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地热清洗:赵福军:社交时代的实名制去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4:54:30
赵福军:社交时代的实名制去留--------------------------------------------------------------------------------作者: 赵福军 发布: 网虫  2011年09月7日23:50  来源: 网络传播     (速途网专栏评论 作者:赵福军)互联网是虚拟的,但虚拟并不意味着是匿名的,一直以来,关于互联网到底应该是实名制抑或是匿名制,业界一直存在争议。    1993年7月5日,一则由彼得•施泰纳(Peter Steiner)创作的漫画被刊登在《纽约客》杂志上,大意是“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On the Internet,nobody knows you’re a dog),这是迄今为止关于网络匿名性最形象、生动、经典的描述。    互联网的匿名、虚拟,随之而来的是网络信任度降低、谣言满天飞、侵权犯罪频率上升、监管变的不可控,于是网络实名制被提上日程、并被多次热议,而2007年7月开始实施实名制的韩国,则顿时成为媒体援引和实名制支持者的有力脚注。    聚焦在社交网络领域,经过6年时光,熟人社交关系网络的Facebook,最终击败了陌生人社交关系网络的MySpace。目前Facebook代表了互联网的未来,而MySpace则只能沦为被贱卖,尴尬的社交竞逐背后,体现的也是匿名网络和实名网络之争。    当然,我们并不能说因为Facebook是熟人网络,战胜了MySpace,就认定实名制的熟人社交是契合未来和用户以及市场需求的,毕竟当年MySpace也曾辉煌过,否则默多克也不会耗资5.8亿美金将其收入麾下。    在经历Buzz、Wave失败后的Google,在新推出的Google+上,力挺实名制。谷歌负责社交业务的副总裁维克•刚多特拉(Vic Gundotra)指出,Google+采取实名制是为了营造一种“积极的气氛”(positive tone),就好比饭店不允许赤裸上身的顾客进入一样。然而8月11日,据韩媒报道称,韩国互联网在2007年7月实施实名制后,网民个人信息在网络上被大批量偷窃或泄露。韩国政府8月11日表示将分阶段废除网络实名制,完善同意搜集个人信息制度等对策来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这对实名制的支持者可谓当头棒喝,这意味着,无论是实名、匿名,都存在二律背反,都是利弊共存的。    目前看来,国内微博的风头已经盖过了开心001以及人人网等SNS站点,据CNNIC《第2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微博用户规模在2011年上半年迅猛增长,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微博用户数量达到1.95亿,半年内增长了超过两倍,增幅为208.9%。在微博平台上,仍旧存在实名和匿名的争议。    一方面,新浪微博、腾讯微博都在针对个人或企业机构推行加V认证,即真实身份的核实与认证,而妄图模仿、复制,走纯粹走实名社交路线的百度说吧,却已经关门大吉;另一方面,主流的普通微博用户,仍旧是匿名的,与传统的BBS、贴吧、SNS、IM、邮箱账户的匿名性无本质区别,匿名用户仍旧持续不断的针对加V名人用户进行45度角仰望,从中获取社交的满足感。    在笔者看来,互联网虽然虚拟,但是由于参与的用户都是物理场域中真是的肉身存在,这就直接决定了作为虚拟的互联网和物理的现实世界之间是存在对应和映射关系的。目前中国的社会和民生现状,决定了完全实名或完全匿名的社交网络,都是不契合国情的。    因为在费孝通《乡土中国》的笔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社交上姓名的不常上口也就表示了我们原本是在熟人中生活的,是个乡土社会。但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变,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民阶层不再被牢牢的捆绑在土地上,传统的乡土中国、熟人社会正被潜移默化的打破,一种游离的半熟人、半陌生人式生存,已经成为现代国人的常态,这直接映射在社交网络上,即我们处于一种半熟人、半陌生人的社交网络语境下。    半熟人、半陌生人的社交网络语境,注定了中国的社交网络应该是一种半实名、半匿名的网络关系,这一点也很容易得到证实,例如我们注册微博通常开始收听或关注的都是熟人或仰望中的名人,伴随互动、社交行为的增多,我们会产生匿名的同好、结交到陌生的粉丝,可以说匿名与实名、陌生与熟人,是伴随用户的社交行为而不断流变和转换的。本文转载自中国互联网行业社交媒体-速途网:http://www.sootoo.com/content/16758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