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鸡养殖基地:老上海的冰激凌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5:04:28
夏季的上海,三伏天酷热无比。还记得小时候吃好晚饭,和大人一起去弄堂口乘风凉,我们么就在那边玩耍什么的。每当有人推着自行车或者小推车,叫着棒冰啊棒冰,赤豆绿豆盐水……总让我们馋一阵子啊~~现在花样繁多,味道繁多,但是还是在无意中会缅怀那段跟在自行车后走的快乐记忆。

棒冰

 

夏时冷饮食品,原以棒冰最受欢迎,最为普遍。大概在1934年左右,棒冰开始风行于上海冷饮市场。

最初是在大世界对面的一家上海棒冰公司,位于敏体尼荫路(西藏路)上,发售一种油纸扇式样的块冰。据说发明这种早期棒冰的,是一位姓郑的,他用果子露、粉质糖融和以后,放进电冰箱中,经过相当时候的冷却,就凝结成为棒冰。

 

当时,一般人对这家棒冰公司发售的新鲜冷饮品,觉得好奇,纷纷购食。棒冰吃起来方便,冷味比较耐久,更主要是由于售价低廉,所以,一出现就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普通棒冰当初售价4分,合铜元12枚一根,一般中下生活水平的人都能够享用。正因为棒冰的生意婆好,后来,上海的棒冰公司越开越多,售棒冰的店家及摊贩也日益广泛,于是,到处都有棒冰的踪迹。

汽水

 

汽水主要是用水、柠檬酸和小苏打配制而成,味微酸而辣感,风味不同于其它饮料。1820年,德国药剂师史特﹒鲁夫试制人造矿泉水获得成功,这种清凉饮料当时被命名为瑟尔塔水。后来,随着食品科技的发展,又在这种饮料中再配以有机酸、香料和糖,就成为后来流行的汽水。

上海什幺时候开始出现汽水,现已无从确切考订了。不过,它的历史一定相当久远。开埠后,租界居住外国人日多,汽水大概也就随之而有了。

清末时候,葛元煦在《沪游杂记》里写道:"夏令有兰水、柠檬水,系以机器贯水与气入瓶中。开时,其塞爆出,慎防弹中面目。随倒随饮,解暑气,体虚人不宜常饮。"

上海市场上出现汽水颇早,由此可见。当时,一般人对汽水还缺乏了解,才有所谓将水和气贯入瓶中,瓶塞弹出之类的话语。

酸梅汤是一种比较中国化的解渴饮料。它起源于北京。北京卖酸梅汤的很多,历史也很久远。清干隆朝时,有竹枝词写道:"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

酸梅汤由北京传来上海,最出名的是郑福斋。郑福斋的酸梅汤,用料精当,香味醇厚,是北京技师精工制作的。每到夏季,这家店的酸梅汤生意特别兴隆。

那饮料沁人心脾,解渴可口,质量之高并非别家酸梅汤店所能企及。虽然郑福斋有"酸梅汤大王"之称誉,但价钱便宜,大杯收资铜元12枚,小杯收铜元6枚而已。

店堂设有堂皇华丽的座位与布置,每当酷暑降临,不分老幼,进店后喝掉一杯,有意者可以再来一杯。带热水瓶去买的,同样按杯数计价,童叟无欺。

冰淇淋是舶来食品。英语ice cream,译成中文是冰奶油,但习惯都译作冰淇淋,这名称很妙,既有音译近似,又属形义优雅适当,故而至今沿用不衰。当然,也有写作冰结涟、冰麒麟的。

因为冰淇淋是摩登食品,一般旧派的人开始时不大问津。他们宁可喝酸梅汤,也不吃冰淇淋。两三角钱一杯冰淇淋,那时被一般人看作消夏的奢侈食品了。

原先做冰淇淋的办法,用一个大木桶,桶里放冰和盐,冰中间再放一个马口铁桶,里面放淀粉浆(稀藕粉)、鸡蛋、牛奶、白糖以及香料或者果汁。铁桶有盖,盖上有孔,有轴齿带动四周叶片,手摇旋转,打和各物,半小时左右就会凝冻成冰淇淋了。

上海以前在马路上有卖3个铜元一杯的冰淇淋,就是这幺做成的。尽管价钱不贵,但未免有碍卫生。后来,改手摇为机器制作,设备和卫生条件也大大改善,

冰淇淋在上海的生意越来越好。有一种冰淇淋,做得巧妙,一只猩红的小樱桃,几块酸滋滋的菠萝,诱人胃口,取名又十分香艳,叫"花旗大姐姐",难怪生意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