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能生慧作文:和谐新加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07:03

和谐新加坡

扬雪 《 光明日报 》( 2011年09月06日   14 版) 水彩画中新加坡

    人们去新加坡旅游似乎不会超过三天。一个独立不足50年、面积只有700平方公里、什么都要靠进口的小国家,生活成本高,购物又贵,法制又严,除了绿化得好、气候适宜,还有什么好看的呢?至于文化,你能举出新加坡有什么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歌曲、电影、电视或者创意产业吗?好像真没有。

    可是这里真的有耐人寻味的文化,而且这文化还散发出令人不容轻视的软实力。

    判断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否有力量可以有三个指标:自身的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是否对本国人民有吸引力;所有这些因素是否为他国所认同与接受;这种文化在面对各种挑战与困难时是否有相当的调适能力和应对能力。从这三个角度看,你实在不能说新加坡没有文化。

    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独立时,新加坡并不被人看好。那时来到这里的华人每次回到中国都会被接济,那时的一元人民币相当于好几元新币。面积狭小、资源匮乏也就罢了,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移民社会,国家认同严重缺乏,不同种族的冲突时有发生。由于历史原因,独立之前不同的民族是分“村”而治的。中国人有自己的牛车水,马来人有自己的马来村,印度人有小印度,阿拉伯人拥有“阿拉伯街”,同时还有“小泰国”、“小缅甸”、“荷兰村”之类的。新加坡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发展经济,其次便是强化各种族民众的公民意识和国家认同。

    据介绍,1991年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推出了旨在让新加坡各民族、各阶层、不同宗教信仰的民众共同接受和认可的五大“共同价值观念”,即国家至上,社会优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五句话四十个字,可谓吸取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几乎看不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算得上是对古老中华文明价值的大力推广了。

    新加坡采取了平等对待各种文化、多种语言并重的政策,尊重各种族的特性,推动宗教宽容与和谐,开展“共同价值观”运动,抵制西方价值观的渗透。

    例如,政府为了让不同民族的人日渐融合日益融洽,凡是新盖的国民住宅楼都按人口比例进行申请,70%多是华人,13%是马来人,7%是印度人,剩下的是其他人,那么同一座楼里也按这样的比例来分配名额。华人与马来人、印度人都住在一座楼里,低头不见抬头见。每座楼的第一层是公共空间,用来举行集体活动。如果你哪天看到公共区域摆了两棵香蕉树,那一定是印度人在举行婚礼。

    这里宗教的宽容与并存给人印象尤其深刻。比如在牛车水这样的中国城,既有最早的供奉妈祖的天福宫,也有非常宏伟的佛牙寺。还有比较抢眼的“马里安曼印度庙”,层峦叠嶂的建筑布满了浓郁印度风格的神像和神兽。不远处还有风格迥异的“檐美回教堂”。城市的天主教堂更是随处可见。大家开玩笑,也许真的是因为这个国家太小的缘故,不同的神灵也只好挤在一起。

    新加坡虽然很小,但各种博物馆随处可见。这种承载了国民教育重任的公共机构,似乎利用每一个细节向大众渗透、传播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在一个普通博物馆的礼品店,也“平衡”地摆放着不同民族的特色礼品。

    新加坡一年四季的节庆太多了,简直可以用五花八门来形容,最主要的当然是8月9日的独立日。中国人的春节持续时间最长,还有中秋节、端午节之类的,马来人的开斋节和印度人的泰米尔新年自然也是都要盛大庆祝的,西方的圣诞节和复活节也是非常隆重的。估计没有一个国家像新加坡这样需要过这么多的节日。

    还有语言,也颇能体现政府的良苦用心。这里许多地方的标识都会用四种语言标明:英语、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英语自然是通行的行政用语,也是为了让不同的民族沟通起来方便;华语就不用说了,中国人来这里觉得最舒服,因为没有语言障碍;再猜一猜也能肯定其中有一种是马来语的。可是最后的那一种是什么呢?连当地的导游都不认识。最后上网查了资料,才知道那是泰米尔语!这是一种超过2000年历史的语言,属于达罗毗荼语系,通行于印度南部、斯里兰卡东北部,就像我们中文的文言文一样,只不过它依然在一些地方使用。据说新加坡的广播电台也是以这四种语言进行广播。

    在现在的新加坡,大家都习惯说自己是移民,而不再强调自己是哪个民族的。新加坡也许真的不是吃喝玩乐的好地方,可是来这里体会一下多元文化的并存,会让我们每个人都变得更宽容,你可以不相信他人的信仰,可是你得尊重他们的文化,给他们足够的生存空间,这样你自己才会有和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