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男装搭配图片:十年回首,再看“9·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2:15:12

十年回首,再看“9·11”

2011-09-11 13:59:22 羊城晚报

羊城晚报记者 钱克锦

  十年过去,我们现在可以怎样看待“9·11”?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前驻法大使、著名外交官吴建民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锋。两位专家就“9·11”本质及其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谈了自己的看法。

  一场不可避免的悲剧

  羊城晚报记者:即便已经过去十年,还是有不少人追问,“为什么会发生‘9·11’?”请问二位专家对此有何看法?

  吴建民:“9·11”不是一起偶然的事件,它反映了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的一种对抗。从历史上看,伊斯兰文明是一个后起的文明,自诞生后与基督教一直产生对抗和冲突。二十世纪,因为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把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冲突掩盖了。到了新世纪,出现一个“9·11”也不是偶然的。

  朱锋:没有“9·11”,肯定也会有“8·11”、“7·11”、“6·11”等类似的事件。伊斯兰极端主义所代表的,是对美国这种强势的全球文化、经济、战略、军事方方面面的这种势力扩张的不满和抗争。全球化被称为美国化,美国以为天下没有对手,非西方化社会在西方中的体会和呼声,必然会形成一种火星撞地球似的碰撞。从这个意义上,这是两种文明力量之间的对抗,已经到了临界点,“9·11”是火山的喷发口。

  记者:哈佛大学已故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冷战结束后,曾提出未来世界的冲突将是各个文明之间的冲突。“9·11”必然要发生,是否印证了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朱锋:“9·11”不是文明冲突。文明的本质是和平、秩序和正义。“9·11”实际上是对西方在全球强势扩张和干预的反应。但是这是极端分子(类似愤青的思维)的反应,过于暴力和血腥。也就是说,这次冲突本质上不是文明之间的冲突,而是全球权力和财富结构的不平衡所导致的。

  吴建民:虽然说“9·11”是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之间的对抗的一次反映。但是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有局限性。他对中华文明也了解不够。1997年,我和夫人(当时她是驻卢森堡大使)一起去瑞士参加一个会议。会上我们碰到亨廷顿,我夫人跟他当面讲,你对中华文明不了解,而且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相同国家打起来的。能言善辩的亨廷顿教授有点语塞。

  我们中华文明是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中国发展起来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接受各方好的东西,开放就是这个意思。

  美国从此不再一样

  记者:有人认为“9·11”袭击标志着美国的衰落。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

  吴建民:实际上,不仅“9·11”之后讲美国衰落,战后都讲,金融危机后也讲。但是说美国衰落预言很多次都没有实现。我觉得应该这样看,和以前相比,美国发展的速度降下来了。但是一个国家前进的动力是什么?是创新。我在美国生活了十年,这个国家有很多毛病,我们不喜欢,它那种霸气,跟他打交道那种霸气让你不舒服,但是这个国家创新能力是非常强的。

  朱锋:美国的创新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有围绕创新能力的社会体制,它有成熟的政府的体制,所谓成熟,就是这个社会出了问题,会有多元化的反思,他有纠错的机制。所以奥巴马上台之后至少和小布什不一样,小布什是推行单边主义,奥巴马会很快回到多元外交。还有一点,我觉得美国的超强实力,没有一个人忘记美国的军事霸权。至少在20年内,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足够的实力可以在军事上挑战美国,所以美国的地位依然是稳固的。

  记者:那“9·11”给美国带来哪些显著的影响呢?

  吴建民:最大的变化就是,反恐成了美国对外关系中所要应对的头号题目。“9·11”还没有开始的时候,你看布什总统刚刚就任,还延续了美国政治文化的一种思路,那就是“美国的敌人是谁?”美国的文化上面需要一个敌人。“9·11”发生之后,对美国来讲非常明显,他的主要敌人是恐怖主义,这个对后来美国的进程,以及对世界局势的演变都产生重要的影响。

  朱锋:“9·11”对美国最大的影响就是,反恐战略在布什任期的十年成为美国国家安全的主要要素。另外,“9·11”事件改变了美国在后冷战时代对安全问题的思考,以及国家相关的体制、规则和资源投入的安排。

  上世纪九十年代去美国,我觉得最大的印象就是很多机关的安检真的很松,任何人都可以去。但是“9·11”之后我们觉得不得了,严到你要把鞋脱下来,把皮带抽下来,你要一手拎着你的鞋,一手拎着你的皮带。美国将11个部门中的相关机构,整合成立新的国土安全部。还设立了国家情报总监。

  现在白宫有重大的活动,附近不可以有飞机出现,这是在以前无法想象的。还有,我们都知道这十年美国在反恐问题上也经常被诟病,比如美国情报部门公开招人,然后去寻找蛛丝马迹。“9·11”事件中劫机的人在美国受过训练,所以人权和安全的矛盾又开始突出。我觉得,“9·11”在安全问题上真的改变了美国。

  世界也因此改变

  记者:“9·11”事件对世界的影响,最显著的是哪些方面?

  吴建民:我曾见到世纪经济论坛的施瓦布(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编者注),他说二十一世纪头十年,两个事件改变世界,一个是“9·11”,一个是金融危机。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9·11”给人一个印象:美国这么强大的国家,竟然会受到恐怖主义的袭击。这使全世界对恐怖主义的警惕性提高,而且反对恐怖主义也更坚决,也更加认真,这个事情绝对不能掉以轻心,这种警惕性进一步提高。

  朱锋:“9·11”事件我相信不仅是美国的,它是全球的,它对全球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第一它使得世界各国人民开始了解到恐怖主义的威胁到底有多大,这不是开玩笑的,从恐怖分子那种丧心病狂、他们的组织结构、策划能力可见一斑。世贸双子塔倒塌,我相信在那一刻不只是震惊了美国,也震惊了世界。

  记者:“9·11”后,大国关系受到什么影响?

  朱锋:大国关系得到了改善。“9·11”后,全世界开始意识到后冷战时代,传统的关系当中总是在纠结着大国的冲突,而“9·11”让人们意识到非国家行为体带来的威胁。因为恐怖主义有形形色色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形式,在各种角落都有。所以它使得人类对威胁的认识深化了。

  从“9·11”开始,国际上加大了反恐方面的合作。联合国通过了14项有关反恐问题的决议和议定书,所以在全球掀起了围绕反恐问题的合作项目。

  所以“9·11”不仅是美国的,它是全球的。我们怎么样认识“9·11”?其实不能光说它对美国造成了什么影响,它也在改变中国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美国和我们之间的关系。

  吴建民:在反恐这个问题上面,大国之间是有合作的,说明什么?应对恐怖主义这方面,大部分国家是一致的。没有“9·11”,还会不会出现亚丁湾反海盗的联合行动,我不知道。我觉得这个世界的两大因素把人类联合起来,第一大因素是全球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金融危机发生之后胡锦涛讲了一句话,“携手共进、同舟共济”,就是这个意思。第二大因素是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挑战,恐怖主义就是其中之一,只有人类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它。我觉得这两大因素把人类联合起来的因素不可小觑。在国际关系史上,把大家都联合起来,这么强大的因素把大家都联合起来,像这种情况几乎是没有的。我觉得促进人类联合起来,对世界的和平、发展、繁荣都是大有好处的。

  记者:西方有人认为,“9·11”之后,美国打了阿富汗打了伊拉克,并在这两个国家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9·11”也促使伊斯兰世界自省,温和派的影响逐渐超过极端派。他们认为这两个因素是促使今年年初开始的“阿拉伯之春”的重要因素,是导致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亚局势演变的因素。是这样的吗?

  吴建民: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今年年初开始的一系列阿拉伯国家发生动荡和政权更迭,其根本原因在于国内的变化,尤其是经济因素。

  最近这几年,这些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发展出现了问题,失业率非常高。另一方面,青年教育程度不断提高,而很多青年在接受大学教育之后,发现还是找不到工作。不管你信仰什么,生活问题还是非常现实的。因为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而且像突尼斯,还出现了大学毕业生被迫摆地摊,却遭到阻挠最后自焚的事件,就会激起民愤,结果就是对老人政治、家族政治等不满都爆发出来,导致中东北非一系列的动荡。所以说,这些事件都是由这些国家的内部问题引起的,和外界的力量,和是温和派还是激进派没有多大关系。

  朱锋:“9·11”之后美国发动了两场战争,激化了伊斯兰世界和美国之间的矛盾。之后,美国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外交上,在力图推动世俗价值、减少对抗方面,也的确做出了一些调整,并把伊斯兰世界的民主化进程作为自己的一个战略目标。这个在奥巴马上台后到开罗发表演说这件事上很明显。

  中国没有利用“9·11”

  记者:现在回头看“9·11”,一些人认为中国是个间接的受益者,因为美国的精力都集中去反恐了,所以中国赢得了一段发展时间。是这样的吗?

  吴建民:这个有偏颇,好像说别的国家闹,我们中国就可以趁机发展了。可是事实不是这样。具体到“9·11”,你可以看,没有发生“9·11”之前,中美之间发生了南海撞机事件,双方关系陷入了危机,但是你看这个问题解决的方式还是美方做出了妥协。美国政府慢慢地从这个危机当中认识到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当然,“9·11”之后,中美在应对和对付恐怖主义上有一定的共同点,有一定程度的合作。但不能说仅仅因为“9·11”美国才顾不上中国,使中国有发展空间的。

  另一方面,中国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并不是“9·11”之后才是这个方针。而2001年之后中国大发展是什么原因?是加入了世贸组织。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对外的贸易每年都有很大的增长,这在人类发展上是没有的。

  朱锋:认为“9·11”转移了美国的视线,弄得美国人无暇顾忌中国了。我觉得这个看法是自以为是,好像美国要拿中国动手了。其实中美关系的共同利益在不断地增长,我从来不相信,如果没有“9·11”,布什政府会跟中国翻脸。双方当然各自会有一些国内政治利益需求的言论,但是并不意味着布什上台就会改变对华的战略。如果有中国人持这种看法,那就说明他们还不够自信。

  (感谢凤凰网博报为本次采访提供帮助)

  吴建民

  朱峰

  “9·11”恐怖袭击主谋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2003年照片(右)和近照对比(左),他是“9·11”恐怖袭击的构思者,在1996年向拉丹提出袭击美国的想法。2003年,他被美军抓获。

  1998年8月,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大使馆同时遭到爆炸袭击,两百多人丧生。同年拉丹发布了“宗教裁决令”,号召袭击美国人。这两件事被认为是基地组织行动的转折点,因为他们把目标转向美国人,并转向美国本土。

  1999年,一群来自几个阿拉伯国家的青年在德国汉堡合影,其中包括参与“9·11”袭击的领头者穆罕默德·阿塔(坐者右二)。拉丹经过两三年的挑选,最后从这个“汉堡帮”里选出了几人作为“9·11”袭击的骨干,因为这些人受过良好教育,有在西方社会生活的经验,熟悉西方社会。

  2001年9月拍摄的美国马里兰州一处飞行培训学校。参与“9·11”袭击的几名恐怖分子曾在此学习飞行。基地组织选好执行袭击的人员后,让他们分批进入美国,在美国各地学习飞行。

  2001年9月11日,劫机者阿塔和他的同伙阿布拉齐齐·阿罗玛在缅因州的波特兰机场通过安检。几个小时后,他们和其他的劫机者制造了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

  钱克锦

责任编辑:AP0017 (本文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