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建华你的第一mp3:我的美国语文之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3:46:33

我的美国语文之旅

 

王爱娣

 

 


 

         写作这本《美国语文教育》,首先源于我对中国语文教育的一份单纯与执著。八十年代初,靠四个志愿全部填满同一所师范学校的执著,唱着“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歌走进了全国第一批改制为四年制的重点师范学校。四年的学习生活里,由于对中国语文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我毅然为自己选择了“语文”专业,从此,便与“语文”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0年代中期以来,我一直浸润在教语文、学语文、爱语文的情境里,在语文教学的讲台上走过了20个春秋。2001年7月,揣着文学硕士文凭、带着近三年的对外汉语教学经历,飞往深圳南山,成为国家首批课改实验区的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此后,跟随课改的进程,勇敢地进行教学实践,开设公开课,写作课改论文,对语文教学实践进行理性反思,对语文课程改革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这期间,我的《课改:理性的思考与实践的探索》一文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同年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2002年暑期开始,我被人民教育出版社聘为中学语文实验教材培训团专家,赴北京、云南、山西、湖北、安徽等十个省市的多个地区为一线教师进行新课程初中语文教材培训,讲课程改革理念,讲语文课程标准,讲教材教法,讲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各地语文教师一起探讨新课程的许多问题。三年多的教材培训经历使我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思考逐渐丰富和深刻起来的同时,也使我对中国语文教育的现状有了困惑:这就是我们所期待的最好的语文教育吗?国外特别是欧美国家的语文教育又是一副怎样的情形呢?

        2004年10月,终于有了一次赴美考查学习的机会。我以课程改革挂牌教师的身份成为深圳市教育局组织的海外教师培训团成员之一,赴美国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学习考查。这无疑为我几年来的新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提供了一次对照、印证和拓展的机会。美国之行为我打开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开辟了接触美国语文教育的很好途径。然而,短暂的欣喜之后,便有些茫然:去美国,我该为自己选择什么样的有价值并具有可行性的课题?区教研室的唐建新老师给我的回答是:“毫无疑问,尽可能充分详尽地了解美国语文教育的真实情况!”从他恳切的言语和期待的目光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位钟爱语文事业的长者对中青年教师的信任,对中国语文课程改革现状与前景的期待与瞻望。他希望我以一个语文教师的职业眼光仔细观照、审视美国的语文教育,从中获得启示,并且把它介绍给我国语文教师及语文教育工作者。为此,在飞往洛杉矶国际机场、踏上美利坚国土之前,我的肩上便多了一份沉重的责任和神圣的使命。

        赴美国学习考查,首先遇到的难题是语言文化问题,而在这方面,我比一般教师有优势。曾在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期间,在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同时,我就开始关注国外母语教学以及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阅读这方面的中外理论文章,对语言文化问题有过自己的思考。赴美考查之前,我也曾阅读过一些介绍美国语文教育的长文短章,但那些文字给我的总体印象是不系统不全面,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些介绍很容易使人产生这样的困惑:美国语文教育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没有国家课程标准,学生很少有作业,学生的学习是轻松愉快的;美国语文教育无章法可言,等等。我的美国之行应该去审视、印证、弥补这些对美国语文教育的一鳞半爪一知半解的介绍,以尽可能真实完整的给中国的语文教师以及语文教育工作者介绍一个系统的客观的美国语文教育。

        可惜在美国逗留的时间只有短暂的三个月,要把这三个月的时间利用到极至,出发前我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出国之前,我便借助书籍和网络开始了美国语文教育之“行”。首先,从深圳大学图书馆借来有关美国教育方面的书籍,开始阅读《当代外国教育》《美国教育史》《外国母语教育研究》等,从宏观上初步接识美国教育,同时在网上订购《教育的55个细节》等教学实例,以及汉英对照本的《美国语文》这本高中语文教材。也是第一次从书本上知道美国教育促进会主席欧内斯特"波伊尔(Ernest L Boyer)在教育界的影响,了解了他对美国教育改革作出的巨大贡献,欣喜地读到他的《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一书。我还从唐建新老师处得到一本华中师范大学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制小组编的《中美语文课程目标及评价比较研究资料汇编》,第一次接触到加利福尼亚州课程标准,看到了美国语文课程标准的模式和内容。我一边阅读书籍,一边钻进美国教育网站,浏览美国教育的现行政策法规、课程设置和考试制度等等。与此同时,我开始设计自己的考查计划,拟定美国语文教育的考查方案,确定自己需要集中精力去关注与了解的十个方面,到达美国之后,我又根据现实情况进一步做了些调整。这样,在踏进美利坚国土之前,我此行的目标已经明确清晰。到达协和大学的第二天,几乎来不及倒转时差,就开始了课堂学习与考查。

       在美国期间,协和大学(Concordia University)为我们精心安排了各种类型的学习参观考查活动,使我从不同的侧面全方位地了解美国语文教育的真实情况。这段时间里,我们倾听了尔湾学区教研员关于少数民族语言学习计划的报告,听取了中小学校长关于学校管理与法律、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的比较报告,了解到当前美国中小学教育的考试报告卡制度,以及州标准考试的重要性;也倾听了一位曾经在香港居住过的协和大学教授关于中美文化比较与差异的讲座,以及一位移居美国六十年的韩国移民Moon教授为我们做的关于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等等。这一系列的讲座或报告使我对美国教育理念及其具体做法有了些比较直观的认识,这些内容在我的头脑里共同形成美国语文教育的大背景大环境。美国的语文教育正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基础上的、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关注学生未来生活、重视学科教学绩效的教育体系。今日美国教育正走着一条通过考试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关注结果的教育改革之路。倾听报告之余,学校还组织我们参观附近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战争博物馆、发现科学博物馆、海洋博物馆、艺术馆,以及洛杉矶民俗村等,亲眼目睹美国学生的生存空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他们还从各项社会配套设施中获得教益。

       这段时间里,协和大学的李亚当(Adam. Lee)老师为我们开设了一门教育学课程,使用教材为《教育:一种模式方法》(Instruction: A Models Approach)。我们作为学习者直接参与其间,感受美国教师的课堂教学程序与要求,理解并体会美国教师如何关注每个学生,如何紧扣目标关注课堂教学效果。从这门课程中,我清楚地了解到美国课堂教学强调模式化学习,强调方法策略与技巧学习及操作流程。这种思想已经渗透到本书的各个章节,无论是识词拼写,还是阅读写作,甚至文学教育,都在强调建立一种固定的学习模式,并且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这段时间里,很重要的收获要算是参观访问加利福尼亚州尔湾地区的六所中小学校,直接目睹美国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现场,从这里获得美国语文教育真实的第一现场记录。为了完成预期考查任务,我有目的地选择美国母语即英语课堂教学,走进语文教室,倾听、观看、阅读、思考、询问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搜集相关资料。从学前班的识词拼写教学、小学生的课堂考试,到初中的阅读写作课堂,再到高中文学教育,其中以公立学校为主,对私立学校也有了解。另外,还听了他们的第二语言教学课——西班牙语和汉语课。课下与教师、学生交流,翻阅他们的语文教材,浏览学生的语文作业,清楚地了解美国语文教师怎么教语文,学生怎么学语文。为了更加充分地获得介绍美国语文教育所需要的资料,每访问一所学校之前,我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提前通过网络了解该校情况,比如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学生及教师情况,以及课程安排等,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观察聆听的内容。走进教室,我尽可能多的拍摄照片,用自带的摄像机拍摄课堂录像,搜集各类教学信息,诸如教师用书、学生作业单、教室的文化布置和教师的教学现场,以及课程安排表,等等,我认为教室的陈设与课堂教学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例子,美国的语文教师到底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在这里都能真实地反映出来。

        考查中发现,美国教师的课堂教学容量不大,学生实践训练的机会多,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强;语文教学传授给学生术语,落实知识要点,强调学习方法策略的指导,重视逻辑思维训练,“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一语几乎成为美国教育开口必谈的关键词。考查中还进一步发现,美国学生不仅有作业,既有课堂作业,也有家庭作业,而且他们还有一套家庭作业观;美国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有教材,而且教材丰富多样,精美厚实,资料详尽。美国的小学基本上由一个教师包班,教学生除了体育和艺术之外的所有课程。初中和高中实行学分制和走班制,教室就是教师的办公室,因此,每个教室所体现的文化特色几乎成为教师的风格写照,教室文化丰富多彩。教室里张贴着的阅读要领、写作过程规范,体现了教室主人的教学思想;室内还陈列着学生的读写作品,摆放着书籍。这些从外表看起来并不富丽堂皇的普通教室,一走进去,便有浓浓的语言文化与学习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

       协和大学安排的这一系列学习考查活动,使我能够从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全面直观而系统地了解美国语文教育的真实情况,并且把它介绍给我国的读者。

       考查访问期间,我又成了协和大学图书馆一位勤奋的读者。在这里阅读与查阅的资料,成为这本书重要而直接的资料来源。每天晚上都要等到图书管理员提醒下班时间已到时,我才背起书包恋恋不舍地回到住处,心里还惦记着明天该来做什么。曾在拿到智能借书卡的当天,我就跑进图书馆,摸清教育书籍所在的位置,并且欣喜地发现这里有一间专门的教材陈列室,里面摆放着美国各大出版社出版的各种类型的中小学语文教材,这便为我了解美国语文教师所用的有力“工具”又打开了方便之门。每天晚上、周末或是午间休课时间,我就钻进教材陈列室,翻阅各类语文教材、教学资料,做笔记,复印,拍摄图片。大学图书馆一切都是自助式,这里只有一个馆长,一位图书管理员(由学生工担任),再找不到第三个为你服务的人员。。图书自找,复印自助。我竟然学会自助复印自己所需要的一切资料。在这种见不到一个汉字的语言世界里,能够做到这样,真正感到莫大的欣慰。陈列室里从小学到高中的所有语文教材,我都一本本一套套地认认真真地抚摩、翻阅、梳理,做好摘抄笔记,对能够获得的珍贵资料的搜集与拥有几乎达到了贪婪的地步!离开美国的时候,我的20G手提电脑和六盘录像带都超负荷满载而归,这些都成为我两年来写作美国语文教育最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这次美国之行虽然只有三个月,但实际上这一百余天的时间已经被我延伸、扩展达一年之久。赴美之前的纸上草拟提纲,写作之时的旁征博引,或者资料的新增与核对,都成为我写作美国语文教育的储量巨大的资料库。回国之后一年多时间的研究写作,我仍旧徜徉于美国政府及各州教育网站,因此,我的美国之行的足迹已从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内华达州到东部的纽约、新泽西、弗吉尼亚州,从南部的得克萨斯州到北部的威斯康星、明尼苏达州,以及中部六州,甚至本土之外的阿拉斯加州,遍布三十几个州。我还链接到美国五十州的教育局主页,浏览并搜集阅读美国语文教育方面的无数资料。写作这本书的经历,实际上让我真正地体验到一次新奇而充实、辛苦而又令人激动的美国语文教育之旅。

        写作过程中,我也时常遇到一些新的困惑,这些困惑已不再是美国语文教育怎么做、做什么的问题,而是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到底是先进科学的方法还是存在缺陷的方法?比如,在一般人看来,美国的教育理念堪称先进,可是,他们为什么至今还采取标准化试题检测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用标准化选择题能够充分检测出来吗?而当我从搜集来的资料中读到美国语文考试采取标准化试题的原因的时候,那种兴奋与满足感至今令人难忘。还有,美国语文教育重视文学教育,而那种模式化的文学教育到底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呢?文学阅读本身应该是给人心灵与艺术的享受与体验、给人以智慧启迪的阅读行为,标准化测试的结果会导致怎样的情形?当读到一位大学通识教育者对这种模式化的高中文学教育提出质疑,并且指出这种模式化的文学教育所带来的不良结果的时候,我对美国语文教育的某些行为和做法,就更多了一份辩证与理性的思考。写作过程中,像这样的思考给我带来的困惑,以及解决困惑时的兴奋时时袭来。这种时空无限延展的美国之行,让我继续大开眼界,终于能够充满信心地以一个语文教师的职业眼光和敏锐感觉来观照既坚持基础训练、又尊重个性发展的教育观念支配下的美国语文教育的全貌。我将自己对美国语文教育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十一章,分别从教育政策规划和学校教育目标、课程标准、识词教学、词汇教学、读写教学、文学教育,以及语文作业和语文教材、考试及评价等方面进行具体介绍,呈现出美国语文教育客观而真实的面貌、生动而真切的教学实际。

        需要说明的是,书中引用的关于教材、教学和考试评价等方面的资料,基本上未采用他人转译的文本,而直接靠自己理解、翻译并整理,并且努力使语言表述通俗易懂,因而尽可能摒弃那些冗杂的欧化长句。从这种意义上说,这本书完全是以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兼对外汉语教师的眼光和视角来解读美国语文教育的。因此,作者认为,正是由于这种单纯朴素的身份与平凡坚实的岗位,由于20年来的中国语文教学经历的积淀和十余省语文课改培训的理性提升,由于自己曾经有过的对外汉语教学经历,而使得本书具有学科教育研究价值。跟英语专业人士翻译的美国语文教材相比,本书更科学更系统;跟教育专家们从理论的高度所作出的评介相比,本书更具体更实在,更关注美国语文教育的理论及实际层面的展开状态。

       回国后的两年里,在写作本书的同时,我还经常与自己教过的目前还在留学美国的高中学生进行过面对面的沟通,或者通过电子邮件进行网络交流,他们的学习生活体验进一步印证了我在美国的见闻感受,以及我对许多问题曾经有过的思考。

        这段时间里,我曾经写过的一些美国语文教育方面的文章,先后在几家语文期刊发表,《美国语文<项链>怎么教》、《从<项链>的教学看美国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现代语文》2005年第9期)、《美国高考语文试题类型及其特点分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年第10期)、《美国初中语文的“写作研讨”》(《语文建设》2006年第11期),以及《美国初中学生应该掌握的阅读方法》(《语文教学通讯》(初中版)2007年第1期),《9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改革政策与战略规划》(《中外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等。其中《美国高考语文试题类型及其特点分析》、《美国初中语文的“写作研讨”》和《美国小学生怎样写作文》三篇论文已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这些论文的发表与转载更加增添了我写作完成本书的信心,并且进一步意识到出版它的必要。

        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介绍的美国语文教育(英语教育)是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母语教育。过去中国教师提起“英语教育”,都只把它看成外语教育,只有英语教师才去关注它,了解它,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因为英语在美国,它不是外语,而是母语,美国的英语教育就是母语教育。学生学习外语的方式方法与语言环境跟学习母语是大不相同的。所以,笔者希望借助这本书来匡正人们对美国英语教育所属问题的根本看法,客观了解美国母语教育的情况。因此,这本书既可以为我国的语文教师及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更为丰富的母语教育经验,也可以为我国的英语教师及英语教育工作者提供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的教育方式方法与模式,使得在科学主义与实用主义价值观映照下的美国英语教育能够为我国语言教育所用。

       这本书对美国语文教育情况的介绍,如果能够带给广大读者系统、清晰的印象,让读者朋友从中看到美国语文教育的真实面貌,我将倍感欣慰。

                                                200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