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美玲和靳庆玲三围:“9.11”事件深刻改变美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6:53:14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了美国4架民航客机,其中两架撞坍了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大厦”,一架撞毁华盛顿五角大楼的一角,另一架坠毁。这是一架飞机撞击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大厦”南楼的拼版照片。

  “9.11”事件不仅摧毁了纽约世贸中心的双子楼,也深刻改变了这十年来美国的政治生态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严格的安保措施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反恐需要与个人隐私之间的紧张关系日渐呈现;同时,一向以自我为中心的美国人也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北美大陆以外的世界

  弹指间,“9.11”恐怖袭击事件距今已有整整十年了。十年前,美国纽约、华盛顿等地遭受恐怖分子的突然袭击,纽约曼哈顿南端的地标性建筑———世界贸易中心两座摩天大楼双双被毁。十年后,世界贸易中心遗址上留下的两个大坑仍然还在,仿佛一直在向世人诉说着恐怖主义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严重威胁。

  纽约多了一处伤心地

  世界贸易中心双子楼原是纽约市的最高建筑,其高度超过了曾多年雄霸纽约天空的帝国大厦,一直是纽约市闻名世界的旅游景点之一。“9.11”袭击事件使纽约市失去了一个著名的地标,却多了一处令人伤心的地名———“归零地”(英文为Ground Zero,原意为导弹瞄准目标或核设备爆炸点)。十年来,各国政要与百姓每年都在这里举行各种活动,悼念那些在恐怖袭击事件中丧生的众多遇难者。

   “9.11”事件是自珍珠港事件以来美国遭受的最为严重的袭击,曾大大激发了美国人的民族情绪与爱国热情。事发当天,几十万纽约市民自发而又有序地徒步撤离曼哈顿地区;一向以自我为中心的美国人纷纷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纽约市许多小商店免费向市民提供蜡烛,低价销售手电筒、电池和收音机等,很少有店铺借机哄抬物价。有美国记者曾一度身披美国星条旗、手持话筒,面对电视镜头侃侃而谈,不过这种丧失职业记者应有的客观、中立的做法很快受到了新闻界的批评。 

    繁琐安检走进日常生活

  “9.11”事件改变了美国,这是许多学者专家当时的一个基本判断。正如他们所言,在“9.11”事件发生后,美国的政治生态和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9.11”事件后,美国国土安全部应运而生,对美国本土及其海外利益的安全保卫工作也有所加强。现在,美国在重大节日庆典、国家领导人活动的现场以及纽约时报广场和联合国总部等重要场所都会部署众多警力,或检查可疑物品,或实行交通管制,其主要目的就是维持秩序,防止恐怖分子发动袭击。在华盛顿,白宫和国会山不再接受普通游客入内参观。在纽约,要想从自由女神塑像的“体内”顺着狭窄的梯子攀爬到她的帽冠,俯瞰曼哈顿的美景,就必须提前两个月预约。

每年元旦,都会有数百万人来到纽约时报广场,观看闪闪发光的水晶球从高空支柱上缓缓落下这一传统庆新年活动。为了确保新年庆典活动的安全,纽约市政府这十年来总要调集大量警力,采取严格的安保措施,并对每一个入场的人进行安检。此外,警方还会将时报广场及其附近街道的下水道井盖用电焊封死,以防止恐怖分子从下水道进入时报广场发动恐怖袭击。

  虽然美国的一些大型博物馆和旅游景点在“9.11”后开始实行安检,但变化最大的要数美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机场。旅客在进入候机大厅之前,都必须先脱掉皮鞋、解下腰带、取出行囊中的笔记本电脑与钱包等个人物品,并将它们分别放入安检人员提供的塑料筐中,再放到X光机的传送带上接受检查;旅客本人则光脚穿过设在一侧的安全门,接受安检人员的人工检查,水果刀、打火机以及各种液体和任何尖锐、有刃的用具都在新增的禁止携带物品之列。如果安检人员认为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对旅客搜身,或当着旅客本人的面对其行李开箱检查。

  实际上,就在机场安检措施加强之初,有不少人还不太适应,美国媒体也报道了有些机组人员与机场安检人员发生口角的新闻。不过,如果在机场不服从安检人员的指挥,甚至出现谩骂安检人员等妨碍他们履行职责的行为,当即就会遭到机场警察的逮捕。去年美国在机场设置了X光透视仪,所有举起双手接受安检的旅客在这个仪器面前将毫无保留地暴露自己的隐私,这实际上就等于是裸体接受检查。 

    公民隐私权向反恐让步

  诚然,严格的安保措施给民众带来了诸多不便。例如,与“9.11”事件之前相比,坐飞机的乘客需要提前动身,并在飞机起飞前两个小时赶到机场排队接受安检。凡是通过邮局投递的各类信件和包裹都要经过严格的检查才能到达收件人的手中。美国政府部门、联合国机构以及外国常驻纽约的外交机构还会对邮局和快递公司送来的物件进行安检,这可能会耽误收件时间。

  与此同时,美国还在要求赴美签证申请者到美国驻各国使领馆按指印的基础上,要求世界各地的赴美旅客在登机前往美国之前也必须接受严格的安全检查。即便如此,仍有一些恐怖分子还是设法混上了飞往美国的班机,西方媒体不时对此类事件进行报道,这使普通的民众了解到诸如“皮鞋炸弹”、“裤衩炸弹”等恐怖分子企图用来干坏事的“新式武器”。而这类事情的披露,也有利于人们理解和支持安检措施。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本国公民和外国移民的监控。这促使《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等美国主流媒体一度就政府是否应监听民众电话和调阅他们的电子邮件等敏感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为了反恐的需要,美国民众应当在隐私权方面做出多大程度的让步?

 

尽管美国报刊上对政府严格的安保规定不时发表议论,近年来对有关新举措的批评之声也不绝于耳,但是美国大多数民众对政府的这些行为还是采取了理解与合作的态度,即使等待安检的队伍排得再长,旅客们也都能耐心等候,因为他们心里非常清楚:美国政府严格的安保措施有利于保障自己和社会的安全;与人身安全相比,个人的一些不便实在算不上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繁琐的安检措施表示理解的人也越来越多。正如一位美国人对记者所说的:“为了反恐,这点牺牲非常值得!”

    美国人开始关注世界

  “9.11”事件也改变了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在“9.11”事件之前,许多美国人以“老子天下第一”自居,对在美国以外发生的事情没有多大兴趣。其中典型的代表当属一位美国国会议员,他公开表示,为自己从未申请过护照、从未走出过国门而倍感自豪,他给出的理由是:自己身在美国,无须了解其他国家。 “9.11”事件发生后,特别是本.拉登和“基地”组织宣称自己为这一事件背后的主谋之后,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将目光投向北美大陆以外的世界。

  尽管在“9.11”发生后不久,美国各地不时传出有留着大胡子的穆斯林惨遭毒打的消息,但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意识到与中东地区搞好关系的重要性。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是其中之一,他上任后不久就选择访问中东地区,并发表演讲,释放美国政府的善意,表达了华盛顿要与伊斯兰国家改善关系的愿望,这与在世界上奉行单边主义政策的小布什总统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9.11”事件发生之前,美国《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等主流媒体留给国际新闻的版面很少,即使有些国际新闻,那也仅仅是美国众多国内新闻的点缀而已。“9.11”事件发生之后,美国主流报纸上国际新闻稿件的数量明显增加,这适应了广大读者希望了解外部世界的心理需要。从美国媒体的报道情况来看,“9.11”事件后,美国对中东、北非地区的关注程度一直有增无减。

    反恐任务仍复杂艰巨

  “9.11”事件在改变美国的同时,也改变了世界。一时间,“非国家行为体”、“不对称攻击”、“非传统安全因素”等新名词充斥各国媒体,这些被各国学者和官员经常引用的字眼也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新形势下国际社会所面临的新问题。

  这一恐怖袭击导致来自40多个国家的数千名无辜平民失去生命,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使美国博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国际反恐阵线迅速形成。与此同时,联合国安理会也及时通过相关决议,对“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等实施制裁,并要求联合国各成员国根据国际法,将恐怖分子及其资助者、收留者和窝藏者绳之以法。

  毫无疑问,美国的反恐行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但并非所有国家对美国的每一个反恐行动都表示赞同。比如,当年的美国总统小布什在反恐问题上“以我划线”,将反恐扩大化,遭到了许多国家的批评;前不久奥巴马总统下令美军突击队深夜从阿富汗悄悄越境进入巴基斯坦击毙“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的行为也受到了一些国家的批评,巴方就认为美军突击队此举已经损害了巴基斯坦的国家主权。

 

从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双子楼轰然坍塌到本.拉登被击毙,时光走过了十年。在此期间,联合国和有关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反恐文件,进一步加大了打击恐怖主义的力度,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国际反恐领域的合作。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迄今为止国际社会仍未就恐怖主义的定义达成一致,这充分说明各国对恐怖主义问题的认识依然见仁见智,这势必会影响国际反恐斗争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依然存在,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尚未铲除,恐怖主义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所构成的威胁将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反恐斗争和反恐合作势必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复杂而又艰巨的长期任务。

    英媒:911十周年 美国完全变了

    英国《今日世界》杂志发表题为《“9?11”周年纪念日:从帝国到衰落》文章,作者为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国际关系教授迈克尔?考克斯,主要内容如下:

  2001年9月11日遭袭时,美国的国际地位完全是无可争议的。

  曾自认短期不会衰落 

  美国在这10年之前目睹苏联解体,然后经历了建国200年来经济最繁荣的10年,21世纪初在国际体系中春风得意,虽然明显面临挑战和难题,但没有值得一提的严重威胁。美国国力强盛,很少有人还记得冷战结束前的短暂焦虑期。当时,保罗?肯尼迪等作家严肃认真地谈到,从长远来看,美国必将走向衰落。像美国这样背负着庞大赤字和帝国负担的国家根本无法继续掌管全球事务。他得出结论说,美国的面前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下坡路。

  永远乐观的比尔?克林顿2000年把总统大权转交给乔治?W?布什的时候,上述分析显得多么匪夷所思。2001年那个晴朗的上午,当美国调集大量资源应对纽约、华盛顿和宾夕法尼亚州的事态时,上述观点显得多么脱离现实。起初,就连批评者都对此颇为赞叹,“衰落论者”保罗?肯尼迪也不例外。他在2002年初撰写了一篇未免过于诗意的文章,谈到美国雄鹰使得友邦不能不敬服,敌人不得不按其意愿行事。美国显然不是普通的超级大国。他进而指出,美国雄鹰如今飞得比以往更高。这也不光是他的观点。从持批评态度的欧洲左派到美国的新保守主义右派,各个政治阵营的人士毫无争议的观点是:美国与历史上的各大帝国极为相似,只有一个明显区别:这个波托马克河畔的新罗马帝国在短时期内不会衰落。它还能再强盛一百年。

 

现如今变得面目全非 

  如果我们想充分瞭解形势在“9?11”后发生了怎样的急剧变化,就有必要回顾这种情绪。在世纪之交,美国人满怀自信,美国自我感觉无所不能——甚至出兵伊拉克,而丝毫不担心此举会给中东以及美国的国际地位造成多么严重的破坏性影响。10年后的今天,美国几乎变得面目全非。

  首先是政治变化。奥巴马2008年当选美国总统的原因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一个简单的事实:连续两届共和党政府先是带来了伊拉克战争,然后是2007年的金融危机,美国人对国家发展的方向丧失了信心。目前尚无法确定奥巴马是否兑现了所有竞选承诺。不过,我们可以确定,他之所以能实现惊人崛起,是因为民众普遍认为美国陷入了危机,需要凭借新的(也许是大刀阔斧的)手段来恢复美国的国际地位,防止国家再次陷入严重萧条。

    这反过来提出了一个关于美国人自身的广泛问题。在极短的一个时期内,“9?11”事件乃至伊拉克战争把他们紧密团结在了一起。但是,与冷战不同,这次针对伊斯兰好战分子的“冲突”其实分裂了整个国家,使得自由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扩大到了近乎无法弥合的程度。美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伤亡、发动两场战争所需的巨额费用、还有打击特定敌人的手法可能损害美国核心价值观的忧虑,不仅严重打击了美国人的自尊心,而且使他们越来越无法确定美国在国际上的目标。

    看未来无法继续自信 

  这就够糟的了。但是,经济危机还对美国生活方式构成了影响,从而使美国人越发感到世界的发展方向不再合他们的心意。2011年,只有1/4的美国人认为自己的子女会生活得更好。此外,美国人越发强烈地感到,全球发生的变化正在迅速削弱美国掌控周边事务的能力。最近确实有太多的人在谈论下个世纪将是亚洲世纪,力量轴心将从西方迅速转移到东方。一段时间以前,吉姆?奥尼尔等经济学家曾指出,美国在中东发动战争,在阿富汗打击塔利班,而其他国家在继续赚钱并建立新的伙伴关系,摆脱经济危机的速度比美国及其欧洲盟友快得多。

  这就引出了力量对比的问题。布什就职时,人们大多笃信这个世界是单极世界,美国将会长期占据支配地位。换言之,这个形式独特的自由帝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会出现落日。它的未来是有保障的。如今,时过境迁。中国崛起,甚至买下了美国的大量债务;印度等新兴大国一路上升;在力求节俭的时代,美国的实力在不断下降,如今很少有人像往日那样充满自信地谈及美国持久的优势地位。有些人可能还会强调美国具有的重大结构优势;美国拥有诸多一流大学;美国兼具硬实力和软实力;美国仍然是唯一真正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美国企业占到全球最大企业的一半以上;全世界的国际交易有60%以上仍然用美元结算。但是,在当前形势下,上述事实似乎无法驳倒一些人士的现有观点。他们认为,由于乔治?布什发动考虑欠周的反恐战争,随后又于2007年爆发金融危机,美国的衰退无可避免。我们目前无法确知这种危险的预言是否会成为现实,没有什么是预先可以确定的。不过,与布什2000年上任时相比,“9?11”事件发生10年后的美国完全变了,变得不那么自信。也许肯尼迪预言的时刻终于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