细末,瓶贮,每次用 2 克左右,吹入鼻内,吹药后约
15 分钟,即有喷嚏,并呕吐痰涎。
【适应症】癫狂。
【出处】《中医外治法》 二、滴鼻法
处方 甘遂滴鼻液
【组成】甘遂 10 克鹅不食草 10 克黎芦 6 克白芷 10 克冰片 5 克
  【操作】前 4 味加水煎成 50 毫升药液,然后将冰片溶于药汁中,盛入瓶 中备用。使用时用盛眼药水之类洁净小塑料瓶吸取,点滴于鼻腔中 4~5 滴,
1 天 3 次。
【适应症】各型癫狂。
【出处】《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 三、塞鼻法
处方 通窍开关药
【组成】牙皂 10 克细辛 10 克白芷 10 克藜芦 10 克
  【操作】上方煎煮成汤,去渣取汁,将小纱布条浸泡于药汁中,取出塞 入一侧鼻腔。
【适应症】各型癫狂。
【注意】患者鼻腔中出现分泌物后要及时取出纱条,使之流去,然后塞

入新纱条。
【出处】《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 四、灌肠肛点法
处方 开郁逐痰液
【组成】生铁落 30 克牡蛎 30 克菖蒲 15 克郁金 15 克胆南星 20 克法半夏
10 克碳石 20 克黄连 9 克竹叶 10 克灯芯 10 克赤芍 10 克桃仁 10 克红花 10 克
  【操作】先加水煎煮生铁落、礞石 30 分钟,去渣加入余药煎煮 30 分钟 取汁,用灌肠器将药汁作保留灌肠,每日 1 次。
【适应症】痰气郁结之癫狂。
【出处】同上。 五、口服法
方一 清心安神汤
【组成】黄连、远志各 9 克硃砂 6 克(冲)石菖蒲、生地、黄芩、栀子
各 12 克麦冬、生大黄各 15 克炒枣仁、茯苓神各 20 克
【操作】水煎,1 日服 1 剂。
  【适应症】癫狂。本方加减治疗 306 例,痊愈 167 例,好转 113 例,无 效 26 例,总用效率 91.5%。
【出处】陕西中医 1984;5(11):13
方二 醒神汤
  【组成】菖蒲 15 克远志 12 克朱茯神 15 克川乌、草乌各 10 克郁李仁 10 克胆南星 10 克密陀僧 6 克当归 12 克川芎 10 克苡仁 12 克炒枣仁 15 克柏子仁
10 克麦冬 12 克辰砂 3 克
【操作】水煎眼,1 日 1 剂。
  【适应症】精神分裂症。表情淡漠、痴呆、语无伦次,或喃喃自语,或 哭笑无常。
【出处】《神州秘方》
方三 豁痰定狂汤
  【组成】生龙齿、生牡蛎、生石决明、生珍珠母各 30 克胆草、天竺黄、 节菖蒲、郁金、旋覆花、黄芩各 10 克代储石、金礞石 10~30 克沉香 3 克大
黄 6 克
  【操作】水煎 300 毫升,分 2 次服,另配甘遂 1.5 克、朱砂 1.5 克,二 味细研,每早空腹 1 次随药送下。
【适应症】狂妄打骂、不避亲疏、或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出处】北京中医 19S4;(1):6
方四 桃仁承气汤加减
  【组成】桃仁 10~24 克红花 6~10 克桂枝、远志各 6 克石菖蒲 30 克黑 山栀、大黄、丹参、赤芍各 10 克
【操作】水煎服;每日 1 剂。另以汤药冲服元胡粉 3 克。35 天为 1 疗程。
【适应症】少女癫狂。本方加减并配合西药治疗 30 例,痊愈 6 例,显效
17 例,进步 4 例,总有效率为 90%。
【出处】江西中医药 1984;(6):32,27
方五 加味三—承气汤
【组成】柴胡、厚朴、山栀仁、郁金、枳壳、生甘草各 10 克苦参、丹参
各 15 克赭石粉、白茅根各 60 克锦纹大黄(另用水煎,分三次兑服)、净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