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二村有什么景点:转载:什么是爱国主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12:16

写在前面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

     联情同报本,传脉各尊宗。在人类社会,人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中,爱国是第一位的。背叛本国本族,出卖本国本族利益,不管理由多么充分,都是败类。30余年的教育改革,爱国主义教育严重缺失,导致汉奸国贼横行,卖国求荣泛滥。现转发此文,旨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扬眉之剑

 

    什么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之魂。正是由于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之魂,因而《现代汉语词典》也就把“爱国主义”一词解释为了:“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既然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那人们要怎样表现才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呢?《现代汉语词典》没有进行这方面的解释和说明。《现代汉语词典》没有进行这方面的解释和说明,因而人们也就不知道自己要怎样表现才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尽管《现代汉语词典》没有对人们要怎样表现才是对祖国忠诚和热爱进行解释和说明,但由于我国的历史教科书是用英雄和伟人的事迹连缀而成的,因而英雄传奇和名人轶事也就成了人们表现爱国主义的行为典范。由于英雄传奇和名人轶事是人们表现爱国主义的行为典范,爱国主义也就在我国产生了一个千年不解的迷误。这个千年不解的爱国迷误就是:要尽忠报国,就只有战死疆场;要为国效力,就只有参政从政。不可否认,战死疆场是尽忠报国的爱国表现,如“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岳飞等;参政从政也是爱国行为的充分体现,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等。但客观存在的现实是,任何参战方都不可能是全民上前线参加作战的。参战方都有给前方提供补给以及进行军需生产的后方,参战方的前方和后方就是一个的整体。任何参战方如果没有前方将士的英勇杀敌,参战方是不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同样参战方如果没有后方为前方将士提供军需的补给,以及为前方提供军需生产的后方,参战方同样不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可我国的历史教科书却把前方的将领写成了具有爱国主义的民族英雄。前方将领成了具有爱国主义的民族英雄,那在前线参战和为前线提供补给的将士,以及为前线进行军需物质生产的劳动者,他们是不是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民族成员呢?历史教科书没有这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历史教科书没有这方面的宣传和教育,也就说明历史教科书没有把其他民族成员的参战行为,理解为是对祖国忠诚和热爱的爱国主义行为,这是历史教科书的不足之处。历史教科书的不足之处,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普通百姓和劳动者的爱国热情。

我们再从我国目前的社会现状看,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了强国的发展时期。既然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了强国的发展时期,那我国也就不存在争取民族独立和维护民族尊严的战争了。我国不存在争取民族独立和维护民族尊严的战争了,那我国人们也就用不着去战死疆场了。我国人们用不着去战死疆场了,那我国人们要在强国的发展时期,用什么方式来表现自己对祖国忠诚和热爱的爱国主义呢?人们无法理解和平年代尽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如果我国所有国民都去参政从政了,那我们民族建设和发展的生产性和创造性劳动,靠谁来从事和完成呢?难道不战死疆场或者参政从政的普通百姓,以及从事生产性和创造性劳动的劳动者,就不能表现出忠诚和热爱的爱国主义行为了吗?这就是我国历史教科书给爱国主义精神所造成的一个认识误区。历史教科书所造成的认识误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部分国民爱国热情,同时也给国民劣根性留下了滋生的生存空间。

什么是国民劣根性呢?国民劣根性,就是“鲁迅小说中所披露的,没有民族责任心和义务感的阿Q精神及看客意识”。“鲁迅笔下的阿Q除了做奴隶,没有任何的责任心,连做奴隶,做好奴隶的责任心也没有。而没有民族责任心和义务感的阿Q;物质上一无所有,精神上却能自给自足;思想上觉得样样都合乎圣经贤传,行为上却常常违规犯禁。”鲁迅笔下的看客,就是对革命者的被杀而表现出的无民族责任心和义务感的观看行为。鲁迅先生所披露的这种国民劣根性,是具有封建性的国民劣根性。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虽然没有提出对国民劣根性进行改造的思想,但国民劣根性的生存空间,已在新中国的社会环境中显得非常狭窄了。可当我国对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的身份进行置换后,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劳动者,就被转变为了社会的闲散人。我们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而出现的劳动力相对过剩,在客观上就已经为阿Q精神和看客意识的存在留下了空间。虽然因劳动力相对过剩而出现的“阿Q”,不是鲁迅笔下“物质上一无所有”的“阿Q”,但有阿Q精神的人还是存在的,特别是有看客意识的人要比有阿Q精神的人多。在阿Q精神和看客意识还有一点生存空间的情况下,我国再把劳动者置换为社会的闲散人,这就为阿Q精神和看客意识的存在留下了滋生的空间。

阿Q精神和看客意识所代表的国民劣根性,是导致我们民族尊严丧失的罪魁祸首。我们知道,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人是有两种脊梁的,一种是人的生理脊梁,另一种就是人的精神脊梁。跌断生理脊梁的残疾人是不幸的,但生理脊梁的残疾人仍可成为一个由人格尊严支撑的高尚人;而没有人格尊严的人,就是折断精神脊梁的人。尽管这种人有健全的生理脊梁,但由于这种人丧失了自己的人格尊严,这种人就不可能成为具有真正意义的人。民族国家是由人组成的社会整体,因而由人所组成国家整体也有两种“脊梁”的社会存在,民族国家的“生理脊梁”,就是民族国家整体的疆域;民族国家的“精神脊梁”,就是民族国家的国格尊严。疆域小的民族国家同疆域大的民族国家相比,属“生理脊梁”存在一定差距的民族国家,由于疆域小的民族国家,能用国格尊严的力量来支撑民族的整体存在,疆域小的民族国家同样可以成为具有民族尊严的国家。西欧小国属“生理脊梁”存在一定差距的民族国家,由于这些小国能用国格的力量来支撑民族的整体存在,西欧小国也就成了具有民族尊严的国家。

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和大国,可在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却是一个没有国格尊严的半殖民地国家。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所丧失的国格尊严,说明旧中国是没有精神脊梁的民族国家。没有精神脊梁的旧中国,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导致旧中国不能成为具有民族尊严国家的原因,就是我国的国民劣根性。众所周知,鸦片战争是我国成为半殖民地的分水岭。人们普遍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可我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并不完全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无民族责任心和义务感的国民劣根性。我们知道,英军第一次从广州入侵时,只有四千人和四十艘战船。从各方面看,四千英军和四十艘战船并不是入侵的军事优势。而英军之所以敢用四千人和四十艘战船来进行入侵,就说明英军对我国无民族责任心和义务感的国民劣根性有了深刻的了解后,英军才敢用四千人和四十艘战船而毫无顾忌的大胆入侵。如果我们假设,我国当时就已经形成了要对民族负责的责任心思想,我国的国民也能用自己要对民族负责的责任心行为来维护民族国家整体的尊严,英军还敢用四千人和四十艘战船来入侵吗?就算清政府腐败无能而不愿意进行抵抗,我国四万万的同胞也能用自己要对民族负责的责任心来打赢这场捍卫民族尊严的反侵略战争。日本帝国主义所发动的侵华战争,从各方面看,都比四千英军的入侵要有优势,可中国人民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而表现出维护民族整体的责任心行为,我国最终赢得了这场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可见中国之所以成为半殖民地国家除开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外,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民所表现出的无民族责任心和义务感的国民劣根性。因而改造我国的国民劣根性,从而用责任心的社会意识来健全我们民族的“精神脊梁”,使我们民族能成为具有民族尊严的国家整体,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如何改造我国的国民劣根性呢?我认为,改造我国国民劣根性的关键,就是认识爱国主义的最一般性。爱国主义的最一般性是什么呢?我们从已有的爱国主义定义中知道,爱国主义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既然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那什么是“忠诚”,什么又是“热爱”呢?《现代汉语词典》对“忠诚”的解释就是尽心竭力,对“热爱”的解释就是热烈的爱。我们把“忠诚”和“热爱”的解释进行综合就是,人们要尽心竭力的来表现自己对祖国热烈的爱。那人们要尽什么样的“心”和竭什么样的“力”,人们才能表现出对祖国热烈的爱呢?因而尽什么样的“心”和竭什么样的“力”才能表现出对祖国热烈的爱,就是我们所要认识的爱国主义的最一般性。那人们对祖国忠诚所要尽的是什么“心”呢?人们对祖国忠诚所要尽的“心”,就是人们在生产性、创造性、职业性或者职务性的劳动中,以及学生在学习建设和发展民族事业的本领中所表现出的,对本职工作认真负责和认真学习的责任心精神。那人们对祖国热爱所要竭的是什么“力”呢?人们对祖国热爱所要竭的“力”,就是把所有人所表现出的责任心精神,连接成我们民族整体共存和发展的凝聚力。所有人都能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及学习中表现出认真负责的责任心精神,我们民族就有了一颗整体共存和发展“心”,这颗“心”就是我国常说的“万众一心”的“心”。所以,爱国主义的最一般性,就是所有民族成员共同维护民族整体共存和发展的责任心精神。所有国民都表现出了对民族负责的责任心精神,由阿Q精神和看客意识所代表的国民劣根性,就会在人们责任心表现的氛围中而没有了生存的空间。国民劣根性没有了生存的空间,就是我国对国民劣根性所进行的改造。

爱国主义的最一般性,为什么就是民族成员共同维护民族整体共存和发展的责任心呢?这是因为:

一、责任心是人在共存性整体中所必须具有的社会行为。

(1)、人是必须依赖整体才能进行生存的生物;

人们常说,人是有思维的高级动物。其实思维是所有动物都具有的,而人的思维会具有高级性的原因,就是因为人采用了直立行走的生存方式。当人用直立的方式进行生存性的行走后,人的双手就在直立行走的方式下而得到了解放。人的双手被直立行走的方式解放后,人的双手就成了人脑的支配对象。人的双手成了人脑的支配对象,人就可以用大脑支配自己的双手来进行生产性和创造性的劳动了。因而人用大脑支配自己的双手进行生产性和创造性的劳动,又在生产性和创造性的劳动中,不断总结出新的经验来对人的双手进行新的发展性支配,就是人的思维所具有的高级特征。

人虽然可以用大脑支配自己的双手来从事生产性和创造性的劳动,但事物的相对性告诉人们,人的思维所表现出的高级性,只是人依赖整体生存所具有的社会特征,而不是人在整体之外进行独自生存的个性特征。我们从人类发展的客观现实看,人类还没有人能在整体之外进行独自生存的现实。虽然人们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发现过三例整体之外生存的例子。但三例整体之外的个性生存都不是人的社会性生存,而是人在整体之外的“野人”生存。

印度“狼孩”生活在狼群中,印度“狼孩”只具有狼的生存特征,而不具有人的生存特征。因而印度“狼孩”属动物性的“野人”生存。

1799年在法国巴黎附近的阿维龙地方森林中,人们发现了年龄只有十二、三岁的维克多。当人们发现维克多时,维克多已经在原始森林中独自生活了五、六年左右的时间,因而人们也就把他称之为了社会群体之外的“野人”。人们把维克多称之为“野人”的重要原因,并不是维克多不具有人的外部特征,而是维克多不具有社会人的共存特征。也就是说,维克多在整体之外不能用大脑支配自己的双手来进行生产性的劳动,人们就把他称之为整体之外的动物性“野人”。

可能有人会说,维克多还小还没有经历过人的社会性生存,维克多的例子不具说服力,那我们就来看成年“野人”的例子。抗战时期,中国山东农民刘连仁被迫抓到日本国做苦工。因反抗日本统治者的奴役和对祖国及家人的思念,刘连仁被迫逃入了日本国的原始森林。三十多岁的刘连仁在日本国的原始森林中独自生活了十三年左右的时间。当人们在原始森林中发现刘连仁时,人们最终还是把刘连仁称之为了群体之外的“野人”。而人们要把刘连仁称之为“野人”的重要原因,并不是因为刘连仁没有社会性的生存经历,也不是刘连仁没有从事过生产性的劳动,而是因为刘连仁在脱离社会性的整体后,刘连仁无法用大脑支配自己的双手来进行生产性的劳动,人们就把不能在原始森林中来进行生产性劳动的刘连仁,称之为了整体之外“野人”。“野人”的例子也充分的说明,人是不能脱离社会性整体而独自生存的。人在整体之外的独自生存,只能是动物性的“野人”生存。

原始人群居在洞穴中虽然还具有动物性的外部特征,但由于原始人能在原始的整体共存中,用大脑支配自己的双手来进行原始的生产性和创造性劳动,原始人也就用原始的生产性和创造性劳动,维护了原始整体的社会共存,因而原始人也是整体共存的社会人。如果原始人所采用的是动物性的觅食劳动,而不是用大脑支配双手而进行的生产性和创造性劳动,人类也就不可能会有今天的社会存在和发展。所以,人是必须依赖整体才能进行生存的生物。

(2)、劳动分工是人进行整体共存所必须采用的生存方式。

既然人是必须依赖整体才能进行生存的生物,那人要用什么生存方式才能实现整体的共存呢?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告诉人们,人是用劳动分工的方式来实现整体共存的。我们知道,衣食住行是人们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质,可在现实的生存性劳动中,哪个人能独自完成衣食住行物质的生产性和创造性劳动呢?世界上是没有一个人,能独自的完成衣食住行物质的生产性和创造性劳动的。衣食住行物质的生产性和创造性劳动,只能通过分工劳动的方式来由不同的劳动者分别的完成。农民生产可供食用的食物质;纺织工人生产能进行御寒的布料和服饰;建筑工人建造可抵御自然灾害侵袭的房屋和住宅;筑路工人修建可供人们进行相互交往和来往的交通及工具,就是人们在共存性的整体中对衣食住行物质的生产所进行的劳动分工。

劳动分工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人的整体共存就是一种劳动互补的整体共存。我们知道,农民所生产的是供食用的食物质,但农民所生产的可供食用的食物质,并不是为自己的食用而生产的食物质。农民所生产食物质的绝大部分,是同其他劳动者进行生存性交换的食物质。也就是说,农民要实现自己对衣食住行物质的需要,农民就要生产出4份食物质,而4份中的3份食物质,就是农民用来同衣劳动者、住劳动者和行劳动者进行生存交换的食物质。同样承担衣住行物质生产的劳动者,也要生产4份以上的生存性物质才能实现自己生存所需的衣食住行物质,这就是人们进行整体共存而形成的一种劳动互补关系。人们进行整体共存所形成的这种劳动互补关系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人的劳动生存能力存在相对的表现不足。人的劳动能力所存在的相对不足,就是说人是不可能同时从事两种以上的分工性劳动。一个人在从事衣物质的生产性劳动时,这个人是不可能再去从事食物质、住物质或者行物质等其他形式的分工性劳动。其他行业的生产性劳动,只能由其他行业的劳动者来分别的完成。因而只能承担单一行业、单一品种或者单一工序的分工劳动,就是人的劳动能力所存在的相对的表现不足。人们对生存性劳动进行分工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人的劳动能力所存在的相对的表现不足。所以,劳动分工是人们进行整体共存而必须采用的生存方式。

(3)、人在共存性整体中承担起了分工性的社会劳动,人就在共存性的整体中肩负起了维护整体共存的社会责任

我们从前面的叙述中已经知道,人的生存需要是通过分工性的劳动交换来实现的。既然人的生存需要是通过分工性的劳动交换来实现的,那人为交换而生产的生存性物质,也就包含着对他人生存负责的劳动责任。我们从人们对衣食住行物质生产所进行的分工看,从事衣食住行物质生产的劳动者,要实现自己的生存需要,从事衣食住行物质生产的劳动者,就要生产4份生存性物质,而4份生存性物质中的3份,就是劳动者为他人的生存而生产的。既然人们生产生存性物质的百分之七十五,是为他人的生存而生产的,那人们为他人生存而生产的生存性物质,就是劳动者为维护他人的生存而肩负起的劳动责任。由于社会是由人所组成的共存性整体,因而人在共存性的整体中,肩负起了维护他人生存和整体共存的劳动责任,人就在共存性的整体中肩负起了维护整体共存的社会责任。

(4)、人在分工性劳动中所肩负起的社会责任,是随着劳动分工的断细分而逐渐增大的。

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告诉人们,现实的劳动分工不是衣食住行这种粗线条的。现实的劳动分工已经细分到了单一产品生产的工序部分。既然劳动分工已经细分到了单一产品工序的生产,那人们在这种细分的劳动分工中所肩负起的社会责任,也就随之而增大了。我们从衣食住行物质生产的分工看,人在衣食住行物质生产的分工中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只有百分之七十五。可是当人们对衣食住行物质生产的分工进行细分后,人所肩负起的社会责任也就随之增大了。我们就拿衣食住行物质中的衣物质来说吧,当衣物质的生产细分出衣裤鞋帽袜的分工后,承担衣裤鞋帽袜物质生产的劳动者,就肩负起了百分之九十五『【1-(25%×20%)】%』的社会责任。可当衣裤鞋帽袜的分工,再细分出内衣、外衣、长衣、短衣以及棉衣的分工后,承担内衣、外衣、长衣、短衣以及棉衣生产的劳动者,就肩负起了百分之九十九『【1-(25%×20%×20%)】%』的社会责任。事实上单一衣物质的生产已经细分到了工序部分,产品的销售也形成了专卖的趋势。如果单一产品生产的工序为五道,那承担单一工序生产的劳动者,就肩负起了千分之九百九十八『【1-(25%×20%×20%×20%)】%』的社会责任。事实上人们的劳动分工并不这样简单,如衣物质生产的原材料及原材料的加工和染色,还有生产衣物质所需的扣子、缝纫线以及对衣物质进行加工的机器等基础性的行业,都是衣物质生产分工的组成部分。因此,人在劳动分工中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是远远要超过千分之九百九十八的。这也就是说,人们在承担分工性劳动中所肩负起的社会责任,是同劳动分工的细分成反比例的关系。人们对生存性的劳动分工越细,人们在分工性劳动中所肩负起的社会责任也就越大。所以,人在分工性劳动中所肩负起的社会责任,是随着劳动分工的不断细分而增大的。

总之,人是靠分工性劳动来形成整体共存的,而由劳动分工而形成的整体,是要靠人用责任心来维护的。责任心就是人在共存性整体中所必须具有的社会行为。

二、责任心是民族形成整体共存和发展的凝聚力。

(1)、地球形成凝聚力整体的基本原理

我们知道,地球是具有凝聚力的整体。地球为什么会形成具有凝聚力的整体呢?地球能形成凝聚力整体的关键,就是因为地球的万有引力能同地球万物的向心力形成地球整体的合力。什么是地球的万有引力?地球的万有引力,就是地核所释放出的能对地球万物产生吸附作用的引力。什么是地球万物的向心力?地球万物的向心力,就是地球万物被万有引力吸附而产生出的向着地核作用力。地球核心所释放出的万有引力对地球万物产生了吸附作用,地球万物就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产生出了一种向心的作用力。当地球万物被吸而产生的向心力,同地球的万有引力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地球就形成了一种整体存在的合力。地球整体存在的合力,就是地球整体存在的凝聚力。这就是地球形成凝聚力整体的基本原理。

(2)、民族国家形成凝聚力整体的关键

我们从民族国家的整体看,民族国家性的整体虽然不是地球性的物质整体,但民族国家毕竟是整体的社会存在。既然民族国家是整体的社会存在,那民族国家就有形成凝聚力整体的客观条件。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在我们民族国家的整体中,找到能使民族国家形成凝聚力的合力。也就是说,我们要找到能使民族国家形成凝聚力整体的“万有引力”和向心力。民族国家找到了形成凝聚力整体的“万有引力”和向心力,并能使民族整体的“万有引力”同向心力进行有机的结合,民族国家就有了形成整体存在的合力。民族国家有了整体存在的合力,民族国家也就有了形成整体存在的凝聚力。那民族国家整体的“万有引力”是什么?民族国家整体的“万有引力”,就是民族国家所形成的,能使民族成员表现出维护民族国家整体存在的责任心行为的社会意识。那民族国家整体的向心力是什么?民族国家整体的向心力,就是民族成员在责任心这种社会意识的指导下而表现出的,维护民族国家整体存在的责任心行为。民族国家所形成的责任心的社会意识,能激发国民表现出维护民族国家整体的责任心行为,我们中华民族所形成的责任心的社会意识,就同国民所表现出的责任心行为,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整体存在的合力。我们中华民族有了整体存在的合力,我们中华民族也就有了整体存在的凝聚力。因此,我们中华民族形成具有凝聚力整体的关键,就是我国要用责任心的社会意识,来同国民的责任心行为进行有机的结合。我们中华民族能使责任心的社会意识,同国民的责任心行为进行有机的结合,我们中华民族必将形成具有民族凝聚力的国家整体。

总之,人的生存,就是人的一种整体性的相互依存。而人的这种整体性的相互依存,就是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帮助和相互支撑的整体共存。而人们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帮助和相互支撑的实质,就是人们相互维护的一种社会责任。我们都会唱《团结就是力量》这首的歌,可团结能产生出力量的动力是什么?人们并不太清楚。而我认为,团结能产生出力量的动力,就是人在责任心社会意识指导下而表现出的维护民族国家整体共存和发展的责任心精神。既然责任心精神是民族形成凝聚力整体存在关键,又是民族形成团结而产生出的力量,那责任心就是人在共存性整体中所必须具有的社会行为。责任心是人在共存性整体中所必须具有的社会行为,那我们给具有民族感召力的“爱国主义”的定义就是:“用自己对民族事业以及对本职工作负责的责任心精神来表现出自己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要认识的爱国主义,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所必须具有的民族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