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超能力爱情电视剧:今夜中秋谁玩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8:42:59

今夜中秋谁玩月

熊 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09月12日   第 08 版)

  赏月是中秋节的核心内容,字面理解就是看月亮。可我们的前辈却又制造出“玩月”这个词。除了凸显精英阶层的高雅之外,这一玩一赏之间,到底有什么奥秘?今天我们还会玩月吗?

  要搞清上面的问题,就得先去看看谁第一个玩月的。这方面的记载不见正史。大概在南北朝时候,就有士大夫把赏月称为玩月了。《昭明文选》卷30 里有南朝鲍照的《玩月城西门廨中》一诗,但他的玩月只是一个新表述,并无新内涵。

  江西第一个状元是唐代的卢肇,他写了一本书叫《逸史》,书中写道:“罗公远,鄂州人,开元中,中秋夜侍明皇于宫中玩月。”

  这罗公远是个道士,据说活了140岁,曾给唐玄宗捉妖召龙,深受宠爱。他曾用道术带着唐玄宗游玩过月宫。当时正值盛世,四海升平。国家大事不让皇上烦心,加上一帮提供休闲娱乐的能人在侧,道士此时扮演的角色跟敦煌壁画里的飞天差不多,人家娱神他娱帝。大家在月光之下玩乐,不胜快哉。

  玩月和赏月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就是看着月亮,想着心事,比较个人化。也许愉快,也许悲伤,因人而异。从流传下来的文献可以粗略地判断,唐人赏月气氛更为欢快,宋人赏月一般就会感物伤怀。玩月意味着更多的互动和联欢,是一种群体性活动。

  比卢肇晚十年中状元的张读在他的传奇小说集《宣室志》里写过这么一个故事。说当朝有位周生,擅长道术。有一年中秋夜,他正好旅居某佛寺,和三四个舍友一起过节。有人说起唐明皇游月宫的传说,引得大家艳羡。周生说我也行,而且我还能把月亮揣怀里给你们拿下来。他找了几百双筷子,让仆人用绳子把筷子编成梯子。跟人们说,我将登梯上天取月,你们瞧好吧。然后把自己关进一个小黑屋。大家赶紧走到院庭里等着。不多时,天就完全黑了,月亮没了。这时周生喊道:“我回来啦!”大家又都跑到小黑屋里,见周生掀起衣服,露出月亮的一角,小黑屋马上就变亮堂了,而寒气则深入在场每个人的肌骨。

  这段传奇表现了玩月的实质,就是以月娱人。娱乐就是玩,人玩月,月玩人,至于人和月亮怎么发生互娱互乐的关系,在唐人观念中,靠的就是这种怪力乱神的东西。这跟中秋习俗在唐宋时期从神坛走向民间的趋势是相符的。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欢娱,大概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里巷儿童通宵玩耍,夜市人马杂沓,至于天明。”《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充分说明宋时玩月行为已经完全世俗化了。一大家子人、一帮朋友在一起不适合赏月,适合玩月。

  明代人也玩月。当时南京夫子庙秦淮河上有座桥,桥旁为妓女、诗人、画家马湘兰的宅第“幽兰馆”。这位名妓周济过不少落魄书生,因此颇受当时南京知识界的赞誉,士子对她钟爱有加。那些年的中秋夜,总有一群知识分子聚集在桥头,吹笙吹箫,弹琴说唱,对月赋诗,好像一场文学沙龙,爱情不顺的马湘兰就是这沙龙的灵魂人物。那桥也就被称为玩月桥。

  后来美人逝、国家亡,玩月桥头夜玩月的胜景不再了。后人赋诗感叹:“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即玩月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萧。”玩月,在明人那里,充满了风韵,夹杂着香艳的诗情画意,类似集体狂欢。

  清代人对玩月的看法有所不同。比如张潮,写《虞初新志》那位,有一段比喻,把“玩月”上升到一个很成熟的境界。他在《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所得之浅深耳。”以玩月喻读书的最高境界。清代学者大都学风严谨,实事求是,学力扎实。这些老学究读书甚多,而中秋玩月给人们带去的欢乐就好像读书给他们带去的欢乐一样,只不过更有内涵罢了。

  总之,有亲朋好友在场,有助兴节目,这节目要和月亮有关,三者一齐备,就算玩月啦。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