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店埠镇派出所:我的“老上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00:34

人的记忆会随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忘,但有时偶然间的一件小事又会把沉睡的记忆唤起。昨天晚上就是这样,在收拾杂物时偶然翻出了那块在箱底尘封多年的 “老上海”,于是一段逝去的往事便又浮现在眼前。

那是在1978年,也就是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我幸运地考取了齐鲁石化技工学校。这件现在看来不值一提的事,当时却是件在我们村乃至周围邻村引起不小轰动的新闻。因为那时的技校也是国家统招、毕业后包分配的。对一个农村孩子来讲,上技校就意味着“农转非”,等于一生有了 “铁饭碗”。而且我考的是齐鲁石化技工学校!当时的齐鲁石化可谓大名鼎鼎。国有特大企业,数万名职工,每年为国家创造利润十几亿……。

我考上齐鲁石化技工学校,最高兴的莫过于父母了。从接到通知书那天起,母亲就开始忙活,给我做衣服、缝被褥,买些脸盆肥皂牙膏牙刷之类,还得到粮管所兑换全国通用“粮票”……。有一天父亲跟我说,到外面上学了,得有一块手表看时间,已托人买 “上海”牌。尽管我表示不用买,等参加工作挣了钱再买不迟,但父亲坚持说,家里能承受得起,你只管用。我知道家里穷,一分钱都要掰成八瓣花,哪能承受如此大的开支。一块“上海”表要125元,等于全家三四年的收入啊!

在七十年代末,手表还属非常贵重的物品。记得当时结婚“三大件”之一就是手表,而且指的是城市还不是农村。在农村手表绝对算得上奢侈品了。现在有人总结出结婚“三大件”的变化:七十年代的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八十年代的冰箱、彩电、洗衣机,九十年的电脑、空调、摩托车,现在的车子、房子和票子。由此可以掂量出一块手表在当时一个农村家庭中所占的分量。

12月13日是入学报到的时间。天刚蒙蒙亮,亲戚、邻居都过来送行。我换上新衣服,脚上穿母亲亲手衲的“千层底”的棉布鞋,大家都说人是衣裳马是鞍,穿上新衣裳人显得精神多了。父亲从屋里拿来用红布包着的“上海 ”表,郑重地给我戴在手腕上,嘱咐我说,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将来做一名光荣的石化工人。沉甸甸的手表戴在手上,我觉得胸中热血在涌动!

这块“老上海”,伴我度过了一生中一段美好时光。三年的技校学习,使我从一个懵懂的农村孩子成长为一名具备一定炼油专业理论基础的知识青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炼厂铂重整车间,先后做过操作工、生产班长、工艺员,后来又从事管理工作。十几年间,虽然身份和工作在发生变化,但这块“老上海”却一直与我相伴。直到九十年代,老式的机械表已慢慢被时代淘汰,从那时起我的“老上海”便无奈地沉入了箱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