钥匙扣挂饰 性格:乌江霸王祠怀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0:52:05
  乌江霸王祠怀古     小时候就知道西楚霸王厉害,力能举鼎,饶勇善战,但性格暴虐,坑杀秦降卒二十万,火烧阿房宫三月不息。还缺少政治头脑,鸿门宴上气得谋士范增怒骂“竖子不足以谋”。后来垓下兵败,四面楚歌,绝别虞姬,自刎乌江。我在四川长寿工作时,去过涪陵,那里有条源自贵州省,流入长江的大河叫乌江,当时还以为是项羽自刎的乌江呢。为此还曾经查了一些资料,想找到具体的地点。但是受文化环境局限,没有结果。

  前几年从南京的江北去安徽,无意间发现公路旁有乌江霸王祠的路标,一打听才知道,原来项羽自刎的乌江在安徽和县,离南京很近。从此,想去瞻仰凭吊的想法萦迴于怀。今年清明节终于遂心如愿。


  从南京到霸王祠,十分方便。雨花台南大门有开往南京乌江镇的公交车,这是新开辟的路线,经长江三桥到达对岸南京的乌江镇,票价每人5元。从汽车站步行,跨过一座并不很宽的水泥桥就是安徽的乌江镇。桥下的河水现在叫驷马新河,过去叫驻马河,就是古代的乌江。江两岸的城镇都叫乌江镇,当地人以江南江北相区别。快出江北乌江镇的南口,路东有座钢混结构的三门仿古牌坊,上书“西楚霸王祠”五个大字,落款虽然是明代书家董其昌,但显然是复制品。穿过牌坊,沿路直行,很快就看到一座土丘,树木葱郁,粉墙黛瓦隐约其间,那里就是霸王祠,当地人称霸王庙。这段路其实很近,优哉游哉地漫步而行,也就用30-40多分钟。


  霸王祠所在的土丘四周是农田、水塘和排水沟渠,并没有可以行船的河流,如果没人指点,很难想象当年的乌江亭长会在这里泊船相待,力劝项羽东渡称王。


  原来,据专家考证,这一带曾经是乌江流入长江的河口,秦汉时期称作乌江浦,是当时长江的重要渡口。乌江浦以下,直至入海,长江河道上再无渡口,长江下游广大地区的货物集散,人员往来,都由此处渡过长江。唐宋以后,长江入海口逐渐下移,江面收窄,下游渡口才日益增多,乌江渡口的要津地位逐渐消失,同时,随着江面的收窄,距离长江河道也就越来越远。《史记·项羽本纪》上说“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地点就在这一带。只不过项羽要渡的是长江,并不是乌江。长江河道在这里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因此才有“渡江而西”和“东渡”之说。而乌江(现在的驷马新河)是流入长江的小河,大体是东西走向,而且很窄。项羽渡过乌江既无险可守,也无地可王;只有东渡长江天堑,才能回到过去练兵的吴中或起事的会稽,重整旗鼓,占地称王。因此司马迁所说的“东渡乌江”,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是“从乌江渡口乘船东渡长江”。


  霸王祠已被开辟成旅游风景区,门票15元,老人优惠减半。进入景区大门,沿路而行,首先看到的是路右边的碑廊,里面嵌刻着许多名家书写的有关吟诵项羽事迹的诗词楹联和章句,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入口处矗立的一块高大漆面大理石,嵌刻着毛泽东于1939年2月22日手书杜牧诗《题乌江亭》:“胜负兵家事有之,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材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按日期推算,此诗当题写于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的第四年,时值抗日战争时期,地点是延安。题诗有几处与原诗不同,一是首句“负”字,原诗为“败”;二是“有之”原诗为“不期”;三是次句“辱”字,原诗为“耻”;四是第三句“材”字,原诗为“才”。这位政治领袖在当时题写此诗,有何事因?改动的字是有意还是无意?颇令人遐思联想。


  从碑廊出来,循竹林小径,是一系列依照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修建的故事景点。我们首先是被阵阵钟声吸引到“响钟亭”。亭中设大钟一口,供游人以31响钟声祭奠31岁而殁的项羽。然后来到“抛首石”前,一石屹立,状如头颅,传说是项羽自刎,以头许给吕马童的地方。景点虽是人为,故事却十分感人。《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吕马童,在项羽自刎后,与其它四名汉将抢夺项羽尸体邀功请赏。这个卑鄙小人的卑鄙行径,与西楚霸王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形成鲜明的对照,令人慨叹唏嘘。


  前行不远为“乌江亭”,景点介绍说是乌江亭长泊船以待,力劝项羽渡江之处。这位亭长言辞恳切:“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而项羽的回答,体现了他历经多年征战和垓下兵败的重大变故之后,人生感悟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羽的个性和人品也因此升华至一生的最高点。


  沿石阶下到坡底,是掘地蓄水模拟的“驻马河”,向人们讲述的是项羽将心爱的乌骓马赠与乌江亭长的故事。再前行是旗杆石,传说是项羽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时,为吸引汉军插立大旗的地方。


  这些人造景点虽然未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却也为人们的游览凭吊增添了不少情趣。


  景区中唯有霸王祠是在古迹原址上重建的,位于土丘的最高处。祠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是五间享殿和两侧配殿,后面是墓园衣冠冢。


  享殿中塑立着一尊仿青铜霸王像,高2.66米,头戴战盔,身披重铠,按剑而立,威风凛凛。上悬书法家田原手迹“叱咤风云”横匾,大门木柱上为已故草圣,当地人林散之书写的楹联:“犹听叱咤之声外黄未坑能存孺念壮哉心鄙秦皇帝;忍见风云变色虞姬自刎专为报恩败已头抛吕马童”,以及已故佛教协会会长、书法家赵朴初书写的楹联:“彼可取而代也白眼视秦皇一时气盖人间世;汉皆已得楚乎乌骓嗟不逝千古风悲垓下歌”。身置殿中,面对塑像,吟诵着这些匾额楹联,追思这位英雄悲壮的一生,令人感慨万千。


  东侧配殿为塑像馆,演绎的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霸王别姬,四面楚歌”等历史故事;西侧配殿是介绍项羽生平的壁画,以及历史上记载霸王祠的书籍资料和部分出土的汉代陶器。


  穿过享殿就是后面的墓园衣冠冢。史载,项羽自刎后,汉将五分其尸而去领赏,当地百姓收其血衣残骸而葬。现在的衣冠冢为青石砌成,墓碑篆书“西楚霸王衣冠冢”,冢顶上堆土为丘,青草蔓蔓。衣冠冢后有一具棺椁,不知是否当年的遗物。墓园内雪松苍翠,天风过处,松涛阵阵,仿佛八千子弟铁骑奔突,又如乌骓宝驹仰天嘶鸣,在日夜呼唤着那气盖人间世的千古真英雄。


  霸王祠自汉代以来几经兴废。解放后尚有同治年间重修时的塑像,文化大革命中墓园和塑像被毁,仅存正殿三间与两侧厢房,改为乌江农业中学校舍。1982年秋,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视察安徽,途经巢湖,得知霸王祠被毁被占,当即指示尽快修复重建。现在的霸王祠就是在1992年重建完成的。


  多年心愿终于获偿,归来路上,脑海中不时浮现着项羽灭秦,以及与刘邦逐鹿中原的故事,心中不由自主地品味着他们的是非与成败,人品与个性。联想古人今人,感慨世事沧桑,不禁情有所动,遂成《霸王祠怀古》两首:


  

    一  

    马赠乌江吏,头许吕马童。  

    只求心无愧,不肯过江东。  

    二  

    人生际遇半天成,难以成败论英雄。  

    至今江东少霸气,冢上长留烈士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