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呼吸套盒专柜价:聪明的“不服”——郭德纲事件对古典音乐市场的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0:13:27

郭德纲别墅圈地、徒弟打记者事件无非亚洲娱乐圈特色闹剧而已,争论孰是孰非大可不必。但是郭德纲在这一事件中的危机公关策划却非常成功:一如多年既往的高调反击、北京特色的挤兑人耍“糙爷们”,更加巩固了自身在“钢丝”中的草根英雄形象。这样无论事情最后在法理层面发展到什么结果,他的反对者还是会一如既往的反对他甚至欲置其于死地而后快,但他的拥护者更会一如既往的拥护他甚至更加崇拜他。总之,一切一如既往:德刚继续票房火爆,可以买更多的别墅圈更多的地;媒体继续寻找猛料,为人民群众排遣无聊提供娱乐。

古典音乐的危机公关已经进行好几十年了,能想的出来招数几乎都使尽了,结果似乎是圈外人继续漠不关心,圈内人更加痛心疾首。

记得多年前国际排联为了提高女子排球惨淡的收视率,强令女排队员上场时一律穿着紧身短尺寸运动服。这一招顿时起效,吸引了不少色迷迷的眼球。但是这种与竞技比赛规律无关的“改革”只能是一针兴奋剂,等“药劲儿”的波峰一过,紧接着就是麻醉的波谷。等大家对紧身热裤习以为常之后,观众不增反减。

古典音乐为了吸引大众眼球走下神坛,这本身没问题,因为古典音乐本来就没在神坛上。那是当年第一代古典音乐推销员把它推上去的,也是一次营销策划。现在的销售们发现了这一策划案的副作用,于是要把古典音乐从神坛上请下来,穿上体恤衫牛仔裤配上各种高科技饰件,意欲走亲民路线。从市场反应上看,能激起几个小波峰,好在不大,这样之后的波谷也就不算太深。

为什么古典音乐市场策划者就不能学学郭德纲:爱谁谁,我就是我。能卖多少钱那有许多主客观因素,如果古典音乐真的老了那就别装嫩,老人有老人的魅力。为了迎合大众市场而放弃固有小众市场,最后早晚全面退出市场。比如室内乐本来就是极小众市场,供少数心静的精英人士怡情。结果有一次来了一个美国“美女”四重奏,养眼但伤耳,冲着海报来了不少人,但一些室内乐铁杆爱好者大失所望。当场的票房的确不错,但之后的室内乐音乐会就更没人来了——看美女的不用再到音乐厅来看,听音乐的也不再来委屈耳朵了。有一段时间交响乐的情况也类似:通俗曲目和电影音乐是好东西,但是时间长了大家会发现这样的音乐不用在音乐厅里听,家里和电影院里的音响听着更过瘾。而不少原先的交响乐爱好者已经在这个过程中离开了音乐厅,在唱片堆里自得其乐了。

其实像女子十二乐坊、陈美、克莱德曼这种情况是成功的案例,但是属于流行音乐的成功案例,他们是在使用传统乐器演奏流行音乐。大众娱乐有其自身的规律,“高雅”艺术也有其自身的属性。自从世界开始进入民主共和时代,娱乐规律就是社会的主流。而艺术的属性则被少数人艰难而坚定的坚持着,这也使艺术在现今“无处不市场”的社会中,仍然能够保有自己不大但稳定的消费群体。然而如果试图改变艺术的属性,使它顺从于娱乐规律,那么结果只能是娱乐市场又增加了无足轻重的一小块份额,艺术市场则灾难性的进一步萎缩。况且现在的郭德纲赚的钵满盆盈风光无限,但这是他在小剧场寂寞坚持十年修炼的回报。现在的古典音乐从业者,在琢磨如何把自己卖个好价钱之前,还是应该明确一个很俗但是很准的道理: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

郭德纲这次如果真的“服软儿”了,看他不顺眼的人不会从此就看他顺眼,而过去欣赏他的人可能也会从此反感他。古典音乐的听众持续减少,除了大环境使然,我认为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古典音乐一直在“服软儿”,服娱乐的软儿,服媒体的软儿。但“不服”不意味着又蹿上“神坛”端着架子喝西北风,而是坚持自己独立、纯粹的艺术准则和追求,尊重艺术、尊重自己。更重要的是,要有真本事,这样真性情才有真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