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邱网:美欧经济困境引发全球化再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45:30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所长杰弗里·萨克斯近日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题为《全球化的大败笔》的文章,指出欧美经济当前问题的核心是因为深受“全球化的危害”,除非出现大胆和齐心协力的领导人,否则全球经济的湍流将继续卷走就业岗位和资本。日本多摩大学教授中谷岩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更是批评全球化是一个“怪物”,造成世界经济不稳定、贫富差距拉大和地球环境被破坏。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黄靖认为,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重新审视全球化的思潮并非偶然,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更有学者指出,世界经济已紧密联系在一起,各国领导人应该有所作为,通过制定成功的政策,向公众指出一条如何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新路。

  对外依赖和无法有效应对竞争

  全球化挑战传统政经模式

  华盛顿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博格斯腾认为,20世纪下半叶留下的最持久遗产之一就是第二次全球化浪潮的兴起。美国受益巨大,每年因全球贸易增加财富1万亿美元,占美国经济总量的10%,相当于每个家庭增收1万美元。同时,美国每年有50万人因此或失业,或被迫接受低工资,经济损失每年达500亿美元。

  博格斯腾强调,随着美国日益严重的对外依赖和国内政策无法有效应对全球竞争,美国对全球谈判的影响力降低。美国应该认识到,全球经济权力的结构和活力已发生巨大变化。美国、日本等几乎所有发达工业国都处于经济困境中,无法再扮演世界经济的“司机”角色,而绝大多数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和印度,都处在繁荣期。新兴经济体将在全球经济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美国需要做出两方面调整:允许国际经济组织反映全球经济权力结构发生的这种根本性变化,同时对自身经济结构进行根本性再平衡,包括扩大服务业出口、降低政府债务、开放本国服务市场等。

  路透社日前的一篇评论文章指出,在国际社会政治、金融核心地区发生的危机,已超越目前困扰西方的债务危机,指向近20多年来全球经济发展方式的要害全球化。文章指出,在依赖全球化实现连年经济增长、消除贫困、提高生活质量和民众幸福感后,目前各国对全球化似乎失控。短期看,这使各国决策者在面对迅速变化的市场时无能为力,从而动摇了他们的权威,并有可能诱发更广泛的社会动荡。长期看,已有迹象显示,世界可能重复上世纪30年代的错误,退回到保护主义与政治两极化的老路上去。

  《金融时报》的一篇评论文章指出,不少欧洲人认为是全球化导致他们失去安逸的生活,逐渐丧失自我。欧洲有学者认为,不久前发生在挪威奥斯陆的惨案就是欧洲在全球化过程中自我定位的错位体现。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欧洲高福利、高消费的社会模式难以为继。面对不断改变的国际优势平衡所带来的压力,建立在“西方至上”基础上的政治经济模式正在崩溃。只有全面而彻底的社会和经济改革才能让欧洲找到希望。

  西班牙《莱昂日报》的一篇文章指出,全球化可能有利于福利和法制社会,但却导致全球资源分配严重不均,即使是在全球最发达的国家,也存在严重的贫困现象。

  想把经济发展的好处留在国内

  全球化永远是把双刃剑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黄靖分析说,出现在西方国家的重新审视全球化的思潮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战略层面。全球化是工业化的产物,追求的是资源和市场。冷战结束后,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和知识技能成为新一轮资源竞争的主要内容。于是,制造业和服务业随着资金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获取最大利润。结果发展中国家得以快速发挥自己的人力资源优势,获得迅速发展;而发达国家则普遍面临资金外流、产业掏空的问题。随着过量的信贷投资与超前消费,发达国家债台高筑,难以为继,整个世界面临从未有过的“穷人有钱,富人有债”的现象。为扭转局面,发达国家开始想把产业和资金都留在本国,发展壮大自己的制造和服务业,由自己消费自己生产的产品,把经济发展的好处留在国内。

  二是经济层面。发达国家同时也意识到,随着制造业的外流,同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研发产业也必将外流。比如,随着发展中国家在生产电脑、汽车、船舶等方面的迅速发展,这些产业的研发体系也跟着产业向发展中国家流动。发达国家的产业就只剩下金融、营销、信贷等产业。由于没有实体产业经济,一旦遭遇经济危机,仅靠金融信贷方面的优势将无法抵抗。长此以往,对西方发达国家不利。

  三是社会层面。保证本国就业率和社会稳定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政府的政策重点。在经济衰退和危机时期,尤其如此。而冲在这股思潮前列的恰恰是代表工人、农民等劳工阶层的工会组织,其政治力量和社会影响不可低估。目前,主要有3种力量在推动这股思潮发展:极右政治势力、持保守思想的战略精英和部分工会组织。

  经济战略和政府领导力失败

  全球化不应成为替罪羊

  意大利《晚邮报》近日一篇评论文章指出,“现在市场国际化了,但是政府仍然是国家的。全球化的时代大家相互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自己完全管理自己,一个国家的决策错误可能使另一个国家的努力化为乌有。”

  萨克斯撰文指出,最近美国和欧元区的经济几乎同时发生市场信心崩溃,背后的真正原因在于经济战略和政府领导力的失败。欧洲和美国的政府没能处理好全球资本市场的现实和来自亚洲的竞争,理应承担最主要责任。大西洋两岸的领导人应该有所作为,通过制定成功的政策,向公众指出一条如何应对全球化挑战和当前经济困境的出路。

  世界经济已经结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全球化被人为地倒行逆施,大家的利益都会受到损害,并将给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带来巨大破坏。黄靖指出,主流学者都不会赞同反全球化的观点。因为各国经济已经连在一起,强行拆散已经形成的世界经济格局,不仅经济发展较好的新兴经济体会受到巨大打击,主要经济利润来源于海外投资的发达国家也将损失惨重。

  还有学者指出,一旦全球化被逆转,必将引发大规模社会震荡,各发达国家的经济中心城市,尤其夕阳产业和移民集中的大都市都可能出现大规模骚乱,并随着移民路线向世界各国延伸。受害最深的将是中下层人民,尤其是新一代移民,他们本来就是全球化的产物,最近伦敦、希腊、法国等地的骚乱就是例子。

  点评

  陈凤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经所所长):尽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欧美经济仍面临“二次探底”风险,加之高失业、高赤字与高债务,在欧美引燃了贸易保护主义,甚至激发了去全球化情绪。

  美著名印裔政评家扎卡利亚在其新书《后美国世界》中批评说,美在完成把世界“全球化”的历史重任后,忘记使自己的视角和心态也“全球化”。中国博鳌亚洲论坛咨询委员会委员龙永图认为,金融危机虽重创世界经济,但经济全球化大趋势没有改变。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也指出,不要把金融危机去杠杆化变成去全球化。

  应该说,后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不致中断。因为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因素未发生变化,但管理全球化的主体正日益多元化。未来全球化将由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共同管理,这将使全球化发展进程更加有序,利益分配更趋均衡。一国经济发展离不开国际市场,全球化依然是配置全球资源的最佳手段。二十国集团合作机制使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共治世界经济,共同推进全球化向公正、公平、有序方向发展。

  刘军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通常情况下,全球化下的国际分工表现为新兴国家的崛起和发达经济体的停滞,眼下出现的是双方共同发展趋势。体现在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提供的技术、资本、经营方式和市场,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之一。因此,全球化的益处,不仅在新兴市场国家,也在发达国家得到享受。新兴国家劳动工资上升,生活水平提高。发达国家企业收益增加,遗憾的是,这种收益增加并未完全渗透到社会福祉的提升。

  近来反思全球化的声音增强,其主要原因:一是发达国家的债务危机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二是全球自然灾害风险连锁反应,使全球相互依存链变得脆弱,尤其是日本地震、欧洲火山喷发和美国飓风,使全球产业链、运输链乃至资源供给链断裂,更多的产业受到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