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吕染发膏使用方法:古典音乐不插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6:00:23

假设我们现在没有手机电视电影电脑电话电灯……回到没有电的年代,太阳一落山就只能点蜡烛灯发呆,或者索性用睡觉打发时间。这时从窗外传来悠扬的长笛声,其实它可能音不太准,线条也不十分连贯,但至少比没有规律的鸟叫迷人多了。这肯定不是什么名家的演奏,也没有恰当的伴奏,但我们会感叹音乐是如此的美好和神奇,是上天送给人们最美的福音。

假设我们现在没有SP(快转唱片)、LP(慢转唱片)、磁带、CD(激光唱片)、MP3(硬盘播放器的一种音频存储格式)……回到发明留声机之前的年代,我突然想要听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首先我要放下手上的工作,告别家人,坐马车到附近的大城市,然后逐个音乐厅和歌剧院去查找未来几个月的演出海报。如果幸运,正好有位钢琴家下周要开音乐会,曲目中有贝多芬的奏鸣曲。于是我在旅店住下,每天上午散步、下午去咖啡馆看报,晚上去歌剧院听一场轻歌剧或者去弹子(台球)房认识些新朋友。终于等到音乐会那天,我张开所有的神经,感受贝多芬谱写的每一个细节。钢琴家的演奏有我喜欢的地方,也有我不喜欢的地方,但这是他对贝多芬的解释,谁又能知道贝多芬到底是怎么想的呢?音乐会后我记不起演奏家弹了多少的错音,只记得他把OP.109最后的赋格段落弹得异乎寻常的轻,这不符合谱子上的力度标记,但听起来有一种很神奇的吸引力。我不能肯定这是否是近期流行的处理方式,因为我上一次听这首作品是在两年前,是在一位子爵别墅的客厅,一架很古旧的钢琴,况且我对自己的记忆力并不是非常有信心。于是我告诉我在这个城市新认识的朋友,如果这位钢琴家再来开演奏会,请写信告诉我,因为我对再次欣赏他充满魅力的演奏充满期待。不过现在最紧迫的是我得赶快回家挣钱,为了听贝多芬,我牺牲掉了一周的收入,住店、买票、交际又花掉了两周的收入,下个月我必须加倍工作补上亏空,因为我不是拿固定俸禄的贵族,可以那样无所顾忌奢侈的欣赏音乐。

我不是在编小说,这就是当年的音乐生活场景。在音乐学院,我们经常要提醒学习演奏、演唱的学生:你们演奏和演唱的作品,大多数是在没有电的环境中诞生的;绝大多数是在没有唱片的时代被创作出来的的。这不是简单的时代划分,而是需要设身处地去体会、感受的事情。而对于音乐欣赏者,这可能也是一个需要换位思考的问题:我们现在如此轻易地欣赏到音乐,是否还会像当年一样把音乐当做一种奢侈品来珍视?还是仅仅把它当做一种日常消费品,用“有用、没用”来衡量它的价值?

前几天有报道说在菏泽市一个工地发现一条宋元时期的沉船,出土了几件价值连城的元青花瓷器。这时如果有人说:这东西凭什么值上亿元人民币,它能装多少酱油?掉地上能不碎吗?没有人会觉得这是个受过教育的人能说出来的话。但是当我们听到“古典音乐能娱乐大众吗?它能有《阿凡达》那样的票房挣大钱吗?”的质疑时,却不得不认真的向人民大众和传媒大亨们解释:娱乐可以搞得很艺术,艺术也可以做的很娱乐,但古典艺术再娱乐,也没法充分刺激大多数现代人早已麻木的兴奋点,更没有道德教化、促进消费的义务。一些发达国家的艺术产业发达,是因为这些国家的人口素质高,才有意识和品位去消费艺术,而不是因为古典艺术普及了,人口素质才提高了。这看似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命题,但只有高素质的鸡,才能生出高素质的蛋;而一百年前高素质的蛋,再怎么捂也孵不出高素质的鸡。

古典音乐需要在新的时代赋予它新的活力,但这是在首先尊重它的特质为前提的。中国的戏曲市场日渐萎缩,并非是它们不够与时俱进,而是许多不尊重自身艺术规律的“改革”,去精存粕,没吸引来新观众,反而赶跑了老观众。好在西方古典音乐是舶来品,那些行政地位决定学术地位、市场高度决定艺术高度的“艺术家”在革新的时候,还不至于像对待本土艺术那样自信满满。因此我们在这个听鸟叫比长笛声新鲜的时代,还有机会用没有电和唱片时代虔诚的心态,去细细感受古典音乐,并期待它在春暖花开时候绽放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