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东阁粤语:观音开智慧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1:57:02
观音开智慧偈:

大智发于心,于心何处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

 

yc791022略解:大智发于心,一切的大智慧都是从妙明真心里面流出来的。

 

就好比三峡大坝一开闸门,滚滚洪水怒涌而出。

 

把真心打开,智慧也是喷涌而出,绵绵不绝。

 

于心何处寻?,首楞严经里面说了,这个妙明真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也不是因缘和合而成。

金刚经也说了: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到哪里能找到这个心呢?  心不在内,心不在外,心不在中间,心也不是因缘和合而成。心也不在过去,心也不在现在,心也不在未来。

 

怎样找到这个妙明真心呢?那就是你们的事了,我已解竟,反正时间和空间都已被佛经破斥掉了,想要把这个心找到,可不容易。


成就一切义,心即是大总持,心能含藏一切法,一切的规则,一切的道理,一切的事物,一切的想法,都在心里面。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无古亦无今,这句是重点在破斥时间的虚妄,佛说念念生灭,念念不可得,时间这个函数量是虚妄的,是假的,是骗人的。

 

大智发于心,于心何处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

这个偈的作用:开智慧,增强记忆力。

专修一法得成就,不要修杂了。看看则无妨。

下面是原文资料

---------------------------------------------------


观世音菩萨帮你开智慧:【智慧偈法门略录】
智慧偈法门略录

沙门勇胜  辑

归命大智海毘卢遮那佛!

引经第一:

《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云:「诸有修大乘者,若能于此一四句偈,解了其义,即能于彼一切语言,通达义趣,如所解了,不生退没。」

《金刚三昧经》云:「舍利弗言:『不可思议!如来常以如实而化众生,如是实义多文广义,利根众生乃可修之,钝根众生难以措意,云何方便令彼钝根得入是谛?』佛言:『令彼钝根受持一四句偈,即入实谛,一切佛法摄在一四句偈中。』」

缘由第二:

南安岩自严尊者之一、

《补续高僧传》载:「南安岩自严尊者,生郑氏,泉州同安人。年十一出家为童子,十七为大僧,游方至庐陵,谒西峰老宿豁公,豁云门之孙也。师依止五年,尽得其法,自是神异不测,世传定光佛化身。」

又载:「师凡示人,必以偈,偈尾必题四字曰:『赠之以中』,世莫能测。」

又载:「后游南康盘古山,先是西竺波利尊者经始,谶曰:『却后当有白衣菩萨,来兴此山。』师住三年成丛林,乃还南安。」

又载:「有沙弥无多闻性,而事即谨愿,师怜之,作偈使诵,久当聪明,偈曰:『大智发于心,于心何处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于是世间文字语言,一览诵念,无所遗忘,偈语章句,援笔立就。」

又载:「师异迹甚着,所属状以闻,诏佳之,宰相王钦若、大参张安仁以下皆赠诗,师未甞视,置承尘上而已。淳化乙卯正月六日,集众曰:『吾此日生,今正是时。』遂右胁而化,谥『定光圆应禅师』。」

观世音菩萨之二、

《观音慈林集》载:「张孝纯有孙五岁,不能行,人告之曰:『顷淮甸间一农夫,病腿足甚久,但日持观音名号不辍,遂感观音示现,因留四句偈曰:「大智发于心,于心无所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农夫诵偈满百日,痼疾顿愈。』于是孝纯遂教其孙及乳母,斋戒持诵三、两月,步武如常。儿患腿足者,诵之皆验。」

偈文第三:

南安岩自严尊者缘由,偈曰:「大智发于心,于心何处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四句。

观世音菩萨缘由,偈曰:「大智发于心,于心无所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四句。

古云:「古今受持,相传得验,用前用后,任自所便。」

释义第四:

《紫栢尊者全集》云:「『大智发于心,于心何处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此四句偈,事理不成就,即是文殊根本智、普贤差别智,一部《华严经》尽具其中。诵之者,多能生慧,何以故?大智,根本智也,大智发于心,理成就矣。然智既发于心,则心已化而为智,更从何处觅心?若心有可觅,则是心能见心,无有是理,故曰:『于心何处寻也。』无处寻,即所谓无依也。大智无依则横无外,横无外则横无待矣,无待之智,非理不成就乎?理不成就,则不碍事,而事成就,故曰:『成就一切义。』虽能成就一切义,而无古无今,则事又不成就矣,无古今无所住也,无住故竖无外,竖无外则竖无待矣。此偈是南安岩严尊者,为侍者而作。侍者前生为牛,以驮砖造寺功德,获报为僧,苦无闻性,诵此偈久,闻性豁然而开,一切经书遂能记忆。故名此偈为『智慧偈』,以诵之者,多能发慧故也。」

验证第五:

《补续高僧传》所载南安岩自严尊者座下沙弥获聪,《观音慈林集》所载顷淮甸间农夫、张孝纯其孙等愈疾。

《斜川集》载:「佛以广大智慧不可思议力,能于世间现种种功德,随应以求,皆使充满,何也?佛无他缘,惟有一慈,人无他术,惟有一信,慈信二法,相须而行,故能成就无量大愿。昔沙门以钝根故,不能诵经。其师授此南安定光岩主四句偈,诵不岁余,日记万言。南徐庾氏有子病足,不能履地,金山佛鉴授以此偈,诵之数岁,两躄复伸。又有居士刘,素事南安像,忽得重病,祷于像前,香盘中现小青蛇,舌相纯白,举头如语,后二日,有人教以此偈,昼夜诵持,三日疾愈。此皆近岁神异如此,岂非佛子厌苦蒙昧,抱缠病恼,思脱尘劳,过于桎梏,求哀也力,起信也坚,则佛之慈悲相应如响,有是理哉?王君师文官并门,备闻其事,赞叹希有,曰:『此偈不可不传。』属某书之,将镂板施人。某以为师文此心不忍独善其身,将使自一传二,至于千万,以信悟人,除世间苦,夫岂细事哉!又使学道者于此观心,得究竟法,出诸生死,则何止发蒙蔽而愈膏肓乎?」

《宗统编年》载:「彻字幻空,金陵栢氏子,少孤失学,知事佛。尝习业缁染家,客吴门,从古心律师受优婆塞戒。二十四岁投三峯披剃,乃乞戒藏和尚,执收饭之役。藏一日问曰:「出家奚事?」彻曰:『将学经。』藏曰:『循行得字,头已白矣,其奈生死何?』彻骇然曰:『若为即得。』藏曰:『顾子如木石,且持偈发慧去。』口授『南严偈』俾持之。彻系念不辍,三年不少懈。一日忽觉风声鸟语皆转此偈,自念至此何故不知此意?因求进七日关力究之,足纔跨门,目前一迸,大地平沉,顿省偈义,亟趋方丈拟申问,藏即打趁,既而示一归何处话,彻罔解厥旨。时值上元雪霁,有搏雪罗汉于庭,藏令众僧作颂以验悟解,彻倩书以呈偈曰:『虗空一尊雪罗汉,思惟尽处阿谁判,一片氷壶难指拟,恰来正是正月半。』藏嘉赏之,乃曰:『惟尔幻空,潜蛟伏虬,若遇春雷,倒岳倾湫。』后一日,闻竹椅倒地作声,豁然大悟。藏为助喜,命字『顶目』,遂继三峯法席。」

智慧偈法门略录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