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桂芝年轻的照片:那烂陀寺(国际性佛教大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0:21:38
朝圣之旅-印度篇 加入时间:2008-4-1 11:22:59 访问量:2406
那烂陀地名的由来
那烂陀(Nalanda)意译施无厌。那烂陀地名的由来,其中的一个说法是,古代梵文里“nalam”意思是莲花,“da”意思是给予,莲花在印度是知识的象征,因此,那烂陀的意思就是“知识的给予者”。

在公元5世纪时,印度笈多王朝的鸠摩罗笈多王护持佛法不遗余力,为了佛法的传承在那烂陀创建了一所佛教大学,这一所大学,在国际间曾风光一时,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齐聚一堂,僧侣穿行如梭,共学佛法以及世间法,这其中包括了七世纪时来自中国的玄奘大师。
玄奘法师,西行求法的17年中,曾在那烂陀大学,进行了四年的修学以及二年的教学。结束参学后所携回中国的经卷,为当时的唐朝注入一股正法兴教的蓬勃活力。更为往后大乘佛法的传布,奠定了基础。
苍翠的树木一路演绎,如华盖般的绿荫盛放着,我们在绿树林荫的簇拥之下,走入千年前,曾经僧众云集的佛学殿堂。在现在的那烂陀遗迹公园中,可见到一间间,以红砖建筑而成的僧舍、教室,以及广大平整的校区遗址。林立的佛塔,自然的融入,学僧的生活范围中,让学法者能够在,解门领域的精进之外,也能无时无刻忆念佛,时时刻刻供养佛。

在目前已开发出的遗址中,最为醒目的是雕工繁复的舍利弗塔,由于舍利弗尊者的出生及入灭都在此处,因此自阿育王启建纪念塔之后,后世的人为了缅怀这智慧第一的圣者也不断地进行增建,于是便成了现在所见的壮观规模。

由于那烂陀大学内的学风,侧重于经论的学习以及思辩,使得佛法渐渐与实际生活脱节,一般人难以一窥堂奥,太注重论述的结果,是将佛法视为高深的学问,而不是解决生命苦难的良药,当佛法渐渐背离,人心的实际需求,渴望获得生命解答的信众便渐渐转向其它的宗教,佛法未能在当地广传弘扬。700年后,公元十二世纪时,在火灾的肆虐以及其它宗教的暴力袭击之下,那烂陀大学的辉煌就此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