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花梨木价格:张春贤治理新疆:那些要改变的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2:18:50
那些让他睡不着的事

  “治疆不易”,在今年全国两会的一次小组讨论会上,张春贤感慨地说他对历代治疆者充满敬意。在新疆代表团开放日,张春贤回答记者治疆感受时,说到了新疆让人惊喜的“大”和“美”,也提到了他的另一个感受“忙”——“忙得让你喘不过气来,我每天基本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新疆自治区交通厅一位官员告诉《小康》记者,他和他的上级领导曾在晚上11点向张春贤汇报工作,在他们之后,12点还有另一拨人在等着。“我说老天爷,啥时候让张书记睡觉呢。春贤书记一天13个会。真的是超人……”

  张春贤曾对记者笑称,“忙”的里面还要加个括号“难”,历来治疆难。“新疆的书记只能是踏踏实实地俯下身子,既抓发展又抓稳定,两者都不能偏废,偏废任何一点就会出现很大的麻烦。”

  2011年4月,张春贤刚好赴任新疆一年。16日,在南疆的伽师县一个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开工现场,他很坦诚地与援疆干部谈了他一年来的一些感受。谈到了这一年来的民生建设成果,也谈到了他的忧心和焦虑。

  此时,他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全疆列入国家计划的安居富民工程150万户(含新建和改扩建),定居兴牧工程10.6万户。而全疆农牧民是281万户,其中住房达标的只有21万户。“除此之外,城市保障房建设的任务也很重。以喀什为例,今年喀什农村安居房建设任务是7.2万套,而各类城镇保障性住房就需6.8万套。”“任务十分艰巨。我经常为此睡不着觉,这也是我今天为什么要和援疆干部谈谈心的原因,因为任务重是显而易见的。”

  2010年赴任新疆后,张春贤展开了一系列密集调研。和田地委书记、原克州州委书记闫汾新告诉《小康》记者,“张书记是4月底上任的,一个多月之后,6月3号就到克州调研,前后五天的时间,把克州三县一市都跑遍了。”

  张春贤此举,出乎闫汾新意料。“这个我们没想到,可能新疆很多领导、很多地方同志也没有想到,因为克州是个很不起眼的地方,在全新疆是自然环境最恶劣、条件最艰苦、自然灾害最频繁、经济发展最滞后、人民群众生活最艰难的地方。”

  张春贤恰恰就选择了处在中国最西极的克州调研,在五天的时间里,闫汾新陪他跑了3000公里的路程,“基本上每天都是五六百公里,最远的一天,到阿克齐去,那天来回跑了将近800公里,张书记走村串户,看望基层干部,基层老党员、老军人,看望边防部队、武警,进毡房,进棚圈,进大棚,实际了解克州的发展情况。”

  闫汾新认为张春贤选择到这个“满目之下除了冰山雪岭就是戈壁荒滩,到去年年底人均收入只有1902块,还不到全国1/3”的地方调研,体现出来的是“对贫困落后地方给予的特殊关注,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这个领导关注点在什么地方,他的情感投向在什么地方。”

  张春贤调研,常常是在一种看似随意、亲切的氛围中进行的。2011年春节,大年初三,他来到了北疆的交通重镇——奎屯市。

  奎屯市委书记赵永龙向《小康》记者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当天一下火车,张春贤就乘车到奎屯市喀拉尕什社区,赵永龙并不知道张书记要到哪些点,计划怎样走,他随机性地走进了居民郭庆元家,郭庆元和老伴都是奎屯市原机械厂的退休工人。

  张春贤问郭师傅,2010年的取暖费是不是增加了,什么时候拿到手的,前面六个月的都补发没有。郭庆元夫妇一一回答,随后,张春贤又笑着问他们1995年以前退休的每人还要增加的120元补发有没有到位,老太太很幽默,笑着说:“发得太多,记不起来了。”她的女儿在旁边说:“到位了。”

  从郭庆元家出来,张春贤就被热情的社区居民自发地围在了中间,他停下脚步笑着给大家拜年,短短几十米的距离,足足走了十几分钟。75岁的维吾尔族老人玛利亚·依米提哈尔让张春贤要注意休息,不要太劳累。张春贤亲切地拥抱了玛利亚大妈,并告诉大家有什么话,可以写信。

  张春贤评价奎屯市“这个城市干净整洁,人心向善”。赵永龙记得,在奎屯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张春贤说了两句话: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这两句话如今传遍了新疆。

  那些他要改变的事

  在南北疆密集调研之后,张春贤看到了这片土地的魅力和希望,也看到了目前存在的很多让人吃惊的现状和难题。

  他在一次讲话中说:“目前南疆大约还有三分之一的农民住的是筢子墙围成的房子,也就是用红柳条、杨树枝编织,糊上泥巴竖起来的墙,有些顶上有蓬子,有些甚至没有顶子,这就是他们的家。所以,我们民生建设的任务是实实在在的,是艰巨的,但又是十分光荣的。”

  在新疆2011年22项重点民生实事工程里,“富民安居”工程被放在了首位,将在2015年确保完成70万户农民安居工程。

  而在北疆,则面临着另一个新疆难题——牧民的定居问题。牧民的定居是要改变现在的游牧状态——即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张春贤曾跟援疆干部动情地讲到了这样一些细节:没定居的牧民一年中要搬80次家,行程数百公里,多的要走2000多公里,冬天要在雪地里搭帐篷,住冬窝子,非常之苦。

  牧民家中大的牲畜要刨开厚厚的冰雪才能吃到草料,小牲畜找不到草料就死掉了。一些牧民妇女生完孩子第二天就要下地干活,化雪水去做菜做饭。张春贤很坦诚地说:“汉族同志都知道,坐月子要三十天,要有人伺候,不能下地干活,否则容易得终身疾病。很多牧民妇女患上了关节炎,手指都伸不直。我听说后心里极为难过。”

  小水库是牧民定居的基本条件,因为有水才有草,有草才有畜,有畜才能定居。这些小水库是解放后一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对牧民极其重要。但尽管是小水库,投资却很大,多的要8000多万甚至上亿元,最小的也要三四千万,每个小水库也只能解决几百户牧民的问题。从效益上讲,投入产出比很低,所以长期无法解决这一难题。

  履新伊始,张春贤就曾到自治区水利厅调研,要求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进度,进一步抓好牧区水库建设。在2010年6月17日召开的自治区党委常委、政府主席联席会议上,张春贤再次强调,牧区水利工程关乎16万各族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和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他提出了一个说法:“小水库、大民生。”

  自治区七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上提出的目标是:3年完成70万户最困难农牧民安居;5年让10.6万户游牧民定居。其后,在新疆2011年22项重点民生实事工程里,定居兴牧水利工程排在第二位,足见其重要性和迫切性。

  27项定居兴牧水源工程总投资需要19亿元,对财政紧张的地县来说压力很大。

  为减轻各地县的财政支出压力,自治区创造性地提出“定居兴牧”水利工程由驻疆和区属国有企业以“冠名”方式无偿援建,这一思路提出后,中粮、中电投、八一钢铁等国有企业表示支持。到3月底,已有21家国有企业援建了其中的20项工程,落实企业投资6.9亿元,占总投资的1/3多。

  在阿勒泰地区的布尔津县、福海县和塔城地区的额敏县、托里县开工建设的“小水库”,从工程项目设想的提出到开工建设,仅仅用了15天时间,在新疆水利史上创了若干“第一次”的纪录。4月16日,张春贤在一个讲话中提到:“从去年到今年,经过紧张的准备,全疆27座小水库全部开工。”

  这正是他一直在倡导的“新疆效率”。

  要大干一场了

  “七五”事件之后的新疆,像经历过一场大病痛的人一样,变得脆弱而敏感。

  两年里,每逢7月5日,就成了敏感日。今年7月4日,张春贤出现在了乌鲁木齐街头,在最热闹的两个夜市和市民一起聊天,吃羊肉串,喝啤酒,这一幕被各种新闻媒体反复提及。

  新疆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部务委员、人才办主任石岗告诉《小康》记者,“以前我们当地干部的想法和思路更多的是抓维稳,越是敏感时期,越要加强的是巡逻和盘查。但在今年这个时候,张书记到夜市上,和市民在一起联欢,这在老百姓中间反响很大。”

  石岗认为,“张书记是换了一种角度,告诉全国人民新疆很稳定。”

  而如何让官员们换换思路,走出新疆,解放思想,用开放的心态来面对新疆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张春贤一直在身体力行,大力推进的事情。

  现任职于国家发改委的原阿勒泰地委书记张汉东告诉《小康》记者:“新疆有些干部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得太少。有的处级干部连北京都没有去过,他从生下来就在这个地区,看到的就是这片天,纵向比较,今天当然是发展了,但是和外面一比,还是滞后的。所以我们首先要正视,要看到差距到底在哪里。”

  “走出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自治区司法厅党委书记、原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州委书记史少林告诉《小康》记者,他当书记七年,没遇上过自治区组织干部去外地参观。

  第七年里,张春贤来了。他亲自带队,先后组织了三批领导干部去外地参观学习,第一次到上海、浙江,第二次到内蒙、宁夏,史少林参加了前两次,“这个是过去没有的,我当书记七年,自治区组织出来参观是第一次,到上海浙江是看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发展成果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张书记让我们细细地看。第二次是去西部两个自治区,我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来比较人家这些年的发展变化,对照我们的工作实际找不足找差距,在参观考察的过程中进行讨论,回来之后立刻召开会议,让每一个去的书记谈体会谈认识。以此来转变或者激活我们的思想,找到我们思想认识上的不足,我们应该怎么办,找到办法,进一步理清我们发展的思路,找到从哪个地方突破。提出来求新求变,敢于变革,要干事情不干则已,干就高起点高水平,提出了新疆效率。我感觉我们在认识上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对于新疆的干部来说,让他们震动的,除了外出取经看到的差距所带来的刺激之外,还有一场在全疆刮起的整风风暴。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2月16日公开免去部分厅局6个要害处室负责人现职,分别以下派基层挂职锻炼或轮岗交流等形式予以调整,此后,新疆多个地方和部门出现了干部自我检讨、自查“衙门作风”现象。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县长地力毛拉提·依布拉音记得,在自治区召开的一次干部大会上,“春贤书记讲得非常清楚,有些人来找我要官,我说不要找我,让我们广大人民群众给你评,你找我就是逆流!也得不到什么好处。说的非常清楚!——一个领导在那么大的会议上能说出这个话来,是了不得的。”

  在对“懒、散、庸、拖、贪”等官场习气进行整治的同时,张春贤大力倡导勤政为民、不计荣辱、拼命苦干的“新疆精神”。

  一位曾参与张春贤带队去内地考察的干部回忆,去宁夏、内蒙考察结束后,张春贤主持召开自治区党委常委(扩大)会议,让与会的代表团成员畅谈考察体会,会议持续了近10个小时,会议结束时,张春贤带领大家一起高喊“奋斗!奋斗!奋斗”。

  刚开始,他们觉得不好意思,喊不出来,但随后便觉得热血上涌,激情澎湃,“想大干一场了,要大干一场了。”

  他的柔情和坚硬

  有过交通部长履历的张春贤走马上任时,不少新疆人因此而表示惊喜。“乌鲁木齐的路况让人烦心啊。张书记来了好,他懂修路。”一位乌鲁木齐的出租车司机直言不讳地说。新疆交通系统的人则是又惊又喜。懂行的书记来了,新疆多年交通方面的欠账可以补起来了。但新书记给新疆交通人布置的任务却让他们顿感“压力山大”。

  自治区交通厅宣教中心外宣办主任孙建兵向《小康》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十一五期间新疆交通总投入是830亿,2010年一年就投了248亿,“我们是从150亿直接跃升到248个亿。春贤书记来了几个月,就追加投资,从150直接到了248亿。我们去年一年干的工作量是整个十一五五年的30%,这对于新疆就是跨越的发展,是新疆效率的体现。”

  不仅是公路,在一年的时间里,新疆的铁路、民航纷纷发力,张春贤也深知新疆交通人这一年的紧张和压力,在一次与新疆交通运输厅官员们谈话时,他开玩笑说:“以不逼疯为原则”。

  即便如此,一位熟悉张春贤的官员还是认为:“不要认为交通部长只会干交通,实际上张书记花最多时间的还是在民生上。怎样在‘七五’之后恢复、建立全疆人的信心,这是他花工夫最多的地方。”

  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牛汝极告诉《小康》记者,“张书记从去年到任以后做了大量解决民生的问题,包括就业、五七工、社会保障、棚户区改造、外来人口的安置和梳理、社区管理,这些事情很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工作,新疆去年在经济上的发展都转化到民生上去了,这涉及到边疆问题,执政根基问题,很得民心。在抓稳定方面他也有一些新的思路、新的理念和新的方式。”

  对于做好维稳工作,张春贤一直有三点要求:反暴力、讲秩序、讲法制。和田地委书记书记闫汾新告诉《小康》记者,“张书记结合他过去工作积累的十年经验,特别是对防止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发生,对做好社会稳定工作提出32个方面的具体工作方法。”

  这32条实际上是张春贤收集整理了全国各地近些年来处理群体性事件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些好的经验、好的方法,再按照不同的类型、不同的情况,从32个方面专门在新疆稳定方面提出来的。“与其说这是对下级干部的一种工作要求,倒不如说他是直接来教给你一些方法和思路。这种工作方法也确实让人耳目一新。”

  像闫汾新一样,新疆的各级干部,特别是南疆的各级干部多年来,在处理暴力恐怖事件、维稳、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等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但闫汾新认为,“能够很系统的、很全面的、在当前国际形势这个大的背景下,站在全国的角度上针对新疆工作实际,罗列出这么清晰的做法,确实是不太一样。”

  7月末在和田、喀什发生的三起暴力恐怖事件中,新疆警方行动迅速,应对果断。新加坡《联合早报》撰文称新疆“有关当局应对和处置‘和田事件’的决策果断,措施得当,堪称反恐斗争的范例,甚至对于周边国家和地区打击和遏止恐怖主义活动,都有现实积极的示范意义”。

  8月中旬,在会见香港媒体高层代表团一行时,张春贤毫不讳言提到刚刚过去的在南疆发生的暴力恐怖事件,“对人民要柔情似水,对敌人要坚硬如钢。”他的这一说法给香港媒体留下深刻印象。此前的2010年,张春贤被港媒评为“最开放的省委书记”,香港文汇报北京分社执行总编辑凯雷说,这是因为张春贤在面对敏感问题时,不会回避,而是会做沉甸甸、实质性的回答。

  此时,治疆方略显出了刚柔并济的一面,外界开始重新打量张春贤的治疆理念。前述熟悉张春贤作风的官员则对

  “柔性治疆”的标签很不以为然。“张书记是要引领新疆走上现代化道路,是全面发展,不是简单地安抚民众,是要全面的社会进步,而不是单纯的柔性治疆。”

  在离海最远的内陆,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张春贤对援疆干部说过这样一番话:你们援疆三年,有幸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六分之一的国土上和各族人民一起建设新疆,是何等光荣!我们只能勇于担当,全身心投入……把政绩留在当地,留下一座座丰碑,让新疆各族人民在现有基础上改善自己的生活,追求现代生活,让新疆各族人民也能够过上富裕、和谐的生活——这一番话,是送给援疆干部的,想必,也是送给他本人的。

  (感谢《新疆经济报》、《今日新疆》给予本次报道的大力支持和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