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tina鞋子:前苏联斯大林时代早期的犹太人自治区---罕见的老照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3:34:08

前苏联时期虽然不公开宣称排犹,但斯大林对犹太人始终持怀疑的态度。为此在1929-1931年间,前苏联政府在远东地区建立了一个犹太人自治区,希望将苏联的犹太人迁移到此,成为俄罗斯犹太人最后的家园。据文献记录斯大林曾就犹太人问题说:“没有家园就不称其为民族,犹太人在俄罗斯农村及城镇中与其他民族杂居”。这是一组保存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老照片,描述了当时犹太人自治区内的生活情况。这个自治区位于西伯利亚大铁路靠近中国边境的地方,首府为比罗比詹(英文:Birobidzhan俄文: Биробиджа?н; 意第绪语: ?????????????) 。这个自治区在1937年前只是一个定居点,逐步发展成为犹太自治州。在30年代的后期,由于这里是和位于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定居点有相同重要的地位,有不少来自于立陶宛、美国、甚至阿根廷的犹太人移居到此地,人口逐步扩大到30万人。在斯大林的大清洗时期,这里和前苏联大部分地区一样,也有不少犹太裔的苏联人被打成反革命,包括该自治区的苏共领导人,被打成反革命,投入到古拉格劳改营,据报道受到迫害的人多达数千人。据2002年人口统计,现在有居民大约7.7万人。位于我国边境城市“同江市”北偏东约150公里处。本集后面收集了一部分比罗比詹市现在的城市风貌照片。

译注:意第绪语(Yid. ??????, yidiš,又译“依地语”)属于日耳曼语族。全球大约有三百万人在使用,大部分的使用者是犹太人,而且其中主要是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在操用此语。意第绪(语)这个称呼本身可以来代表"犹太人"(跟德语的"犹第绪"来比较),也可能是"意第绪-塔乌特绪"(????????????)的简称,或者说是用作表示"德国犹太人"的称呼。在"意第绪(语)"称呼于早年(13至14世纪)的发展阶段,它也是被当作"德国犹太人"的意思;在早先时期有时候"意第绪",亦如它以后所表示的意思,也被视为一种语言的表示法"意第绪语"来看待。




30年代早期犹太人自治区定居点的规划图。










































































------------------------------------------

比罗比詹市现在的城市风貌:

今日比罗比詹市车站广场上的喷泉,有明显的犹太标记。

比罗比詹市火车站。

市内的商店。

犹太教堂。

犹太教堂前的广场。

比罗比詹市里的街道 -饭店。

商店。

比罗比詹农机厂。

街头。

西伯利亚大铁路穿过该市。

比罗比詹歌剧院。

 

佛斯托克旅馆。

2010年7月2日俄总统梅德维杰夫访问比罗比詹。

访问该市的犹太社区中心。

参观保存的犹太文献。

访问二战犹太大屠杀纪念碑。

参观当地的中小企业成果展。

街头雕塑,反映早期移民的情况。

喷泉夜色。

当地的小学。

-----------------------------------------------------

百度百科介绍

比罗比詹

俄罗斯远东区南部城市,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犹太自治州首府,经济和文化中心,是犹太自治州最大的城市。由附近的比拉河和比詹河而得名。铁路要站。人口7.8万(1985)。建于1928年。工业以轻工(针织、缝纫、制靴)、机械制造(农机、变压器

  

)和木材加工为主。 比罗比詹市坐落在阿穆尔河中游低地、比拉河畔,距哈巴罗夫斯克172公里。属季风气候带,1月平均气温-2l℃至-26.5℃,7月平均气温18℃2至21℃,年降水量500-700毫米。 比罗比詹是犹太自治州的教育和文化中心。这里有该州惟一的一所高等院校--师范学院。该州的中等专业学校也大都设在这里。 比罗比詹的文化机构和设施较齐全:剧院、俱乐部、图书馆、博物馆等。这里有犹太人歌剧院、"科切列特"剧团、自治州音乐协会。每年都举行传统的犹太人音乐会,1991年起音乐会成为国际性的音乐盛会。这里还有方志博物馆、美术博物馆。 比罗比詹是犹太自治州的经济中心,主要工业部门和企业大都集中在这里。比罗比詹是远东的轻工业中心之一。战前在这里建立了织袜厂、纺织厂、制鞋厂、制毡靴厂,60年代建成了远东最大的织袜厂。机器制造业的代表企业是远东农机厂(1960年建立,是远东最大的农机厂,现已改造为股份公司),还有重型变压器厂。此外还有一些汽车修配厂、木材加工厂、食品加工厂等企业。 该市是犹太自治州的交通枢纽。西伯利亚大铁路通过该市,并有支线通往阿穆尔河沿岸地区的下列宁斯科耶(主要农业区)。该市是公路运输枢纽站,有通往哈巴罗夫斯克和奥布卢奇耶的公路。该市有小型机场,与哈巴罗夫斯克和其他区中心有航空联系。

比罗比詹是犹太自治州的首府、经济和文化中心。它因附近的比拉河和比詹河而得名,1937年设市。 犹太自治州是远东经济区的行政区之一,面积3.6万平方公里,占俄联邦领土的0.2%。这一地区原为中国领土,被沙俄通过不平等的《中俄瑗珲条约》 (1858年)强行

  

割占。1934年5月7日设立犹太自治州(属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苏联解体后成为俄联邦的联邦主体。犹太自治州的行政区划分为2个市、5个区、12个城市型的镇。城市有首府比罗比詹(8.08万人)、奥布卢奇耶(1.16万人)。

比罗比詹坐落在阿穆尔河中游低地、比拉河畔,距哈巴罗夫斯克172公里。属季风气候带,1月平均气温-2l℃至-26.5℃,7月平均气温18℃2至21℃,年降水量500-700毫米。

比罗比詹是犹太自治州最大的城市,1999年1月1日有常住人口8.08万人。转轨以后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下降,从1991年的4.1‰降至1998年的-0.8‰,负增长从1993年开始,1995年达到-4.3‰。该市人口出生率从1991年的13.9‰下降到1998年的9.5‰,人口死亡率从1991年的9.8‰上升到1998年的10.3‰。

居民的就业状况很严峻。在企业和组织中工作的人数从1991年的3.84万人减至1998年的2.43万人。这一方面说明失业人员增加,另一方面也说明从事个体或其他形式的经营活动的人增加。退休人员数量逐年增长,从1991年的1.3万人增至1998年的1.72万人。

居民的居住面积有所增加,从1991年的人均15.3平方米增至17.9平方米。

比罗比詹是犹太自治州的教育和文化中心。这里有该州惟一的一所高等院校--师范学院。该州的中等专业学校也大都设在这里。1998年有学前机构19所,接待学前儿童2600人,而1991年相应为45所和6800人,可见下降幅度较大。普通教育学校较稳定,1998年有16所,在校学生1.33万人。

比罗比詹的文化机构和设施较齐全:剧院、俱乐部、图书馆、博物馆等。这里有犹太人歌剧院、"科切列特"剧团、自治州音乐协会。每年都举行传统的犹太人音乐会,1991年起音乐会成为国际性的音乐盛会。这里还有方志博物馆、美术博物馆。

比罗比詹 紧邻中国

比罗比詹的居民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基本保持稳定。1998年有医院7所、诊所11个;有医生487人,每万人拥有医生60.3人;有中级医务人员1165人,每万人拥有中级医务人员144.2人;有病床1400张,每万人拥有病床169张。

比罗比詹的社会治安状况在远东中心城市中是比较好的,1998年登记有犯罪案件2635起,1992年为2283起。

比罗比詹是犹太自治州的经济中心,主要工业部门和企业大都集中在这里。1998年这里有企业和组织1704个,其中工业企业76家(1991年为22家)。比罗比詹是远东的轻工业中心之一。战前在这里建立了织袜厂、纺织厂、制鞋厂、制毡靴厂,60年代建成了远东最大的织袜厂。机器制造业的代表企业是远东农机厂(1960年建立,是远东最大的农机厂,现已改造为股份公司),还有重型变压器厂。此外还有一些汽车修配厂、木材加工厂、食品加工厂等企业。由于轻工业企业主要使用外地原料,在运价高涨的情况下生产成本大幅提高。一方面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另一方面受到廉价的进口轻纺产品的冲击,该市轻工业企业迅速陷入困境。

占工业产值1/3的轻工业的衰退,直接拉动该市工业指标的下降。1992-1998年工业产值分别是上年的74.3%、62.1%、70.5%、67.4%、61.2%、125.6%、102.6%。

建筑业也陷入危机。1998年只交付使用住宅400平方米,而1991年为3.59万平方米。1992-1998年共交付使用住宅面积10.69万平方米。

该市是犹太自治州的交通枢纽。西伯利亚大铁路通过该市,并有支线通往阿穆尔河沿岸地区的下列宁斯科耶(主要农业区)。该市是公路运输枢纽站,有通往哈巴罗夫斯克和奥布卢奇耶的公路。该市有小型机场,与哈巴罗夫斯克和其他区中心有航空联系。

比罗比詹市内交通比较便利,有15条公共汽车线路,1998年运送乘客3070万人次。

比罗比詹市电话通讯较普及,1998年有电话机1.64万部,其中住宅电话机1.23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