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孝宽斛律光交锋:(0621)浚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2:47:20
浚县,古称黎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浚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卫河之畔。总面积1088平方千米。总人口68万人(2002年)。邮编:458250 代码:410621 区号:0392 拼音:XunXian 

概况

浚县

自然环境:从西南卫贤到东北屯子划线,经西属太行山延仲的残山丘陵地;以东为广阔平原。卫河从卫辉市入境斜穿全县,北入汤阴县,全长94公里,境内还有淇河和共产主义渠。年平均气温13.7℃,年平均降水量645毫米,全年无霜期208天。  

经济现状:国内生产总值162595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18元。现有耕地103.87万亩。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油菜籽芝麻;森林覆盖率为12%;土特产有枣花蜜和兔肉,小河白菜、王桥豆腐、园上大蒜亦颇有名。
  
交通现状:境内公路总里程498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44.6公里。有京珠国道主干线和国道107线穿过,省道2条全长34公里;县乡道全长464公里,桥梁33座1230延米。乡道晴雨通车,行政村全通汽车。西北部县界处有京广铁路9公里,并设有鹤壁车站。地方铁路汤台线过境内1公里。

历史沿革

浚县,浚读作xùn, 商代称黎。西周春秋战国分属河内郡、邯郸郡、东郡西汉高祖年间始置黎阳县,东汉、魏、晋沿袭。东晋永和七年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魏置黎州,延至初置黎州总管府,辖四州八县。宋代通利军,后改安利军、平川军、浚川军,政和五年升浚州。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为县,称谓浚县至今。

新石器时代(约前1万年—约前2000年)
母系氏族晚期(约前6000年)先民在淇河下游以东地带定居,繁衍生息。在今大赉店、刘寨、前公堂、北纸坊、卫李庄、前草店等地发现仰韶文化遗存。

父系氏族时期(约前4000年)先民开发火龙岗东、西两侧沃土,从事原始农牧业。在今姬屯、大八角、小艾庄、冢儿章、大碾、亮马台等地发现龙山文化遗存。五帝末期(约前二十二世纪末)部落间商品交换活动具一定规模。《尸子》载:舜

佛像“顿丘(今屯子乡蒋村附近)买贵,于是贩于顿丘;传虚卖贱,于是债于传虚。”

夏(前2070-前1600)
夏初大禹治水到大伾山。《尚书·禹贡》载:禹疏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大伾山始著于世。

(前1600—前1047)
商末浚地称黎,属畿内地。

西周(前1047—前771年)
周初武王克殷,分殷畿为邶、鄘、卫三国,浚地属邶、卫。

春秋(前770—前477年)
周敬王三十九年晋国筑顿丘城(今屯子乡蒋村附近)。

战国(前476—前222年)
周元王元年晋在大伾山北设邑,称黎。

(前221—前207年)
皇三十三年始皇东巡经黎地,于今白寺山祭祀西岳,立无字巨碑。此山遂名白祀山,后改今名。

西汉(前206—24年)
高祖初年置黎阳县,属魏郡。县治在大伾山东北。此为浚地设县之始。

东汉(25—220年)
建武元年刘秀镇压河北王郎农民起义军后,返军经黎阳,在大伾山筑青坛祭告天地。后人曾一度称大伾山为青坛山。今大伾山仍留有青坛路。

古迹是年光武帝于黎阳县设黎阳营,并以谒者监管。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还军攻白马(今滑县东北)。四月,曹操关羽迎战,斩袁将颜良于白马坡(今善堂乡朱村南),袁军大败,遂解白马之围。

建安六年(201年)袁绍进军黎阳。
建安七年(202年)正月曹操再克黎阳。
五月,袁绍卒,长子袁谭自称车骑将军,屯兵黎阳。
秋,曹军渡河攻谭,袁尚出兵助谭,曹、袁两军在黎阳激战。袁谭兵败,退守邺城。操留贾诩守黎阳。

建安八年(203年)曹丕从征自邺城至黎阳,写《黎阳作》诗四首。

西晋(265—316年)
咸宁四年(278年)九月蝗灾。
咸宁五年(279年)六月雹灾。
太康四年(283年)七月大水,秋禾淹没,房舍多被冲毁,人有被淹死者。

东晋(317—420年)
约在大兴二年至永和七年(319—351年)后赵主石勒依印度僧人浮图澄之言,在大伾山东麓依崖凿大石佛一躯,高22.7米余,以镇黄河。

大坯山太和五年(370年)前秦王苻坚率军攻邺城,擒燕主慕容?后返长安至枋头,宴诸父老,免百姓徭役,改枋头城为永昌县(亦名昌水县,北魏曾为汲郡治所)。
太元十三年(388年)翟辽杀太守滕恬之据黎阳称王,僭号“大魏天王”。

南北朝(420—581年)
太和年间(477—499年)于大伾山东麓建大山寺(今天宁寺),置高阁遮护大石佛。
孝昌年间(525—528年)分汲郡置黎阳郡,辖黎阳、顿丘二县,编户11980,人50457口,属司州。
永安元年(528年)分黎阳县置东黎县,县治在今善堂乡临河村南,属黎阳郡。

天平元年至武定八年(534—550年)间置黎州,辖黎阳郡。移朝歌县治于今卫贤集。置汲郡,辖朝歌、获嘉、汲县、北修武、南修武、山阴6县。后郡治移至枋头城(今前枋城)。
北齐天保元年至承光元年(550—577年)间废黎州,黎阳郡属司州,废东黎县。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复置黎州,辖黎阳郡。改汲郡为卫州,州治在枋头城,后迁至汲县。

(581—618年)
开皇三年(583年)黎州、黎阳郡俱罢,黎阳县属卫州。
开皇十六年(596年)置黎州,辖黎阳、临河二县。于枋头城置清淇县,属卫州。
大业二年(606年)废清淇县。改朝歌县为卫县。改卫州为汲郡,移治卫县。废黎州,黎阳县、临河县属汲郡。

庙会(618—907年)
武德元年(618年)六月宇文化及于江都杀杨广后,拥兵十余万至东郡,留辎重于滑台,引兵北攻黎阳。徐世盇(懋功)据黎阳,避其锋,弃黎阳城以固守仓城。
七月李密受东都杨侗之封,放弃与王世充之争,悉力以对付化及。化及攻仓城屡败,密伪与和,以痹其众。化及识计后,大怒,与密大战于同山下。密中流矢,屯兵汲郡。化及力竭粮尽,部下多叛逃,乃败走魏郡。密还巩洛,留徐世盇守黎阳。
十一月徐世盇收到魏徵劝降信后,派人到长安请降。高祖李渊准魏征奏议,于黎阳设黎州总管府,辖四州(殷、卫、澶、洹)、八县(黎阳、临河、内黄、汤阴、观城、顿丘、繁阳、澶水),委徐世盇为黎州总管,封上柱国,莱国公,赐姓李。

贞观十七年(643年)废黎州,黎阳县改属卫州。
是年在浮丘山巅始凿石窟造像。此后,开耀、永淳、如意等年间又有续雕,窟内雕佛像990余个,后人称之“千佛洞”。

五代(907—960年)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后周世宗柴荣令天下废除佛寺,寺僧还俗。相州节度掌书记马去非与大伾山寺僧众具表请求保留大伾山寺。柴荣下诏敕准保留。次年,镌石记其事。今存《准敕不停废记》碑,为国家级文物。
北宋(960—1127年)
端拱元年(988年)宋廷于黎阳置通利军,属河北道。军中设“宣毅”、“威武”、“静戎驽手”、“清塞”、“保节”、“广济”、“装发”、“安胜”等军,戍守黎阳津,以抵御契丹南攻。后通利军改为安利军、平川军、浚川军。
政和五年(1115年)置浚州,州治在浮丘山巅,属河北路。

(1115—1234年)
皇统八年(1148年)改浚州为通州,州城仍在浮丘山巅。
天德三年(1151年)又改通州为浚州。
明昌五年(1194年)八月黄河大决,河道南徙数十里。自此,黄河在浚州境内断流。

(1206—1368年)
元初浚州改属中书省真定路,至元二年(1265年)改属大名路。
至正十七年(1357年)红巾军攻破浚州城,杀知州王士元及其子致微,捣毁府衙,火烧清白堂,焚大伾山大佛阁。

观音寺至正年间(1341—1368年)东张庄村民恨官府谒祭子贡墓之扰,夜平子贡墓,砸其碑,移子贡石像于大伾山脚下墓冢处。之后,地方官误祭假冢达二百余年。

(1368—1644年)
洪武三年(1370年)浚州人口不满五千,改浚州为浚县,编户50里,属北直隶省大名府。
洪武八年(1375年)首次迁太原、平阳、洪洞、蒲、绛等地民众来浚。之后,洪武二十一年、二十五年和永乐三年(1405年)又三次向浚县迁民。
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阳明于大伾山讲学。所作《游大伾山赋》和《登大伾山诗》镌刻于大伾山巅。王讲学处后人称“阳明书院”(又名东山书院)。
嘉靖三年(1524年)从南京天宁寺移南藏经6053卷于大伾山寺。后因此改大伾山寺为天宁寺。

(1644—1911年)
顺治初(1646年前后)行绿营兵制,于浚县设汛,置把总1员、马兵10名、弓箭守兵14名、鸟枪守兵16名、字识1名。
雍正三年(1725年)七月河南巡抚田文镜奏请以河南省磁州换直隶省内黄、浚县、滑县以利漕运事获准,浚县改属 河南省卫辉府。

中华民国(1912—1949年)
民国二年(1913年)三月废府设道,浚县属河南省河北道。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二月二十九日黎明日军拥入县城,大肆烧杀淫掠。从早至晚,杀害男女老幼4500余口,焚烧房屋1000余间,毁坏抢掠各种财物无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
10月中旬浚县民主政府改名人民政府,李参之任代理县长,隶属平原省安阳专署。全县有503个行政村(602个自然村),划为8个区。
1949年内黄县五区(今善堂)划归浚县,为第七区。
1950年八区道口镇、军庄、白庄、程文庄、河西街划归滑县。县政府于卫贤周围设新八区,区政府驻卫贤集。 
1952年10月撤销平原省,浚县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
1953年崔马湖、前屯、张徐庄、王渡、双鹅头5个区办农场划归县农业试验场,改名地方国营浚县农场。
1954年调整基层行政机构,改9个区人民政府为区公所,区下设88个乡政府。
1955年撤销一、三、八、九区,88个乡(镇)合并为55个乡(镇)。延津县两个乡(14个自然村)划归浚县。全县辖5个区,57个乡(镇),617个自然村。
1957年调整行政区划:保留新镇区,其余4个区撤销。将57个乡(镇)合并为19个乡(镇)。11月安阳地区与新乡地区合并,浚县划归新乡行署。
1958年将原乡、镇改为10个人民公社。
1963年7月河南省第一个县级博物馆——浚县博物馆在浮丘山碧霞宫建立。
1979年4月8日联邦德国德中友好协会访华团一行24人来浚县游览大伾山。这是浚县首次接待外宾。     
1981年11月新华影院破土兴建。1982年底竣工。
198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开辟浚县大伾山风景旅游区。10月撤销安阳地区,浚县归属安阳市。
1986年国务院批复省政府,将浚县由安阳市划归鹤壁市管辖。
1987年经省政府批准,浚县大伾山风景区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1994年1月4日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37个),浚县名列其中。


行政区划

浚县全景浚县辖8个镇、2个乡:城关镇、善堂镇、屯子镇、钜桥镇、新镇镇、小河镇、黎阳镇、卫贤镇、王庄乡、白寺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城关镇   代码:410621100 
2006年,辖10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西街村、桥西村、顺河村、菜园村、南街村、南关村、南关外村、东关村、北街村、北关村;~400_东街居委会。

善堂镇   代码:410621101 
2006年,辖69个村委会:东善堂村、西善堂村、前村、后村、郭小寨村、史小寨村、齐小寨村、东褡裢村、西褡裢村、柴村、前赵庄村、徐家村、吴家村、下河里村、西白毛村、郭坊村、李坊村、邢坊村、大何村、南韩庄村、光明村、贾村、王礼村、乔礼村、康村、李洪庄村、湾子村、店上村、赵礼村、贾胡庄村、双庙村、沙嘴村、黄辛庄村、陈村、曲河村、寨里村、寨外村、单庄村、东葛庄村、吴村、郭家营村、东王庄村、田庄村、东海头村、西海头村、临河村、迎阳铺村、石佛铺村、九股路村、酸枣庙村、马村、李村、东什村、西什村、西郭庄村、下河村、了堤头村、杨梁村、打渔庄村、西韩庄村、军里庄村、程庄村、后寨村、东王楼村、西王楼村、东朱村、中朱村、西朱村、杨村;浚县农场6分场。

屯子镇   代码:410621102 
2006年,辖59个村委会:屯子村、北张庄村、北赵庄村、码头村、郭厂村、董厂村、郑厂村、牛宋村、王村、周村、余营村、后石桥村、前石桥村、蒋村、西李村、袁范庄村、东王村、郑庄村、王门村、姜八营村、老观嘴村、乔村、大屯村、徐化庄村、裴庄村、北孙庄村、南阳涧村、莲池村、东小寨村、西小寨村、西阳涧村、三角村、原厚村、大黄庄村、郭家庄村、东张洼村、西张洼村、刘河村、宣黄庄村、夏庄村、闫门村、陈门村、刘门村、毛门村、姚厂村、钊寨村、席营村、韩庄村、荆寨村、园上村、东榆柳村、西大榆柳村、侯胡寨村、盐土庄村、七股路村、苏庄村、姬村、南赵庄村、小榆柳村。

钜桥镇   代码:410621103 
2006年,辖35个村委会:钜桥村、冢儿章村、耿屯村、钮庄村、西白庄村、李常村、化皮屯村、草屯村、后樊庄村、王下务村、艾庄村、路屯村、周园村、高庄村、邢庄村、聂下务村、连洼村、岗坡村、老鸦章村、汪常村、刘洼村、三里屯村、郑常村、枣林村、马常村、东高村、北郭庄村、王寨村、申寨村、赵庄村、唐庄村、姬庄村、刘寨村、盘石头村、野猪泉村;浚县农场2分场。

新镇镇   代码:410621104 
2006年,辖50个村委会:新镇村、新码头村、赵摆村、兰庄村、耿湾村、东郭村、焦行村、马行村、杜行村、前胡岸村、后胡岸村、张庄村、董庄村、李海屯村、田堤村、南刘庄村、申店村、栗庄村、庄头村、长屯村、张堤村、西皮村、东高宋村、西高宋村、淇门南街村、淇门东街村、淇门西街村、东双鹅头村、西双鹅头村、孟庄村、前枋城村、后枋城村、东枋城村、和庄村、北刘庄村、于庄村、西郭村、李马湖村、王马湖村、崔马湖村、牛四马湖村、司庄村、邢固村、彭村、侯村、牛村、大蒋村、官庄村、任寺南村、张寺南村。

小河镇   代码:410621105 
2006年,辖62个村委会:小河村、扫头村、杜庄村、石羊村、权庄村、南雷村、郝村、纸坊村、饭店村、前郭渡村、后郭渡村、西郭渡村、西王渡村、东王渡村、柴程庄村、东风村、伯僚村、西雷村、大碾村、前同山村、后同山村、万庄村、牛寨村、申湾村、梨园村、南张庄村、西张庄村、烧酒营村、前下滩村、后下滩村、吴摆渡村、崔堡村、瓦岗村、曹湾村、康庄村、宗湾村、前刘庄村、后刘庄村、张刘庄村、侯刘庄村、马庄村、刘贾店村、张贾店村、韩贾店村、小雷村、耿潭村、任贾店村、北张庄2村、徐庄村、西周口村、东周口村、中周口村、柴湾村、刘固屯村、包田庄村、聂渡村、瓮城村、袁庄村、亮马台村、前冯庄村、后冯庄村、王庄村。

黎阳镇   代码:410621106 

大胚山景区2006年,辖62个村委会:王可庄村、秦李庄村、前寺庄村、后寺庄村、北陈庄村、东王桥村、北马村、方庄村、罗庄村、王寺庄村、郭庄村、界牌村、杨堤村、八里井村、前毛村、后毛村、角场营村、东张庄村、东宋庄村、东杨圮屯村、西杨圮屯村、寺下头村、大高村、小高村、南二郎庙村、北二郎庙村、高村营村、河道村、前咀头村、后咀头村、东屯村、西屯村、东陈庄村、孙庄村、朱庄村、甘草庄村、贾庄村、西马庄村、常庄村、快庄村、东马庄村、韩寨府村、西桥庄村、东桥庄村、十里铺村、杨马庄村、城王庄村、西王桥村、于林村、西陈村、东长村、西长村、南杨庄村、秦禹庄村、南高庄村、晏庄村、傅庄村、八里庄村、西宋庄村、将军墓村、水峪村、花地村。

卫贤镇   代码:410621107 
2006年,辖48个村委会:卫贤村、砖城村、前屯村、后屯村、北纸坊村、袁香菜村、刘香菜村、陈香菜村、刘堂村、张屯村、李屯村、冯屯村、游屯村、任屯村、温屯村、姚村、南纸坊村、曹香菜村、侯香菜村、李香菜村、赵岗村、前交卸村、中交卸村、后交卸村、来庄村、前草店村、后草店村、杨马湖村、尚村、于村、王含珠村、卢含珠村、姜含珠村、赫含珠村、裴村、龙口村、南郭庄村、裴营村、卫李庄村、于营村、高营村、前公堂村、后公堂村、山西村、宋谢庄村、李小屯村、大宽河村、小宽河村。

王庄乡   代码:410621200 
2006年,辖51个村委会:南街2村、东街2村、北街2村、西街2村、元过村、聂村、小齐村、北王庄村、刘坡村、大齐村、东苏村、北苏村、南苏村、东胡村、西胡村、南胡村、小滩村、南老观嘴村、孙石井村、苑庄村、葛庄村、圈里村、李新寨村、郭新寨村、牛李庄村、大赵庄村、申窑头村、王窑头村、张李甘寨村、吴李甘寨村、乔李甘寨村、军寨村、西枣林村、东枣林村、周庙村、西沙地村、刘沙地村、东沙地村、南井固东村、南井固中村、南井固西村、小寨村、宋堂村、何井固村、孙井固村、刘井固村、宋井固村、郭井固村、韩井固村、周井固村、东赵庄村。

白寺乡   代码:410621201 
2006年,辖43个村委会:白寺村、大王庄村、李庄村、大郭庄村、胡庄村、姜营村、张寨村、盖寨村、东许庄村、余洼村、尹庄村、凌湖村、李桥村、刘皮洼村、左洼村、靳庄村、白庄村、民卢庄村、李黄庄村、张七营村、东和营村、西胡营村、郭村、大郭村、樊庄村、山北后街村、山北东街村、山北西街村、张寺庄村、马庄2村、郑岗村、郝营村、韩村、东尚庄村、中尚庄村、西尚庄村、陈洼村、后岗村、中岗村、前岗村、西徐庄村、北卢庄村、辉泉沟村;国营浚县农场1分场、3分场、4分场、5分场。

自然资源

景点地理位置浚县地处太行山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地形地貌特点是“六架山,三条河,大小三十二个坡,西有火龙岗,东有大沙窝”。平原面积占82%,丘陵面积占18%。地势中部略高,西、东部平缓,最高海拔231.8米。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3.7℃。境内河流总长435.5公里,分属黄河海河两大流域。

浚县位于河南北部,北距首都北京548公里,南至省会郑州165公里,卫河蜿蜒纵贯全境,淇河沿西部边界南流,处于安阳濮阳新乡鹤壁等市辐射带的中心位置。县域面积1030平方公里,耕地93.4万亩,辖8镇2乡,489个行政村,总人口66.8万。浚县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鹤濮高速公路横贯县北,境内公路四通八达。

浚县物阜源丰,阡陌生金。石灰岩大理石页岩型砂钙基膨润土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开发前景广阔。卫河,淇河,共产主义渠流经县境,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盛产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红枣苹果、蔬菜、畜禽等, 自古就有“ 黎阳收,顾九州”之称。每年粮食产量在50万吨以上,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优质小麦基地县,国家扶持产粮大县,国家级小麦原种生产基地县,全国优质蜂蜜产品基地县,全国秸秆羊示范县,全国节水增产重点县。

风土人情

民风民俗浚县古庙会历史悠久。明代中期,浮丘山正月会兴起并逐渐发展。清康熙年间,浚县古庙会已颇为兴盛。清末至民国年间延续不衰。新中国建立后,政府扬其利,抑其弊,扶持改造古庙会,使其在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大作用。

1952年和1954年,浚县人民政府曾两次发出发展物资交流大会的通知。

1958年集市贸易被取消,古庙会一度衰落。

1961年开始恢复,到1965年逐渐达到原有规模。“文化大革命”期间,古庙会被视为“四旧”而加以限制。

1976年初,浚县革命委员会发布通告,取缔浮丘山正月大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庙会得以恢复和发展。原有古庙会规模扩大,有些村庄起了新会。今全县每年有庙会257起,三天两头有会。浚县的古庙会不但多,而且规模大。浮丘山正月大会,会期半月有余,高峰日赶会人数达二十余万。

历史名人

王梵志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卫国黎(今浚县)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生于周景王二十五年(前520年),卒年不详,终于齐。

李崇(454—525),字继长,小名继伯,北魏顿丘(今浚县)人。文成皇后第二兄李诞之子。14岁拜主文中散,袭爵陈留公。后为高祖、世宗、肃宗三朝元老,历治8州,5拜都督将军,政绩显赫,战功卓著,堪称一代名臣。

王梵志,一名梵天,隋唐时卫州黎阳县(今浚县)人,著名白话诗人。

谢偃,卫县人,本姓直勒氏。仕隋为散从正员外。贞观初,应诏对策及第。驾幸东都,诏求直谏,偃极言得失,太宗称美,引为弘文馆直学士。为尘、影二赋甚工,尝奉诏撰《述圣赋》,又献《惟皇诫德赋》以申讽。时李百药工五言诗,偃善作赋,时人称为李诗、谢赋。出为湘潭令。集十卷,今存诗四首。

卢楠,字次,又字子木,今浚县城关镇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生年不详,卒于隆庆三年(1569年)。其先世业农,家颇富有。楠少负才敏,博闻强记,读书一再过,终身不忘。父费资供其入太学生上舍。楠好古文辞,落笔数千言。因其文章不拘旧例,屡试未中。处身乡间,生不得志。性情豪放,不拘小节,嗜酒如命,时常暴饮大醉,使酒骂座。有“才压江南”之誉。著有《蠛蠓集》五卷。

王越(1423—1498年),字世昌,今浚县钜桥乡岗坡村人。少时仪表奇迈,颖悟过人,读书过目不忘,补县学生。景泰元年(1450年)乡试中第三名,会试中第三十三名。二年登进士第,授监察御史。三年,出按浙江,警慑贪污,激浊扬清,议论英发,见事风生,众皆佩服。翌年,父卒,返原籍服丧。天顺元年(1457年),起掌诸道章奏。四年,超擢山东按察使,深得宪体。七年,升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力修废政,整饬边务,深得信赖。成化元年(1465年),母卒,奔丧还家。三年,署都察院事。六年,赴延绥御敌有功转左,又以黄草梁功升右都御史。八年,于河套破敌大捷,斩二百八十,加太子少保,增奉一级,提督十二团营。十三年,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十六年,出大同御敌,于威宁海克捷,斩敌四百,封威宁伯,食禄一千二百石。十七年,出宁夏西征,佩将军印,任总兵官,初镇大同,移镇延绥,战功卓著,加太子太傅,增禄四百石,总制宁夏、甘肃军事,提督团营。十八年,受汪直牵连,夺封除名,谪居湖广安陆。弘治元年(1488年),上疏陈冤,请许还乡,未准。七年,再上疏陈冤,廷议功过,复官左都御史。十年冬,甘肃边塞有警,廷拟复设总制官,先后举七人皆不称职,经吏部尚书屠?荐举,王越就任,加太子太保,总制宁、甘、凉军务兼巡抚并经略哈密。翌年,于贺兰山剿敌获胜,加少保兼太子太傅。是年,又受李广牵连,忧恨绵绵,病死甘州军中。朝廷闻讣,上为震悼,辍朝一日。赠太傅,谥号襄敏。
 

工业经济

轻工业弹指一挥间,浚县小河镇工业经济发生巨变。2004年,该镇生产总值完成3.2亿元,财政收入完成324万元,实现了由农业乡镇向工业乡镇的跨越。该镇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使镇工业经济展翅腾飞,得益于走出了一条以特色经济为支撑,搭好工业经济发展平台,大力实施工业兴镇战略的路子。

小河镇前同山村韩秀岭近几年依靠发展制镜业走上了致富路,在她的带动下,目前该村已拥有制镜厂36家、制板厂4家、框条厂6家,不但解决了本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还吸纳了近千名外村劳动力就业,仅靠制镜一项该村人均就增收2500多元。小河镇制镜业在蓬勃发展。据小河镇党委书记吕有信介绍,全镇仅为制镜产品外运就购买货车1200辆,单车年收入达10余万元;全镇已有8000人从事制镜业,另有3000名销售人员活跃在全国20多个省市,日销售收入150万元,年产值2亿多元。前同山村靠特色产业致富的成功之路,使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意识到:小河镇这个农业大镇要变成工业强镇,工业化是必由之路,而发展特色经济就是发展壮大工业经济的有力支撑。为切实有效地发展特色经济,该镇立足特色优势,转变服务观念,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不断吸引外来资本在该镇落户扎根,重点对现有的工艺制境、

浚县、新闻纸等特色经济产业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市场竞争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将其做大做强。同时,按照面向市场、发挥优势、规模经营的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引进发展一批经营机制新、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培植民营经济新的增长亮点,形成新的经济支撑。目前,小河镇的特色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年可创产值2.5亿元,可实现利税1200万元,已形成了以制镜、棉纺、建材、水泥、铸造、新闻纸六大支柱产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发展体系。构建经济发展投资平台,是工业经济腾飞的翅膀;良好的环境,是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潜在动力。小河镇党委一班人深刻理解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效益这个道理。为了加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该镇制定了“六个放”:即:政策上放宽、放活,思想上放心、放胆,工作上放手、放开。“六个放”放宽了市场准入领域,降低了准入门槛,允许各种资本进入经济领域。同时,为了解除企业的后顾之忧,除了为他们提供优惠的政策环境、优良的机制环境、优越的人文环境之外,小河镇政府还不断完善强化服务功能,牢固树立“小政府、大服务”的服务理念,在对各项手续、证照的办理上,镇政府协同工商、税务、交通、金融等部门上村到厂进行服务,实行“一站式”办公,使他们足不出村就能办齐一切证照。在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中,镇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制度,如检查许可证制度、25天安静生产日制度、挂牌保护制度等等,消除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干扰,维护企业的利益。此外,该镇还实行了镇领导包厂责任制,每位镇领导都要分包一家企业,每周都必须最少到企业调研一次,及时把握市场动态,捕捉市场信息,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今年春节前夕,河南的一家玻璃厂在给前同山村玻璃镀膜厂送玻璃时,让厂方交现钱,而该厂厂长寿文标因一时流动资金不够,急得四处求援。分包该厂的小河镇党委书记吕有信得知情况后,把自己的积蓄和向亲戚借来的5万元现金交到了寿文标的手中,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工业兴镇的突破口是招商引资。为了实现招商引资工作的新突破,小河镇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把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带头抓,班子成员有三分之一的领导,一年中利用三分之二的时间去抓招商引资工作。他们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寻求更多的合作伙伴,并敢于走出去,勇于走出去,主动走出去,广泛推介,广交朋友。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去年12月份,镇党委书记吕有信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促成了山东菏泽光大公司在该镇投资5300万元的鹤壁紫丰瑞通糠醛化工项目的顺利落地,为全镇做好今年的招商引资工作增强了信心和决心。在招商引资工作中,他们本着跑不来资金跑项目,跑不来项目跑信息,跑不来信息跑感情的原则,经过千方百计,通过千辛万苦,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以百倍的信心,努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同时,他们还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精心策划包装了一批大项目,争取早立项、早落地、早见效;进一步用足用好国家有关政策,完善地方优惠办法,拓宽投资领域,创造优良的投资软环境;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势,膨胀经济总量,提升规模层次,创造优良的投资硬环境;采取产业招商、环境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亲情招商等多种招商引资办法,搭建好招商引资的平台。2004年,小河镇共招落地项目11个,达成合作意向9个,涉及总投资1.4亿元。

农业经济

实验田近年来,浚县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促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推进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2004年,浚县被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确定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为切实搞好农业标准化工作,浚县加快了农业标准体系建设。一是建立了农业标准化信息网络,实现了和省质监局标准研究院的联网,利用互联网查阅国内外标准信息,并及时通报给企业和乡镇,几年来共帮助企业查询农产品标准和相关配套标准600多次,向企业和乡镇通报标准信息900多条;二是在原农业标准库的基础上,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咨询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收集信息等方式,先后收集相关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资料150项;三是与有关专家共同起草了大枣系列标准,建立了花生标准体系,收集茄子、优质小麦系列标准70余项,有效充实了全县农产品标准库。同时,帮助善堂镇、钜桥镇、王庄乡等乡镇和市富邦奶牛场、市众鑫速冻食品厂、浚县种子公司等企业起草、收集技术标准100余项,帮助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60多项。农业科研所在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过程中,浚县建立起了"以1个县农业技术员带10个乡农业技术员,1个乡农业技术员带10个科技示范户,1个科技示范户带10个农户"的"以1带10"农业标准化实施体系,并建立完善了农业标准化宣传网络、标准化技术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产品龙头企业标准体系等相应的农业标准化支撑体系,同时还采取"合作社+标准化基地+农户"、"公司+农户+标准化服务"等多种方式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推动了全县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目前,全县按标准化种植的优质小麦、花生已达40余万亩,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4个、农业示范园区3个,总面积10.3万亩,培育了2个蔬菜批发市场和益民面粉、亨利面粉、惠民粮油、淇雪淀粉等4个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丰黎"牌小麦种子被评为"河南省名牌农产品",填补了浚县长期没有名牌产品的空白。农业标准化工程的实施,使浚县的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特色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200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10元,比2002年增长59.4%,年均增长12.4%。

名胜古迹

大佛山浚县境内现有名胜古迹280余处,其中国家级保护单位10处,省级保护单位24处。在两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浚地名流辈出。春秋时的端木子贡是孔子七十二贤之佼佼者,西汉时的贾护是《左氏春秋》的重要传人,唐初的王梵志开创了我国通俗诗话的先河,明代的王越“出将入相,文武全才”。大伾,浮丘两山平地突兀,景色宜人,文物古迹荟萃,摩崖题记遍布,有“登浮丘即朝东岳,攀大伾如游三壶”之称,被誉为“豫北平原第一胜迹”, 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县城与两山紧依相连,“十里城池半入山”,具有城市山林特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