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喜欢中国的什么:中国计算机事业回顾——毛泽东时代辉煌的微电子事业和计算机事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38:09
中国计算机事业回顾——毛泽东时代辉煌的微电子事业和计算机事业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一. 中国的计算机事业在毛泽东时代取得了巨大发展 

    中国电子计算机的科研、生产和应用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制定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就把计算机列为发展科学技术的重点之一,并筹建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所。 

    我们知道,以逻辑电路器件作为标志,到目前为止的电子计算机可以分为四代(此外还有“第五代”即人工智能计算机和“第六代”即生物计算机的说法,但至今尚未成熟,本文不涉及)。每一代计算机,都比前一代更小、更快,技术工艺要求更高,价钱也更便宜。中国科学家研制第一代到第四代计算机的工作,贯穿于整个毛泽东时代。 

    第一代计算机采用电子管。美国研制出第一代计算机用了4年(1943-1946,标志: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的ENIAC),而中国通过学习苏联的技术,仅用3年就完成了(1956-1958,标志:中科院计算所的103机),并生产了50台左右[文献2]。 

    第二代计算机采用晶体管。美国从第一代计算机进入第二代计算机花了9年时间(1946-1954,标志:贝尔实验室的TRADIC),中国用了7年(1958-1964,标志: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即国防科技大学前身的441B机),生产了约200台[文献2]。 

    第三代计算机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这段发展过程美国用了11年(1954-1964,标志:IBM公司的IBM360),中国用了7年时间(1964-1970,标志:中科院计算所的小规模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111机”[文献3])。 

    我国研制的第三代计算机品种非常多。例如,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单位联合研制的150机,于1973年完成;借鉴美国IBM公司16位小型机技术的DJS-100机,也于1973年研制成功,它的硬件为自行设计,软件兼容;1976年11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制成功1000万次大型电子计算机“013机”......这里不再一一介绍。 

    ●▲这一时期的1973年1月,四机部召开了电子计算机首次专业会议,即7301会议,总结了60年代我国在计算机研制中的经验和教训,决定放弃单纯追求提高运算速度的技术政策,确定了发展系列机的方针,提出联合研制小、中、大三个系列计算机的任务,以中小型机为主,着力普及和运用[文献4]。从此,中国计算机工业开始有了政策性指导,重点研究开发国际先进机型的兼容机、研制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和发展微机[文献5](注意比较以后几个会议调子的差异)。 

    第四代计算机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今天的计算机都属于第四代计算机。这个过程美国用了9年(1964-1972,标志: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规划署与伊利诺斯大学联合研制的ILLIAC-IV),中国用了8年(1970-1977,标志:航天部陕西骊山微电子公司的77型机)。 

    ▲77型机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研制的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16位微型计算机[文献6]。另外,参照美国Intel 8008机型的国产DJS-050微机也于1977年由清华大学等单位仿制成功,并通过鉴定[文献5]。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到,中国计算机事业的起步比美国晚了12年(美国是1946年,中国是1958年),但经过毛泽东时代老一辈科学家的艰苦努力,中国与美国的差距不是某些人所歪曲的“被拉大了”,而是缩小了,从12年缩小到了10年(美国是1954年,中国是1964年),再缩小到6年(美国是1964年,中国是1970年)。▲到毛泽东离开我们之后不久的1977年,中国的计算机技术水平仅比美国落后了5年(美国是1972年,中国是1977年)。 

    毛泽东时代,是中国计算机事业奔跑的时代! 

    二. 中国在毛泽东时代掌握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 

    制造第四代计算机的基础部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有人说毛泽东时代中国不能制造大规模集成电路,成为导致我国计算机事业八十年代停滞的主要原因。这种说法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1965年,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块集成电路在上海诞生,仅比美国晚了5年。在此后的岁月里,尽管国外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但这一领域的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工人阶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起了中国早期的半导体工业,掌握了从拉单晶、设备制造、再到集成电路制造的全过程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培养了大量的人才,相继研制生产了DTL、TTL、 ECL等各种类型的中小规模双极型数字逻辑电路,支持了国内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当时具备这种能力的国家除中国外,只有美国、日本和苏联[文献7]。 

    从小规模集成电路发展到中规模集成电路,再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美国是从1960年到1968年,用了8年时间。▲▲而中国是从1965年到1972年,用了7年时间,以1972年四川永川半导体研究所(现电子工业部24所)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块PMOS型大规模集成电路为标志。也就是说,到文革中期,我们在制造大规模集成电路上与国外的差距仅有4年。 

    1972年之后,我国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工业方面坚持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依靠自己的力量,继续加强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制和生产工作。▲▲1973年,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单位共同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字长48位,存储容量13KB。▲1974年,四机部、一机部、中国科学院、新华社、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联合提出“研制汉字信息处理工程”,命名为“748工程”,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近31个厂点生产,产量近千台。▲▲1975年,上海无线电十四厂成功开发出当时属国内最高水平的1024位移位存储器,集成度达8820个元器件[文献8],达到国外同期水平。▲1976年,华北计算机技术研究所、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和西北工业大学机研制成功DJS-183机,又先后研制出184、185、186和1804共5个机型。▲另一方面,在那个据说是“闭关锁国”的时期,通过购买国外单台设备,自己组建了三条生产线,以缓解国内制造计算机的迫切需要。 

    某些人说什么“文化大革命耽误了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工业生产”,是根本站不住脚的。我国是1972年研制成功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参照美日大规模集成电路从实验阶段到定型、批量工业生产通常用4、5年时间这个速度预计,到1976年后我国可实现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批量生产,即使考虑到国外封锁和工业基础薄弱等不利因素,也不会晚于70年代末,这已经被历史所证实。70年代后期,由于受国内外微电子业迅速发展的影响,加上集成电路的利润丰厚,国内出现了一股电子热潮,全国建设了四十多家集成电路工厂,为以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进一步研究和生产提供了工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