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品牌排行榜前十名:逆淘汰会让我们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5:38:32

分享该专题到:
人才逆淘汰、官场逆淘汰、学术逆淘汰、道德逆淘汰……不久前,中共中央党校报刊社副总编辑、《理论动态》主编钟国兴发表署名文章,归纳出当前社会存在的10种“逆淘汰”现象,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所谓“逆淘汰”,简言之,即指坏的淘汰好的,劣质的淘汰优胜的,小人淘汰君子,平庸淘汰杰出等现象。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全国34个省(区、市)1440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59.4%的公众感觉当前社会“逆淘汰”现象普遍,其中18.8%的人觉得“非常多”。仅4.1%的人认为“几乎没有”。受访者中,“80后”占55.5%,“70后”占25.9%。
什么样的人容易在“逆淘汰”中获胜
“逆淘汰”一说,源于经济学的“劣币驱逐良币”理论,指如果市场上有两种货币——良币和劣币,两者所起的流通作用等同,因为劣币成本低,人们在使用中往往会选择劣币、储存良币,久而久之良币就会退出市场。
钟国兴认为,不仅仅在经济学界存在“逆淘汰”现象,当下社会“富二代”、“拼爹”等词语的流行,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人才逆淘汰”机制的存在。近年来被网民披露的“萝卜招聘”、“吃空饷”(指不上班但是可以领工资——编者注)等事件说明,“人才逆淘汰”机制不仅存在,还趋于强化。
济南市某国企职员高宁认为,如今“商品逆淘汰”现象也日益显现。“一个品牌不进行虚假宣传,不夸大效果,似乎很难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立足,因为人们很容易被宣传和广告‘忽悠’。于是,不诚信的商家越来越多,老老实实做生意的商家可能就被淘汰了。”
在高宁看来,干部、人才选拔中的“逆淘汰”现象更为严重,“少数领导奉行实用主义,以是否能为自己所用作为选人、用人的标准,以致贪者上、廉者下,庸者上、能者下。”
哪些领域“逆淘汰”现象较多?本次调查中,59.3%的公众认为是“干部选拔”,48.7%的人选择“人才选拔”,30.8%的人认为“道德领域”的“逆淘汰”现象较多。
“政府机关”被认为是“逆淘汰”现象最多的单位,44.7%的公众选择此项。接下来依次是:国企(38.4%)、事业单位(36.8%)、私企(16.4%)和外企(8.9%)。
为什么会存在“逆淘汰”现象?调查中,59.5%的公众认为是投机、浮躁的社会风气使然;54.2%的人觉得原因是“官本位”思想横行;50.4%的人将原因归结为“权力没有得到有效监督”;45.2%的人认为是“择优汰劣”的社会机制还不够完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研究院院长乔新生教授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在人才选拔过程中出现“逆淘汰”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或单位中的“一把手”要想集中权力,就要分权制衡,就一定会找比自己能力差的人。这样导致的结果是,能力较强的人会慢慢被淘汰,能力较弱的人走上领导岗位。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逆淘汰”现象普遍,主要是社会制度不健全造成的。当制度、规则导向出现问题时,劣质的东西就会占优势。比如大学里的科研评价体系,没有倡导正常的教育价值观和学术价值观,强调数量不强调质量,就会让急功近利、喜欢钻营的人如鱼得水,为追逐丰厚利益去搞“社交学术”,通过潜规则获得资源和头衔。而一心科研、不愿钻营的人可能连基本的考核都通不过。
什么样的人容易在“逆淘汰”中获胜?调查中,68.2%的人认为是“有权有钱有背景的人”,其次是“喜欢投机、使用计谋的人”(51.6%)。此外还有:善于溜须拍马的人(51.4%)、喜欢拉帮结派的人(35.9%)、谁都不得罪的“老好人”(21.4%)。
您认为什么领域逆淘汰现象比较普遍?
商品市场
人才选拔
干部选拔
道德领域
其他
投 票查 看

55.4%的人认为“逆淘汰”会损害公共利益
调查中,60.7%的公众认为“逆淘汰”现象普遍会强化投机、“潜规则”等风气,56.5%的人认为会毒化干部选拔空气,55.4%的人认为会损害公共利益,48.8%的人担心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有人提出,要靠官员、商人、学者等群体的自身操守来抵制“逆淘汰”现象。但熊丙奇认为,“这基本上不太可能。”制度已经是“劣币驱逐良币”了,只强调自身操守,只会让有操守的人更加被排除在外。我们必须从制度上进行改良或改革,逐步建立起“择优汰劣”的社会机制。
如何杜绝普遍存在的“逆淘汰”现象?本次调查中,66.8%的公众建议权力、程序保持公开;64.7%的人提出“健全监督机制”;59.4%的人期待完善法制,严格执法;52.7%的人认为,关键在于“尊重民意”。
乔新生提出,现在很多地方在干部选拔时,都有民主评议的程序,但作用有限。毕竟民主评议过程中,民众只有表达权,没有决策权。最好的办法是让普通选民自己投票决定领导选拔、任用。如今,一些地方也开始进行公推直选,让民众参与决策,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要警惕出现投票不透明和“贿选”的情况。
乔新生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建立选民与候选人直接沟通的机制,比如在投票前,决策部门尽可能让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告知候选人的个人情况,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因候选人信息不透明而导致决策失误的现象。
“另外,所谓‘良币’也是见仁见智的。”乔新生说,“劣币驱逐良币”应该分为两层含义:第一层,民主选举不可能永远保证最优秀的人被选出来,但我们要保证,让大家都接受的人被选出来;第二层,我们要知道如何补救。比如恰当地规定干部的任期,完善述职机制,既防止其急功近利,也要让在位者有责任心和危机感。选民如果后悔,也可以在下次选举时纠正。
一名民意中国网网友还提出,在民主选举中要防止“暗箱操作”。“看似程序正义的投票就不会有猫儿腻?我们还必须有公开唱票的程序,否则难保有人‘狸猫换太子’,借公平之名行不公之实。”
对于行政、医疗、学术等领域存在的“逆淘汰”现象,熊丙奇建议,建立全新的人才评价体系。比如,要防止学术领域的“逆淘汰”现象,就要把对教育、学术的评价,从现在“自上而下”的行政评价,变成有教师和学者参与的同行评价,从而建立起真正具有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的“学术共同体”。(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故事:小鬼当家之拼爹时代
为什么“逆淘汰”愈演愈烈?
各方面社会制度不健全
潜规则太多,不按规矩出牌
违规没人管,助长不正之风
道德败坏,社会浮躁
投 票查 看

【现象】“逆淘汰”十种
中国社会也有同改革方向相反的逆向机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和生成,这种机制不是“择优汰劣”,而是“汰优择劣”,即“逆淘汰”,其主要表现可归纳为以下10种。
表现之一:财富逆淘汰。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强调多劳多得,鼓励劳动致富,但是现在人们劳动观念却淡漠了许多,劳动成为了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社会上有一种不劳而获的风气,崇尚一夜暴富的神话。许多人为此不仅过度迷恋股市,甚至赌博和铤而走险。当然由于法治不到位等原因,迅速通过非法手段致富确实在一些地方成了一种标杆。正常劳动甚至正常经营致富难度越来越大,劳动者权益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和保护,是人们迷恋一夜暴富的原因之一。劳动难致富,不劳动反而致富,呈现出“逆淘汰”现象。
表现之二:经营逆淘汰。鼓励人们通过经营创造财富和获得财富,是改革的初衷。但是,由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税负过重等原因,导致正常经营、正常纳税的企业生存艰难,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职业时愿进入公务员队伍而不愿经营企业。与此同时,一些国有企业凭垄断而坐拥高额利润,因此让政府采购和居民生活不得不付出更高的成本。正常经营企业者和非正常经营者甚至违法者形成了很大反差。这又是一种“逆淘汰”。
表现之三:人才逆淘汰。
表现之四:官场逆淘汰。
表现之五:行政逆淘汰。
表现之六:机构逆淘汰。
表现之七:改革逆淘汰。
表现之八:体制逆淘汰。
表现之九:学术逆淘汰。
表现之十:道德逆淘汰。[详细]
五一劳动节特别策划:劳动者曾经有过光荣的岁月
【评论】对反面的纵容就是对正面的凌辱
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迷惘:即便将自己压榨到极致,正常的上升空间依然似海市、如蜃楼,飘忽于似有若无之间。 这种迷惘,已酝酿成一种无法忽视的社会情绪。究其大者,是因为我们正处于一个“逆淘汰”漩涡之中。
可以预见的是,种种“逆淘汰”不断叠加、传递、放大,必然会形成一种漩涡,将所有人,无论正派与否,都裹挟进去。每个人都将深陷其中、无法自拔。长此以往,整个社会由灰色走向黑色,由相互撕裂走向断裂崩溃。
逆淘汰的根源在于社会缺乏共识,或者只有倒退性质的共识。我们常常说正处于多元社会,但试问今日,我们是否真的有一种价值观,可以完全战胜金钱崇拜?或者,起码与之相匹敌?如果没有,今日之中国,仍然只能说是一个一元社会。
这是一个可怕的场景:脱离了文革一元化的桎梏,又走进了金钱一元化的桎梏。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由公司化步入自利集团的路径依赖;越来越多的企业,由野蛮生长步入黑色权贵的生存模式;越来越多的个人,由拒绝信义走向信仰丧失的心灵空洞。
这种一元化带来官僚主义元素不断累积,在各个领域形成逆淘汰,进而使政府治理陷入僵局,随之而来的是凝聚力崩溃、政策失灵、权威下降、制度异化。其结果必然是执政基础的不断销蚀。
摆脱“逆淘汰”,需要旗帜鲜明的“正淘汰”。这是一次非此即彼的选择。对反面的纵容,就是对正面的凌辱。当出现触犯底线的事件时,整个社会,特别是掌握决策权的人,是否有足够的共识、足够的正气去淘汰它? 除了欢迎一些负有政治责任的人展示担当之外,我们更需要给这种担当以恰当的环境,其要有二:一则舆论监督,以公义之力,给予外部支持;二则增进党内民主,予领导者以奥援。[详细]
非主流:穷人的孩子还能靠什么改变命运?
怎么重树“正淘汰”?
靠制度规范,缩小个人权力
严惩违规者,以净风气
增强透明度,事都摆在阳光下
每个人积极参与舆论监督
投 票查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