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脸 网友自拍 在线:帮精英远离“猝死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54:26
帮精英远离“猝死劫”(王牌科室)
本报记者 杨立春 徐李燕 《 生命时报 》( 2011年08月23日   第 15 版)

 
专家小传
葛均波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干细胞和组织工程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主席,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理事会理事,美国心脏病学会国际顾问。,研究方向为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优化。
7月2日,凤凰网前总编辑吴征因心脏病突发猝死,年仅39岁。此前,37岁的腾讯女性频道主编于石泓,59岁的北京江民科技创始人王江民,艺术家高秀敏、马季、侯耀文、古月等,也都是因心脏性猝死离开我们。
逃离“猝死劫”,迫在眉睫。为此,8月8日,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生命时报社、搜狐健康主办,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支持的“媒体健康日”之“医院体验营”活动,走进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
九成猝死源于心脏
在体验营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介绍说,由心脏原因引起的猝死,占全部猝死的90%以上。心脏性猝死发病之前24小时没有预兆,发病非常快速。我国每年约有55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幸存者不到1%。大多数猝死发生在心脏病患者中,其中80%为冠心病,特别是心梗后和心衰。直接致死的原因88%为心律失常,通常由心室颤动导致心脏无法有效泵血,造成身体缺氧,数分钟内就可能死亡。
对中老年人而言,猝死一般都有基础疾病在先,如果加上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暴饮暴食等诱发因素,就会像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生命顷刻散架。值得警惕的是,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被心脏性猝死“击垮”,主要原因则在于压力过大,生活方式不健康,如喝酒、抽烟、熬夜、高盐高脂饮食、缺乏锻炼,或者长期精神紧张、过度焦虑、易大喜大怒等。很多人年纪轻轻就得了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富贵病”自己却不知道,在身体里埋下“定时炸弹”。
珍惜7分钟黄金抢救时间
该院心内科宿燕岗教授指出,猝死发生前,大多会有一些先兆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喘不上气、心跳加快、左胸疼痛、脖子好像被勒住、不明原因的牙痛、肋骨下疼痛、眼花、出冷汗等。还有一些非典型症状,如老人、女性和糖尿病患者出现上腹部疼痛、下颌疼,或是感觉头晕、呼吸困难、浑身没劲等,也需格外留意。
“心脏骤停后,在黄金时间内及时、科学的抢救最为关键,”宿燕岗说。比如高危患者的家属应该接受心肺复苏培训,学会捶击心前区、人工呼吸,心外按压等,必要时进行施救,直至专业人员到达。
发生猝死后,有效营救时间仅为7—10分钟,然而,八成心脏骤停发生时并无旁人在场;即便被发现,也很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救治。在紧急救护系统非常完善的地区如美国,院外心脏骤停的存活率仅为5%,我国不到1%。
“发生心脏性猝死,电除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葛均波教授介绍,而对于高危人群,最好的预防和治疗办法就是植入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它体积小、重量轻,能在几秒钟内识别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并自动放电除颤,恢复正常心律,减少猝死发生。一般来说,有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导致的心力衰竭病史,或者发生过心脏性晕厥、有猝死家族史者,都应尽早检查,由专家判断是否需要植入ICD。
该院心内科拥有4个普通病房、1个监护室,无论冠脉介入治疗、先心病介入手术、各类起搏器植入均位居全国各大医院前列,拥有多个国内“第一”的美誉,如全国最早开展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的单位之一,起搏器和ICD的植入数量居华东地区首位等。
做好八件事防猝死
两位专家表示,做好心脏性猝死的预防格外重要,尤其是对无症状的社会中坚力量而言,更要做到以下方面。
1.远离三高。要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控制病情,包括定期检查心脏、测量血压,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
该院设有高血压、高脂血症门诊,心律失常门诊、介入治疗随访门诊等特色门诊,方便人们有针对性地就诊。
2.戒烟。吸烟者患冠心病的可能性比不吸烟者至少大2倍,香烟中的尼古丁可损坏动脉内壁,加重心肌缺氧等。
3.限酒。当女性饮酒量每天超过2杯时,心脏性猝死的风险会增加15%。
4.规律运动。但不能过度,因为剧烈运动也是诱发猝死的因素之一。
5.清淡饮食,充足睡眠。毫无征兆的猝死者往往心理压力相当大。因此要作息规律、心态平和,避免大喜大悲。
6.控制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其心脏病发病的危险性增加1倍。
7.预防便秘。平时多吃富含粗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8.学习急救。确诊为心脏病者,除了按时服药复查外,最好随身备药,衣服口袋里放一张卡片,标明“本人患有心脏病,不能搬动,须立即打120”等内容。一旦心脏病发作,应立即将硝酸甘油含在舌下,并拨打急救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