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驼背如何纠正:滇西八城记 之? 孔 雀 之 乡 芒 市 记 - 要云的博客 - 精英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55:32

滇西八城记 之

          孔 雀 之 乡 芒 市 记

 

离开瑞丽,到芒市。

芒市是个好地方,光听名字就好听。傣族是一个柔情似水的民族,所以地名也都显得柔柔的,瑞丽,芒市,畹町,盈江,都能让人生出一种爱怜的感觉。中国上点年纪的人了解傣族,知道泼水节,也是从芒市开始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周总理和贺龙副总理到缅甸去访问,回来时邀请缅甸总理吴巴瑞到芒市,在芒市举行中缅边民联欢大会。芒市是传统的少数民族地区,地处极边,能有国家领导到访,而且还把邻国的总理也请来,是千年之喜。当时没有电视,有电影,新闻简报,黑白的,周总理身穿傣族服装,和各族群众一起跳起舞来。那热闹的场面,在建国初期真不多见。我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很多人也因此记住了,云南有这样一个民族,傣族。傣族有一个节日,泼水节。中缅边境有这样一座城市,芒市。

芒市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首府。但是你要在地图上找芒市,找不着,因为地图上写的是潞西市。芒市是潞西的小名。芒市还有一个名字,更响亮:孔雀之乡。但凡一个城市有与别人不同的特点,都要给自己起个别名,让你一听就能记住。像是人有名字,还得有字或号。昆明,叫春城。广州,叫羊城。武汉,叫江城。佛山,叫禅城。芒市叫孔雀之乡,听起来太直白,不像汉族地方的别号文绉绉的,但美啊。孔雀的故乡是南亚,主要是印度。但印度的孔雀大都是蓝孔雀,德宏也是孔雀的故乡,出产绿孔雀,很珍贵。用蓝孔雀和绿孔雀交配,可以生出白孔雀。因为珍贵,也因为孔雀美丽,所以芒市人把自己的城市叫做孔雀之乡,很是自豪。

德宏是一个多民族的地方,芒市是自治州的首府,自然更是一个民族大家庭。多民族,使这地方有一个独特现象,节日多。几乎月月都过节,而且每一个民族节日都放大为各民族的共同节日,热闹非常。傣族和德昂族要过泼水节,场面大,节日期间,不但傣族和德昂族,汉族,其他民族的人一起上阵,全城都是泼水的人,欢声笑语满芒市。景颇族的目瑙纵歌本来气魄就大,加上其他民族跟着热闹,那景象,吉尼斯里也找不到。还有傈僳族的阔时节,阿昌族的阿露窝罗节,汉族的端午中秋,各族同庆的春节,还有五一、国庆,七月的建州纪念日,中缅边民大联欢,所以到德宏旅游,只要多呆几天,肯定就会碰上一个节日,跟着热闹一番。就是碰不上节日,在芒市转一转,也会感到这是一个永远充满热烈气氛的小城。

为芒市增添热烈气氛的,是芒市的花。一般城市,特别是北方的城市,街道绿化树,多是杨柳梧桐之类。芒市不是,芒市街道上种的,除了老榕树,就是水果树,热带水果。菠萝蜜、槟榔、芒果、棕榈、龙眼,一条街一个样。有花才有果,所以芒市也是一座花城,什么时候来了,芒市都有花有果,不结果子的树也有好花,三角梅,你说它寺乔木吧,细枝细叶的。你说它是灌木吧,可长的高,发的猛,一棵三角梅能占掉一面墙,芒市的三角梅尤其霸道,红的,紫的、粉的,一团一团,把路边占的满满的,一年四季都开着,不想给别的花展示的机会,那份热烈,在别的城市少见。

   城里的花已经万紫千红,目不暇接了,如果到勐巴娜西珍奇园去看看,那可真像进了天堂了。勐巴娜西是傣语,就是天堂的意思。这是一个兼有傣族和景颇族风格的园林。大门外一面是傣族的白龙亭,一面是景颇族的目瑙柱。园子里有纪念周总理在芒市主持中缅边民联欢会的纪念亭,围绕纪念亭的是一片凤尾竹海。整个园子就是一片花海。缅桂、三角梅、紫薇、鸡蛋花争奇斗艳,这是活的,还有树化玉、各样根雕,更是千奇百怪。芒市之美,都浓缩在勐巴娜西这个园子里。

看花,看果,当然好看,但是,芒市不止有花有果,还有一些内涵很深的地方,不可不看。第一是一定要看勐焕大金塔,据说这是亚洲最大的佛塔。金塔建在芒市东南面的雷崖山上,看完金塔还可以站在山上鸟瞰芒市城。第二一定要看滇西抗战纪念碑,纪念碑上有宋希濂亲笔题词。滇西抗战的句号就是在德宏画上的,这个碑,有纪念意义。第三一定要逛民族工艺品市场,看户撒刀,这在云南,是最有名的工艺刀,是阿昌族的看家宝贝。如果喜欢,还可以买一把,带回家,做永久纪念。芒市也有玉器街,但规模比起瑞丽小的多。看完瑞丽,再看芒市,便有点小儿科的意思了。所以还是以看刀为主。

在芒市,我们参观的第一个景点,就是勐焕大金塔。和别的地方的金塔不同,勐焕大金塔不是古迹,是新建的,刚刚完工三年。这个建筑的蓝本是泰国的王宫,按王宫建设,本来就高贵,加上是新建,这金塔真的金碧辉煌,金光四射,美轮美奂。金塔本来就高,又建在山上,显得特别高大。在芒市城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远眺佛塔。因为是新建的,所以不但外表,内容上也很有点新鲜的意思。说新鲜,主要是金塔里面的佛殿。佛殿中心是供奉佛的宝座,四面分别是释迦牟尼、药师佛、观音和弥勒佛。

中国人信佛,但由于传播的路径不同,后来的发展便不同。主要分为三支。汉族、满族、朝鲜族、京族等信仰汉传佛教。藏族、蒙古族、土族、纳西族等信仰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都是大乘佛教,汉传佛教又称显宗,藏传佛教又称密宗。在云南,有几个民族信仰南传佛教。所谓南传,因为在东南亚,泰国、缅甸、老挝等国家都是佛教国家,由南方传入之意。南传佛教又称小乘佛教,与大乘相对应。大乘佛教认为佛即是神,佛法无边,不但释迦牟尼是佛,还有众多的佛,汉传佛教中如来佛,观音菩萨,观音菩萨身边还有普贤和文殊,光罗汉就有五百个。只要你肯修身养性,看破红尘,一心向佛,芸芸众生都可以修成佛,哪怕你杀过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藏传佛教也一样,都是大乘佛教,佛也多,有弥勒佛,但在藏传佛教里称强巴佛,有菩萨,但是男身,还有绿度母、白度母,药师佛。药师佛汉传佛教也供奉,但地位不及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也认为,人经过修炼,也可成佛。所以有不少立地成佛的人也在寺庙里塑金身,供奉起来,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宗喀巴乃至各代达赖和班禅,都是供奉对象。小乘佛教不同,小乘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不是神,是大彻大悟的人,在小乘佛教的寺庙里,只塑释迦牟尼像,没有其他佛。在云南版纳、德宏、临沧的小乘佛教佛寺里,都是如此。

勐焕大金塔,按说应该是小乘佛教的寺庙,但佛殿内不但有释迦牟尼,而且有汉传佛教的弥勒佛、观音,还有藏传佛教的药师佛,很有点三支合一的意味。我不知道这是和尚们的意见,还是当地宗教局的意思,因为特殊,很值得一看。看完佛塔,站在山上鸟瞰芒市,小城尽收眼底,白色的房舍拥在绿树之中,清风徐来,满眼碧绿,背靠佛塔,放眼灵空,让人心旷神怡。

下山,半山腰,便是抗战胜利后建立的滇西抗战纪念碑。滇西抗战,主战场不在德宏,但龙陵大会战结束后,将日寇彻底消灭的战斗却发生在德宏,最后胜利的号角,吹响在德宏。滇西抗战最后一战在畹町,畹町收复,象征着滇西抗战的彻底胜利。战后德宏各地都修建了纪念建筑,但后来大多颓废,芒市的抗战胜利纪念碑也已毁损。一九八九年,德宏州按原貌重修,不但建碑,还植树为园,镌刻毛主席悼戴安澜诗和云南乡老楚图南、李根源的诗作。一九九零年,重修完工,特请当年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时任全国政协常委的宋希濂老将军题写碑文。老将军一九九三年仙逝,生时能给自己亲自指挥的战役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老将军应该能安息了。留给后人的,将是永久的怀念。我认为,访滇西,到德宏,不能不到此拜谒。

看刀,说得是户撒刀。很多人不知道户撒刀是什么刀,有什么好看的。其实大凡中国人,都见过户撒刀,当然是从电视上。天安门的升旗仪式,走在最前面的是旗手,后面的仪仗队,领头的军官手持军刀,寒光闪闪,那刀,就是户撒刀。

户撒刀,是阿昌族的特产,因为主要出自户撒,故名。阿昌族是个小民族,主要居住在德宏州。民族小,但历史悠久,古代称娥昌,和傈僳族、纳西族一样,也是羌系民族,祖先是从青海四川南迁而来。阿昌族打制铁器,特别是刀具的历史说起来也有几百年了。源头是明初镇守滇西的明军工匠。阿昌族过去社会发展缓慢,直到明初江南兵士落户云南,开荒屯垦,与阿昌族混居,使阿昌族的社会形态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镇守阿昌族集居的户撒地区的明军,以工匠居多,大约是负责兵器供应维修的营地,或者说是兵工厂。这些军人兼工匠,不少人在户撒地区娶阿昌女子为妻,实际形同入赘。久而久之,明军制刀的技艺被阿昌人继承下来,经过六百年的发展,终于成为名闻海内外的名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英国人从殖民地缅甸征兵,到欧洲给他们当炮灰,其中有一支部队是由景颇族组成的,叫克钦军。这支军队的武器就是户撒刀,拿破仑的兵会用炮,瞄的准,打的狠,但不会打近战,没见过拿刀硬往里冲的野蛮兵,户撒刀一上,把拿破仑的兵砍的如切瓜切菜,使法兰西勇士们闻风丧胆。这之后,英国有点钱的人都想收藏一把户撒刀,认为这是英勇和胜利的象征。阿昌师傅为解放军仪仗队打的指挥刀叫九龙刀,那可是户撒刀的极品,想买也买不到。不过可以买一把小刀。做纪念嘛,小刀就可以了。户撒刀多种多样,有专门为傈僳人打的傈僳刀,为藏族人打的藏刀。有一种藏刀,刀鞘是圆形的,分两边,一边是刀,另一边是一双筷子,这刀,既是防身的武器,也是实用工具,还是餐具,加上刀鞘用银皮装饰,打出各种图案,实在是值得收藏的工艺品。回家,有人问,这是什么刀,可以回答,这是为解放军仪仗队打刀的户撒人打的刀。能把问的人羡慕死。

其实到德宏,还有一个地方应该去看看,但这个地方不在芒市,在梁河县遮岛镇,大名南甸宣抚司署,是一个典型的土司衙门,由于其大,豪华,被称为傣族故宫。用故宫来形容,当然不简单。本来是傣族土司衙门,但这个衙门却带有浓厚的汉族风格,原因是这位土司认为自己的祖籍是南京,应天府上元县。衙门里到现在还保留着清朝皇帝赏赐的土司大印、宝剑。到了芒市,如果有时间,抽半天,去看看,也很长知识。

 

到芒市,吃什么?傣家饭当然排在前头,但尝尝阿昌饭也不错。离开德宏,很少能吃到正宗的阿昌饭,所以不要错过机会。

阿昌饭,与傣饭、景颇饭、德昂饭有相近之处,都喜酸,都吃米线饵丝,也有与汉族相近的,比如喜食火烧肉,离不了酸腌菜。但也有自己的鲜明特点。最具代表性的阿昌饭是过手米线。

蒙自有过桥米线,阿昌有过手米线。怎么个过手法呢?

过手米线是凉米线。因为吃的时候要将米线团在手上,如果刚从锅里捞出来,手受不了。凉米线,就是普通米线,过沸水烫过晾凉。关键是吃米线时与米线相配的配菜。这东西的配合,决定过手米线的鲜美程度。一般要求,必须有下列材料。猪肉,包括瘦肉和五花肉,烤熟,就是保山人所说的火烧肉,不过烧的更熟一些,剁碎,剁至如饺子馅程度。如果有猪肝和猪脑,更妙。花生碎,当然是炒香的花生碾成。然后是调料,辣子、芫荽、大蒜,都捣成泥。最后是关键的两样。稀豆粉和酸水。稀豆粉是将豌豆生粉用水调匀,再浇入沸水中,边浇边搅拌,再烧开,成糊状便成。用时加入生辣子粉与盐巴。这个不稀奇,云南其他地方也如此做。关键是酸水。阿昌酸水,阿昌人自己不叫酸水,叫“玉露”,怎么个玉露呢?不知道,德宏地区各族都嗜酸,酸木瓜酸、酸角酸、酸笋酸、酸腌菜酸,都是酸,阿昌人如何把这些酸调配成玉露,大约是有知识产权的,不外传,好在我们不是开饭店的,吃就可,不问由来。材料齐全了,剩下来就是拌。将猪肉、猪肝、猪脑和花生拌匀,加入辣子、芫荽、大蒜,调入稀豆粉和酸水,搅合起来,最后成了黏黏糊糊一大碗肉糜,便成了。吃的时候,将右手展开,左手抓起一团米线,放入右手手面,然后做成鸟巢状,左手再进碗抓出一团肉糜,放入米线鸟巢中,送人口腔即可。此为过手。这肉糜看着形状不佳,但真材实料,酸辣适口,吃一口,极其清爽。吃几口,还可喝一口萝卜干汤清口,之后再吃。过去,阿昌人吃过手米线,不用碗,有几片芭蕉叶子足够。到了德宏,能吃一顿过手米线,口福不浅。

如果吃傣家饭,到德宏,一定要尝尝撒丕,而且一定会有“不吃不知道,吃了真奇妙”的感觉。都是傣家饭,版纳和德宏多少还是有点区别。撒丕就是德宏傣族的风味,版纳现在也有撒丕,是从德宏学过去的。所以吃撒丕,要在德宏吃,具体说,在芒市吃,最正宗。吃撒丕,不用过手,用筷子吃,但一定要敢吃。因为撒丕的原材料有些特别。是牛的胃液和胆汁,杀牛后,取牛胃与肠中未消化的草,榨汁后配以调味料如鲜辣子末、芫荽末、花椒之类。吃米线时,用筷子夹米线,蘸撒丕,微苦,巨辣,清香,比过手米线更清爽。撒丕与黔东南州侗族的牛瘪其实是一样东西,只不过吃法稍有不同。侗族与傣族都是古南越的后裔,食俗相同,是自古传下来的,很自然。到芒市,不吃撒丕就像缺点啥。我是拿撒丕当下酒菜,一口酒,一口米线蘸撒丕,爽快啊。吃完撒丕,如果想喝饮料,清清口,可以吃一客“泡鲁达 这东西是典型的南亚玩意,在中国,只有在傣族地区才有,是用西米、木瓜冻、炼乳加上鲜刨椰丝,混合刨冰,加上奶油面包干做成。椰香奶香木瓜香,凉丝丝,另有一番风味。

到芒市,最好的时间是二月、三月、四月、七月、十二月。二月有景颇族的目瑙纵歌节,三月有阿昌族的阿露窝罗,四月有傣族和德昂族的泼水节,七月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周庆,有盛大歌舞聚会,十二月有傈僳族的阔时节。过民族节日,看民族歌舞,吃民族美食,人生快事也。 

站在雷崖山上看芒市,好迷人的南国小城。   芒市是一个花城,果城,一条街道一个景,特别是三角梅,开打旺盛,热烈,把芒市打扮的姹紫嫣红。 

芒市街道绿树成荫,过街天桥也设计成傣族竹楼风格,让人看着顺眼。 

芒市也有珠宝街,但与瑞丽比较起来,就逊色多了。但入夜,到珠宝街逛的人也不少,生意也很兴隆。据说芒市店铺租金低于瑞丽,所以珠宝价格也相应低一些,有内行人便到芒市淘宝。 

这是芒市花车游行的场景,还要评出优胜者,不止是美女参评,连赶车的小伙子,拉车的牛都要一并评比。 

孔雀是德宏傣族永恒的标志,这是化妆成蓝孔雀的美女。 

这个车就有点文化气了。贝叶文化嘛。不要说美女,光这牛就很精神了。 

勐巴娜西珍奇园,傣族风格,花的世界。 

院内景象。除了孔雀,最受推崇的动物就是象了。大象在德宏是善良、勤劳,幸福的象征。 

雷崖山上的勐焕大金塔,已经成了芒市新的象征。 

在半山远望大金塔,佛光四射。 

近观大金塔,更有一种震慑感,也许这就是宗教的力量。即使仅为观赏勐焕大金塔的建筑艺术,也应该来看看。 

金塔四面开门,每个门前都有雕塑,这是神象,栩栩如生。 

这是金塔内供奉的佛像,很有点新面貌。 

金塔外的雕塑,这是孔雀和傣族供奉女。 

这就应该是信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