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袭灭天来:乌江天险重“飞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18:09

乌江天险重“飞渡”

 

本报记者 姜兴华 通讯员 范永茂 方名荣

 

 

 

    “走遍天下路,难过乌江渡”。乌江是贵州第一大江,由西至东横贯全省,谷深水急,险滩相接,形成贵州南北的天然屏障,自古称“乌江天险”。然而,1935年1月2日,这个天险被红军踩在了脚下。红军渡过乌江后,先后两占遵义、四渡赤水,最终跳出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

 

  70多年过去了,滔滔乌江仍在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这段历史和天险的变迁。

 

  1935年1月1日,中革军委向红一、三军团及军委直接指挥的红二师发出突破乌江的指示,突破乌江战斗在江界河等3个渡口打响。其中最激烈的当数江界河渡口的战斗。在此渡江的是红四团。

 

    1月1日上午,红四团抵达江界河渡口。经过侦察,决定佯攻大渡口,主攻渡口下游一华里处的老虎洞。

 

    1月2日上午9点,大渡口方面的佯攻开始,主攻方向的8名红军突击队员在密集的火力掩护下,冒着刺骨的寒风细雨,跃入乌江拉绳架桥,由于棕绳被敌人的炮火打断,架桥没有成功。前线指挥员决定以竹筏继续强渡,当夜,三连连长毛正华带领4名战士乘竹筏偷渡成功,埋伏在山脚下。3日,红军再次强渡乌江。主攻渡口老虎洞前的三只竹筏如离弦之箭,在强大火力掩护下冲向对岸。

 

  “天快亮时,我们听着‘就像在放鞭炮’!”在被落叶填塞过半的战壕旁,当年见证过这一幕的渡口边犹家坝村87岁的犹泽宇老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红军又用竹筏过江。当快到对岸时,毛连长他们突然跳出来,打得敌人不分东西南北。红军一吹号,那些手拿着长枪,腰别大烟枪的国民党‘双枪兵’,像兔子一样逃到半山腰……红军干部团工兵在火力掩护下乘势架起浮桥,主力部队立即从浮桥上冲杀过去,驻守渡口的敌军全线崩溃。”

 

    3日下午,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军委纵队和第一军团、第五军团从浮桥上渡过乌江。

 

    红军突破乌江,大大鼓舞了红军指战员的战斗士气,一扫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红军从此把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1月6日《红星》刊登了通讯《伟大的开始》,具体地报道了红军强渡乌江的英勇事迹。

 

  在乌江边采访,记者发现,当年红军浴血奋战的地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们仍念念不忘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

 

    “当年的天堑已被461米的江界河大桥取代!”在江界河渡口,瓮安县人武部领导指着似彩虹般“挂”在乌江上的江界河大桥告诉记者,现在的江界河渡口是政府在1957年开通的,过去的老渡口曾经是云贵两省通往四川的主要交通要道之一,但通行非常艰难。解放后,政府经过多次考察,在江界河老渡口附近修建了一个新渡口。1957年开始动工,炸掉河床里的暗礁,修建乌江边上的公路,在江界河开通一艘一次可以摆渡四辆大卡车的渡船,大大方便了通行。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老式的渡船已不能满足运输畅通的需要,过往的汽车常常要等上两三天才能过去,政府又于1997年在江界河渡口上游3公里处修建了江界河大桥。

 

  站在大桥上,乌江两岸奇特秀丽的峡谷风光尽收眼底。71年前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才能跨越的“天险”,如今已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据介绍,在江界河下游的余庆县正在修建一个投资上百亿元的大型水电站,计划近年开始蓄水,届时这里的水位上升约百米左右,江界河村全部迁移。当地政府考虑到红军渡江遗址将被淹没,准备垂直提升100多米,将这些宝贵的历史遗迹保存下来。

 

    “当年先烈们要让广大老百姓过上幸福日子的希望,现在已经实现了,并且会越来越好!”犹泽宇老人望着眼前的情景显得很激动:“长眠在地下的烈士们一定会更加欣慰!”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石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