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霉抖森秀恩爱:第四讲 教书育人是师德修养的核心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9:14:37

第四讲  教书育人是师德修养的核心

课程简介

一、本课程主要内容

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二、本课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让教师 深刻的认识到教书又育人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更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教书和育人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但是,应当清楚的认识到:是根本,因为它包含着人们的希望,体现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所以,是技术层面的,是价值层面的,后者赋予前者以意义。

三、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标

1、让教师理解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教育以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全面、完整的人为己任。对于所有学校来说,教学都是中心工作,但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

2、素质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体现全面育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关注每一名学生,尊重并培养、发展每一名学生的个性,使每一名学生的个体潜能、智慧、创造力都得到充分发挥,把每一名学生都培养成充满个性活力,人格完善,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合格人才。

3、开拓创新是教师的重要品格。它要求教师不因循守旧,善于打破陈规旧习大胆改革;不主观教条,善于从实际出发开拓创新;不盲目崇拜,善于学习先进为我所用;不故步自封,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攀登新的目标。教师只有具有这样的品格,才能承担起创造社会主义教育新时代,培养跨世纪新人的历史重任。广大教师要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扬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努力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学习要求

一、了解教书育人的内涵,教书是指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学生的智能;育人是指教师通过课上课下教学活动和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进行的一些显性的或潜在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

二、要理解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教育以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全面、完整的人为己任。对于所有学校来说,教学都是中心工作,但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

三、要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体现全面育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关注每一名学生,尊重并培养、发展每一名学生的个性,使每一名学生的个体潜能、智慧、创造力都得到充分发挥,把每一名学生都培养成充满个性活力,人格完善,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合格人才。从本质上讲,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四、要认识到一位优秀的教师,绝不是简单的教书匠和传授知识的工具,他是知识的传输者,是学生生活的导师,是学生道德的领路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的本质特性影响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是教师的天职所在。

五、要充分认识到创造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品质的教育活动。就其教育方式来说,这是一种自由、欢乐的启发式教育;就其教育目的而言,这是一种旨在培养个性,激发学生思维灵感和悟性,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就其核心来说,这是一种重在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和品德素质,并使学生的各种素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从本质的意义上讲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拓展未来生存空间创新能力。

课程学习

第四讲  教书育人是师德修养的核心

08 师德规范第四条教书育人中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在古代汉语中,“教”和“育”是分开的,所谓“教”指的是“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则是指“养子使之作善也”。从义理上分析,“教”所强调的是技术、技艺的获得,所指向的物质世界, “育”所注重的是价值引导、心智的启迪、精神的架构,所指向的是意义世界。现代著名教育家竺可桢说过:教者,传授知识也;育者,培养思想品德也。教中有育,育中有教。也就是说:既教书又育人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更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一、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

1 、教书育人涵义,是指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把教学和教育结合起来,尽职尽责,既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具体地说,教书是指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学生的智能;育人是指教师通过课上课下教学活动和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进行的一些显性的或潜在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教书和育人的紧密结合,其结果必然是学生的德才兼备。

教书和育人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但是,应当清楚的认识到:“育”是根本,因为它包含着人们的希望,体现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所以,“教”是技术层面的,“育”是价值层面的,后者赋予前者以意义。

2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教育以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全面、完整的人为己任。对于所有学校来说,教学都是中心工作,但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具体落实在教师职业行为上就是通过教师的劳动培养人,塑造人,改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朱小蔓 教授指出,教师职业的本质特性就是影响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境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但要给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操作能力,即教会学生如何工作,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雅斯贝尔斯说:“将教育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这种教育是没有灵魂的。”

因此,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中心的一种职业。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著作《学记》曾经指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师承担着传播人类文化,开发人类智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用人类崇高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责。这一职责可以更集中地概括为“教书育人”。

3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尤其是教育改革深化和发展的需要在教育理论和思想认识上的产物,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重要理论价值的命题。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在以往的应试教育过程中,认识上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只对少数人服务。客观现实决定了只有少数人能够通过考试进入大学,片面强调和追求升学率,必将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从而使基础教育成为面向少数人的教育。二是在教育内容上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培养,追求的是片面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甚至把学生当做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根本违背人才培养规律。

我国的教育具有优良的传统,也存在不少过时的教育传统观念,如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培养等,学生往往读死书,死读书,“唯书”,“唯上”,缺乏开拓创新精神。这样的人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很难胜任建设事业的各项工作。传统教学强调教师的知识垄断和经验权威,强调单向式、灌输式智育,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机器,把分数当做学生的根。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根深蒂固,与现代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念矛盾对立,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阻力。旧的教育模式轻视人的全面发展要素,忽略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探究和批判精神,严重压抑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必须改革。

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为了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首先,它具有主体性。素质教育要求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把每一名学生都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加以影响,使学生整体得到发展。

其次,它具有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并非只重视所谓“尖子”学生,而忽视一般学生。

再次,它具有全面性。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第四,它具有长效性。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地自主发展。

素质教育就是要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课内与课外相统一,以及注重培养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现代教学观。要彻底抛弃以考分高低、升学率高低论成败的陈腐观念,树立以各种基本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为标准的教育质量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用整体、综合的观点要求和衡量学生,从过去仅仅看分数转变为去看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知识、劳动技能、个性特长和身体心理健康等素质的全面提高。

案例:

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数学教师李庚南,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致力于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探索,反对加重学生负担,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

她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致力于“学生学力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学力是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下学生自主建构、发展、超越而形成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总和,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核心,是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

李庚南 老师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的成功不仅来源于教学的成功与喜悦,更来自于塑造灵魂的成功。她从教 50 年,当班主任 50 年,有人说她是新中国历史上“班主任龄”最长的一位中学教师。为了做好一位名副其实的“人师”,她以一位母亲或奶奶的心态,从“假如我是学生”想起,从“最后一名”学生关心起,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努力进行情感教育,以人格魅力育人。她说:“我用执著的爱心和自身的示范,追求教育的艺术境界,在与学生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中达到生命的交流与融合,在引导学生奏响生命交响乐的同时,也从中体会到了生命的自我价值,享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我最大的享受就是我无数的学生成才了,成家立业了,成为对家庭、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 选编自《中国教育报》 2008 年 6 月 12 日 )

素质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体现全面育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关注每一名学生,尊重并培养、发展每一名学生的个性,使每一名学生的个体潜能、智慧、创造力都得到充分发挥,把每一名学生都培养成充满个性活力,人格完善,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合格人才。

要把学生看成一个个具有丰富思想世界和鲜活个性的人,关注并尊重每一名学生潜在的发展可能。从本质上讲,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1、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

近代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主要是培养儿童的德性。一位优秀的教师,绝不是简单的“教书匠”和传授知识的“工具”,他是知识的传输者,是学生生活的导师,是学生道德的领路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的本质特性影响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是教师的天职所在。一位教师说过:把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燃烧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让他们拥有一个充满信心、勇于开拓的积极人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高远志向,是当代中国教育特有的历史使命,也是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真正的生命价值所在。

案例:

湖南株洲二中语文教师尹建庭,在给学生上入学教育课时对学生说:“你读书干什么?考大学干什么?也许你会说,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为了社会主义建设,而我要明确地告诉你——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自己,不是为别人。读书增强了自己的本领,提高了自己的资本,将来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挣下大把的钱,从而有一个美好的个人生活。比如生活愉快,人生充实,前途美好,事业辉煌,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婆,生一个聪明的儿子。所以,我强调读书应该是为了自己!”尹建庭还把这些观点写进他的教学研究论文。

尹建庭还写过一本书,名为“人世老枪”,其中也是宣扬以上观点的。其中有一段文字是:“中国古代哲人讲做人的最高境界是‘无我'。既然‘无我',那人活着与死去有何差别?所以我说,最高境界应该是‘有我'。世界一切都必须为我服务,不然,这一切都没有意义。天下最大的谎话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什么捡钱包啦,见义勇为抓小偷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啦…不用问, 80% 是假话谎话。” ( 选编自《扬子晚报》 2001 年 8 月 1 日 )

我国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在谈到“我心中的理想教师”时说:教育不仅给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使其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尹建庭作为一位教师,他所宣扬的言论和观点不仅严重违背了师德的要求,而且可能危害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他们的未来发展,因为教师的手上握着人类的未来,社会的希望,世界的明天。正如卢梭曾经告诫教师的那样:“不要在教天真无邪的孩子分辨善恶的时候,自己就充当了引诱的魔鬼。”

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同志,一生致力于语文教育事业,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即使在病魔缠身的情况下,仍然关心语文教学的改革发展,她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坚毅的奋斗精神令人敬佩。 于漪 老师一生坚持把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她善于正确处理育人和教语文的辩证关系,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她的语文教学育人观点是:语文教学必须树立育人的远大目标,语文教师心中要永远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于漪 老师对育人有一个全面、具体的认识,她把育人的标准定位在明日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和德才兼备的要求上。她认为,如果离开了对人的培养,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2、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必须有独创性。他对学生,要成为理性和启蒙真实的火炬,使学生得以揭穿自己的错误意见,而被引导到真理的道路上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发明不断涌现,新理念、新型专业、新知识、新方法相继出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教育的要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

陶行知 先生是我国创造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著有创造教育理论的文章有《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创造宣言》《育才创造年计划大纲》《育才创造奖金办法》《创造年献诗》等,在《创造宣言》中提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他还说“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

创新教育从本质的意义上讲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拓展未来生存空间创新能力。前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廷在北京大学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的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教师,只有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胡锦涛总书记在 2007 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工作。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广大教师要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扬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努力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 叶澜 教授说过:“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一个只关注分数,只关注标准答案的老师,他说:“反思我们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不少教师一边批改作业一边处理学生间发生的矛盾,一边玩电子计算机一边听学生讲话,没等学生把话说完就草率地打断学生的话。这样做不仅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而且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缺乏尊重和关心而关闭心灵之窗,不愿意再与教师交流。”实际上,每一名学生都需要关怀、温暖和理解,教师要静下心来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倾听学生心灵深处的需求和情感,把学生当作鲜活的生命来接纳。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法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讲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也就是说,创造力的培养要求不仅给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让学生不只接受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而是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独创性的方法,这一切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有可能完成。正如 陶行知 先生所说:创造力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的空间,才能收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世界,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

有学者认为:创造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品质的教育活动。就其教育方式来说,这是一种自由、欢乐的启发式教育;就其教育目的而言,这是一种旨在培养个性,激发学生思维灵感和悟性,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就其核心来说,这是一种重在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和品德素质,并使学生的各种素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从本质的意义上讲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拓展未来生存空间创新能力。

我国台湾学者 毛连韫 教授指出:激发学生创新精神,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此,创造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的 10 个方面:提供民主的教学气氛;乐于听取学生不同的意见,暂缓批判;提出一些开放性、没有答案的问题;允许从事独立学习工作;不排斥学生的错误和失败;改进作业及评价方法,以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家长密切配合,充分运用社区资源;不断充实自己,以提高教学质量;奠定知识基础,活用原则,推陈出新;注重创造的伦理,辅导正向的发展等。

创新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把教学作为一个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作为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绝不能满足于原有知识的掌握,满足于原有教育经验的积累,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在提高自身知识传授能力的同时,着重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自觉地把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不仅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让学生不仅接受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独创性方法

其次,摆脱“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按照学生的需要和能力实施学科教学,充分开发具有不同禀赋学生的潜能,让具有不同基础和潜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机会;

再次,教师要在课堂中营造自由探讨、标新立异的氛围和环境,既要提倡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又要公平竞争,激励进取和拔尖。教育劳动是一种创新性劳动,有定规而无定法,教师只有不拘泥教条,善于根据具体的教育情境机智灵活组织教育劳动,才能培养出既符合统一的教育目标,又有丰富个性的新人。因此,开拓创新是教师的重要品格。它要求教师不因循守旧,善于打破陈规旧习大胆改革;不主观教条,善于从实际出发开拓创新;不盲目崇拜,善于学习先进为我所用;不故步自封,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攀登新的目标。教师只有具有这样的品格,才能承担起创造社会主义教育新时代,培养跨世纪新人的历史重任。

案例:

甘肃省静宁一中化学教师王好学, 1986 年以来,根据教学实际,结合化学学科特点,提出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观察感知——探索释疑——归纳小结——练习巩固”四环节教学法,就是结合化学实验,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来启发学生学习。而后,在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摸索、验证,提出了“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讨论探究设计方案——试验观察验证假说——师生辨析整理归纳”的启发探究教学模式,力求做到三个转变:由教师本位向学生主体转变;由接受性学习向自主性学习转变;由单纯传授知识向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转变。在 王好学 老师眼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启发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他认为,作为化学教师,要注意以化学试验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实践和主动探索为主线,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王好学认为,教学是艺术,教师必须学会“少讲一点,多说一句”。讲课和旅行带行李一样,要少而精,要善于少讲一点。当然,舍弃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舍弃就要理出头绪,抓住重点,少而精,精而细。而“多说一句”,就是在教学中善于抓住那些值得发挥的可以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东西。这些内容,常常就是知识的来源,规律的发现,知识的活用,创造的顿悟,它的作用是深远的,学生可能会记忆一辈子,可能会举一反三,可能会领悟怎样做学问,怎样做人。

( 选自《教育文摘周报 》 2008 年第 27 期 )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学生精神成人

1、人是教育的出发点 ,康德认为:人作为有限理性存在,都自在地作为目的本身存在着,他不单纯是这个或那个意志所随意使用的工具,在他的一切行动中,不论对于自己还是对其他有理性的东西,任何时候都必须当作目的。人永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是教育的出发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把一个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的一个广义的界说。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

2、教师工作的基本目标是精神成人 ,即引导学生个体精神世界的生长、生成,启迪他们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美好情怀,诸如爱、希望、信心、善良、诚实、正直、幸福感等。给他们一生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

要引领学生精神成人,首先把学生看作是一个个具有生命活力的个体,看作“不是俯首帖耳、百依百顺、准备苟同一切和盲从一切的人,而是有主见、有毅力、有反抗精神的人。”

作为人,“他应当不仅成为一名学生,而且首先成为一个胸怀广泛的兴趣、要求和志向的人,”。教师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启蒙者和设计者。一个人在学生时代受到怎样的道德品质的教育和熏陶,对他今后成为怎样的人关系极大。从一位道德品质优秀的教师身上,学生吸取的道德经验是负责、热爱、尊重、同情、诚实、守信、友好、平等;而从一位道德品质低劣的教师身上,学生吸取的道德经验是冷漠、卑视、势力、散漫、虚伪、自私等。这些直接的道德经验,常常比纯粹的道德说教更有说服力,更能影响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和确立。

因此,教师应当明确“以育人为中心”。正如 叶澜 教授所说:我在自己的教师生活中体验到,在当今的中国,教师完全可能成为富有时代精神和创造活动的人,教师是教育事业和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这项工作所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充满生命活力的青少年,教师若把‘人的培育'而不是把‘知识的传递',看做是教育的终极目标,那么,它的工作就不断的向他的智慧、人格、能力发出挑战,成为推动他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的不息动力,给他的生命增添发现、成功的快乐,自己的生命和才智也在事业奉献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和发展。

3、教师的爱促使学生精神成人。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放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潜移默化之中发挥它的巨大作用。它可以使学生人格受到感化,情操受到陶冶,不仅是对学生心灵的呵护,更是一种激励、一种引导泰戈尔有句名言:“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上发展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汲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上海市尚文中学特级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黄静华。她曾经说过这么一件事:有一次,她在北京开会,得知班上三个小男孩在逛超市时,顺手拿了三支他们喜欢的笔。尽管知道他们已知错、认错,但是 黄 老师还是急得寝食不安,因为这说明自己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没有真正入耳入心,没有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要求和行动。回到上海,一下飞机,她顾不得回家吃晚饭,匆匆赶去超市买了三支新型、精致的笔,分别送到了三个小男孩的家中。孩子们见了 黄 老师开始都很不安,低着头准备挨批评。她知道,如果此时我狠狠地批评他们,反而容易使他们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因为犯了错误的孩子更渴望得到成人的宽容和信任,这时要特别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 黄 老师把笔递到了孩子们的手里,并告诉他们,以后需要什么,可以对爸爸、妈妈讲,也可以对老师讲,可千万千万不能再干这种糊涂事了。没有斥责,没有严厉的批评,三个孩子拿着老师给的笔,都流下了悔恨的泪水。老师的真诚唤醒了孩子们的良知。

不久,其中两个孩子在路上捡到了一只装有现金和重要物品的塑料袋,他们几经周折,才找到了已搬迁至浦东的失主 —— 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老人家激动不已,特地来到学校,一定要给他们每人 50 元酬金,以示感谢。可孩子们婉言谢绝了,他们说: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当我目送两个孩子搀扶着老人走出校门时,心中感慨万千,有谁会想到,这两个孩子前不久还犯了错误呢。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美好而积极的情感,它能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的情绪,教师这种呕心沥血、诲人不倦的精神,能诱发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激情,并影响学生的理想、志趣、爱好和毅力,从而使师生之间产生一种默契,在感情和心理之间架起一座互相信赖的桥梁。对教师敬业精神和行为的崇敬,会使学生对教师的举止、言谈,以及内在的气质、信念、生活态度都进行自然的模仿。教师的教导会像春风一样吹进学生的心田,使他们感到温暖、欢乐和幸福,从而激起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样,教师的爱作为一种外部情感因素,就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动机,转化为推动自己进步的内部动力。

案例评析

案例:

吕方,是济源市第一中学一名普通的化学教师。在工作中他发现在应试教育过程中,学生们的厌学情绪极为严重,一首流传在校园内的由《最爱你的人是我》改编的歌谣最能表达学生的心声: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还有的学生在考上大学后把做过的试卷纸扔到地上,用脚狠狠地踩上几下。学生们完全找不到学习的乐趣,却还要整天没日没夜地连轴转。他看着这一切不禁悲从中来, 老师说:我每天都在想:我们的学生怎么了?我们的教师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老师能真正留给学生什么东西?当时眼前一片迷茫,当时真的是无数次地想到过转行。

一次暑假期间,听了一位教育专家的报告,其中有两句话使他的印象非常深刻:教师应该是一项使学生 老师感觉到双重快乐的工作,教师的最终意义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一席话使他茅塞顿开。他深刻的认识到,在新的时代和新的教育背景下,我们教师不能再以知识为本,而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老师开始进行素质教育的探索中,首先明确一个前提,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为了点燃这把火把, 他创设了四用课堂 —— 用课件吸引学生的眼球,用竞赛激发学生的热情,用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用实验开发学生的潜能。比如在讲硝酸这节课时,他整节课就说了两句话:所有与硝酸有关的或无关的药品现在都摆在你们的面前,你们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但不能看书,通过实验现象自己总结出硝酸有哪些性质。最后哪一组得出的性质最多,哪一组就可以免做当天的作业。学生们的积极性都特别高,有的拿试管,有的拿药品,有的设计方案。绝大部分学生都得出了结论,甚至有些组还做出了书本上没有的性质 ­­—— 浓硝酸具有漂白性!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还有一部分学生发觉教材上的装置污染环境,老师就引导他们自己动手设计一套更理想的装置,最后仅仅铜和稀硝酸的反应他们就设计出了五套装置!当学生们用自己设计出的装置再次进行实验时,大家都笑得特别的甜,真正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创造性、复合型人才,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是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体现。在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站起来发问,不需要举手。哪怕学生提的问题再简单,他都会给予表扬并详细解答。有一次他在讲氯气时,告诉学生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使用的化学武器。然后就提问学生:王强,假如你当时在战场上,面对滚滚而来的氯气,你会怎么做?”“那就爬到树上呗!氯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爬到树上当然会好一些,王强话音刚落,李珍就站起来说:老师,不对吧?你想当时是在战场上呀,他爬到树上他不成了枪靶子了吗?我想反而会死得更快一些。同学们哗地一下笑了,我也笑了,当即表扬了他们积极思考,勇于表达。

老师认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忘记塑造学生的人格。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育要培养的是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如果单纯地告诉学生,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是没有多大效果的,而且学生也比较反感这种说教式的教育, 老师采用的是课前一支歌的方法。比如课前放《真心英雄》这首歌,课上我就会和他们聊一聊成龙的故事 —— 成龙在成名前都干过哪些工作,工作中他受到过哪些挫折,在拍电影期间他受过多少次重伤等,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听,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懂得了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道理。母亲节我会播放阎维文演唱的《母亲》,和他们谈一谈亲情,让他们理解父母,学会感恩,很多学生当时都留下了真挚的泪水;今年新学期开始,我让学生重新欣赏了一遍《千手观音》,领舞邰丽华的人生轨迹,让学生们明白了要从残缺中求得圆满 2004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结束后,他从网上下载了大量的图片,和学生们共同分享了大学生徐本禹的先进事迹 —— 从一滴水中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在 NBA 比赛中火箭队六场连战连胜,就和学生讨论了姚明和大郅在 NBA 的发展历程,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每年高考前最后两节课,老师讲的东西完全与化学无关。他认为,高考只是人生第一步,大学四年应该如何度过?学会做人是最重要的,虽然他不是班主任,但他始终觉得这是一名教师应该具有的责任心,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对待人生。可以肯定在学生考入大学以后,你所教的学科知识他们会慢慢地遗忘了,但这些做人的道理反而会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伴随他整整一生。这就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案例评析:

第一, 吕方老师是素质教育的积极探索者和实践者,他清醒的认识到:应试教育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培养,追求的是片面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应试教育甚至把学生当作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根本上违背人才培养规律。我们教师不能再以知识为本,而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因此,吕方老师不拘泥教条,善于根据具体的教育情境机智灵活组织教学,着眼于受教育者素质发展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在课堂中营造自由探讨、标新立异的氛围和环境,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地自主发展。在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站起来发问,不需要举手。哪怕学生提的问题再简单,他都会给予表扬并详细解答。他是一个具有远见的老师。

第二,我国的教育具有优良的传统,也存在不少过时的教育传统观念,如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培养等,学生往往读死书,死读书,唯书唯上,缺乏开拓创新精神,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严重的扼杀了学生的探究和批判精神,压抑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吕方老则认为,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点燃这把火把,他创设了四用课堂 —— 用课件吸引学生的眼球,用竞赛激发学生的热情,用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用实验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扬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他是一个具有教育智慧的老师。

第三,一位优秀的教师,绝不是简单的教书匠和传授知识的工具,他是知识的传输者,是学生生活的导师,是学生道德的领路人。教育不仅给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使其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 吕方 老师课前一支歌,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相结合, 引导学生个体精神世界的生长、生成,启迪他们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美好情怀, 吕方 老师把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燃烧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让他们拥有一个充满信心、勇于开拓的积极人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高远志向,是当代中国教育特有的历史使命,也是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真正的生命价值所在。他是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 任感的 老师。

总之,吕方老师教师是把‘人的培育'而不是把‘知识的传递',当作是教育的终极目标,由此,他的工作就不断就成为推动他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的不息动力,给他的生命增添发现、成功的快乐的同时,也使他的才智也在事业奉献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和发展。

思考与活动

1、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谈谈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如何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的结合起来的?

2、素质教育与当前的选拔式考试制度存在一定的矛盾,组织一次研讨,谈谈在当前形势下,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

3、胡锦涛总书记在 2007 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工作。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广大教师要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扬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努力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谈谈您是如何理解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如何做一个创新型的教师?