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音乐发展史:第二十二章 美育在人才成长中的作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20:46

第二十二章  美育在人才成长中的作用

老师和家长都希望孩子成长为德才兼备、体格健全、具有高尚情操和优良气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要达到此目标,在全面完成学业的同时,还必须系统地进行情感教育­­­美育。美育为孩子行为习惯和性格的养成提供情感和智力支持,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与学校各个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的熏陶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必须学会“为人和处事”,既学习和发展智力、培养情商,这是从自然人成长到人的社会化过程。人要做事必须要有本领,也就是要有创造和管理物质财富的智力,表现为智商;人是群居动物,企业生产和社会管理需要处理人际关系还需要情商。从认知上讲,智商是逻辑和技术性的,是对一个人的智力因素的测定,它包含: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但人是情感动物,在学会“为人和处事”的过程中,充满情感纠葛,衡量情感体念的主要是情商。情商指的是非智力因素,它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时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主要由兴趣、动机、信念、情感(情绪)、理想、意志、性格等要素组成。非智力因素是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一种综合性素质,情感(情绪)、意志是其中一些较活跃的因素,起着动力、强化作用。

美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商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和情商与智商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它以家庭为摇篮,贯穿整个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全过程。

长期以来,先辈们为实现我国的现代化而重视科学,学校重知识传授和应试教育,却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美育没有地位,加上在前苏联教育把美育看成德育的一部分的影响,使得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美育。因为,美育不能是整齐划一、呆板凝滞的,尤其不能由教师单向灌输,更不能惟一以考试分数来检验成果。所以,若要实施真正的美育,就必须从应试教育的习惯中脱离出来,坚决地向素质教育转变。

美育不只是学习音乐、美术等一些技能,其突出特征是情感教育的作用与功能。蔡元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在美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活动,处于美感的激情状态。如《义勇军进行曲》[1949927,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它为代国歌,1982124,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决议,定为国歌。]表现了四萬萬同胞团结起来,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英勇斗争的英雄伟气慨,昭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不但感动师生,而且激励全国人民在抗战中前仆后继,在工作中无私奉献!,歌曲崇尚的美使学生始终处于美感的激情之中,并会长久地留在人们的心中。人的情感对他的社会行为和态度有着重要的影响。情感是分美丑善恶的,对人的影响也是这样,而且是盲目的。所以,我国历史上的大学问家都十分注意情感的陶养。现在有的孩子迷恋网吧,玩坏了品质,荒废了学业,自毁前程。这也说明美育的重要性,要用美的事物对人们进行情感教育,防止卑鄙丑恶的东西腐蚀人们的灵魂。

第一节  美育的作用与任务

科学家认为:“美育是使人大脑健全发展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对人一生的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生理学家的实验证明,人的大脑左右两边功能各不相同,左脑偏重于语言、逻辑,右脑偏重于形象、情感、空间感。有专家指出,如果不通过造型艺术等手段对主管形象思维的右脑进行训练,那就等于放弃大脑思维的一半。而美育恰以其情感体念、形象思维等独特的教育方式 促进学生智力、思维能力的开发。通过现实生活及其在艺术上反映的美,培养教育学生具有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从作用上讲,美育主要是涵养气质,陶冶情操,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专家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美是在人类劳动和交往中产生的,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美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用理智和情感来认识美。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美作为文化行为主要是以音乐、舞蹈、绘画和文艺作品等形式作为载体来表达的。

美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不同的阶级存在不同的审美观念;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不同的社会人群美的观念也有很大差别。我们要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用来认识和评价事物的美丑与善恶。通过多种美育手段,触及人们灵魂,起到潜移黙化的感染和教育作用,使孩子为人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学校和家庭都必须重视美育,使孩子早日从中受益。要帮助他们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和评价周围事物。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养成健康的、丰富的审美情趣,并在从事各种社会实践中掌握创造美的本领,充分发挥美育的作用。总的有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通过美育,使学生能够感受并认识自然界的美和社会生活中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美;从而自觉地抵制低俗的、黄色的东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涵养气质,培养道德情操,使孩子们成为品德高尚、气质优良的新一代;

(二)、通过美育,使学生具有正确地审美、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从而思想活跃、性格开朗、积极向上;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更好地在振兴中华的各项事业中,发挥生力军的作用;

(三)、在美育中注意培养学生自己创造美、体现美和表达美的能力。维护社会正义,抵制歪风邪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作用。

  第二节、美育与其它各项教育的关系

美育是人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与德、智、体、劳动教育都有密切的关系。

   美育与德育。德育是规范性的教育,是一种行为规范,在规范性的教育中使人获得良知,养成自觉的道德意识,形成遵守道德的自觉性。关于审美对于人的道德发展及人格健全之作用,古人早有论述。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通过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的学习实践达到为学求道之目的。美育是一种熏陶、感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就是这个兴,或者说感兴。在这种熏陶和感发中,对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等潜移默化,起一种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

在社会作用上。德育主要着眼于调整和规范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它要建立和维护一套社会伦理、社会秩序、社会规范。才能避免在社会上出现人和人关系失序、失矩、失礼的现象。美育则主要着眼保持作为个体的人本身精神的平衡、和谐和健康。

德国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家、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一书中提出了人的“感性和理性”的分裂问题。他认为感性脱离了理性会逐渐变成一种动物性的东西,而理性脱离了感性,会变成一种僵死状态、限制人生命活力的发展;而美育可以使这两方面沟通,使它们得到和谐发展,这样就能塑造一种健全的人格。这一点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显得重要。因为在现代社会中,追求功利,追求物质利益,竞争日趋激烈,精神压力不断增大,很容易使人的内心生活失去平衡,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美育使人的情感具有一种文明的内容,使人的理性和人的感性生命能够沟通和协调发展,从而塑造出健全的人格。

美育与德育互相联系、互相渗透,是美与善的结合;美育融化在德育中,就是高尚的美。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使德育内容深化和丰富。美育用各种思想性和艺术性高的作品教育学生,对学生动之以情,可以深刻地影响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其人格得到升华。而良好的道德情操,高尚的行为会得到人们美的评价,成为引领社会前进的动力。革命先烈和建国以来的模范人物,以他们的高尚情操与英雄业蹟感染人民催人奋进。战争时期的革命歌曲,鼓舞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不怕牺牲,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斗争;《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子,是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的载体,教育和引导千百万青少年健康成长,在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美育与智育。美育促进智育的发展,同时美育也需要智育的支持。通过美育可以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美的认识与欣赏来源于对对象的感知,同时与一个人的理解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构思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对客观事物的表现力都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在接受美育的过程中,感知、观察、理解、想象和思维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审美能力又需要具备各方面的知识,没有足够的文化知识水平,便很难感知和理解美,也不能正确评价和欣赏美。通过美育,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大和加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促进智力发展。美育和智育是相互促进的。

    在不同的美育形式中,由于活动特点所决定,在人的心理上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在绘画中,视觉感知能力更为重要;在音乐中,听觉感知能力则有直接关系;而文学艺术作品中,则是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生动的形象、优美环境,用文字感染人的精神世界,或创造优美的形象与动作[如雕塑、舞蹈等形式],从整体上增进美感,获得良知。在思维方式上,理解与想象则与各种美的形式都有关系。所以,美育与智育的关系是美与真的结合,美育融化在智育中就成为理性的美。

   美育与体育。美育与体育的关系就是美与健的结合,美育融化在体育中就成为健壮之美。美育可以促进体育,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的精神愉快,身体健康;同时健美的体魄又是人内在精神世界心灵美的自然表露。在社会卫生保健中所要求的美化环境,清洁整齐,既是体育卫生的内容,也是美育的内容。

   美育与劳动教育。美产生于劳动,人们美的观念和美的创造,就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劳动是美的创造的源泉,而对美的生活追求又是通过劳动获得的。美育与劳动的关系就是美的创造源泉的结合,美育融化在劳动教育中就成为创造的美。

   学校和家庭美育的途径。学校中系统地进行美育,虽然是通过音乐、美术等课程进行的,但各科教学都存在着美育的功能。如:数学课中的制图、书写方式;物理、化学课的整齐的实验报告、仪器安装;特别是语文课,学生在阅读与欣赏文艺作品时,不仅感到文学语言的美,更能感受到作品中文艺形象的美。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进行理智的评价,更主要的是情感体念,从而使他们优化自己的行为举止,走上正确的生活道路。老师在教学中的言行和表现也都在向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各种课外活动,如各种文艺学习小组,带领学生旅游、各种文艺演出等,也是进行美育的好途径。

实际上美育会渗透到学校与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学生自己的劳动创造,美化校[家]园和室内环境,可以养成学生保持清洁,遵守秩序的良好生活习惯,按照文明生活的要求,帮助学生注意整洁、仪表和言行举止,使外表的美观大方与内心的高尚情操相适应。更主要的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公无私,团结互助,宽厚大度,关心和尊敬别人,不因自己的言行损害他人合法权益,使德育和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审美知觉就是情绪的知觉。对美的事物和对艺术品的理解,往往是从对作品具有一定的情绪体念开始的,其魅力就在于它的情绪吸引力。对现实生活中的美也是如此。学校的优美环境、优良校风,家庭的整齐清洁、和睦的关系、积极向上的家风,有利于净化孩子的心灵,对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的人材具有重要作用。美育可以使真、善、美在一个人身上得到完美体现。

 第三节、文学作品在美育中的作用

文学是学生的基础审美领域。文学作品大致分为诗歌,戏剧,曲艺、小说,散文等,每一种作品都有其自身的美学表达方法和审美规律。以小说为例:每一篇作品都具有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等三个要素,而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作者通过对人物进行多方位的描写来达到写作目的。
语言学习是孩子所有学习的基础。 文学作品欣赏活动是学生语言教育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活动类型,它在培养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等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还承载着发展审美能力的重任。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活动,可以使他们感受、理解、体验真善美,懂得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心去感受美,让孩子在美的氛围中、美的体验中健康成长。“美文”需要用“美语”来传达,才能让听者感受它的美,比如电影、电视中的朗诵和对话。在教学中作品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示范朗诵也很重要。由于各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不同,低年级的学生对作品的欣赏与创造不能像成人那样直接通过阅读文字来把握,还需要教师声情并茂、形象生动的语言传递来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本身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解说水平,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比如在散文诗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找准作品的情感基调,是明快开朗、活泼有趣,还是轻松诙谐、幽默风趣,都应该符合文学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示范朗诵作品时所投入的感情应是在充分理解作品基础上的一种自然流露,是真实充分的,而非矫揉造作或随意曲解。
   在神话、童话等文学作品中,许多具有夸张的特点,其它文学作品,也有类似情况,通过现实中的一些小事经作者的想象与夸张,原本三两句就讲完了的真实故事,结果有了一部小说出世,这就使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学校和家庭都可以为文学欣赏活动创造一些条件。①创设丰富环境,帮助孩子感受美。要根据作品的内容,各年龄段孩子注意力、观察力发展的特点以及生活经验的实际情况,为开展文学欣赏活动创设相宜的环境,积极挖掘环境的影响作用,比如引领孩子参观,走向大自然等。②运用背景音乐,也能帮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开展教学活动和家庭聚会时,还可以用视听结合的形式,根据内容配上舒缓的轻音乐,使孩子们很快就能投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因为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容易激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鸣。选择与文学作品相通的乐曲,把音乐与文学结合起来,以优美的旋律创设美妙的情境,渲染气氛,使孩子耳听心动,更容易进入文学作品所描绘的情境。③运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美。多媒体技术可以将静态、呆板的画面变成动态、生动的情景。一些比较抽象的、离生活经验较远的作品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诗情绽放画意流动的教学情景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兴趣,他们就能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把听到看到的事物记牢并加以发挥。情景交融、有声有色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像诗歌、散文等作品所表达的激情和意境,从而更直接地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情景美。在家庭平时有选择地看电视、用光碟播放各类作品,也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总的来讲,就是要按照美的要求,多组织一些适合时代和孩子特点的活动,使他们全面、系统地受到美的教育,真正成为具有优良气质和高尚情操的新一代。

 第四节  绘画在美育中的作用

绘画是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绘画中以造型和色调的独特形式,帮助孩子理解并感受周围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美。

绘画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对客观现实观察能力,注意力、想象力、创造思维能力等,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培养对造型和色彩的喜爱与欣赏,掌握绘画技巧,发展他们的绘画才能。

一、绘画能力是由诸多因素组成的。⑴对比例估计的能力。就是在所描绘的对象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判断力,用目测比较大小和按比例认识类似的形状。这是发展绘画才能的重要标志之一。⑵对亮度比值与冷暖比值的判别能力。光线在立体物所产生的明暗或黑白关系叫亮度比,它能正确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性,作画者必须具有调配浓淡作画的本领。所谓冷暖比值,就是对色彩感受到的程度,如看橙色、红色使人感到火热,而蓝色使人感到冷。对色彩的冷暖表现可以加强艺术效果。⑶正确的布局与构图能力。作画首先要求物体在空间的合理安排,包括:构图合理、对称、匀衡、相似、比例恰当等,做到这些,都要求具有通过视力寻求与确定垂直和水平视线的能力,确定了它会给人以稳定感。所以,确定垂直和水平视线是重要的绘画能力。⑷空间想象能力。绘画经常要将立体事物或复杂景象反映在画纸上,立体感的形成是通过线条的透视和色彩的透视实现的。因此,必须借助空间想象能力,作者必须拥有这种能力。⑸视分析器与运动分析器的协调[综合表达]能力。在绘画时视分析器与运动分析器必须协调,才能把头脑中的表象,通过笔触有效地表达出来。也就是用不同的线条,把观察到的外部情景,用手的笔法、技巧表现出来。视分析器在这时起着调剂和控制手运动的作用。

二、不同绘画形式对学生的作用与要求

绘画形式大致有:写生画、主题画[意想画]和装饰画等。

写生画:是培养绘画基础的主要手段。这种形式能培养学生正确而真实地描绘出周围环境中各种现象和事物的形象及其主要特征。在学习实践中逐步达到自如地运用透视法表现事物。

主题画:是把曾经看到过的物体形象回忆起来,在教师提出的主题指导下,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叫意想画。画这种画时,要求学生进行积极活跃的想象,这有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并且可以相应地训练学生手和脑的能力。

装饰画或图案画。要求学生运用和谐的色彩,绘制有规律、有节奏的图案,以形成优美的画面。画这种画时,要利用一些图案画的规律。如节奏、统一、平衡、便化[把复杂图形高度概括、变形简便化]等。在绘制进程上要由简到繁。如:由单模图案过渡到二方、四方连续图案等。在作装饰画时,要求学生注意形态的辨别,画面的恰当组织和色彩的调配。这样他们的颜色视觉、观察能力都将会有进步。由于装饰画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联系,且常采用民间美术做图案样本,故能培养学生广泛的审美能力与爱国情怀。 

三、儿童绘画的几个阶段。

绘画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之一。许多孩子学前期就开始作画,这时并不描绘某个物体的形状,仅对绘画过程本身感到高兴和愉快!接着,由于画出来的与实物相似,才进而对绘画的结果感兴趣。儿童开始作画,喜欢画动的、亮的东西。一、二、三年级喜欢人物画和动物画,然后发展到画各种自然物。开始口中总是念念有词,画一杆枪口里就喊“砰、砰、砰……”,画一个人就说“这是头,这是脚……”。儿童的自白,伴随着绘画把想象表达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白逐渐减少,这是绘画能力提高发展的标志。总的说来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⑴涂鸦期。大约在四岁以前,儿童的涂鸦主要是不受或少受视觉控制的肌肉动作。这一时期又可分为波形涂鸦[波形线]、园形涂鸦[园形线向顺时针方向转]多形涂鸦[直角线、交义线园、螺旋线等]几步。

象征期。画的是想象的东西,对大小比例并不注意。起初先画一物,看它像什么就叫什么,逐渐发展到画想要画的东西。这比涂鸦更为重要,因为开始产生意义,象征。

⑶定型期。多少与所描绘的客体有些相象,但还不够写实,在不断的练习中,会逐渐得到提高和改进。

⑷写实期。根据实物的特点进行描绘。

如果有正确的引导,有些阶段可以缩短或消除。老师要利用学生爱模仿的特点,多多观摩和练习,在实践中尽快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到小学四、五年级,老师就可以向学生介绍知名画家的作品欣赏,对同学作品的观赏和评价,并借此进行学习总结,以提高学生欣赏和评价美术作品的水平。

,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美学性的教育方式,除美术相关专业外,其基础知识在九年级以前基本学完,但在个人一生成长的不同阶段仍会发挥重要作用。

 第五节  音乐在美育中的作用

音乐也是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通过音乐学习,掌握了初步乐理与基本表现技能,能欣赏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歌曲和乐曲,增强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并能发展学生的听觉感受能力。音乐有强烈的感染力,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    音乐表现技能与鉴赏力的形成。

音乐表现技能和鉴赏力与人的听觉感受能力直接相关。学生听觉分析器的机能对他们掌握音乐技能和理解音乐的特点有极大的关系。

音乐表现技能和鉴赏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㈠曲调感。要能区别声音旋律的曲调特点。区别这些旋律穏定与否[是否跑调],及其相互关系的倾向性。这种曲调感不仅直接表现在视谱能力上,也表现在对情感的体念上。

㈡ 听觉表现能力。即再现反映音高、音强和音色关系上的听觉表现能力。不但表现在所听到的旋律上,也表现在唱歌上。就是要能听得懂歌,并能复唱出来。

㈢音乐的节奏感。即从动作上体念音乐的能力,感受音乐节奏和准确地再现音乐节奏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基于感知音乐的时间关系而产生的。

二、    音乐教学的主要形式。

音乐教学主要是唱歌,包括独唱、齐唱、重唱等形式。在家教和课外音乐小组还有乐器的演奏。

唱歌要求学生形成视唱与听唱能力。视唱要求看到乐谱能准确地把曲调唱出来。听唱表现在听到他人唱歌时,能够准确地再现。这是表现音乐技能必不可少的。唱歌这种音乐形式,特别能影响人的情绪和想象,培养音乐听觉与表达能力。唱歌可以使人的情绪受到深刻感染。比如:在行军途中和劳动场所,鼓舞士兵斗志和劳动者的热情,在学校活跃生活,促进学习,陶冶情操,提升学生人格品位。

不同的唱歌形式,会收到特有的效果。齐唱:不仅能培养和巩固学生的演唱技能,同时也有助于形成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守纪律的良好品质。独唱:要求学生在集体面前大胆、熟练、准确、富于表情地唱,对训练他们发音准确、吐字清晰,以及唱歌的姿势、运气的方式等都有重要作用。重唱:由于曲调的部数所决定,一般分为二重唱、四重唱等。重唱的特点是每一部的演唱者,在演唱好自己的曲调的同时,同时要注意与其它部曲调的和谐,对听觉的感受力与演唱技能的要求比较高。

乐器的演奏是音乐的另一种形式。在课堂上一般不讲,但是课外音乐活动的重要形式,许多家教主要是教乐器。要求学生掌握某种或多种乐器的演奏技能。为此,不但需要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同时,需要一定的生理基础,如手的应有长度,动作的一定灵活性等。要求听觉、视觉与运动觉的高度协调,而且必须长期坚持练习。

三、学生音乐能力的形成

歌曲演唱技能的掌握有较大的年龄与个性差异。这与学生的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在小学、初中各个年级的唱歌教学中,在使用曲调节奏、音阶、音域、音程等方面都应有所区别,歌词既要考虑到儿童的理解能力,也要考虑主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和演唱技能,加深他们对音乐语言的理解,通过看电视、听广播、开小型演唱会等,积累经验,有助于学生对音乐情绪的体验,形成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在音乐实践中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12——15岁的男孩嗓音正由童音转变为成年的声音,要科学运用嗓子,阻止他们喊唱,避免影响嗓音的正常发展。有的学生听不准音,唱歌跑调,影响同学的学习。要弄清楚是生理上的原因,如发音器官萎缩或作用微弱等;还是心理原因,如曲调感、节奏感不强等。研究资料说明:在这些儿童中少数是发音器官有缺欠,多数是只能比较正确地唱出几个音,这几个音有时还会唱得比一般儿童低两、三个音,这些儿童可能是听觉器官有缺陷,辨别声音能力不强。有资料说明: 对发音器官有缺欠的儿童,可以通过训练,逐步获得部分唱歌能力;对听觉器官有缺欠的儿童,则难于纠正。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唱音不准,应搞清原因,请老师耐心指导,使其获得一定的唱歌能力。

此外,舞蹈的美育作用古今中外认同。相传周朝初年,集中整理了前代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乐舞,除用于祭祀天地、歌颂祖先外,还用于教育贵族青年和进行宣传,并有了贵族子弟学习舞蹈的具体规定和制度。唐代的《破阵乐》是一个有着宣传和教化作用的大型舞蹈,后改名为《七德舞》。诗人白居易观后赋诗一首,大意是:太宗皇帝编创这个歌舞并不仅是为了夸耀自己的武功和文德,而是希望子孙后代不要忘了创业之艰辛,应当努力保住来之不易的江山!

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曾对红军的舞蹈作过生动的评述,他描述红军宣传队表演的《丰收舞》、《统一战线舞》和《红色机器舞》,称赞“他们的姿态十分写实地传达了舞蹈的精神”,并说“红军每到一处,往往是红军剧社传播着革命思想消除了人们的顾虑,使人们对红军纲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认为,芭蕾对培养贵族所需要的高贵仪表和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美国虽是一个后发展起来的国家,但人们知道“环境许可的话,会送他们的孩子到舞蹈学校学习仪态举止”。华盛顿总统本人非常喜欢跳舞,他的政府官员都知道子女学社交舞的好处。后来,社交舞成为美国各大学中的选修课或必修课。

舞蹈特有的美育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塑造良好形象与气质。舞蹈常被人称之为看得见的音乐、会动的画面、活的雕塑,它有着鲜明的乐感、诗的韵律、画的意境。所谓舞蹈形式美,就是指它融合了诗歌、音乐、美术等艺术因素,借助线条、画面和韵律,生动地展现了动态的美。二是有助于完善人格提高能力。非语言文字的艺术,它的教育手段不是生硬的说教、强行的灌输,而是通过形式美与情感,如春风化雨般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心灵的陶冶。舞蹈可以使青少年感受和发扬积极、健康、乐观的思想感情,舞蹈可以使人的行为更加规范而美好,这是因为:舞蹈的过程也是培养参与者关注他人,关注配合,注重协调的过程。舞蹈可以培养人的良好性格,它使人开朗、大方、热情、充满朝气,这可使当今的独生子女们减少孤独,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霸气,增加人与人的交流,从而使之以良好的心态与他人和谐共处。

总的来讲,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心灵。美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是要美化人自身,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

美育的作用伴随人的一生。在婴幼儿阶段,能够促进孩子的主观思维以及喜欢美的意识;到中学教育阶段,不仅能有效的消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还能锻炼学生的内在修养与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自信心;高校教育阶段,不仅能够培养健全的知识文化型人才,也有利于和谐校园环境的建设。美育实际上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素质教育是新世纪教育实施的战略举措。只有大力推进美学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才能稳步落实建设和谐中国社会的举措,使我国在二十一世纪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