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东采访最新视频: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中国祖先的智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21:49:29
  • 楼主
  • 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中国祖先的智慧
    作者:[海水啸]
    发表时间:2011-06-10 21:07:18
    [收藏] [发短信] [回复] [投诉] [添加好友]
------由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想到的


  
  日本人做事认真精益求精是举世闻名的。日本人在清洁卫生方面的一丝不苟甚至洁癖也是举世闻名的。笔者在日本亲眼见到过日本的女店主打烊后跪在店面前的人行便道上擦洗便道。一个曾长期在中国日本工作生活的食品卫生业朋友告诉笔者:日本一个普通公共卫生间每平方英寸上的大肠杆菌数量,可能要比一间普通中国厨房每平方英寸上面的大肠杆菌数量少得多!可能会有人觉得这夸张。一个日本前女外相的在自传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她上大学期间勤工俭学,其中一次暑期兼职是在一家酒店负责打扫厕所。主管带她领取了清洁用具后对她交待:要把卫生间打扫得像新的一样。正当她在心里嘀咕“像新的一样”应该是什么样时,她的师傅来了。于是把自己的困惑告诉了师傅。师傅没说话,而是拿起清洁工具开始麻利地清洁马桶。清洁完马桶后,师傅拿了一支口杯,在马桶里盛了一杯水一饮而尽,然后对她说:就是要清洁到这种程度。
  
  与此相成鲜明对照的是我们中国人的卫生习惯。我们中国人做事“马马虎虎”是举世闻名的。我们中国人在卫生习惯方面有点“马马虎虎”也是举世闻名的。比如,老祖宗说了: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明明是和“病从口入”“讲卫生”唱反调嘛!
  
  其实不然。如果正确理解正确运用,我们中国老祖宗的“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是非常智慧非常科学的!
  
  同这次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引发的疫情类似,2000年6至7月,日本大坂雪印牛奶公司生产的牛奶因受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造成近一万五千人食物中毒染上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其中十余人因呕吐腹泻而死,数十人病危,两千余人被迫住院。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是除了大肠杆菌以外最为常见的、导致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
  
  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不轻易腹泻或者即使腹泻也通常“饿一顿就好了”而日本人德国人腹泻就能病危甚至死很多人?答案是免疫力的强弱不同。当然,病菌也可能出现变异。但总的来说,中国人的免疫力通常要强于发达国家的公众。这是不争的事实。
  
  因为过度卫生过度清洁,日本人平时很难接触到大肠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久而久之,日本人自身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就没有抵抗力了。中国人因为相信“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在清洁卫生方面“马马虎虎”,所以能够经常少量接触到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因而自身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了抗体和免疫力,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就不会对中国人的身体健康构成太严重的威胁。接种疫苗预防疾病就是这个原理。
  
  人的自身免疫系统就像一个国家的军队:常年不打仗,就没有战斗力了。和病菌病毒的小规模接触作战越多,我们的免疫力越强大,免疫系统越有战斗力。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这样,对其他的病菌病毒也都是这样。
  
  所以,由于我们祖先的智慧,由于我们在饮食卫生方面的“马马虎虎”,由于我们相信“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我们中国人的自身免疫力在全世界都是比较强大的。因此,中国人出国旅游,除了去非洲几个流行着中国人没有免疫力的疾病的国家以外,都不用注射任何疫苗。反观日本人,因为免疫系统严重退化免疫力异常低下,日本人如果想周游世界,必须注射几十种疫苗!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善,日本人的平均身高和体重可能超过中国人了。但日本人的免疫系统抗病能力却比中国人低下得多。
  
  全世界的其他主要文明都喝生水。只有我们中国人几千年前就开始喝开水;味道不好就加点茶叶改善饮水的口感。尽管我们祖先没有显微镜,看不到水里的细菌。但我们的祖先凭经验知道:喝生水可能会致病,所以有些生水不能喝。全世界都是学中国人才喝茶水并注重饮水乃至饮食卫生的。
  
  中世纪以前,欧洲人(特别是妇女儿童和老人)最卫生的软饮料是啤酒。但不是所有人都负担得起啤酒。所以欧洲人都喝生水。所以欧洲经常发生瘟疫,并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十室九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停滞凋敝。直到马可波罗从中国回到欧洲,把饮茶的习惯带到欧洲,欧洲人才学会了使用精美的瓷器,精致的餐饮礼仪,以及饮水乃至饮食卫生。欧洲人口才得以迅速大幅度增加,才可能有文艺复兴,才可能有启蒙运动,才可能有工业革命,才可能有欧洲的迅速崛起,落后了两三千年的欧洲经济科技才可能终于首次赶超中国。
  
  阿拉伯人后来发现的咖啡豆以前是放在嘴里咀嚼的。磨成粉用开水冲了喝,喝咖啡而不是嚼咖啡,也是受中国人喝茶的启发和影响。
  
  当然,“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必须是在一定的合理程度内。我们的祖先还告诉我们:物极必反。什么事情都要适可而止,要有个适当的“度”。这就是中庸之道:也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