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姐妹花ed2k:苏州日报摆乌龙?专家缘何尽砖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37:36

今天《苏州日报》的A3版头条以显著字体刊登了“上方山石观音是宋代的?”一文,标题虽然加了个问号,但内容却是不容否定的,因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孟嗣徽曾受邀看过这尊石观音像,并断定其为宋物。”又有苏州大学博物馆馆长张朋川教授云云,专家言之凿凿,象真的一样。

这实在是大大摆了一个乌龙!!

史乘记载南宋淳佑年间(12411252)僧人尧山主开山。背靠山崖,在岩间凿出观音像,高一丈六尺。山崖因之名为“观音岩”。寺称潮音庵。东向下临山涧,清池一泓,终年不涸。

明朝莫震《石湖志》中描绘:“石观音岩在茶磨屿下,面临石湖,就岩石琢大士像,……”请注意,“就岩石琢”这四个字,很显然,这尊造像是和岩体连在一起的,不是刻好了再置于此地,和岩壁分离的。一丈六尺,相当于现在的5米多。

太平天国战争时期,石佛寺遭受严重破坏,摩崖浮雕的观音像被毁,崖石涧上石桥亦被拆除。战争结束后,本地绅民捐资复建,于原观音像壁凿石为龛,置一石雕观音立像,下承以莲花座。

民国十三年(1924),本地居民李福寿的母亲周氏患重病,延医救治,药石罔效,当家人以为无救时,周氏忽夜梦观音降临榻前,赐以圣水数滴,周氏饮毕竟霍然而愈,醒来告知家人,邻里闻之,咸来询其状,皆曰菩萨灵验,李福寿事母至孝,发愿兴修,并得到里人响应,襄理赞助者达133户。于是当年四月开始兴建,在观音石洞上方造了数间房屋,廊庑悉称。又在原来题“石湖佳山水”处建一旱舫,以供游人临湖凭眺。经过四个月的建设,方告竣工。十月由吴县张士衡撰《重修石佛寺记》,王祖彝勒石,立碑于旱舫内。并置乾隆《观打鱼歌》御碑。

民国十五年(1926)四月二十七日,李根源来游海潮寺,见门额是潘遵祁题“妙香禅院”,观音石洞中柱镌乾隆赐联,但匾额已佚。另有顾锡焘书“我心匪石”匾额。旱舫中有潘仪凤题“鉴湖阁”匾额。潘、顾等人均晚清同治、光绪间人物,可证晚清曾有较大的兴修。崖石涧有乾隆题诗摩崖,剥泐不明。又有乾隆二十七年(1762)御书“石湖”。都穆题的“小天台”已无存,李根源同行的李日垓篆书补刻之。

民国十九年(1930)吴县寺庙调查,当时石佛寺(海潮寺)有屋六间,佛像未废,有僧名振海兼管治平寺、石佛寺。

民国三十二年(1943)寺僧福海募修,重建崖石涧石梁题“梵音胜迹”。

民国时,寺内有大殿,殿前有4株大银杏,今皆无存。

“文化大革命”初期“破四旧”,观音石像被砸成三段,头被丢在崖石涧池中,仅存下半身及莲座。1967年又有何姓蛇医夫妇、师徒三人居旱舫内开诊所。

19843月,苏州市政府拨款35万元,作为景区修复的启动资金。

19865月,石湖风景区筹建组着手重修石佛寺,疏竣崖石涧,清除淤泥,并将观音头像挖出清洗,请吴县枫桥工艺美术厂进行整修,补全佛像,耗资2400元。修复后的大士像高2.4米。崖石涧在清淤时又向东拓展一部分,使水面加宽,更具深邃感。1987年又对观音洞顶部进行防水加固处理。小天台上部建筑也得以翻新。1987年元旦正式对外开放。

两位长期在外地工作的“专家”确实了不起,无需多做调查研究,独具慧眼,一下子就发现了苏州文物部门几十年睁眼瞎的问题,“记者也未发现石观音像附近有任何文物保护的标识。随后记者从市文物部门获悉,这尊石观音像的确还没有列入文保范畴。”真的好牛!

只是故宫最近爆出的“评估门”又着实让人纳闷,没想到在苏州也会在没有观众叫喊“再来一遍”的场合,绘声绘色地重演一次,象农贸市场的一口价,将清末和80年代拼起来的东西“断定其为宋物”,连商量的余地都没有,弄得我们想笑,又笑不出来。

专家乎,砖家乎?怎么评说,让我好为难。

分享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