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离心转速:林璎与美国“哭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59:35
                             林璎与美国“哭墙”

 

我一直都知道对于父母来说我们生活的地方并不是家,而他们真正的家——中国,却已经成为了过去。他们很少谈及过去,而且总是与现实生活保持着一定的疏离。  ——林璎

 

“我知道你在看到我的作品时,你会哭。”

似乎每当述说林璎的背景,都要提起她的那个显赫的林氏家族、民国第一才女、我国第一批接受西方建筑科学教育的女建筑师——林徽因。她与姑母从未谋面,却遗传了其出众才华,

的确,林璎继承了这个家族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她不仅是出色的建筑师,而且同样是一个雕塑家;她是耶鲁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博士;被美国《生活》杂志评为20世纪最重要的“50位未来的领袖”;以压倒性票选为耶鲁大学校董;她为美国维护种族平等运动创造了“民权运动纪念碑”,耶鲁大学的“妇女之桌”等等。但是这一切都要有一个开始,林璎的这个开始惊天动地,在美国掀起了轩然大波。当时的美国艺术界为她的天才之作所倾倒,政治和阴谋家们却对她猛烈抨击,而这股风暴的中心就是林璎设计的“越战纪念碑”,也是我们所熟知的美国“哭墙”。 
  1980年秋,年仅20岁,还是耶鲁大学大三学生的林璎参加了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设计竞赛:为越战那些牺牲的战士设计一座纪念碑。

林璎第一次去华盛顿考察地形的时候就有了灵感,她说:我有一种用刀将地面切开的冲动。回到学校后,她设计了一个看似像地面裂开,被掀起的一面呈“V”字形的纪念碑,运用了简单的黑色花岗岩,在碑面刻上牺牲者的名字。这个纪念碑就像是生者和死者之间交流的媒介,上面刻着不同年份牺牲者的名字,而当人们抚摸着这些名字的时候,黑色光亮的花岗岩映着人们的脸,映着生者世界的碧海蓝天、悠悠白云和青青绿草,而这些熟悉的人却已在一个我们无法接触的世界里了……林璎当时并没有期待自己会赢得冠军,反而忘记了这件事情。

但是,就是一个这样看似简单却蕴含了无限力量的设计作品被当时的评委们评为天才之作,一个评委会委员说:她的作品很简约,但是越看就越觉得它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是永恒的纪念碑。

不过这个作品却受到了有些越战老兵的强烈反对,他们批评它为“令人羞辱的阴沟”,“难堪的黑色疤痕”。当他们得知这个作品的设计者是一个女性,而且是一个亚裔,就更加无法接受,因为越战的敏感本来就充满争论,而且这是一场发生在亚洲的战争,却由一位亚裔来设计,在当时看来充满了讽刺。一些诬蔑者不断侮辱林璎,媒体报章也歪曲事实,对林璎进行人身攻击,有人甚至叫嚷着说我们不需要一条黄种狗来为我们设计!人们不相信一个只有20岁的女大学生而且是黄种人的才华,不过是画了一条黑线而已!共和党的参议员上诉给总统,要求撤换,这样纪念碑就不得不面临重新的审核。

林璎说,没有人教你如何度过那段充满压力的日子,但是她坚持她关注的不是政治,而是“人”。一场战争无论它的政治意义如何,首先丧失的是那些生命,林璎想通过自己的设计表达的不是歌颂政治,而是反思和人性。之后的审核当中,不断有人刁难林璎,要求改变设计作品的颜色等等。在最后的决定议会上,众多媒体、艺术界的专家和越战代表都在等待林璎最后的陈述,林璎平静的脸上显现了设计者坚持自我所独有的倔强和勇气,她告诉评委们她不会更改她的设计,她也不同意野蛮地将两种不同风格的纪念碑放在一起……

最后,美国艺术委员会主席宣布林璎所设计的越战纪念碑依旧是最出色的杰作,并将在华盛顿建立。

“我知道你在看到我的作品时,你会哭。不论你们怎么看我的作品,只要每个人在看到这些作品时油然而生的切身感受,就是最后的评断标准。”林璎曾这样写道:只有当你接受了这种痛苦,接受了这种死亡的现实之后,才可能走出它们的阴影,从而超越它们。而我的确希望人们会为之哭泣,然后从中找到生存下去的勇气,并从此主宰着自己回归光明与现实。

林璎的愿望通过她的作品得到了实现,每年有400多万人到华盛顿驻足和参观纪念碑,当人们在纪念碑上找到自己朋友或亲人的名字时,他们在怀念和忧伤中思考和反省生命的代价和死亡的原因。

 

“对自己的华裔血统我一直抱着天真的态度”

“我的父母亲移民来到这个国家时一无所有,但作为教育家,他们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我知道,如果我的父亲在世,他一定会同我的母亲一样为我而骄傲。”获知自己当选耶鲁大学校董后,林璎感言。

从学生时代起,林璎对东方建筑的兴致就远胜于对欧洲建筑,比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法国的对称式花园或那些经典的建筑语言的好奇。“我曾经非常惊讶于自己与中国建筑之间的微妙联系。直到在一次与家人回中国福建时看到了父亲度过童年的老房子,我发现简单的庭院,精雕细琢的木头,可随意撷取的湖畔小景环绕着整个院子。显然,在这座房子和祖父收藏的中国字画中间成长起来的父亲也深受着他们的影响。父亲的那些作品已经说明了一切”。
  “我一直都知道对于父母来说我们生活的地方并不是家,而他们真正的家——中国,却已经成为了过去。他们很少谈及过去,而且总是与现实生活保持着一定的疏离。几年前我问妈妈,为什么她从不提及她的过去,她说,这是因为我从来没有问过她。

我不认为这是她的错,的确我也从未想起过问她。因为那些已经不再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了——离开中国来到美国使他们从此被隔离,不仅仅从物理距离上,也是从文化和情感上——他们曾经是那个政治动荡下的中国的一部分,而那个时代已不可逆转了。”

林璎觉得自己虽然生长在一个几乎遗忘了中国传统的环境里,但她却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自己作品中混合着的东西方文化中含蓄内敛的遗迹。她视自己的作品为两种文化共同的声音,它们深深地依存于她的华裔本质。

“对自己的华裔血统我一直抱着天真的态度。”在林璎赢得“越战纪念墙”的设计竞赛之前,她从来都认为人的种族不是个问题。而此后几个月中发生的一切,使她真切地认识到对一些人来说,的确不应该“来自这里”,不应该是“美国人”。

也许正是这样一种被视为他族的经历不断的影响着林璎世界观的形成——成为一种远远的观察,一个旁观者。

“直到父亲去世以后我才开始意识到他对我事业的影响之巨大。他对美的敏感充满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然而最普通的事实往往最容易被忽视。当我凝视着逝去的父亲时,我发现一件事,是他那双手。他有一双精巧而美丽的手,而他给了我一双同样的手。”

  …… 

林璎的父亲说: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犟果敢独断,才华横溢且心想事成。林璎是名副其实。如果越战纪念碑体现了无声的奉献精神,那么她之后的很多作品都是一种无声却是大自然的一首诗。

林璎并不因为家庭的优渥而肤浅和浮躁,相反,她的人和设计作品都展现了勇气,沉着和智慧,她懂得人性最本质的需求,懂得人生里的伤痛和缺憾,更加懂得纯朴的自然才是最美的艺术。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只有坚守自己的心灵,他(她)的作品才能感动世人,超越时代。在“越战纪念碑”落成10年后,有记者问起她的感想,她只是微笑着说这是属于他们的时刻,他们的地方,“我已经完成了我所能做的”。她一如当时那个大学生,安静低调地离开了观看的人群,留下的是人们对她无限的崇敬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