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科班出身歌手:卢俊卿的“双面王朝”(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56:58

多面卢俊卿

刘伟 摘要:“苦孩子”

    据介绍,为修金鹤村到高清村的公路,卢俊卿出了20万元。 南都记者 刘伟 摄

    卢家正在村里修建的花园洋房。

    卢俊卿的堂伯卢赐明

    卢俊卿初中班主任罗承宗

    “苦孩子”

    卢家湾鹰子嘴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小村庄。它距离最近的四川苍溪县城差不多40公里,除了盛产一种叫做雪梨的水果,与其它的山区村庄看不出任何区别。人们世代睦邻为居,日子清贫而祥和。

    但是现在,这种宁静被一个叫做卢俊卿的名字所打破。差不多30年前,这个后来成为亿万富翁的“卢家老二”,正是从这里走进繁华都市,从广元到成都再到北京,一路演绎致富神话,也给这个寂寂无名的小村庄带来了名头。

    现在,“卢家老二”身处风口浪尖,小村也随之一震。

    村民的口中,卢俊卿是那个叫做“冬生(音)”的卢家二儿子,最深刻的印象,乃是家世的贫困———“他那个家呀,穷得不得了,估计是全村最穷的。”卢俊卿的堂伯卢赐明介绍。

    据卢赐明和村人称,卢俊卿的父亲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退伍老兵,回乡后育有三男一女。老大卢吕生,今年已经60岁,现居成都;老二就是卢俊卿,原名叫卢吕冬(音),小时候,村里人都叫他冬生(音);老三叫卢吕忠,即李忠和,现在为世界杰出华商协会副主席,天九儒商集团总裁及股东;老四是一个妹妹,原是一名小学教师,卢俊卿发达后,也跟随到了北京。

    罗承宗至今仍对卢家的穷记忆犹新。他说,卢俊卿在读初中的时候,几度失学,他曾经多次到卢家做家访,劝说他父亲想点办法把孩子送到学校。罗承宗是卢俊卿初中时班主任,现退休在家。

    “他们兄妹多,负担重,小时候家里经常吃不起饭,家又偏僻,变不出什么钱。”村支书姜福贤印象中,卢俊卿的父亲为了送他们读书,曾经把房梁拆下来卖了凑学费。

    村民记忆中,那时卢俊卿的父亲还经常到离家不远的另外一个镇上卖点小菜,平时就到东河的唤马码头当搬运工,靠背炭换点钱。一个让卢赐明记忆至今的细节是,当年卢俊卿去绵阳上大学时,家里翻不出一件像样的衣服,他的三爸看不过去,把身上一件好一点的衣服脱给了他。

    “有经济头脑”

    从后来的经历看,命运并未因此而垂青卢俊卿。从当地的歧坪中学高中毕业后,他并未如愿考上大学,在家闲散一段时间之后,被附近张王小学聘请做代课老师。

    这似乎是一段不够顺利的经历。罗承宗说,卢俊卿当时教授语文课,但不到一年就离开了学校。“他脑袋灵光,课教得不错,结果受到了另外老师的排挤,年轻气盛就离开了”。

    对此,村支书姜福贤给出的是另外一种说法:“他代课的时候,性格内向,脾气不好,体罚学生,学校领导就不要他代课了。”

    离开学校后,卢俊卿重回学校参加补习。1982年考上了绵阳师专中文系(现为绵阳师范学院)。绵阳师专毕业后,分配到旺苍县政府办工作。并在那里娶妻生子,他的女儿卢星宇,就是在旺苍县工作期间出生。

    知情人士介绍,他妻子姓李,旺苍人,其父亲曾任旺苍县司法机关领导。1990年前后,卢俊卿调到广元市委办公室工作,任秘书二科副科长。

    卢曾经的领导、时任广元市委副秘书长的汤文元介绍,卢俊卿当时工作很积极,而且很会积攒人脉。1992年中央党校开了一个为期半年的经济管理培训班,各市推荐一人。当时卢俊卿的妻子在经商“他有经济头脑,就推荐他去”。

    上世纪90年代初,官员掀起下海潮。当时广元有100多干部下海,市委办就有4个,卢为其一。汤文元说,下海后,卢在广元开了一个“金点子”公司,请一些专家帮企业出点子。

    其间,卢俊卿利用在市委办结识的企业关系,收每家企业几百元,帮他们在日历上印一些广告,然后再到市委市政府各单位推销日历。

    汤文元表示,卢俊卿当时也涉足“出版”,主要是收集别人的东西,编一编。卢俊卿曾送给汤文元几本书,他记得有《蚂蚁的故事》《商务礼仪》等。

    市委办下海的人后来陆续又回到政府,只有卢俊卿彻底放弃了公职身份。卢的一名前同事认为,卢俊卿经过秘书工作锻炼,熟稔了官场规则。这些为他后来打通政商关节,包装高端会务,开拓“合影经济”等,埋下了注脚。

    此番举动,卢俊卿曾向媒体公开回应称,他的原始积累很简单———老婆在广元开了7家餐馆,在他辞职时已有家产四五百万元。但据四川省社科院前院长刘茂才透露,“他妻子开餐馆并未赚到什么钱,就动员他下海”。

    出生于1934的刘茂才于1984年-2001年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在学术界和政界有着广泛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刘茂才如今被广泛称为卢俊卿的“贵人”,刘则自称是“卢家老朋友,对他们一家人都很熟悉”。

    公开信息显示,大约在1995年,卢俊卿到成都创办了四川三味文化有限公司,主要做会议产业和出版业。正是在此期间,卢俊卿的四川三味文化有限公司与刘茂才担任院长的四川省社科院展开了紧密的合作。

    “当时是通过电子科大的一名教授认识的。”刘茂才回忆,开始时,大家就是喝茶聊天,后来卢俊卿提出“办学术会议”,是以社科院的名义,“我觉得挺好,就由院里来主办,他来承办”。

    此后,卢俊卿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联合办会,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名义来邀请相关人士参会,会议的具体运作与安排由卢俊卿负责。

    “抓住了好时机”

    当时卢俊卿组织的学术会议以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等为主题。

    每次会议都会选定一个主题。按照分工,社科院会找一些知名专家学者在会上作主题演讲,当时刘茂才也经常在会上作主题演讲,“社科院当时很有号召力”。会后,卢俊卿再把参会者提交的论文结集出版。

    通常,参会者需要交一定的会务费,参会者提交的论文在结集出版后,也需出钱进行回购。“论文也不是随便就出版,有一个审核的班子具体负责。”刘茂才说。

    上世纪90年代,会议经济尚是新兴事物,参会的人员踊跃。刘茂才介绍,那时整个社会思想处于活跃时期,大家都愿意出来交流,每次都有知名的学者作主题演讲,“影响就出去了,越办越红火。”

    随着影响力的扩大,学术会议的地点也由成都扩展至云南西双版纳等旅游城市,规格也越来越高。不过,在此期间也出现过负面的影响。“主要问题是出在会务的服务上,遭致一些与会者不满”,刘茂才说,政府也查过,但没有查出什么问题。

    但针对“学术会议”的盈利模式,刘茂才称“并不清楚”。论文的出版发行由卢俊卿负责,四川省社科院并不参与。不过,“所有的办会财务都打社科院账上,全部经费由社科院的财务计划处掌握”。

    刘茂才称,财务上是比较严格的。“赚的钱,具体怎么分,我也没有过问。”

    卢俊卿在成都短暂停留之后,即转战北京。公开资料显示,1997年-2008年,卢俊卿到北京创办了天九伟业国际集团,任董事局主席兼总裁;2005年-2008年,卢俊卿创办世界杰出华商协会,任执行主席。

    卢俊卿在北京,起初做的依然是会议经济。刘茂才说,随着展会规模的扩大,很多都办成了全国性,“他提出去北京,我支持。”

    刘茂才自称陪卢俊卿四次进京,因为害怕卢俊卿在北京“立不住脚”,曾多次引荐自己在北京的“人脉”。他说,这些只限学界的朋友,政界的不熟。

    此后,卢俊卿的路子就越走越宽,认识的人也越来越高端,关系网也越来越庞大。刘茂才明显感觉到北京的华商协会与在成都时不同:档次高,很多都是世界500强的老总。

    至于后来的“中非希望工程”,刘茂才表示并不清楚。不过,在此事曝光前一天,卢俊卿曾发短信让其关注“央视的报道”;事发之后,他也曾询问卢俊卿相关事宜,卢的回答是“绝对有这个实力”,且信心满满。

    此前,刘茂才亦怀疑过世界杰出华商协会的合法性问题。但后来联合国的非政府组织的秘书长为其颁发证书,“疑虑就取消了”。他说,博鳌论坛等非政府组织会议,都是要他们来认可的,“我当时还跟这个秘书长一起吃饭,他还给了我名片———现在说这个秘书长身份有问题,我就不知道了”。

    “乐善好施”

    相较于卢俊卿这个名字,乡亲们更愿意喊他“冬生(音)”。有关他的质疑,村里人陆陆续续也了解些,但那个“谦和而乐善好施”的形象似乎更深入人心。

    最先让乡亲们觉“冬生(音)”发达了,是1997年。那时他刚到成都不久,那一年卢父过生日,卢俊卿将村里的书记、文书和时任村长的姜福贤请到了成都。

    “他家房子很大,请了10多桌客。”姜福贤说。3人回来的时候,卢俊卿给了他们2000元,把村里的小学修好了,“那个时候2000元,不算小数目”。

    2009年,卢俊卿在北京为卢父庆生,又将他的部分亲戚、当年的老师请了过去。罗承宗是其中的一位。他觉得卢俊卿还是当年那个“乖巧”的学生。他说,到时正赶上卢俊卿在跟友人打球,“看到我来了就赶紧跑了过来,一点架子没有”。

    不过他觉得这个学生比以前是忙多了。“他来敬大家的酒,很快就走了。他给我们钱去逛了故宫、颐和园、八达岭长城,回来的时候又给我们买了火车票。”

    在村民们眼中,卢俊卿给他们的印象很好,“没有架子,长辈的该怎么称呼就怎么称呼,比以前更谦和”。而最关键的是,卢俊卿给大家带来了实惠。

    姜福贤介绍,为修金鹤村到高清村的公路(4公里),卢俊卿直接打了20万给工程队。很早以前,重修卢俊卿当年代课的张王小学,他寄回了8000元,村干部的老婆得了重病,他寄回了1万元医药费。

    而他的父亲每次从北京回来后,都要给村民带回红包。“只要家里穷的,上了年龄的,生病的,都要发钱”。

    今年元月2日,卢父从北京回来,给每家每户发了500-1000不等的红包,加起来接近10万元。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村民送给卢父一个“民政局局长”的雅号。

    不仅如此,卢俊卿下海后,也把自己一大家子全部带出去。“到北京后,凡是没有读多少书的,他出钱又送他们继续读书,后来全部安排到自己的公司,凡是年轻有文化的乡邻,也被他带到了北京安排在自己公司里。”卢赐明说。

    现在,已经60岁的卢赐明也没有闲着,管理卢家正在修建的花园洋房。去年底开始,卢家几户人的老房子拆了,在原地开修一栋洋房。一条水泥路也修到了屋旁。卢家在半山腰,那里过去不通公路。卢俊卿当年去上学,要走一个小时山路。

    卢家的三合院分上下两层,占地面积达300平米,仅从外面看,样式并没有超出苍溪县大多数农村房屋的风格。不同的是,卢家在洋房前面修了一个六七百平米的花园,专门请了设计和绿化公司做。

    现在每天有二三十个工人加班加点地干,而卢俊卿一家每天要支付每人90元的工钱。“这个工程总计可能要花250万,预计今年的10月份完工”。

    花园里有休闲道、廊桥、绿化带。“这不是一般的树,都是专门从成都拉过来的,比如银杏。”卢赐明比划着说,卢父一共有四兄弟,他们把老屋都拆了,然后修了一座三合院的洋房,以后几兄弟回来养老住———“叶落总要归根嘛”。 (南方都市报   2011-09-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