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食学习班:与神同行的以诺(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0:20:30

以诺六十五岁的时候,他决定与上帝同行,这表示他是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

       在他年幼的时候,在他过日子不多的时候,他发现,应当决定一件事情,我怎样活?我怎样做?我怎样行?

       以诺与神同行三百年,上帝就把他接去了。是不是说因为他的行为很好,所以上帝把他接去?    希伯来书归纳整个以诺生命内容的时候,完全不从这个角度看,「以诺因着信所以被接去」。

       圣经在这里很清楚告诉我们,他是因着「信」被接去,不是因着「行为」被接去。

       这句话到底怎么解释呢?

       为什么被接去的时候,旧约不是说「因为他的信心很坚固,因为他的信心很正确,所以神因为他信心的缘故把他接去。」圣经明明说「以诺与上帝同行三百年,上帝就把他接去了。」

       而为什么在希伯来书提出来的是「信」而不是「行」的问题?

       这就是全本圣经总原则的问题。

       以经解经是不够完美的。如果第一节圣经你用来做为解释第二节圣经的基础的时候,第一节圣经如果你有了错误观念,那你就用错误观念的解经去解另外一节圣经的时候,一错再错,就「骨牌效应」每节都错。

       归正神学是在十五世纪、十六世纪的时候,在整个圣经的总原则里面找到全本圣经协调,没有彼此矛盾,整本圣经总意的原则,用那个去解经。这个叫作「总原则解经」,

       用圣经的总原则去解经,否则的话你就解成说「以诺是因为行为蒙悦纳」,因为圣经说他「与神同行三百年,上帝就接去」嘛!

       所以我如果说「以诺是因行为蒙悦纳,因为行为所以被接去」,没有一个人可以辩驳说我讲错,对不对呢?

       因为圣经这样讲嘛,「与神同行三百年,上帝就把他接去」嘛!

       那么,希伯来书凭什么资格说,以诺是「因信所以被接去」?

       怎么样以经解经?这一节圣经你怎么样解那一节,因为旧约没有说以诺的信,而为什么希伯来书这样讲呢?

       因为圣经里面有一个总原则,有信心没有行为是死的(参:雅各书:2 章17节)。

       所以那一节就变成解这两个不同地方的最重要的钥匙了,那就变成一个总原则了。

       所以如果你不懂总原则,你就以为懂圣经,照圣经讲,你以为你忠于圣经的话,你可能错误百出。

 

       「时代派」的人就根据司可福(Cyrus Ingerson Scofield,1843-1921)一句完全错误的解释建立整个「时代派」的神学。

       他说「保罗说要按正意分解真理的道」(参:提摩太后书:2 章15节)

       那个「分解」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它「解明」的意思,

       但是他就说,「要按照正意来解剖来,来分代,把上帝的道分成七个时代。」

       因为解错了这个字,所以他整个神学错了。

 

       「以诺因着信,所以他与神同行。」以诺与神同行三百年以后上帝就把他接去了。

       我相信如果神没有把以诺接去,以诺可以再与神同行几百年,因为他愿意一生一世与神同行。

       而这个与神同行是表示他的行为,而他的行为不是蒙悦纳的原因,因为他的行为是根据他对神的信仰产生出来的。

       他真正活的「行为」是他真正活的「信仰」的表现。

       他真正活的行为,是他真正活的信心的一个果子。

       「信心」成为行为的「因」,

       「信心」成为行为的「根基」;

       「行为」成为信心的「表露」,

       「行为」成为信心的「果子」。

       因为「信」对神产生的「信心」,这个信是活的,真正活的「信心」就产生真正活的「行为」,

       因为「有信心没有行为是死的」。

       而那些没有行为的「信心」,是以为自己以为可以信的那种「自信心」的信心,

       是那些「口头追认信条」的信心。这个是像天主教对信心的看法。

       在天主教里什么叫作「信心」呢?就是你追认这个信条,你接受这个信条。

       「你信不信?」你说「信」,「我承认,我赞成」,这个叫作「信心」。

       在基督教里面不是如此,真正的信心是整个生命的投入;

       真正的信心是与主同死,与主同活;

       真正的信心是接纳「我被接纳」这件很难接受的事实;

       真正的信心是我现在在神的里面,在他面前活着,这样的信心。

 

       所以,这个信心就不只是「口头的追认」,不只是「理性的了解」而已,

       .是不能讲出来的,是超过理性的,是整个生命的投入,

       是接纳了他成全的救恩所给我带出来的这种机会,使我可以接受他的恩典。

       这个不是因为我够了,我配,我的行为的资格足够,我可以到他面前。不是!

       是因为他把这个恩赐给我,我就这样接受恩典。

       这种对恩典的接受,全人的信靠,整个未来生命的投入,与主一同死,然后与主一同复活,这个叫作信心。

 

       丹麦的哲学家,祁克果(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这个人他提到「真理的主观性」,

       「主观性的真理」,这以前没有人用过这样的名词。

       所谓,「主观性的真理」是什么呢?就是你自己体会真理以后,你跟真理连在一起,那个真理在你的生命中间变成你主观经历过的,不是客观的一种了解,所以叫作subjective truth

       也就是生命经历了,你真正投入了,与你合而为一的对真理的了解叫作「主观性」的,「主体性经历」的真理。

       比如说人家对你说「现在道德很败坏,你要小心哦!」你说「是是是....。」

       那「你跟人作生意要很小心。」「明白了,明白了,明白了....。」

       但是结果呢?明白是明白,你的意思「不要多讲,难道我这么大了还要你一直讲。我明白了,明白了,明白了....。」

       你是借着「明白了,明白了,明白了....」来抗拒那些人对你的劝勉。

       结果你整个生意失败了以后,你说「我明白了....,我现在明白了,明白到人性诡诈,明白到这个社会太黑暗!」

       这个「明白」跟刚才那个「明白」一样不一样呢?

       刚才「明白了,明白了,明白了....,不必多说,我明白了。」这个「明白」是「不明不白」,

       这个「明白」是理性赞同,这个「明白」是没有经历过的明白。

       等到你说「我明白了!」你整个家产已经完了,你父亲做了几十年留给你的家产你把它全部赔光。「我明白!」明白以后怎么样?就作乞丐。

       那么,现在你对人家讲,「我告诉你社会很黑暗的,人心很诡诈....。」

       你讲的时候是「主观性的真理」的表达了,是你生命体会,亲身经历以后对那真理的表达,这个就是祁克果所讲的主观性的真理【subjective truth】。

 

       祁克果的思想很伟大,但我们在圣经看到更深的道理,是什么呢?

       subjectivity of the truth.「真理本身的主体性」。

       神是真理主体的位格,「有位格之真理的本体」叫作上帝。

       神自己说「我是光」,「我是真理」,「我是道路」的时候,那就是绝绝对对真理的主体对我们的启示。

       所以你去经历神的时候,你去享受神的时候,你就变成真理的客体。

       为什么呢?因为他光照你。真理光照你,真理引导你,真理开启你的心窍,真理教训你,真理来对你说话,真理来分析,

       真理来光照你的心的时候,你整个人就在被光照,被启发,被教导,被引导的过程中间的时候,真理变成主体了,你变成客体了。

       所以不是你讲出真理的时候有主观性经历的祁克果那种思想,圣经有更深的思想,就是神是真理的本体,

       「有位格之真理的本体」叫作上帝;

       「有位格之真理的本体」的「分享」叫作「启示」。

       所以上帝启示的时候就是以有位格之真理的本体,来分享自己对真理的知识给人的时候,人就变成领受启示而能知真理的活物,

       这就是人有形象样式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层次的一部份。

      

       以诺他与上帝同行,绝对不是因为他的行为。是他对神的「信」产生了在神面前的「行」,

       而这个「信」是他生命的投入,因为他生命的投入,所以他就整个生活就与信达成一致的果效了。

       今天许多人对教会不满,为什么呢?

       所讲的都是很好的,所行的都是不好的。

       所信的都是真的,所传的都是高超的,所看见的行为都是卑劣,都是很低贱的,

       是完全不相称的,这是教会很大的问题。

       在以诺的生命中间,没有这个问题。

       「因为我信神,所以我与神同行。因为我信神,所以我的行为把神彰显出来。

       因为我信神,所以我在神的轨迹中间定了我的脚步,在神的方向中间定了我的道路,在神的引导中间抓住他的手过我的日子。」

       这样的「信仰」和这样的「行为」是合而为一的信仰跟行为,这样的生活是真正彻头彻尾完全整合性的生活。

       整合性的生活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所知道的东西都是片断加片断,我们最多只能做一套「百科学全书」。

       以诺是历史上第一个这样的人,他的信仰,他的行为,他的今生,他的来生,他地上的生活,他与神之间的关系是完全整合的,与神同行。

       你看见有一个人行的时候,好象他自己行,你问他,「为什么你好象很喜乐?」

       他说「有与我同行的,我与他同行的另外一位在我身边。」

       以诺与上帝同行吗?你看见吗?你看不见,你只看见以诺,看见可看见的。

       他呢?看见不可见的。所以你看他是孤独行动,你看他只是「分出来的个体」,

       在他本身的经历中间他是「与神结合的个体」,这就是整合,这就是统一。

       所以他的生命是不一样的,他的生命有一个牵连,他的生命有一个合一,有一个关系是普通的人没有办法看到的。

       一个小孩子在那里摇着手,拉着,摇着,旁边的人说「你在做什么?」

       他说「我正在抓住风筝。」

       「风筝?」那个人看上面,「没有啊!哪里有风筝?你在这里抓抓,没有风筝,我根本看不到。」

       「你看不到,我的风筝高到在云的上面去,但我用很好的线,而且经过特别处理不容易被看到的。」

       「你怎么知道风筝还在那里?」

       「因为那个重量牵连在我的手中。我的力量拉着我知道,你看不见那是你的事,不会因为你看不见我就变成不相信风筝还在,因为这个连系和这个力的关连,我现在正在经历,我感受到,你没有感受到。」

       我们的信仰就是这样的。我们与神同行是建立在信仰上,而信仰跟行为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使我们的同行不是孤行,因为神与我们同行。

       所以这样,地上、天上整合,人与神整合,信仰与行为整合。

 

       以诺过这种生活三百年,所以他的生活不一样的,今天世人有没有看到我们的生活不一样?

       如果他问,「为什么你有这样的行为?」的时候,你怎么回答他?

       你说「因为我信一位神,我对他整个的投入,使我产生了这种伦理的力量,因为他与我同在,我与他同行。」

       这样「信」成为「行为」的根基,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以诺是很宝贵的,因为以诺就在第亚当七代孙的时候,神在这里启示两个重要的事情:

       第一、罪的得胜不是绝对的。

       第二、死的事实也不是绝对得胜的。

       所以罪跟死有一天废去,为什么呢?因为以诺虽然被生在罪人的后裔中间,结果他被接去,表示他不必死,

       「不必死」表示什么?表示罪的权柄不是绝对的。所以这个是一个很大的启示。

       「神把以诺接去」就变成整个新约最重要的中心点最早的预言。

       上帝借着「把以诺接去」,告诉人,「人不因罪一定要死,人不因为死的权柄一定要被神丢弃,人有一天会胜过罪和死的权柄。」

       这就在罗马书第八章第二节告诉我们,「赐生命圣灵的律,释放我们脱离罪和死的律了。」       感谢上帝。

 

       罗马书第八章第一节说「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定罪了。」

       第二节说,「因为赐生命圣灵的律,在基督耶稣里释放了我,使我脱离罪和死的律了。」

       第三节说「因为基督为我们他成了肉身,在肉身中定了罪案。这样,律法既因为我们肉体软弱,有所不能行的,在基督里面都能行了。」

       所以保罗说,「你们靠着律法没有办法得救的人,只靠这一个人,靠着耶稣基督,你们就可以称义了。」

       这是预表基督到世界上来的时候要解决的两大权柄的问题。第一、罪权。第二、死权。

 

       亚当犯罪以后,罪因一人临到众人,死又因为罪临到了我们,所以因一人犯罪,众人就都犯罪,众人就都死了。

       因为亚当一个人犯罪,所有的人都称为罪人,所有的人都犯罪,所有的人都要死了。

       那如果这样的话,上帝就让罪得胜,而上帝本身就没有给我们什么新的盼望吗?不是!

       上帝借着基督一人使我们都称义,因为基督一人使我们都可以从死里面复活。

       所以,这样,只有基督得胜「罪」和「死」这两个权柄,把我们拯救出来离开罪和死。

那么,使我们离开「罪」和「死」的这个基督的权柄,和这个得胜的真正凯旋的这个伟大的信仰在哪里才产生呢?

       耶稣来才产生出来,我们才有这个力量吗?不是!在以诺的身上我们就看见了,

       竟然有罪人不必死的,竟然有在地上的人被接到天上去的,可以不必死。

       表示什么呢?罪的得胜不是绝对,死的得胜是可被吞灭的,

       所以有一个叫作以诺的人因着信被接去了。

       这样,真正信仰有可能使我们脱离罪和死的定律,因为以诺就给我们看见这个可能性了,感谢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