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小红楼加盟吗:以闽南人的视角看统一台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13:19

 

《联合早报网》

 

 以闽南人的视角看统一台湾

 福建泉州 王景略
  

對於從小生長於福建泉州的閩南人而言,在我們的眼中——臺灣與閩南之間不僅僅是“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通、法緣相循”這等簡單而抽象的“五緣概念”而已,而是有著實實在在且極為豐富的定義。本人曾看過郎鹹平在《郎鹹平說——身在臺灣》中大講臺灣特色。郎教授所謂的臺灣特色,對於我們閩南人而言並不特別,因為許多東西在我們閩南都可以看到,這便是我們作為閩南人眼中的臺灣。所以,下面本人來詳細論述一下閩南人眼中的臺灣。

其一,血緣方面:在今天2300萬的臺灣人口中有1750萬是閩南人,占總人口的76%。在1750萬的閩南人中,絕大部分祖籍都在廈漳泉的閩南地區,祖籍泉州的有900多萬,祖籍漳州的有700多萬。臺灣的閩南人大多都是兩三百年裏從閩南地區移民到臺灣的,尤其是1684—1885年期間,在這兩百年的時間裏,臺灣一直是作為福建的一部分而存在的。

本人曾在杭州西湖邊遇到兩臺灣人:家住臺北的大叔說他祖籍是漳州,住在臺南的大叔說他的祖籍是泉州永春縣;曾在福州火車站遇到一遇大叔:他家住基隆,祖籍是泉州人;曾在北京遇到一臺商:他說他姓洪,祖籍是泉州南安,但具體南安哪裏已經不清楚了(據本人推算應該是南安英都一帶,因為那裏姓洪的多,歷史上著名的洪承疇便出自那裏)……在這些人中,沒有一個人在血緣、民族、文化否定他與大陸中國的聯系,但幾乎沒有一個人在政治上認同大陸中國。所以基本上可以認為臺灣人只是在政治上喪失了中國認同,其他方面依然存在。

其二,文化習俗方面:一、語言方面,臺灣人所謂的“臺語”便是“閩南語”。一般認為臺灣口音與廈門口音比較相似,介於泉州音與漳州音之間。所以作為泉州人,我們可以和臺灣人順利的交流。溫州蒼南一帶及廣東潮汕一帶雖都有講閩南話,但交流起來遠不如與臺灣人來得順利;二、歌曲方面,自八十年代起,大陸人所能聽到的閩南歌基本上都來自於臺灣,我們從小便是聽著閩南歌長大的,即便在今天,我們聽的閩南歌基本上也都來自臺灣;三、影視方面,今天泉州閩南語頻道所播放的閩南語電視劇幾乎都來自於臺灣,對於泉州老一輩的大量文盲而言,他們不僅不識字也聽不懂普通話,所以他們看普通話的電視劇就跟我們看沒有中文字幕的日劇或韓劇一般,但是他們都看得懂閩南語的臺灣電視劇。所以老一輩的泉州人一般都喜歡臺灣的電視劇。據說當年臺劇《廈門新娘》在閩南播出的時候,萬人空巷;四、傳統文化習俗方面,木偶戲、歌子戲、布袋戲、南音等臺灣所謂的特色傳統文化,在閩南地區都能看到。這些對於我們而言習以為常,並沒有什麼特別。對於關公和媽祖的信仰,閩南人與臺灣人也是一樣的,只是在閩南,一般只有靠海為生的人才信仰媽祖。郎鹹平曾講過臺灣人具有特別健談、好客,喜歡泡茶聊天等特點,這些在閩南也是一樣的。總之,許多臺灣人所謂的特色對於閩南人而言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因為那些早已是我們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文化現象,有些時候我們甚至會發現,臺灣影視所展示的臺灣社會我們是那樣的熟悉,就好像只是在閩南的一個地方而已。

其三,政治軍事方面:村頭村尾或街頭巷尾,常會有一些平時比較喜歡看新聞、報紙的大叔們在講臺灣問題。尤其是當臺灣出現一些諸如李登輝“兩國論”、馬英九上臺等比較大的事件的時候,常會引起一些關於臺灣問題的討論。有些人講兩岸歷史、有些人分析戰爭或統一的可能性及對福建的影響、有些人則講他的光榮史。本人聽過不少這樣的話題,有些聽起來很膚淺可笑,有些很有意思,有些則很實在很具體(報紙和書本上根本不可能了解得到)。本人特別喜歡聽老人們講他們的故事,在村裏面,有聽到過許多老人講他們都曾撿到過臺灣投下的傳單,還有人撿到過臺灣投下的人民幣;也曾聽一位挑著豆腐擔賣豆腐的老人講他當年如何參加炮轟金門;還聽過村裏人講,某某某當年跟國民黨退到臺灣了,現在怎麼樣了……此外,討論得比較多的就是,“因為臺灣問題的存在福建才發展不起來”、“統一之後福建會發展得怎樣”、“打起來福建會受怎樣的影響”……甚至還有人會相互調侃,“打起來,臺灣肯定先打機場、道路和導彈基地,肯定不會打到你家”、“臺灣人那點兵力,連幾個大城市都占領不了,還能占你這破地方”、“臺灣人連自保都難,還能打到福建來”……

其四,人員交流方面:兩岸交流從來就沒間斷過,幾十年來偷渡臺灣的現像一直存在。自七九年停止炮轟金門之後,兩岸關系緩和,偷渡現象也常發生。本人就聽村裏的老人講過,某某人八幾年偷渡到臺灣,賺了很多錢,回來建很大的房子之類的;另外就是歷史遺留問題,曾聽說某個地方某某人想報軍校,因為他爺爺是國民黨連長,隨國民黨退到臺灣去了,所以連報名都報不了;本人也曾聽老人們講過,哪家的某某人當年隨國民黨退到臺灣去了,有一兩家八十年代有寫信回來,他們回家探親的時候相當氣派。不過也有好幾家至今都杳無音訊,人是死是活都不知道。最後,隨著兩岸的交流,這邊偶爾會聽到某某人嫁到臺灣了,偶爾也能在一些場合遇到過臺灣人。在八九十年代,無論是臺灣回來的老人,還是嫁到臺灣的人,都會覺得臺灣太富裕了。然而這些年去過臺灣的人都覺得臺灣人的生活也跟我們閩南這邊差不多,我們也不會輸給臺灣。

還有需要重點講一下的就是,基於語言和文化上的相似上,閩南人與臺灣人聊起來很容易,本人遇到臺灣人就常直接用閩南語進行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常常會涉及到統一問題。但是我們從交流中得到的結論一般都是——他們希望兩岸交流,但不想與大陸統一。經過思考,本人的結論是:幾乎所有的臺灣人,即便是那些所謂的“深綠”,即民進黨支持者(本人也遇到過),都不會在血緣、民族、文化上否定對大陸的認同。他們在與我們交流的時候,可以很自豪的說我來自臺灣哪裏,我的祖籍是閩南哪裏。但是他們無意在政治上認同中國。為什麼?本人以為原因有二:第一,他們有一種優越感,在他們眼中臺灣的素質、民主、自由等就是比大陸好。無論他們與我們關系如何密切,這種優越感總在有意無意中顯露無疑;第二,決策失誤。許多臺灣人表述很清楚,喜歡與大陸做生意,但不想統一。因為大陸給予了臺灣人許多優惠政策,一旦統一這些優惠就會喪失,同時大陸過份討好臺灣也讓臺灣人有種飄飄然的感覺。有時候本人也搞不清楚,縱觀古今中外歷史,西晉統一東吳、隋統一陳、康熙統一臺灣、俾斯麥統一德國……沒有一個像我們今天這樣是以“量大陸之物力結臺灣之歡心”來尋求統一的。所以,本人只能以決策失誤來理解。有時候真覺得,政府若想統一臺灣,與其信那一部分只會給政府拍馬屁的專家,倒不如多聽一些了解臺灣的閩南人的意見和建議。

其五,歷史方面:在今天的閩南地區,如果要說哪位歷史名人最出名,也許當數鄭成功。鄭成功的雕像尋常可見,鄭成功的家鄉南安有他的雕像,泉州市區坪山之上有一尊巨大的鄭成功銅像俯視著泉州城,即便廈門大學內也有鄭成功的雕像。我們從小鄉士教材裏,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的故事是必學的內容,所以鄭成功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另外一位與臺灣關系密切的歷史人物便是施瑯。1683年他指揮的大清水師在澎湖全殲鄭氏水師,迫使臺灣鄭氏投降,從而將臺灣並入清朝版圖。今天在他的家鄉泉州晉江衙口的海邊上就矗立著一尊巨大的施瑯將軍像。這兩位歷史名人都是對臺灣起著極為重要作用的人,而他們又都是泉州閩南人。所以,若以歷史的角度來看的話,閩南人對臺灣也並不陌生。有時候,我們甚至認為既然鄭成功和施瑯都是泉州的閩南人,那麼他日再對統一臺灣起重要作用的有可能又會是閩南人。

如果要理解閩南與臺灣的關系,也許可以從中國蒙古族與外蒙古之間,或者吉林延邊朝鮮族與朝鮮、韓國之間的關系來理解和形容。對於閩南人而言,甚至連來個臺風都離不開對臺灣的討論。因為每年能影響到福建的臺風一般必先影響臺灣。所以,本人認為如果政府對外蒙有心,那麼必然要重視中國蒙古族的作用;如果想統一臺灣,那麼就要多重視閩南人的作用。不僅應該在統一臺灣問題上多重用閩南人,也要重視發揮出閩南人的優勢和價值。像當前這樣,僅用一個範麗青是遠遠不夠的,根本發揮不出閩南人的作用。既然閩南人具備這樣的優勢,既然鄭成功和施瑯都是閩南人,那就證明了閩南人在統一臺灣問題上的價值。如果政府真有統一臺灣的雄心,那麼就應當重視發揮閩南人的作用。

如果说闽南人与台湾人之间在血缘、文缘、地缘等的相同性,是两岸同根同源、血浓于水的最狭义定义的话。那麽这些天然的优势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使闽南人发挥出统一台湾特有的作用,而且也能激发出闽南人想要统一台湾的动机(当然前提是政府能重视闽南人的作用)。前篇中本人已经详细论述了闽南人与台湾人的关係,那麽接下来本人就从利益角度来详细分析一下闽南人对统一台湾的利益动机。

本人认为要了解闽南人对统一台湾的利益动机,就要先从福建人的角度来分析。我们说中国最发达的地区都在沿海各省市,但纵观沿海各省市的经济状况,福建省一直处于倒数的位置。基于沿海这些省市的地理区位及原先经济基础的差异,福建与一些省市的差距是正常的,难有可比性。但在这些省市中有一个省与福建是最具可比性的,那就是浙江省。三十年前浙江与福建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但今天浙江已经远远的将福建抛在后面。今天浙江的杭州、温州、宁波、嘉兴、绍兴、义乌、台州等城市是全国出了名的,而再观福建,除了厦门、泉州的晋江市之外,其馀皆不为人熟知,而厦门腹地又小,经济总量不大,作为福建经济总量最大的泉州,其发展程度可能也就台州、金华这样的水平,根本及不上杭州。之所以会这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台湾问题的存在,制约了福建的发展。对于广东省而言,香港和澳门对其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对于福建省而言,台湾却成了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许多福建人或者闽南人看来,如果没有台湾问题的制约,今天福建省的经济水平绝不会逊色于浙江省,即便是输也不会像今天的差距这样大。因为福建在许多方面丝毫不输浙江人,浙江除了北部在地理位置上临近长三角,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之外,其他的都差别不大。首先,在历史文化上,浙北在历朝历代都是出了名的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这点福建省要逊色很多。但是,福建也有其相比于浙江的独特优势,宋元时代的闽南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经济发达且高度国际化,那时的泉州港更是与亚历山大港齐名的国际性大港。而宗教文化也是十分发达的,所以朱熹才会发出了“(泉州)满街皆圣人”的感慨;其次,再从民众性格来看的话,今天的浙商和闽商都是全国出了名的,无论是东北中俄边境,还是西北的阿拉山口地区都能看浙商和闽商的身影。而浙商最典型的是温州人,闽商最典型的是“爱拼才会赢”的闽南人。虽然,在国内温州商人的知名度可能会高于闽南商人,但闽南商人无论在国内,还是在世界都是出了名的。据福布斯2009年的数据显示,在福布斯排行榜上超20亿美元的华人富商中,闽南人佔了60%。所以,福建在诸多方面丝毫不输于浙江。

那麽福建输在哪裡呢?很大程度上在于台湾问题的存在使得福建省难以得到中央政策的扶持,也影响了投资者在福建的投资。正因为难以得到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所以,我们只要了解一下福建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会发现它在沿海省市中是比较糟糕的。而战争的风险、前线的地理区位、缺乏国家政策的扶持、糟糕的基础设施严重影响了福建的投资、开发、工业发展等各个方面,这便是福建发展不起来的重因。其中最典型的是台商投资,台商的投资重点都在江苏和上海而不在福建。如果将台商比作鱼的话,那麽大鱼都被江苏和上海网走了,留在福建的都是些小鱼。这与广东吸引港澳投资的情况相差甚远。此外,另一个典型是马尾造船厂,这个兴起于清政府洋务运动,曾在30多年间为清王朝造出了40艘舰船,佔当时国内总量70%,组建了第一支海军舰队——福建水师,并为北洋和南洋两支水师配备了大量舰船和将领的造船厂如今一片破败景象。也许有人将其归咎于闽江河道淤积等因素,但如果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没有台湾问题的存在,能够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及有发达的经济腹地,那麽淤积会是问题吗?所以,福建之所以发展不起来的重要原因在于台湾问题悬而未决,严重制约了福建的发展。

但是对于福建而言,败也台湾,成也台湾。如果两岸能实现统一,两岸的战争风险不再,福建前线的地理区位将会变成承接台湾的重要地区,台湾将会起到当年港澳对广东的那种作用;此外,中央少了后顾之忧,极可能扶持福建发展,到时福建的基础设施会更加完善,工业的发展规模会更为庞大,门类更为齐全;原先的优势产业也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若能在经济上朝着闽台一体化的方向发展,那麽闽台经济一定能像长三角、珠三角那样,成为中国经济圈中重要的一极。所以,两岸统一对于包括闽南在内的福建的经济是能起到相当大的促进作用的。

若单从闽南人的角度来看,两岸的统一不仅对于闽南自身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能极大增强闽南族群和闽南文化在中华民族内部的影响力。今天福建闽南人大约有1700多万,台湾闽南人有1750万左右,两者总计达3500万以上。如果这些能凝聚到一起,那麽闽南族群在中华民族中的影响力将会大大增加,闽南文化在中华民族内部的影响力也人大大提高。例如,在今天中国的语言中,北方方言、粤语、闽南语一直是最有影响力的语言,北方方言使用范围之广自不必说,而粤语之所以有此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港澳的存在,而闽南语之所以有此影响力则得益于台湾的存在。也许这样的观点有鼓吹“大闽南主义”的成份,但本人相信对于绝大多数大陆闽南人而言,我们先是中国人,之后才是闽南人。

总之,若以利益的角度来看的话,闽南人同样具备统一台湾的动机,而且这种与利益相关的统一动机应该会比中国其他与台湾无直接利益联系的地区来得强烈。作为闽南人,相信大多都希望两岸早日实现统一。所以本人认为,闽南人无论在血缘、文缘、地缘等的天优势,还是对于统一台湾的动机上,都决定了闽南人能在统一台湾问题上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政府若想统一台湾,就应该多重视闽南人的价值。相信在这一千多万的闽南人中还能找到像郑成功、施琅这样的闽南人,若找到,那麽早日统一台湾就不是问题。

实现两岸和平统一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共同之夙愿,作为身处台海最前沿且与台湾有着密切联系的闽南人更是如此。绝大多数闽南人,毋庸置疑,都希望两岸之间能够加强交流与沟通,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认同,以期早日实现统一。对于自08年马英九上台以来两岸所取得的成果,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持乐观态度。

本人作为闽南人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当下令本人匪夷所思的是——我们总称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可我们对日本人了解多少呢?我们总称大陆与台湾同根同源、血浓于水,可我们又对台湾了解多少呢?事实上并不是很了解。为什么?原因应该在于我们空谈大道者多,实事求是者少。本人以为,当前无论我们视台湾人为“己”还是“彼”,但可以肯定地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本人身为闽南人,接触过台湾人。同时,周围一些熟人也接触过台湾人,对于台湾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所以,下面本人以自己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其一,本人认为绝大多数台湾人都不会在血缘、文化、民族上否定对于中华的认同,但他们无意在政治上认同中国。因为本人所接触的台湾人中,即便是民进党的支持者,他们丝毫不隐晦与大陆的关係,可以很开心的和我这个闽南人聊他们的祖籍、聊中华文化、聊闽南传统等等。所以,若不带政治因素,本人很喜欢与台湾人交流。但台湾人普遍有一种观点——他们不想在政治上与大陆认同,而是希望大陆能先正视分裂现实,待水到渠成再议统一之事。本人周围有接触过台湾人的熟人也与本人持基本一致的看法。因此,在本人看来,台湾人的去中国化主要还在政治概念方面,文化、血缘、民族方面的认同都很好的保留着。Zheng 府如想和平统一台湾,那麽当下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如何着手促进政zhi认同的统一性,文化、血缘、民族认同方面尚可不必担心,至少在未来二十年内不必担心。所以,本人认为zheng  府当下不必在文化、血缘、民族的认同上发过多精力,但也不是“无为而治”的时候,而是该採取措施来促进政治认同。否则,无论拖到何时都难实现和平统一。

其二,郎咸平曾在《郎咸平说——身在台湾》的节目中说,“包括来大陆做生意的台湾人在内,大多对大陆不理解……台湾人不看大陆的书、报纸和杂志”。对于郎教授的观点,本人深表认同。本人曾与一位知识深厚的台湾老者聊天,他已来大陆多年,对大陆也有一定了解。但从他身上本人明白了台湾人对大陆是不了解的,而这种不了解源于偏见与自大。为什麽?以此老者为例,他来大陆多年却几乎不看大陆的电视和报纸,尤其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此外,他也提到台湾没有网络管 zhi,能看到大陆的各类新闻,但台湾人一般很少关注。为何?本人认为是台湾人长期受反 gong教育的影响,对于中gong有着莫名的不信任感,所以总认为大陆的新闻都不真实,都是中gong为维护统治而用来愚min的,本人遇到的老者就毫不隐晦的道出了这样的观点。正因为这种偏见,才出现了郎教授所说的,“住在上海的大量台湾人都装小耳朵来接收台湾电视节目”。身为台湾人的郎教授以他长期在台湾与大陆的双重经历说出了这样的观点,本人作为闽南人也持同样的观点,相信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这一观点的客观性。这也足见台湾人对于大陆的偏见是存在的。

此外,本人也常留意一些论坛、网站及台湾的一些电视节目,也能感觉台湾人对于大陆的偏见与自大。以国庆大阅兵为例,台湾中天、东森等电视台都有转播,相信广大台湾人都不会怀疑阅兵所展示出来的气势与实力。但几乎每一台的评论中都会有,“ji权国家才能搞出这样水平的阅兵”、“这与我们八十年代很像”等等。言外之意很明确——你们大陆是强大,但只有你们ji权社会才搞阅兵,我们台湾民zhu社会不会搞这套。你们政治方面也就我们八十年代的水平。在本人看来,今天台湾人的心态与当年乾隆皇帝对马嘎尔尼说,“天朝物产丰盈,不愿借外国货物以通有无”时的心态差不多。正是因为存在偏见和自大的心理,所以许多台湾人往往不会用心去了解大陆。而是会以一种自以为很了解的心态,用偏见和自我优越的眼光来看大陆。

本人认为我们大陆是做到了敞开胸怀让台湾人来了解大陆、认知大陆的各个方面,但我们仅仅做到敞开胸怀而已,却无法让台湾人来真真正正了解大陆。我们对台湾敞开了三十年、怀柔了三十年,但台湾人至今不了解大陆。所以,本人一直有一疑问:我们仅凭着对台湾开放、不断推出惠台政策、一直这样拖下去就能和平统一台湾吗?对此,本人深表怀疑。在本人看来,仅做到这一步根本无法和平统一台湾。

其三,郎教授在节目中说,“台湾人是一个非常现实、自我的族群,若问他三通愿不愿意,他愿意;问他来大陆做生意愿不愿意,他愿意;那麽叫大陆去台湾观光他不一定愿意”。对于郎教授的这一观点本人亦深表认同。也许说出来会招致闽南人的公愤,但本人还是想冒大不违说一下:本人认为台湾人的这种特点就是闽南人血管裡流淌着的商人性格,天生有着一幅好的经商头脑。这也就是闽南商人出名的原因吧。正是因为台湾人的这种特点,所以我们会发现在两岸交往的时候,大陆将台湾人当兄弟家人看,而台湾人只将大陆视为生意伙伴。我们可以不计利益推出惠台政策,而台湾只有在确保有利可图的前提下才会愿意与大陆交往。例如,在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及撤对台导弹问题上,台湾人不是以条件来交换的,而是要大陆先妥协,台湾才考虑要不要做的问题。

基于台湾人这一特点,本人认为不断推出惠台政策就尤如“以地事秦”一般,让步越多只会越激发对方的慾望。台湾人不会以大陆的惠台行为而心存感激,越是久而久之只会越被台湾是为理所当然。惠得越多、越久反而越激发台湾的偏安意识。所以,我们会发现当年清政府对台湾郑氏让步越大,对方越想割岛自立,前九次谈判才皆以失败而告终,最后闹得兵戎相见。本人不知道为何当前zheng府不吸取历史之教训,依旧不断推出惠台政策,难道真要重蹈历史覆辙吗?本人觉得不断向zheng府提惠台建议的专家若不是心生异志,不希望中yang统一台湾,便是在殆误国家。

其四,仅靠“开放、交流、让利、等待”这种程度的策略,要实现和平统一很难。因为台湾人除了对大陆的利益感兴趣之外,大陆对于他们构不成吸引力和向心力。当年西德能吞并东德,至关重要的因素在于西德对于东德民众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和向心力。而今天的大陆对台湾根本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和向心力。这倒不是因为大陆对台湾缺乏优势和吸引力,而在于大陆本身太大、太复杂了,先进与落后、繁荣与贫弱的现象并存,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显而易见。正如一位学者向日本人描述中国时说的“明治、大正、昭和、平成时代日本的发展水平在今天的中国并存着”。如此庞大、复杂的大陆,无论你用何种视角去看都只能算不全面却不能算是错的。若只看光鲜的一面,那麽大陆就是一个繁荣强大的国家;若只看阴暗的一面,那麽大陆仍旧是一个积分积弱的国家。虽然每个国家都有这样的现象,但这一特点在大陆显得尤为突出。而对于长期身处于台湾弹丸之地,习惯以“小国寡民心态”看问题的台湾人而言,很难客观了解大陆。更兼台湾人往往以一种偏见和自我优越感来看大陆,那麽大陆在台湾人的眼中便是一个专zhi落后的社会。所以,在本人看来,大陆很难对台湾形成吸引力和向心力,而且这种状况在未来十余年内未必会有什麽改变。如果仅靠这种程度的策略,要实现和平统一,不仅遥遥无期,而且很难。

如果从以上几个因素来分析,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麽我们对台湾开放了三十余年、怀柔了三十余年,至今却依然看不到一个明朗的统一前景,“一国两制”依旧被束之高阁。而三十余年来台湾的状况却是支持统一者日益减少,偏安和du立者日益增多,这虽不排除台湾自身因素,但我们对台湾的不了解,以及对台湾政策的不足也是导致出现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

本人作为闽南人,也希望两岸多进行交流与互动,多增进彼此的了解与认同,以谋求最终之和平统一。但本人认为我们在加强交流的同时,必须先弄清两件事:第一,我们对台湾真正了解多少;第二,我们所实行的对台政策到底有多大的价值。如果在对台湾不甚了解的情况下,盲目推出对台政策不仅效果很差,而且甚至会适得其反。此外,若仅凭当前这种程度的对台政策,不仅和平统一遥遥无期而且很难实现,甚至会重蹈当年清政府之覆辙。

(此文發現於《聯合早報網》。鏈接:http://www.zaobao.com/forum/pages4/forum_tw110831.shtl)

 http://wangjinglve2011.home.news.cn/blog/(王景畧新華博客)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3198526.html(王景畧鳳凰博報)
http://wangjinglve2010.blog.163. ... o?fromnewcenter#m=0(王景畧網易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