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停车位尺寸:憩桥古巷之传奇二:从鲁班庙到巧木公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3:42:06

憩桥巷9号,是清代“巧木公所”旧址,嘉庆十五年前时,此处原为鲁班庙故址,庙内供奉着“巧圣仙师”鲁班的神像。鲁班是我国古代一位优秀的土木建筑巧匠、出色的发明家,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爷。据记载,嘉庆十五年(1810),苏州红木业建立了自己的行业组织——巧木公所,地址就在憩桥巷鲁班庙内,作为工匠们互通信息、交流技艺之处。这应该属于我国红木家具最早的行业组织。

红木家具起源在明永乐年间(1405),当时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回国总用南洋的红木来压船舱。木工匠把带回的木质坚硬、细腻、纹理好的红木做成家具、工艺品及园林建筑,供皇宫帝后们享用。传明朝有二个皇帝还会亲自参与做家具,技艺之精甚至超过御用工匠。明王朝还从全国各地挑选大批优秀的木工作为工部官吏,其中著名的就是苏州吴县的蒯祥。据史料记载,其时苏州的名匠有江春波、鲍天成、袁友竹、邬四等。江春波擅用籐瘿古木制作砚山、笔架之类;鲍天成擅用犀角、象牙、紫檀等雕制图章匣、香盒、扇坠等物;袁友竹精于制作方件;邬四精于制作圆件。由于宫廷阶层追求奢侈生活的享受、社会的基础及皇帝亲自参与设计创作的重要原因,推动了红木家具的迅速发展。

入清以后,苏州硬木家具生产在优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产品除满足本地市场的需要外,大批运销全国各地。尤其被称为“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的优质硬木家具,无论在造型和工艺上,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艺术风格上大多仍能保持传统作风。宣统二年(1910),清政府在南京举办南洋劝业会,苏州红木制品有嵌石插屏、腰圆大餐台、瓷面方茶几和扇式几等参展,都获得了银奖。

康乾年间,苏州大量兴建会馆、府第、园林,红木小件是必不可少的室内陈设,客观需要促进了行业的发展。特别是乾隆年后,宫廷在装饰工艺上的繁褥倾向,对红木小件产生进一步的影响。碑刻所记,苏州在道光二十四年,小木作已达67户。这些小木作,主要制作红木小件和一些高档红木家具。红木小件,是指用红木、紫檀、乌木等硬质木材制作的台屏、几、架、座、盘、盒等厅堂陈设品、书房用品的通称,与家具相比,体积较小,故成立的公所又称“小木公所”。巧木公所在道光元年(1821)、二十四年(1844)曾两次重修。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巧木公所从憩桥巷迁至观前街的清洲观前34号,改名为“梓义公所”(梓,梓匠,即木匠)。又称“公输子祠”(公输即鲁班),后又改称为清洲会馆,现已沦为民居。

民国时期,苏州红木小件作坊仍有40余家,作坊集中在景德路、范庄前、王天井巷一带,其中以刘万兴的作坊最大,雕工、漆工多达三四十人,且作品精致,超过众家。所制的红木云石大小插镜,参加江苏省第二次物品展览并获奖。民国二十六年(1937)制作的红木龙船、五台几、小圆台屏、黄杨荷叶臂搁等,又参加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展览,获得好评。抗日战争爆发后,红木小件生意清淡,多数工人回乡务农,行业处于解体状态。抗日战争胜利后,行业才稍有恢复。解放后,苏州的红木小件作坊,由1949年的23户,增至1954年的37户,工人一百余人。1955年成立红木小件生产合作社,后又改名为苏州市红木雕刻厂。红木小件从此进入了兴旺时期,创制了许多精、美、雅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