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资本金回收:长寿之乡百岁老人多绝活 能穿针担水心态好(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1:47:28

102岁的孙王氏穿针引线没问题。

孙王氏的脚是带有历史痕 迹 的“三寸金莲”。

总人口160万人,却有144位百岁老人,相当于1万人里差不多就有1个百岁老人,而80岁以上的老人总数更是接近4万人,这就是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不久前被中国老年学学会授予“中国长寿之乡”称号。多年来,全国一共有20个地方获得这一殊荣,谯城区是我省的第一个。记者来到这里时,正值中秋节小长假,百岁老寿星们脸上挂满幸福平淡的微笑。

孙王氏:穿针引线不在话下

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牛集村,这个行政村大约有5500人,两位百岁老人在村里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中在宋吴庄生活的是102岁的孙王氏。

孙王氏住在大儿子家,长子孙士泽已是古稀之年。在家中堂屋,身着蓝色布衣、精神矍铄的老太太端坐在藤椅里,见有客人来到,老人露出了善意的微笑。

“见到堂前屋后地上掉的柴火,她都会拾掇回家。”孙士泽告诉记者,老人一生热爱劳动,“ 闲不住”是她的一大特点,怕她总往外跑,于是家里备了些麦秸,让她闲了就编编草帽。“现在,编草帽成为老人平时最大的爱好。”孙王氏老人当场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编草帽的拿手绝活,手脚麻利,绝对不输年轻人。

除了耳背、驼背外,老人的身体没什么大毛病,尤其是视力特别好。孙王氏的儿媳从屋内拿出了针和线,不到5秒钟,老人就穿针引线完毕,略显得意地说:“你们看,我很快就穿好线了!”孙士泽说,母亲每天早睡早起,吃饭也不挑食,平时还喜欢喝上两口小酒。老人一生共育有2男2女,儿女也全都健在,大女儿已经80岁有余,“算了一下,我们家如今五世同堂,大约有七八十人,每年中秋和春节,很多儿孙就会从全国各地赶回家中,看望老太太。”

记者道别的时候,孙王氏还热情挽留:“怎么不喝口茶再走?”虽然拄起拐棍走路略显吃力,但老人还是执意站立起来,挥手为我们送别。

冯宋氏脸上常挂着慈祥的笑容,她的平和心态是长寿“法宝”之一。

冯宋氏:心胸宽广最“淡定”

还是牛集村,冯庄住着103岁的冯宋氏。记者来到她家时却吃了个闭门羹:老人被大儿子冯立功接到邻镇去过中秋了。

在冯立功家,记者见到了老太太,还有前来看望老人的儿孙们。“母亲生育了八个儿女,我父亲过世又早,她这一生都很辛劳。”冯立功介绍说,老人直到九十岁的高龄,依然没有停止劳动,三伏天还下地割草、拾柴火,现在不干农活了,就每天在院子里遛几圈,前几天老人还念叨着要给重孙子做些小棉袄。

冯立功的眼里,母亲是一个坚强而且心胸宽广的人。“母亲从不跟人吵架,也没见她跟谁红过脸,凡事不斤斤计较。”冯立功认为,母亲得以长寿的重要原因就是宽宏乐观。

多年前,家中两只母羊失踪了,这是当时家里惟一值钱的财产,几个儿女都急哭了,冯宋氏却想得开:“是儿不死,是财不散。”全家人想办法筹钱买了只小羊,慢慢把困难日子对付过去。2009年,冯宋氏的三女儿因得脑瘤不幸过世,大家怕老人受不了打击,开始一直瞒着她。事后,老人得知这一噩耗时,却显得异常平静,“她年纪也不小了,得了不治之症也是没办法的事,我虽然伤心,但日子还得过。”就这样,大家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颜代氏见不得水井旁的水桶空着。

颜代氏:经常“偷偷”去打水

在神医华佗的诞生地——谯城区华佗镇,该镇黄庄村中黄自然村住着已经105岁的颜代氏。

二儿子颜世江考虑到母亲一人在家有诸多不便,去年辞了工作专职照料母亲。“母亲耳不聋、眼不花,身体还算硬朗,从早上穿衣、洗漱,到平时扫地、洗衣、压水、拾柴火,样样都能干。”颜世江说,本来老人还要坚持自己烧火做饭,考虑到总是要弯腰添柴火,容易摔倒,这才“罢免”了母亲做饭的“权力”。

正聊着,老人拄起拐棍走到门外的压水井旁,双手握紧手柄开始压水,“真是拿她没办法,她只要看见井旁的水桶空着、没有装满,就过去压水。有时怕我担心她,就特地挑我不在家的时候去井边压水。”

就在颜世江家房外的村道旁,记者看到了一个简易的棚子,还放置着沙发等坐具。原来,颜世江怕母亲在家中无聊,特地为她搭了“聊天室”。“只要她坐到沙发上,附近的乡亲们就喜欢聚过来。”颜代氏对谁都和蔼可亲,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愿意跟她聊天,其中以老年人居多,久而久之,这里被大家笑称“老年俱乐部”。

记者正要离开时,老人的孙子拎着礼物从外面赶回来看望奶奶。虽然颜代氏的八个子女都还健在,但儿孙们很难全部赶回家中。她掏出一张和子女们的合影,看了一遍又一遍,嘴里念叨着:“工作要紧,工作要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