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的皇后:家用九窍给药治病小窍门(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07:07:54

【组成】红升丹 60 克冰片 3 克麝香 1.5 克
  【操作】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密封备用。用时先清洗患侧外耳道分泌物, 再先以 3%双氧水擦净,然后以 75%酒精浸湿棉捻(即以脱脂棉搓成长 2~3 厘米,直径 1 毫米的棉捻,消毒备用)在药末中蘸匀,放置外耳道底部(应 与鼓膜保持约 2 毫米距离,以防刺激鼓膜产生不适),1~2 小时换药 1 次,
2~4 小时后脓止耳于。
【适应症】化脓性中耳炎。
【出处】陕西中医 1986;(12);350
方二 解毒燥湿捻
【组成】生半夏、马勃、枯矾各等份
  【操作】上药共研细末备用。用时以脱脂棉捻蘸药粉(药捻长 2 厘米、 粗 2 毫米)轻轻放入外耳道。每 2 天换药 1 次。
【适应症】化脓性中耳炎。
【出处】《神州秘方》 五、口服法
方一 加味泽泻汤
【组成】白术 50 克泽泻 30 克柴胡 15 克苡仁 50 克胆草 20 克
【操作】上药加水煎煮 2 次,取汁混匀,分 2 次内服。每日 1 剂。
【适应症】耳痛、流脓。治疗 35 例,痊愈 29 例,好转 6 例。
【出处】成都中医学院学报 1988;11(1):17
方二 耳聋通气散“
【组成】柴胡 500 克香附 250 克川芎 250 克
【操作】上药共研细末,制成水丸,早晚各服 5 克,10 日为 1 疗程。
【适应症】渗出性中耳炎。治疗 84 例,治愈 36 例,好转 28 例,无效
20 例。
【出处】新中医 1983;(12)32

耳疮


  耳疮系指由火毒之邪,循经上耳,壅聚耳窍而出现的疖疮。相当于西医 学之“外耳道疖肿”和部分“外耳道炎”。
一、冲洗法
处方 菊叶液
【组成】鲜野菊叶 30 克
  【操作】上药煎成浓汁澄清,冲洗外耳道,每日 3~4 次,7~10 天 1 疗 程。
【适应症】耳疖、耳疮(风热毒邪型)。
【出处】《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 二、塞耳法
处方 曾青散
【组成】雄黄 21 克曾青 15 克黄芩 7.5 克
  【操作】共捣为细末研匀,每用少许纳入耳中,有脓出即以棉签拭于。 每日 1 次,至病愈。
【适应症】各型耳疮。
【出处】《疡科汇粹》 三、耳窍吹粉法
处方 碧玉散
【组成】硼酸 9 克冰片 0.9 克胆矾 0.9 克
【操作】共为末吹耳。每日 1~2 次,7~14 日 1 疗程
【适应症】风热邪毒型耳疮。
【出处】《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 四、口服法
方一 金连汤
【组成】黄连 6 克龙胆草 15 克金银花 30 克
【操作】水煎,每日 1 剂,分 2 次服,连服 3 剂。
【适应症】外耳道红肿疼痛初期。
【出处】《偏方妙用》
方二 银翘竹玄饮
【组成】银花 30 克连翘 15 克淡竹叶 12 克玄参 12 克
【操作】每日 1 剂,水煎 3 次,分 6 次服。
【适应症】耳内疖肿,红肿疼痛。
【出处】《常见病验方选编》

旋耳疮


  旋耳疮是耳廓、外耳道等处的皮肤病变。病因多由风、湿、热邪侵袭肌 肤,或因脾虚挟湿而致。分虚、实两种。急性以湿热为主,慢性多为血虚。 相当于西医的耳部湿疹。
一、耳窍吹粉法
处方 柏石散
【组成】黄柏 30 克石膏 30 克枯矾 15 克
【操作】上药共研细末,和匀取少许吹耳内。每日 1 次,用至病愈。
【适应症】旋耳疮风热湿邪型。
【出处】《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 二、塞耳法处
方二 黄矾冰油
【组成】黄芩、黄柏各 12 克矾 6 克冰片 3 克麻油 50Q 毫升
  【操作】将芩、柏放入麻油中浸 24 小时,然后放入铁锅内煎炸变为黑黄 色,取出后研末与冰片、枯矾细末同时放入麻油中,过滤装瓶备用。用时取 适量塞入外耳道。每日换药 1 次。至愈。
【适应症】旋耳疮风热湿邪侵袭者。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1988;12(3):48 三、口服法
方一 赤芍茯苓汤
【组成】茯芩 4.5 克赤芍 3 克生姜 3 克白术 3 克附子 1 克甘草 3 克
【操作】每日 1 剂,水煎 3 次,分服。
【适应症】旋耳疮。
【出处】《民间方》
方二 银翘竹玄饮
【组成】银花 30 克连翘 15 克淡竹叶 12 克玄参 12 克
【操作】每日 1 剂,水煎 3 次,分 3~6 次服。
【适应症】旋耳疮。
【出处】《常见病验方选编》

急性结膜炎


  急性结膜炎是发病较急、易互相传染,甚多引起广泛流行的一类结膜炎。 临床上如急性卡他性结膜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等均属之。类似于中医的 天行赤眼和暴风客热等。
一、点眼法
处方 茶连液
【组成】春茶叶(干品)20 克黄连(研末)5 克
  【操作】上药加水 20G 毫升,入砂锅煮沸 10 分钟,用消毒纱布过滤后静 置于消毒玻璃杯中,沉淀后取橙清液装入滴管瓶或注射器内备用。治疗急性 结膜炎,每只眼点 2 滴,每天 4 次,连用 3 天或室病愈;用于预防时,每只 眼点 1 滴,每天 4 次,连点 3 天。
【适应症】急性结膜炎。
【注意】配制药液应在 3 天内用完,过期勿时。
【出处】福建中医药 1989;20(4):17 二、熏洗法
处方 千里光明液
【组成】千里光、木贼各 9 克银花、陈艾各 6 克花椒 10 粒
  【操作】上方加水 800 毫升煎后滤去药渣,趁热倒入暖水瓶内,患眼对 准瓶口,利用药物热气熏蒸;待药温不高时,用消毒棉花或纱布蘸洗患眼, 每次约 10 分钟,每天 2 次,连用至愈。
【适应症】急性结膜炎。
【出处】广西中医药 1981;(增刊):105 三、鼻窍吹药法
处方 薄荷粉
【组成】薄荷、鹅不食草各 15 克青黛、川芎各 30 克
  【操作】上药共研细末,密贮备用。使用时令患者口含温开水,取药末 少许吹鼻,左痛吹右,右痛吹左,双眼具痛,左右均吹。吹药以泪出为度(如 不出泪,复吹之),流泪之后吐出所含之水。每日 2~3 次,3 日 1 疗程,或 病愈止。
【适应症】急性结膜炎痛甚者。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1983;18(6):253 四、冲洗法
处方 千里光冲洗液
【组成】千里光 120 克秦皮 30 克
  【操作】上二药洗净,加适量蒸馏水煎煮 2 次,合并煎液,略浓缩成 1000 毫升,过滤至澄明,分装于盐水瓶中,灭菌(100℃30 分钟)备用。用时取 适量溶液冲洗结膜羹,亦可作湿敷或置喉头喷雾器中喷眼,每日 2~3 次,3 天为 1 疗程或至病愈。
【适应症】急性结膜炎。
【出处】新中医 1983;(9):34 五、口服法
方一 银菊退赤汤
【组成】银花、菊花、公英各 15 克连翘、黄芩、桑白皮各 12 克夏枯草、

丹皮、蔓荆子各 10 克荆芥、薄荷、甘草各 6 克
【操作】上药加水煮 2 次,取汁混匀,分 2 次服,1 日 1 剂。
  【适应症】急性结膜炎。目赤肿痛,怕光流泪。治疗 85 例,显效 24 例, 有效 58 例,无效 3 例。
【出处】广西中医药 1988;11(1):14
方二 白菊黄豆汤
【组成】白杭菊 12 克黄豆 30 克桑叶 12 克夏枯草 15 克白糖 15 克
【操作】前 4 味加水同煎至豆熟,服时加白糖调味,1 日 1 剂。
【适应症】急性结膜炎,目赤肿痛。
【出处】《偏方大全》

角膜炎


  角膜炎系指角膜因受微生物侵袭、外伤或化学性、物理性刺激而出现的 炎症。中医学之“花翳白陷”、“聚星障”、“白睛干涩”、“混睛障”等 与其某些类型相当。一、点眼法
处方 鱼胆点眼药
【组成】青鱼胆适量
【操作】将青鱼胆阴干,研碎过极细筛,取极细末,点于眼上,早晚各
1 次,3 日即愈。
【适应症】肝经风热型角膜炎。
【出处】《偏方大全》 二、浸洗法
处方 三色洗眼液
  【组成】青盐 9 克铜绿 5 克白矾 6 克硼砂 6 克乌梅 3 个川椒 7 个杏仁 7 个花针 7 个
【操作】上药加水半碗泡 7 日,去渣取液,浸洗患眼,1 日 1 次。
【适应症】肝胆热毒型角膜炎。
【出处】《眼科临症笔记》 三、熏洗法
处方 桑菊洗剂
【组成】桑叶、菊花、银花、防风、归尾、赤芍、黄连各适量
【操作】上药煎沸趁热先熏后洗。1 日 1 剂。
【适应症】肝经风热型角膜炎。
【出处】《中医眼科学》 四、口服法
方一 清毒明目饮
  【组成】地丁、公英、二花各 20 克菊花、赤芍、决明子、车前子各 12 克柴胡、薄荷、木通、蝉衣各 6 克黄精 15 克
【操作】水煎服。并用复煎药渣熏洗眼部 15~20 分钟,1 日 2~3 次。.
  【适应症】角膜炎,目生星翳,视物不清。治疗 35 例,痊愈 27 例,显 效 6 例,无效 2 例。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1986;10(1):22
方二 代蟹汤
【组成】元明粉 4.5 克蓖麻子 9 克榔片 9 克玄参 18 克生地 24 克地骨皮
12 克熟大黄 6 克炒枳壳 4.5 克
【操作】水煎服,1 日 1 剂。
【适应症】角膜炎,外眼红肿。
【出处】《祖传秘方大全》
方三 滋阴清热汤
  【组成】银柴胡 3 克川黄连 2 克秦艽 3 克炙鳖甲 9 克地骨皮 7 克青蒿 3 克知母 6 克甘草 3 克大熟地 9 克白芍 6 克制首乌、桑椹子、白蒺藜、女贞子、 枸杞子各 9 克川柏 3 克
【操作】水煎眼,1 日 1 剂。
【适应症】角膜炎,黑睛生翳。

【出处】《安徽单方验方选集》
方四 蝉羌汤
  【组成】蝉衣、防风,苍术、当归、甘草各 6 克羌活 3 克赤芍 10 克茯苓、 川芎各 9 克石决明、白藻藜各 12 克蛇蜕 7 克
【操作】水煎服,每日 1 剂。
【适应症】聚星障。
【出处】江西中医药 1987;1

沙眼


  沙眼是一种常见的馒性传染性结膜炎并累及角膜。因其结膜面粗糙如沙 粒而得名。早期在睑结膜面发生弥漫性炎症浸润,出现乳头和滤泡,在角膜 表层发生炎症浸润和血管侵入。后期形成结膜瘢痕,睑内翻倒睫和角膜损害, 严重影响视力。属中医的“椒疮”、“粟疮”范畴。
一、鼻法
处方 金鉴散
  【组成】白芷、羊踯躅花(减半)、鹅不食草(洗净晒干)、当归、雄 黄(另研加入)各等分麝香少许
【操作】上药为细末,每用少许,含水鼻内,去尽浊涕,泪出为度。
【适应症】浸润进行期沙眼。
【出处】《医宗金鉴》 二、点眼法
处方 甘石黄连眼药
【组成】炉甘石 150 克黄连 120 克片脑 5 克
  【操作】前两味入银石器内,加水二碗煮二沸时,去黄连为末,入片脑 研匀罐收。每点少许,频用取效。
【适应症】瘢痕出现期沙眼。
【出处】《李时珍濒湖集简方》 三、熏洗法
处方 矾连洗剂
【组成】明矾、胆矾、黄连各 3 克木贼 6 克
【操作】上药水煎熏洗,每晚 1 次。再用时加热,可用 1 周。
【适应症】浸润进行期沙眼。
【出处】《红医手册》 四、口服法
处方 消沙汤
  【组成】荆芥 6 克防风 6 克赤芍 9 克元参 12 克苍术 9 克陈皮 3 克川朴 6 克连翘 12 克蝉衣 6 克丹参 9 克
【操作】水煎眼,1 日 1 剂。
【适应症】沙眼。眼痒、干燥、视力模糊等。
【出处】《中医秘单偏验方妙用大典》

胬肉攀睛


  胬肉攀睛是指眼眦部长出大片红肉,其状如蝇翅,横贯白睛,攀侵黑睛, 甚或遮盖瞳神的眼部疾病。相当于西医学之翼状胬肉。
一、点眼法
处方 珍珠点眼膏
  【组成】珍珠末、龙脑、熊胆各 0.3 克石决明、琥珀各 0.9 克水晶、龙 齿各 15 克
  【操作】上药共捣碎为末,研令极匀,以水 5 升,石器内煎至 1 升,去 粗煎至 1 盏,入蜜 15 克调和为膏,入卧点之,早晨不可点。
【适应症】胬肉攀睛。
【出处】《秘传眼科尤本论》 二、熏洗法
处方 二蜕桑菊液
【组成】蛇退 6 克蝉退 6 克桑叶 12 克野菊花 12 克冰片 3 克
【操作】将诸药入 500 毫升水中,轻煎之,去渣取药液 200 毫升,乘热 先熏后洗。药液可于 1 日间反复温热熏洗,药物日易 1 剂,5 日为 1 疗程。
【适应症】各种胬肉。
三、鼻法 处方荆防鼻散  【组成】羌活、防风、荆芥、川芎、白芷、细辛、蔓荆子、薄荷、踯躅 花各 3 克熟石膏、风化硝、黄连、青黛各 9 克鹅不食草 15 克
【操作】上药共研细末,过细筛封贮备用。用时口含冷开水一口,不可
咽下与吐掉,随取药 0.2~0.3 克吹入鼻内。后待眼自觉症状轻快,方可 把口含水吐掉,1 日可行 2~3 次,5 日为 1 疗程。。
【适应症】各种进行性胬肉。
【出处】《中医外治法简编》 四、口服法
方一 消胬汤
  【组成】元参、知母、麦冬、生地、桑枝各 12 克菊花、黄芩、归尾、赤 芍各 10 克泽泻、防风各 6 克
【操作】水煎服,每日 1 剂。
  【适应症】翼状胬肉(胬肉攀睛)。用此方治疗 16 例,痊愈 15 例,复 发 1 例,再次眼药而愈。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1982;(7):44
方二 红风通地汤
  【组成】红花 1.2 克生地 6 克木通 3 克赤芍 3 克蝉蜕 2.4 克防风 2.4 克 荆芥 2.4 克甘草 1.5 克归尾 3 克生姜 1 片
【操作】清水煎沸后饭前服。
【适应症】胬肉攀睛。此为秘方,临症屡验。
【出处】《祖传秘方大全》

麦粒肿


  麦粒肿又称睑腺炎,是眼睑腺组织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炎症。临床上以眼 睑缘皮肤局限性红肿、胀痛,3~5 日后化脓溃破而肿痛渐消为特点。相当于 中医的“针眼”。
一、点眼法
处方 胆连眼药
【组成】石胆研如粉 0.3 克黄连(去须,捣)、黄柏(去粗皮,捣)各
1 克蕤仁(去皮,研)、芒硝各 15 克
【操作】将上药入乳钵中,重研令极细匀,瓶装备用。 治疗时取黍米大药粉,点患目眦头,每日 2~3 次,3 天为 1 疗程。
【适应症】麦粒肿。眼暴肿痛不得开。
【出处】《中医眼科历代方剂汇编》 二、熏洗法
处方 桑花洗剂
【组成】桑叶、菊花、金银花各 15 克黄连、防风、归尾、赤芍各 9 克
  【操作】上药加水煎,过滤取液,用此药汁按熏洗法操作,熏洗患眼, 每次 15~20 分钟,每天 2~3 次,3 天为 1 疗程,或病愈停用。
【适应症】麦粒肿。
【出处】《熏洗疗法》 三、口服法
方一 银花蒲公英汤
【组成】银花 40 克蒲公英 120 克
【操作】将上药置砂锅内,加水 1000 毫升,煎 15~30 分钟,滤渣取汤,
分 2 次服。再将药渣加水 500 毫升煎沸,待温后熏洗患眼,1 日数次。
【适应症】麦粒肿,临床治疗 132 例,2~3 日均愈。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1986;(3):118
方二 加减银翘散
  【组成】银花 15 克连翘 10 克薄荷 6 克赤芍 15 克防风 10 克蒲公英 25 克黄芩 10 克白芷 6 克
【操作】水煎服,1 日 1 剂。
【适应症】麦粒肿早期。
【出处】《陈达夫中医眼科临证经验》
方三 消麦饮
  【组成】元参、生地各 20 克菊花、黄芩、花粉、川牛膝各 12 克枳壳、 丹皮、大黄各 9 克甘草 6 克秦皮 30 克蝉衣 5 克
  【操作】上方除大黄外,均用冷水浸泡 15 分钟后用文火煎,待开后,再 入大黄,加少许冷水,二煎后即取出。每日 1 剂,分 3 次冷服,病轻者只取 秦皮 30 克,大黄 6 克即可。
【适应症】麦粒肿。
【出处】湖北中医杂志 1987;(1):50

急性鼻炎


急性鼻炎为鼻腔粘膜的急性感染性炎症,中医称之为“伤风鼻塞”。 一、点滴法
方一 滴鼻液
  【组成】苍耳子、辛夷、白芷、银花、连翘、野菊花、黄芩、丹皮、鹅 不食草各 150 克薄荷 100 克细辛 50 克鲜大叶校叶 300 克
  【操作】将诸药入砂锅或锑锅内,加水约 7500 毫升,煮沸后泡浸 4~6 小时,再用文火煮沸 1 小时后,加入薄荷续煮 20 分钟,停火,过 10 分钟后 用纱布将水滤出,约得 2000 毫升为宜。待药冷却后,加入生硼砂粉约 20 克, 以调节 PH 至 7~8 之间,静放 1~2 天,使其自然沉淀,然后取澄清药水,按
3/1000 加苯甲酸钠防腐备用。装滴瓶内,每支 10 毫升,日滴 3~5 次,每次
2~3 滴。初滴可引起喷嚏或鼻涕较多,一般 2~3 分钟即止,无其它副作用。
【适应症】急性鼻炎。
【出处】广西中医药 1978;(3):27
方二 鼻炎灵
【组成】苍耳子 60 克白芷 60 克辛夷 60 克冰片粉 6 克薄荷霜 5 克芝麻油
500 毫升液体石蜡 1000 毫升
  【操作】将麻油、苍耳子、白芷、辛夷同放锅内,浸泡 24 小时,加热待 苍耳子、白芷、辛夷炸成黑黄色捞出,再下冰片粉,薄荷霜、液体石蜡,搅 匀,冷却后过滤,分装小瓶内备用。仰头滴鼻,每次 1~2 滴,日滴 1~2 次。
【适应症】急、慢性鼻炎。治疗 360 例疗效满意。
【出处】新中医 1981;11(1):11 二、鼻法
处方 辛夷散
【组成】辛夷花 30 克
【操作】将辛夷花研末,瓶贮备用。用时取药适量吹鼻。1 日 3~5 次,
3 日为 1 疗程。
【适应症】急性鼻炎。
【出处】《中医耳鼻喉科学》 三、蒸气吸入法
处方 鼻炎 1 方,鼻炎 2 方
  【组成】鼻炎 1 方:荆芥防风各 10 克羌独活各 10 克川芎 6 克辛夷 6 克 生姜 3 克鼻炎 2 方:银花、菊花各 6 克薄荷 10 克板兰根 15 克连翘 6 克
  【操作】取上方煎汤,待沸时,吸入蒸气,每次 30 分钟,1 日 2 次,3 日为 1 疗程。
【适应症】急性鼻炎。1 方宜于风寒型,2 方宜于风热型。
【出处】《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 四、口服法
方一 通窍汤
  【组成】麻黄 9 克防风 9 克藁本 10 克川芎 9 克白芷 9 克细辛 3 克升麻 3 克葛根 10 克苍术 10 克甘草 6 克
【操作】上药加水煎煮 2 次,取汁混匀,分 2 次内服,1 日 1 剂。
【适应症】外感风寒所致急性鼻炎。

【出处】《中医耳鼻喉科学》
方二 疏风散寒通窍汤
【组成】苍耳草 30 克路路通 30 克山自芷 30 克
【操作】上药加水煎 2 次,取汁混匀,分 2 次内服。
【适应症】外感风寒所致急性鼻炎,症见鼻塞不能,流清涕。
【出处】《中医秘单偏验方妙用大典》

萎缩性鼻炎


  萎缩性鼻炎又称臭鼻症、馒性臭性鼻炎、硬化性鼻炎,是一种慢性鼻腔 疾患。相当于中医之“鼻槁”。
一、点滴法
处方 苍辛油
【组成】苍耳子 160 克辛夷 160 克麻油 1000 毫升
  【操作】先将麻油温热后,加入研碎苍耳子和辛夷,浸泡 24 小时,再用 文火熬至 800 毫升,冷却过滤,装瓶备用。每日滴鼻 3 次,1 个月 1 疗程。
【适应症】萎缩性鼻炎。
【出处】《常见病简易疗法手册》 二、鼻法
处方 丹黄散
【组成】红升丹 6 克黄柏 15 克明雄黄 6 克樟脑 6 克革拔 15 克
  【操作】上药研粉备用。用时取少许吹鼻,吹药后流出少许眼泪鼻涕, 即感窍通心畅。每日 1~2 次,3 天 1 疗程,每疗程间隔 2 天。
【适应症】萎缩性鼻炎。
【出处】《耳鼻喉科学·鼻科学》 三、塞鼻法
处方 鲜叶通闭药
【组成】桃树嫩叶 1~2 片
  【操作】将嫩叶片揉成棉球状,塞入患鼻 10~20 分钟,待鼻内分泌大量 清涕不能忍受时,弃掉塞药,每日 4 次,可连用一周。
【适应症】萎缩性鼻炎。
【出处】广西中医药 1981;4(6):15 四、口服法
处方 通窍润鼻汤
  【组成】生地、黄精、白茅根、枯苹各 10 克薄荷、皂刺各 6 克藕节、苍 耳子、桔梗各 9 克鱼腥草 12 克元参、当归各 15 克
【操作】本方随症加减,水煎服,每日 1 剂。
【适应症】萎缩性鼻炎。
【出处】四川中医 1988;(9):50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为机体对某些变应原(亦称过敏原) 敏感性增高而呈现以鼻腔粘膜病变为主的 I 型超敏反应,并常伴发过敏性鼻 窦炎。有长年性发作和季节性发作两型。相当于中医学之“鼻鼽”。
一、点滴法
处方 复方苍耳子滴鼻剂
【组成】苍耳子、辛夷花、黄芩各 1000 克青黛 250 克
  【操作】(1)取辛夷花蒸馏,收集等量的蒸馏液,另器保存。(2)辛 夷蒸馏后的药渣与它药合并,煎煮 2 次后以水醇法处理。(3)将蒸馏液于水 浴上加热至 60℃左右,加 1~3%的吐温 80,与已经活性炭处理过的煎煮液 合并,摇匀加适量新鲜注射用水以氯化钠调节等渗,再加入 0.5~1%苯甲 醇,调 PH 值为 6.5~7.O 后,加注射用水 2000 毫升,用 3”重熔滤器减压过 滤至澄清,分装于已清洁处理的盐水瓶中密塞,经 115℃灭菌 30 分钟。临用 煎装于滴鼻管中,每支 10 毫升。用法为每日 3 次,每侧 3~4 滴,连滴 1 周
为 1 疗程。
【适应症】过敏性鼻炎。治疗 1194 例,显效率 60%,好转率 28%。
【出处】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9;(10):6 二、鼻嗅法
处方 复方辛苍散
【组成】辛夷、苍耳子、白芷、丝瓜藤各 100 克绿矾 50 克薄荷 60 克
  【操作】将上药研成细粉,过 120 目筛,将细粉装入胶囊内备用。用鼻 吸入或将药未吹入鼻窍,每日 3 次,每次 0.1 克,10 日 1 疗程,隔 3~5 天 再行第 2 疗程,一般用药 4~6 次后,症状即可减轻。
【适应症】过敏性鼻炎。
【出处】人民军医 1986;(7):61 三、口服法
方一 劫敏汤
  【组成】黄芪 10 克柴胡 3 克防风 6 克诃子肉 10 克干地黄 10 克乌梅 10 克豨莶草 10 克蜂蜜 30 克
【操作】前 7 味水煎去渣,兑入蜂蜜,内服,每日 1 剂。
  【适应症】过敏性鼻炎。治疗 157 例,临床治愈 45 例。显效 62 例,有 效 41 例,无效 9 例,总有效率 94.2%
【出处】江苏中医 1988;9(5):9
方二 固表汤
  【组成】防风 6 克桂枝 6 克五味子 8 克生黄芪 20 克细辛 4 克白芍 10 克 丁香 10 克白术 10 克生甘草 10 克
【操作】上药加水煎 2 次,取汁混匀,分 2 次内服。
【适应症】过敏性鼻炎。治疗 40 例,有效率 90%。
【出处】新中医 1986;(12):19

鼻旁窦炎


  鼻旁窦炎是由于某种致病因素引起鼻旁窦发生炎症。分急性和慢性炎 症。属中医学的“鼻渊”范畴,又称“脑漏”、“脑沙”、“历脑”、“控 脑痧”等。
一、点滴法
处方 鼻病灵
  【组成】当归、黄芩、冰片、辛夷、白芷、苍耳子、荆芥、麝香,地胆、 蟑螂各适量
  【操作】经过炮制,煎熬浓缩,再胡麻油稀释而成。每日 3 次点鼻,7 日 1 疗程。
【适应症】鼻旁窦炎。
【出处】中医杂志 1989;(1):24 二、气雾吸入法
处方 鼻宁雾化剂
【组成】当归、赤芍、银花、红花、贝母、桔梗、黄芩各适量
  【操作】上药依法制成水溶雾化剂,10 毫升为单位。通过雾化管吸入鼻 腔,每次 15 分钟,每日 1~2 次,10 天为 1 疗程。
【适应症】鼻旁窦炎。
【出处】江苏中医杂志 1989;(3):19 三、熏洗法
处方 乌全洗剂
【组成】元参、川乌、草乌、白芷、金银花、柴胡、薄荷、钩藤各 15

【操作】将上药放入砂锅内,加水 2000 毫升,煎至 1000 毫升,倒入脸
盆中,洗熏(患者用鼻吸人热气,从口中呼出,反复多次),待药液不烫时, 洗头部,早晚各 1 次,每剂药可熏洗 2 天,两剂药为 1 疗程。
【适应症】鼻旁窦炎。
【出处】《中国民间疗法》 四、鼻法
处方 芙蓉散
【组成】芙蓉叶、香白芷、辛夷花各 15 克细辛 3 克冰片 1 克
  【操作】上药共研细末。先清洁鼻腔分泌物,取适量药粉用鼻吸人,1 日 3 次,每次 2~3 下。连用 3~5 天。
【适应症】鼻旁窦炎。
【出处】四川中医杂志 1984;(2):46 五、口服法
方一 苍耳解毒活血汤
  【组成】银花 15~30 克连翘 12 克苍耳子 9 克白芷 9 克赤芍 9 克桃仁 9 克红花 9 克薄荷 9 克陈皮 5 克
【操作】水煎 2 次,混合药汁,分 2 次服,每日 1 剂。
【适应症】上颌窦炎。
【出处】山西中医 1987;3(5)18
方二 排脓清羹汤

  【组成】桔梗 10 克黄芩 10 克天花粉 10 克浙贝母 10 克七叶一技花 10 克苍耳子 10 克金银花 12 克甘草 6 克
【操作】水煎服,1 日 1 剂。
【适应症】鼻窦炎,治疗百余例均效。
【出处】中医药研究杂志 1987;(1):12

鼻疔


  鼻疔发于鼻头炎、鼻翼及鼻前庭,局部红肿疼痛,形小根硬,或表面有 黄白脓点,多因皮肤损伤,风热邪毒外袭,或膏梁厚味,火毒结聚,循经上 犯鼻窍而生。相当于西医的鼻疖肿。有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的特点。
一、鼻法
处方 蟾酥丸
  【组成】蟾酥 6 克(酒化)轻粉 15 克麝香、枯矾、煅寒水石、制乳香、 制没药、铜绿、胆矾各 3 克雄黄 6 克蜗牛 21 个朱砂 9 克
【操作】将上药研为细末,吹入鼻孔患处。每日 1~2 次,用至消肿止。
【适应症】风热邪毒外袭及热毒壅盛型鼻疔。
【出处】《外科正宗》 二、鼻窍涂药法
处方 苍连涂剂
【组成】苍耳虫 1~2 条黄连膏少许
  【操作】将制苍耳虫捣烂,与黄连膏混合后涂患处。每日换药 1 次,直 至病愈。
【适应症】风热毒邪外袭及热毒壅盛型鼻疔。
【出处】《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 三、插药法
处方 八二丹
【组成】煅石膏 8 克升丹 2 克
  【操作】将上药研极细末。用时将药粉掺入疮口中,或粘附于药线上, 插入疮口。每日换药 1~2 次。
【适应性】热毒壅盛型鼻疔。
【出处】《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 四、塞鼻法
处方 元参塞剂
【组成】元参适量
【操作】将元参泡软,取大小适中者塞鼻。每日换药 2 次,至红肿消失。
【适应症】风热邪毒外袭型鼻疔。
【出处】《中国民间疗法》 五、口服法
处方 解毒消肿汤。
  【组成】二花 15 克地丁 15 克连翘 10 克野菊花 15 克生地 12 克丹皮 10 克白芷 10 克黄连 6 克花粉 10 克天葵子 10 克生甘草 6 克
【操作】水煎服,1 日 1 剂,分 2 次服。
【适应症】热毒窒盛型鼻疗。
【出处】《百病良方》

鼻衄


  鼻衄是指鼻部非外伤而出血。现代医学中的高血压和动脉硬化、风湿热、 某些急性传染病、白血病、再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尿毒症、维生素 C 缺 乏等均可出现此症。
一、塞鼻法
处方 大黄塞剂
【组成】大黄炭适量(生大黄明火烧至七、八成)
【操作】将大黄炭研粉,以消毒药棉蘸少量大黄炭粉塞患侧鼻孔。
【适应症】鼻衄。
【出处】四川中医 1987;(12):44 二、鼻窍掺药法
处方 龙牡散
【组成】龙骨 10 克牡蛎 10 克
【操作】将上药研为细末,嘱患者仰头,以药末少许,掺于鼻窍深处。
【适应症】气虚血亏鼻衄。
【出处】《中医外治方药手册》 三、熏洗法
处方 代泻液
【组成】人尿适量
【操作】将尿壶置火上烧沸,蒸气熏鼻。一般 10 分钟取效。
【适应症】鼻衄不止。
【出处】《中医外治法类编》 四、口服法
方一 安血饮
  【组成】白茅根 20 克藕节炭 20 克龙骨 20 克牡蛎 20 克生三七粉 5 克白 及粉 10 克生大黄 9 克
【操作】三七粉、白及粉各分 2 次冲服。余药水煎 2 次,混匀药汁,1
日分 2 次服。
【适应症】顽固性鼻出血。
【出处】上海中医杂志 1986;(12):18
方二 地归饮
  【组成】当归 15 克白茅根 25 克生地 40 克赤芍 20 克丹皮 15 克麦冬 20 克玄参 20 克
【操作】水煎 2 次,混合分 2 次服。
【适应症】阴虚血热型鼻衄。
【出处】《全国名老中医验方选集》

鼻息肉


  鼻息肉赘生于鼻腔内,常呈进行性增生,出现渐进性鼻塞、嗅觉障碍、 脓涕等症状。鼻息肉可突出于鼻前孔,或内垂于咽部。属中医学鼻痔范畴。
一、鼻法
处方 种效宣脑散
【组成】郁金、川芎、青黛、薄荷、小黄米各 0.6 克
  【操作】上药研细粉备用。鼻时口中含水以防药入气道。l 日 2~3 次。
【适应症】鼻息肉。
【出处】《中国民间疗法》 二、涂药法
处方 苦茶油
【组成】苦参子、茶油各适量
【操作】苦参子捣烂浸茶油。用时涂于患处,1 日 1 次。
【适应症】鼻息肉。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三、吹药法
处方 了卒散
【组成】苦丁香、细辛、苍耳子、辛夷各 6 克僵蚕 9 克冰片 0.5 克
  【操作】诸药研细末后,再加冰片研成极细末,以药粉少许吹撤于息肉 处,1 日 2 次。
【适应症】鼻息肉。
【出处】中国医药学报 1988;9(1):41 四、滴鼻法
处方 辛艾乳剂
【组成】辛夷油、艾叶油各 1 毫升西黄花胶 1 克蒸馏水 2 毫升
【操作】上方合为初乳,加水至 100 毫升,调 PH 值为 7,1 日数次滴鼻。
【适应症】鼻息肉之鼻塞、分泌物多者。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1981)16(1):25 五、熏鼻法
处方 干氏验方
【组成】苍术、白芷、乌梅、五味子各适量
【操作】药物置壶中,煮沸,鼻孔凑近壶嘴,以雾汽熏吸。
【适应症】鼻息肉。
【出处】《全国中医耳鼻喉科学术会议论文资料汇编》 六、口服法
方一 二吝二皮汤
  【组成】川羌 9 克防风 9 克苍术 9 克云苓 9 克猪苓 9 克泽泻 9 克茵陈 9 克桑皮 9 克地骨皮 9 克甘草 3 克
【操作】水煎服,每日 1 剂。
【适应症】鼻息肉。治疗 7 例均愈。
【出处】《山东中医验方集锦》
方二 通窍汤

  【组成】黄芪 30 克白术、党参、当归、苍耳子、白芷、辛夷花各 10 克 升麻、柴胡、陈皮、炙甘草、薄荷各 6 克
【操作】水煎服,1 日 1 剂。
【适应症】鼻息肉。
【出处】《中医秘单验方妙用大典》

牙痛


  牙痛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牙齿疼痛。无论牙体或牙齿周围的病变均可引 发,遇冷、热、酸、甜等刺沙可加剧。
一、含漱法
处方 如神散
【组成】川椒(炒出汗)30 克炙蜂房 30 克
【操作】上药共研细末,每用 6 克,水煎数沸,乘热漱口。
【适应症】各种牙痛。漱口痛即止。
【出处】《灵验良方汇编》 二、涂药法
处方 神验方
【组成】白牙硝 3 克元胡粉 1.5 克雄黄 1.5 克冰片 0.3 克
【操作】上药共为细末,用蜡封固,以药涂患处。
【适应症】火热牙痛。
【出处】《家用良方》 三、塞耳法
处方 巴巨大蒜膏
【组成】巴豆 1 粒大蒜 1 枚
  【操作】上药同捣为膏。取其少许,以适量棉花裹塞于耳中,左牙痛塞 右耳,右牙痛塞左耳。8 小时换 1 次。3~5 分钟可止痛,2~3 次病可愈。
【适应症】牙痛。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1987;(8):370 四、点滴法
处方 芦根液
【组成】鲜芦根 40 克
【操作】将鲜芦根洗净,捣如泥,取汁滴患侧耳中。
【适应症】风火牙痛。
【出处】《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 五、口服法
方一 玄地辛膝汤
【组成】玄参 30 克生地 30 克土牛膝 40 克细辛 2 克
【操作】水煎 2 次,混匀药汁,1 日 1 剂,分 2 次服。
【适应症】牙痛。治疗 138 例均愈。
【出处】陕西中医 1985;6(2):78
方二 石地汤
【组成】生石膏 30 克鲜生地 12 克粉丹皮 10 克川黄连 9 克
【操作】水煎服,1 日 1 剂。
【适应症】胃火牙痛,齿龈肿痛出血。
【出处】《中医秘单偏验方妙用大典》
方三 齿灵汤
【组成】生地、石膏各 12 克丹皮、荆芥各 10 克青皮、防风、甘草各 6

【操作】上门齿痛加黄连 10 克、寸冬 6 克;下门齿痛加知母 6 克、黄柏

5 克;上犬齿痛加川芎 6 克、白芷 6 克;下犬齿痛加白术 10 克、白芍 6 克; 上颌左臼齿痛加胆草 5 克、川羌 6 克;下颌左臼齿痛加诡子 6 克、柴胡 3 克: 上颌右臼齿痛加大黄 3 克、枳壳 6 克;下颌右臼齿痛加黄芩 5 克、桔梗 3 克。 上方每日 1 剂水煎服。
  【适应症】肝火牙痛。本方为茵氏祖传验方,用治肝火风热合邪为患者 疗效较好。
【出处】山西中医 1985;1(2):61

龋齿


  龋齿是牙体组织被龋蚀,逐渐毁坏崩解的一种疾病,是口腔的常见病及 多发病。如不及时治疗,可致牙髓病、牙痈、牙槽风等。
一、含漱法
处方 酸辣漱牙水
【组成】山奈、细辛、薄荷、韭菜子各 6 克陈米醋 90 克
【操作】将各药切碎,入陈醋内,浸 36 小时过滤,瓶贮备用。每用冷漱
3 分钟,连用 3 次。
【适应症】龋齿。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1964;7(3):25 二、点滴法
处方 乳香油
【组成】乳香 15 克
【操作】用火燃烧乳香,即有油出,急取油滴入耳内。
【适应症】龋齿。
【出处】《简易中医疗法》 三、涂药法
处方 射胆液
【组成】马鞭草、地苦胆、射干各等量
【操作】将上药洗净、切碎,用酒精浸泡 2~3 天,用棉球蘸药液涂患处。
【适应症】龋齿作痛。
【出处】《贵州中草药验方选》 四、塞药法
处方 地冰丸
【组成】生地 12 克冰片 1.2 克
【操作】将药共捣为九,塞于龋洞处。
【适应症】龋齿牙痛。
【出处】《常见病研究参考资料》 五、口服法
处方 含服汤
【组成】独活、当归、川芎、革拔、黄芩各 10 克细辛、丁香、甘草各 3

【操作】水煎取汁,先含后咽之,每日 6~7 次,每次 2~3 口。
【适应症】龋齿牙痛。治疗 42 例,愈 41 例,1 例无效。
【出处】山东中医杂志 1983;(1):38

牙衄


  牙衄是指血液自牙缝渗出。又名齿衄。多因胃腑积热,阴虚火旺或心脾 两虚,血不循经所致。
一、含漱法
方一 记麦漱口液
【组成】麦冬 30 克枸杞 30 克
【操作】水煎漱口,l 日数次。
【适应症】牙衄。
【出处】《家用偏方二 百三》
方二 茅花石含漱液
【组成】鲜茅根 80 克天花粉 15 克生石膏 45 克
  【操作】先将生石膏煎半小时,然后入余药,取煎汁 450 毫升,凉后含 漱,每日 4~6 次,l 日 1 剂,2~6 天为 1 疗程。
【适应症】牙衄。
【出处】中医杂志 1984;25(3):9。 二、涂药法
处方 枯矾散
【组成】枯矾适量
【操作】上药研细面,擦徐患处,1 日数次。
【适应症】牙龋出血。治疗 10 余例,均取良效。
【出处】《安徽单验方选集》 三、口服法
方一 黑豆生地汤
【组成】黑豆 15 克生地 15 克生黄芪 15 克三七 5 克石膏 12 克
【操作】水煎服,1 日 1 剂。
【适应症】牙龋出血。
【出处】《400 病病症民间验方》
方二 竹茹栀子汤
【组成】水竹茹、炒栀子各 15 克
【操作】水煎服,外用百草露擦之。
【适应症】齿龋出血。
【出处】《祖传秘方大全》
方三 加味通窍活血汤
  【组成】川芎、桃仁、红花、白芷、大黄各 10 克赤芍 15 克细辛、全虫、 蜈蚣各 3 克露蜂房 9 克大枣 5 枚生姜 3 片葱头 2 个
【操作】每日 1 剂,水煎早晚分服。
【适应症】顽固性牙衄。
【出处】云南中医杂志 1988;(5):18

口疳


  口疳,又称口糜、口破、脾瘴。是一种以口舌反复生疮、疼痛溃烂为主 要特征的口腔疾病。可发于口腔内的颊、舌、腭及唇等任何部位。类似西医 之阿弗他性口炎。
一、含漱法
处方 花翘液
【组成】银花 12 克连翘、白茅根各 20 克入地金牛 15 克
  【操作】上药水煎,漱口,每日 6 次,每次含 3~5 分钟,5~7 天 1 疗 程。
【适应症】口疳。
【出处】新中医 1990;(3):27 二、扑粉法
处方 三黄一白粉
【组成】黄连 12 克黄柏 20 克雄黄 8 克白及 30 克甘草 10 克海峭 30 克青
黛 26 克龙骨 12 克轻粉、冰片各 4 克朱砂 14 克硼砂 30 克
【操作】上药为末。用时先用清水漱口,再将本药少许扑于患处,每日
2~3 次,用后可立即止痛。3~5 日可愈。
【适应症】口疳。
【出处】中华口腔科杂志 1983;18(2):113 三、涂擦法
处方 朱花散
【组成】朱砂 1 克黄芪 30 克两面针 15 克血竭 3 克硼砂 1.5 克甘草 2 克
  【操作】上药共研细末,经灭菌处理,调芝麻油,饭后涂搽口腔疮面。 每日 3 次,连用 3~5 天为 1 疗程。
【适应症】口疳。
【出处】新中医 1990;(8):31 四、口服法
处方 芪术散
【组成】黄芪 1.5 克白术 15 克黄连 3 克五倍子 10 克白及 10 克刘寄奴
15 克生甘草 6 克
【操作】水煎服,每日 1 剂。
【适应症】口疳。
【出处】《安徽验方选》

口疮


  口疮又称口疡,其特点是口舌浅表溃烂,形如黄豆,多见于唇、舌、颊 粘膜、齿龈、硬腭等部位。相当于西医的复发性口腔溃疡。
一、含漱法
处方 双黄煎
【组成】黄连 5 克黄柏、乌梅各 10 克玄明粉 5 克
  【操作】前三味药水煎 2 次,去渣,兑入玄明粉,溶化后,频频含漱,1 日数次。
【适应症】口疮。
【出处】新中医 1983;(8):20 二、扑粉法
处方 口炎散
【组成】煅人中白、白芷各 100 克冰片 15 克
【操作】将药物研极细末,取适量吹入疮面,1 日 3 次。
【适应症】口疮。
【出处】广西中医药 1980;(4):45 三、噙药法
处方 大青蜜剂
【组成】大青叶、蜂蜜适量
  【操作】大青叶用蜂蜜浸 24 小时,后将药含口中,有津液利咽,每日 1 次。
【适应症】口疮。
【出处】《本草纲目》 四、口服法
处方 西瓜翠衣汤
【组成】西瓜 1 个炒桅子 6 克赤芍 10 克黄连 1.5 克甘草 1.5 克
  【操作】将西瓜切开去瓤,取其皮及内衣,切碎与上药共煎,分 2 次服 完。日 1 剂。
【适应症】口疮。
【出处】《偏方大全》

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为慢性感染所引起的弥漫性咽部病变,常伴有其它上呼吸道疾 病,为咽科中的常见病。临床分为:慢性单纯性咽炎、慢性增生性咽炎和慢 性干燥性咽炎。相当于中医的虚火喉痹。
一、雾化吸入法
处方 润咽气雾剂
【组成】玄参 20 克大青叶 15 克牛蒡子 10 克金银花 15 克桔梗 6 克甘草
6 克薄荷 9 克
【操作】上药煎,用雾化法,将气雾吸入。每日数次。
【适应症】慢性咽炎。
【出处】《中国民间疗法》 二、含漱法
处方 滋阴解毒含漱液
【组成】生地 10 克玄参 1 克大青叶 15 克
【操作】上药水蒸,待冷后含漱,1 日数次。
【适应症】慢性咽炎。
【出处】《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 三、口服法
方一 利咽汤
  【组成】白术、陈皮、半夏、香附、小茴香、乌药、桔梗、射干、山豆 根、知母各 10 克云登、牛蒡子各 12 克木香 6 克甘草 3 克
【操作】水蒸 2 次,混合药汁,分 2 次服,1 日 1 剂。
【适应症】慢性咽炎。治愈率 75.6%,显效率 24.4%。
【出处】河南中医 1986;(4):13
方二 玄梅桔甘汤
  【组成】山豆根 9~12 克板兰根、玄参各 15~30 克乌梅、桔梗、生甘草 各 10 克白薇、白蔹各 9~12 克
【操作】水蒸服,1 日 1 剂。
【适应症]慢性咽尖。有效率 100%
【出处】四川中医 1985;3(10):33
方三 加味苦酒汤
  【组成】苦酒(食醋)30 毫升鸡蛋 1 枚半夏、桔梗、甘草、贝母各 10 克玄参、板兰根、白花蛇舌草各 15 克
【操作】先将半夏、贝母、桔梗、甘草、玄参、板兰根、白花蛇舌草加
水 500 毫升,煎取 300 毫升、去渣纳醋令沸,离火兑鸡蛋清,搅令相得。每
日 1 剂,早晚 2 次分服。
【适应症】慢性咽炎。
【注意】忌烟、酒、辛辣、油腻食品。
【出处】陕西中医 1989;10(1):30

急性扁桃体炎


  急性扁桃体炎是腭扁桃体的非特异性急性炎症,也可伴有一定程度的咽 粘膜及其他淋巴组织的炎症,但以腭扁桃体的炎症为主。可分为急性充血性 扁桃体炎和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两类。相当于中医的“风热乳蛾”。
一、含漱法
处方 三鲜漱口液
【组成】鲜马鞭草 750 克鲜瓜子金 100 克鲜七叶一枝花 250 克
  【操作】上药洗净,用蒸馏水浸泡 1 小时,再加水浸过药面,煎 2 次, 纱布过滤。两次滤液浓缩至 10,000 升,加防腐剂,净置 3~5 天,滤去沉淀, 加糖后煮沸,再用纱布过滤。冷却后,慢慢加入薄荷油适量,搅拌,放置 2~
3 天,用布袋吊滤,分装备用。用时每次 5~8 毫升,每日 8 次含服。3 天 1 疗程。
【适应症】急性扁桃体炎。
【出处】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3;3(1):13 二、雾化吸入法
处方 三花雾化吸入剂
【组成】二花、菊花各 300 克红花、赤芍各 350 克寸冬 250 克玄参 150

【操作】上药制成水剂,每次用 15~20 毫升,加水 10~15 毫升,经吸
入器直接喷入咽喉部,1 日 1 次,5 天 1 疗程。
【适应症】急性扁桃体炎。
【出处】黑龙江中医药 1985;(6):23 三、口服法
方一 清娥汤
  【组成】蝉衣 10 克僵蚕 10 克姜黄 10 克桔梗 10 克山豆根 10 克黄芩 10 克蒲黄 10 克甘草 6 克元参 15 克大黄 9 克
【操作】上药水送,1 日 1 剂。
  【适应症】急性扁桃体炎。治疗 100 例,用药 4~6 剂,96 例痊愈,4 例好转。
【出处】中医杂志 1985;26(8):591
方二 咽喉消肿八味汤
  【组成】前胡、炙僵蚕、牛蒡子、光杏仁各 9 克生甘草 3~5 克土牛膝根、 野菊花各 9~15 克鲜芦根 30 克
【操作】随症加减,每日 1 剂,水煎眼。
  【适应症】急性咽喉病(包括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扁桃体周围 脓肿等)
【出处】中医杂志 1981;22(9):28

慢性扁桃体炎


  慢性扁桃体炎是腭扁桃体隐窝及其实质的慢性炎症。多由急性扁桃体炎 转变而成。平时可有咽部不适、刺激性咳嗽,口臭或轻微疼痛、疲乏。检查 局部暗红充血,扁桃体大小不定,上有黄白色脓点或有脓样物被挤出。类似 于中医之虚火乳蛾或慢性乳蛾。
一、吹喉法
处方 冰硼散
【组成】玄明粉 15 克朱砂 1.8 克硼吵 9 克冰片 1.2 克
【操作】上药研为细末,装瓶密封。用时取少量吹入咽喉,每日 3 次,
10 日为 1 疗程。
【出处】《耳鼻咽喉科全书·咽科学》 二、咽喉涂布法
处方 消肿碧玉散
【组成】硼砂 9 克胆矾、冰片各 0.9 克
【操作】上药共为细末,同时以筷子蘸取少许点于扁桃体上。每日 3 次,
1 周为 1 疗程。
【出处】《耳鼻咽喉科全书·咽科学》 三、含化法
处方 外含梅香散
  【组成】麝香 0.5 克陈皮 10 克白芷 10 克桔梗 10 克梅片 10 克硼砂 12 克僵蚕 12 克黄连 8 克儿茶 10 克朱砂 12 克连翘 10 克甘草 8 克玄明粉 12 克牛 蒡子 10 克豆根 10 克
【操作】上药分别加工,研成细末,混匀瓶贮。用时取少许含入口中,
含久后可咽下。每日 3 次。
【适应症】慢性扁桃体炎及一切喉病。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0;(3):34 四、口服法
方一 山豆金莲汤
  【组成】山豆根、甘草各 4 克金莲花 9 克马勃 5 克浙贝母、玄参各 10 克橄榄、陈萝卜英各 12 克
【操作】加水 400ml,煎至 20Oml,待稍凉,徐徐服下,6 小时后,服 2
煎。
【适应症】乳蛾一侧或两侧,僵肿不消,时有疼痛或常常急性发作者。
【出处】《喉科正宗》
方二 滋阴收蛾汤
  【组成】元参 15 克生地 15 克木蝴蝶 9 克僵蚕 10 克半夏 9 克桔梗 10 克 云苓 12 克牛蒡子 10 克生甘草 6 克
【操作】水煎服、每日 1 剂。
【适应症】慢性扁桃体炎。
【出处】《百病奇效良方妙法精选》

鼻疳


  鼻疳有急、慢性两种,以鼻孔附近皮肤红肿疼痛,或发痒、糜烂、结痂 为主要表现,多由肺经郁热上攻鼻窍所致。相当于西医所称鼻前庭炎。中医 又称鼻疮。
一、塞鼻法
方一 辛夷膏
  【组成】辛夷 0.3 克白芷 1.5 克藁本、甘草、当归各 0.9 克清酒 120 毫 升羊髓 360 克
  【操作】诸药共为细末,和入清酒、羊髓,银或石器盛,火上煎 3~5 沸,去渣,倾出,澄凝成膏。用时取豆大塞鼻中。
【适应症】鼻疳。
【出处】《中国民间疗法》
方二 柏子油
【组成】柏树子、香油适量
【操作】柏树子研末,香油调,取适量,纱布裹之塞入鼻腔。
【适应症】鼻疳。
【出处】《中国民间疗法》 二、吹药法
处方 茄杆末
【组成】老茄杆
【操作】茄杆烧灰研末,加梅片 1 分研匀,以纸或竹管吹药于鼻内患处。
1 日 1~3 次。
【适应症】鼻疳。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三、滴药法
处方 苦参滴液
【组成】苦参、枯矾各 30 克鲜地黄汁 150 毫升、
  【操作】加水 100O 毫升煎上药,取 150 毫升药液。用时以药液滴鼻,1 日 4~5 次,风热、湿热型俱可用。
【适应症】鼻疳。
【出处】《本草纲目》 四、烟熏法
处方 慈菇粉
【组成】慈菇根
  【操作】将慈菇根研粉,拌入黄烟叶或香烟内吸入烟气、尽量使烟气出 入于鼻孔,1 日 2~3 次,l 次 1 支。
【适应症】鼻疳。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牙痈


  牙痈,又名牙棋风。发于牙龈,肿起一块,疼痛溢脓。相当于西医学的 “根尖周病”。临床多发于龋齿周围牙龈,症见齿龈肿胀,坚硬;胀热疼痛, 遇冷痛减,咀嚼痛甚;渐成脓肿,叩患牙疼痛难忍。
一、含漱法
处方 消痈液
【组成】黄蜀葵花、地骨皮、野菊花、骨碎补、薄荷叶各 15 克
【操作】将上药共入陶土罐中,加清水 300 毫升,放在文火上煎至约剩
200 毫升时,离火待温过滤,瓶贮备用。用时取微温药汁适量含漱,每隔 2 小时含漱 1 次。
【适应症】牙痈。
【出处】《中草药外治验方选》 二、口服法
方一 蛇莓消炎汤
【组成】蛇莓(又名蛇泡草、地锦草)根茎 60 克或干燥的蛇泡草根茎
15~20 克
【操作】每剂煎 2 次,每次煎至 1000 毫升左右,取汁去渣服。
【适应症】牙根尖周炎。
【出处】湖南中医杂志 1986;5
方二 连叶汤
  【组成】黄连、竹叶各 6 克生地、连翘各 12 克丹皮、升麻、当归,大黄 各 10 克生石膏 30 克(先下)天花粉 15 克
【操作】每日 1 剂,水煎服。
【适应症】牙周炎。
【出处】中医杂志 1985;7

牙齿动摇


  牙齿动摇又称牙齿浮动。手阳明之脉入下齿。足阳明之脉入上齿,齿为 骨之余,寄龈以为养,故齿动与手足阳明和肾关系密切,属西医学的牙周病。 以老年人多见。
一、含漱法
方一 固齿合剂
【组成】升麻、骨碎补、生石膏各等分
  【操作】三药共研细末,然后制成合剂。含漱,1 日 3 次。一般用药 3 天即可见效。
【适应症】牙齿动摇。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1982;(8):368
方二 坚齿含漱液
【组成】黄芩 50 克玄参 20 克紫花地丁 40 克
【操作】将上药加水 2500 毫升,煎汁待药稍凉后,含漱。
【适应症】阳明热壅型牙齿动摇。
【出处】中级医刊 1980;(3):4 二、刷牙法
方一 固齿露
【组成】白成矾、风化硝、食盐各 15 克
【操作】上药加蒸馏水 1000 毫升溶解过滤,刷牙用。
【适应症]阳明热窒型牙齿动摇。
【出处】中级医刊 1980;(3):49
方二 乌贼骨粉
【组成】乌贼骨粉 50 克槐花炭 5 克地榆炭 5 克儿茶 5 克薄荷脑 0.6 克
【操作】上药兑匀,装瓷瓶备用。每用时取少许刷牙,每日 3 次。
【适应症】肾阴虚型牙齿动摇。
【出处】中级医刊 1980;(3):49
方三 珠黄五倍液
【组成】真珠黄、五倍子各 30 克炒再制食盐 90 克
  【操作】先将前 2 味药分别烘脆碾成极细粉,再同炒食盐碾匀,瓶贮勿 受潮,备用。每日早、中、晚各以牙刷取适量刷牙,逐日刷之,牙齿即渐固。
【适应症】各型牙齿动摇。
【出处】《中草药外治验方选》 三、摩擦法
处方 牢牙散
【组成】旱莲草、骨碎补 31 克青盐 3 克
【操作】上药共研极细末,用时取少许药粉摩擦牙龈,1 日 3 次。
【适应症】肾虚型牙齿动摇。
【出处】中级医刊 1980;(3):49

喉痈


  发于咽喉的痈疡即称喉痈。以发病迅速,咽喉肿痛显著、吞咽困难,甚 至阻碍呼吸,语言难出为其临床特点。可因发病部位不同而异名,如发于喉 关称喉关痈;发于喉底称里喉痈。分别类属于西医的扁桃腺周围脓肿及咽后 脓肿。
一、吹药法
方一 消肿白灵丹
【组成】火硝、硼砂、寒水石、冰片各适量
【操作】上药研细粉,用时以纸、竹管或喷药器,将药粉吹撒于患部。
【适应症】喉痈。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1980;15(7):327
方二 熊胆通关散
  【组成】火硝、寒水石、硼砂、僵蚕、陈胆星、蒲黄、青礞石、熊胆、 牙皂、冰片、薄荷水各适量
  【操作】上药根据病精确定用量。共研细粉,用时以纸或竹管将药粉吹 撒于患部。
【适应症】喉痈。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1980;15(7):327
方三 乙癸丹
【组成】火硝、寒水石、硼砂、朱砂、灯芯炭、冰片各适量
【操作】上药研细末,用竹管或喷药器将药粉吹撒于患部。
【适应症】扁桃腺肿大、腐烂、出血、溃脓等症。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1980;15(7):327
方四 去腐珍珠散
【组成】秋石、滑石、珍珠、薄荷、甘草、青黛、侧柏、冰片各适量
【操作】上药共研细粉,用纸、竹管或喷药器,将药粉吹撒于患部。
【适应症】喉痈。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1980;15(7):327 二、含漱法
处方 银菊公英液
【组成】银花、菊花、蒲公英各适量
【操作】上药煎取药液,新鲜草药则可捣汁,将药汁含漱,1 日 10 数次。
【适应症】喉痈,初起和成脓期。
【出处】《中医耳鼻喉口腔科临床手册》 三、吸入法
处方 解毒消痈煎
  【组成】玄参 20 克大青叶、金银花各 15 克牛蒡子 10 克桔梗、甘草各 6 克薄荷 9 克
  【操作】将药物置有嘴壶中,加水适量,盖好壶盖,加热煮沸,蒸汽由 壶嘴冒出时,患者凑近将汽吸入。1 日 2~4 次,1 次 15~20 分钟。
【适应症】喉痈,初期。
【出处】《中国民间疗法》 四、噙药法

处方 醋浸山豆根
【组成】山豆根 30 克醋适量
  【操作】以醋浸泡山豆根 2~4 小时,口噙豆根,有汁徐徐咽下,味淡时 叶出,另换药噙。
【适应症】喉痈,初期,成脓期。
【出处】《中国民间疗法》 五、鼻法
处方 皂辛吹鼻粉
【组成】皂角、细辛各等份冰片少许
【操作】上药研末,吹鼻取嚏。
【适应症】喉痈,初期。
【出处】《中国民间疗法》 六、塞鼻法
处方 硝黄粉
【组成】大黄、芒硝、雄黄各等量
【操作】上药共研细末,以湿棉球蘸药少许、塞鼻。
【适应症]喉痈,初期之证。
【出处】《中国民间疗法》 七、口服法
方一 全灯山根汤
  【组成】挂金灯、山豆根各 4~6 克嫩射干 3~4.5 克牛蒡子 4.59 克白桔 梗 3~4.5 克生甘草 1.5~3 克
【操作】上方以清水 600 毫升,浸泡 20 分钟后煎,每剂煎 2 次,共取汁
约 3oo 毫升,待药稍凉后分 2 次服,每日 1 剂。可于饭后 1~2 小时缓缓咽下 为宜。
【适应症】喉痈,喉风、乳蛾、咽喉肿痛等(咽部各种急性感染)。
【出处】《名医名主录》
方二 荆贝甘休汤
  【组成】紫荆皮、浙贝母、郁金、蚤休各 10 克防风 9 克甘草 4 克木芙蓉 叶 10 克
【操作】寒热无汗者加荆芥、豆豉;肿处赤色者加赤芍或荔枝草;皮色
红艳者加紫草、连翘;肿甚加女贞叶、木槿花、黄蜀葵花;痰壅加鲜土牛滕; 便秘加全括蒌、莱菔子;小便赤热加鸭跖草。上方取水 400 毫升,先将紫荆 皮、郁金、蚤休三味泡 2 小时,然后入诸药,上火煎成 200 毫升,顿服。二 煎加水 300 毫升,煎成 200 毫升,间隔 6 小时再服。
【适应症】喉痈初起,红肿僵硬,身发寒熟,有化脓之势者。
【出处】《喉科正宗》
方三 茅皂决痈汤
  【组成】茅针、皂角刺、连翘、紫花地丁、七叶一枝花各 10 克甘草节 5 克磨金果榄 5 克(冲服)
  【操作】上方加水 400 毫升,煎至 200 毫升,待稍凉服,并服二煎。此 方酌加天花粉,浙贝母亦佳。并可随症加减。
【适应症】喉痈,脓成未溃期。
【出处】《喉科正宗》

方四 泻脓汤
  【组成】象贝母、皂角刺、炙山甲、银花、连翘、焦山栀、板蓝根、炒 僵蚕、黄芩、天花粉、山豆根、芦根各适量
【操作】水煎服。
  【适应症】扁机体周围脓肿和急性扁桃体炎,无论脓肿形成与否,皆可 使用。
【出处】《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